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这里所说的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就是指要尽快地发展生产力,已经包含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抗争,已经转移到综合国力的较量,资本主义暂时还占有优势。而发展生产力则是体现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最根本的基础。发展,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社会主义凝聚力、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需要。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社会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最终动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以至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科学的生产力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社会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石。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里所说的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就是指要尽快地发展生产力,已经包含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

邓小平总结我国历史经验教训,在阐述社会主义本质的同时,从不同角度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第一,生产力的大力发展,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在于它能够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就在于它最终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和一切私有制社会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不能取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社会主义制度就会失去应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就会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甚至有失败的危险。历史的经验教训,特别是近年来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证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得快不快,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搞得好不好,始终是涉及国家政局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大事。我们曾经试图通过连绵不断的政治运动、不停顿地搞阶级斗争来巩固社会主义,实践证明这是完全错误的。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抗争,已经转移到综合国力的较量,资本主义暂时还占有优势。这种形势下,社会主义如果不尽快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就谈不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邓小平反复强调,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第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既讲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又讲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后达到共同富裕”,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最终消灭剥削奠定物质基础;只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才能保证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我们已经做了并且现在还在继续做的事;共同富裕是我们社会主义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而发展生产力则是体现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最根本的基础。所以,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第一位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解决我们当前所面临的国际国内一切问题的物质基础,是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物质基础,是向未来共产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第三,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迫切需要。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又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比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社会的物质产品还不丰富,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还不发达,远远不能满足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人民生活还不富裕,还有一部分人处于贫困状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不能充分显现。因此,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们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解决这个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而大力发展生产力,把经济尽快搞上去,是解决现阶段主要矛盾的惟一途径。

二、发展始终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任务更加紧迫、更加重要。发展,始终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邓小平对发展问题高度重视。邓小平明确指出,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我们所做的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要发展自己;归根到底,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坚持邓小平的发展思想,并把它用于执政兴国的实践中。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尤其要集中力量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我国经济能不能加快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因此,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

发展,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社会主义凝聚力、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需要。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现在不算太穷了,但也不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上还处于很低的水平。总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但还不是每家每人都达到了小康,全国还有3000多万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城里还有很多下岗和失业工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都不可能改变。所以,进入新世纪,发展依然是全国人民关注的中心问题,依然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继续持续和健康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有进一步的提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显示出更加蓬勃旺盛的生机,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才能有更加可靠的保障。

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增强我国国力和地位的需要。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以科技和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经济优先已成世界潮流。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实力。在发展问题上,我们既面临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又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竞争中占有优势的压力。从国际比较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已处于较高的发展水平,即使我们始终保持一个较快而又稳定的速度,要追上它们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们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将更加密切,既要利用机遇,又要防范风险。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在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面前,游刃有余,应对自如。

总之,发展是一件事关全局的大事。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离不开发展;振兴中华民族,增强中国国际地位,离不开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增强社会主义的生命力,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各种问题,保持稳定局面,做到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离不开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离不开发展。发展,依然是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三、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我们党已经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赋予的,党之所以能肩负起领导国家建设的责任,归根结底,是因为党能够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规律,带领国家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所以,党的所思、所言、所作、所为,一切都要遵从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都要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共产党执政的规律。

1.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我们党的宗旨和根本任务决定的

与革命和战争年代不同的是,共产党夺取国家政权之后,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组织社会生产和建设,促进国家与社会发展。只有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才能使人民大众从发展中得到实惠和好处。因此,衡量一个政党最根本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否为广大人民带来实惠和好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深刻理解发展对于中国的意义,他指出:发展是硬道理。党的第三代领导高度重视这一战略思想,并把发展问题提高到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高度上。“三个代表”的成果最终体现在国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上,“三个代表”与社会发展是统一的。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既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的根本出发点。

