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时间:2022-09-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合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实践的迫切要求。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9) 解放和发展 社会生产力(新增)

1.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考点延伸】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2.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考点延伸】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过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但由于当时认为公有制程度越高越好,对非公有制经济采取了简单排斥的做法,使生产关系超越了我国生产力的实际水平,这不但没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而极大地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通过改革,下气力多方面地改变了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发展扫除了障碍,开辟了道路。

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2/9)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新增)

(一)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考点延伸】马克思曾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论断,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

为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党中央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又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1.科教兴国战略要求,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建设创新型国家。

2.人才强国战略强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强国。

(二)关于科技创新的新论断

1.党的十八大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2.近平强调,我们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

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明确提出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3/9) 坚持科学发展(新增)

改革开放以来,党高度重视发展问题,将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1.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2.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考点延伸】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各个环节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

3.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考点延伸】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必须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4/9)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合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实践的迫切要求。

第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坚持唯物史观,十分重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关系落后或超越生产力的水平,都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过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但由于当时认为公有制程度越高越好,对非公有制经济采取了简单排斥的做法,使生产关系超越了我国生产力的实际水平,这不但没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而极大地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改革,下气力多方面地改变了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发展扫除了障碍,开辟了道路。

第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9)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一)重要思想 马克思曾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论断,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953年,毛泽东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1956年,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1958年初,毛泽东又提出现在要来一个技术革命,并要求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来。1963年,他在一次谈话中说:“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 1988年9月,邓小平根据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强调:“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此后,江泽民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胡锦涛提出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习近平提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等重要论断,进一步强调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极端重要性。

(二)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为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党中央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又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要求,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建设创新型国家。 人才强国战略强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强国。

(三)最新思想 党的十八大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十八大还强调,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重视实用人才培养,引导人才向科研生产一线流动。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人才。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国家荣誉制度,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习近平强调,我们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明确提出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6/9) 坚持科学发展

(一)重要思想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二)坚持科学发展的要求

1.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2.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

(1)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协调发展,就是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各个环节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

(3)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

3.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7/9)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人民共同富裕。

(8/9)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党的十八大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明确提出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9/9) 坚持科学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一)坚持科学发展的要求

1.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2.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

(1)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协调发展,就是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各个环节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

(3)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

3.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