2.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长期经验教训总结的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的进步,但也经历了许多重大的曲折和挫折,在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的时期中,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我国的执政方向发生了偏差,国家的内耗和动荡不止,包括历时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贻误了国家的发展良机,延误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拉大了我国同发达国家及周边国家、地区的差距,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1978年,党在粉碎“四人帮”后,在邓小平的主持下,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上,把国家的发展问题摆在党执政工作的首位,从此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以近二位数的经济增长速度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短短20几年,我们国家从短缺经济走到社会商品富足时代,人民生活完成了从贫困落后走向温饱再走向小康的阶段。国家顺利完成了邓小平指出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三步走”的前二步计划,现在正向全面建设小康阶段发展。正是因为我们党紧紧抓住发展这一中心任务不动摇,抓紧时间发展自己,我们党才能在20世纪90年代前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剧变的风浪面前安然无事,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时期稳步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从我们党几十年执政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得出的宝贵的经验和总结,是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沉痛的教训中得出的宝贵的经验和总结。一个执政党如果不能把发展作为执政的第一要务,不能执政为民,那么,这个执政党就不能保持它的战斗力和号召力,就最终要垮台。

3.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应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封闭发展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体,民族国家之间经济交往和竞争愈来愈趋于激烈,形势逼人。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国之间的竞争愈来愈体现为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发展成为各国的共识。任何国家要跟上时代潮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都必须高度重视和解决发展问题,把发展作为首选的国策。只有发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据较有利的地位,分享国际分工所带来的利益和好处,才能为解决各种问题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落后则意味着被动和挨打,被世界潮流所抛弃和被边缘化。发展是民族复兴的要求,也是人民利益和时代进步的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住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把它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发展中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4.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基于我国的现实国情、振兴中华的需要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世界先进国家比较,我们还很落后,我国的人口压力大,人均占有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国内就业不足,社会购买力低,“三农”问题凸现,东西部差距日益扩大,还有数千万的人口处于贫困线下,国内生态环境由于巨大的人口压力和粗放型的经营方式日益恶化,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发展才能有效地加以解决。因此,发展是国家的内在要求,是解决国内问题的惟一途径,也是维护国内社会稳定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看,它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的内涵、要求和实现途径等等。发展指的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由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向先进的发达状态的过渡与转化。发展,首先是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包括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社会等各方面内容在内的全面发展。因此它既包括经济的发展,又包括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如政治、文化、人的素质、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在其中,经济处于发展的重要地位,经济是其他方面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可以带动社会的发展,但经济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又是相辅相成,是互动和互相促进的。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发展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发展要有新思路,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把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和重心转移到国家的发展问题上来,集中精力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要把发展同执政党的建设结合起来,突出发展在执政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来组织和配备执政党领导干部和国家管理人员;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进行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要提高执政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要下大力气学习必要的现代经济、管理与科学知识,把能否管理好国家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作为衡量是否具备合格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准。

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是目的,是主题,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面;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都离不开发展。我们必须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加快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0多年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是在改革中实现的,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关键仍在于深化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下世纪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这是我们付出了代价才取得的共识。当前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各方面利益关系变动较大,各种矛盾可能会比较突出,保持稳定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多么好的规划、方案都将难以实现。

我们要善于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内在关系,做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要把加快改革和发展的紧迫感同科学求实的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可能出现的困难,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改革说到底是一种利益关系的调整。所有制结构的改革,就是变单一的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这实际上就是经济领域里的一种利益格局调整;而分配制度的改革,就是变过去那种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方式,为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政府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以及用工制度改革等等,无一不涉及人们利益关系的调整。因此,在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的前提下,对实际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应该有具体应对措施,以及时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妥善化解矛盾。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关键是要始终注意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也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只要广大人民群众真心实意拥护改革,我们就一定能够应对各种复杂情况和矛盾,即使出点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好办。而要赢得群众的拥护,最根本的是要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基本群众共同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根本准则。深化改革必然会带来利益关系的调整。要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关系千家万户的利益,要向群众讲清楚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引导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

思考题:

1.如何正确认识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

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3.如何理解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4.如何正确理解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

【注释】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9,261页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6页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3页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5页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页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页

[7]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23页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9页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4页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0页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