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以解决民生问题和促进社会和谐为出发点,建立健全与我国国情相适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必须认识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公益性事业发展形式不是单一的,运行机制也是不一样的,政府不应当也不可能包办一切。

8.4.2 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以解决民生问题和促进社会和谐为出发点,建立健全与我国国情相适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当前,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服务,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体制不完善,特别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要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机构设置,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在继续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人力、物力、财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把工作着力点更多地放在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上。要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公共服务薄弱的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从根本上减少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必须正确发挥政府和社会的积极性。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具有明显的公益性质,直接关系社会公众利益和福祉,直接关系社会公平正义。推进这些事业,要从指导思想、制度建设和资金投入等方面,坚持体现公益性原则,切实强化政府职责,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特别要不断增强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减轻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和住房等方面的支出负担。同时必须认识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公益性事业发展形式不是单一的,运行机制也是不一样的,政府不应当也不可能包办一切。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样性、多层次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不可能完全由政府直接提供。要吸纳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社会组织以其非营利性、民间性、公益性和自愿性为特征,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要坚持培育与管理并重的方针,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把通过社会组织自律可以解决好的、不必由政府承担的事项交给社会组织。同时加强和改进对社会组织的管理,提高社会组织的自律性和诚信度。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心要放在基层,以社区为重要载体和平台。目前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正在由传统的“单位制”向现代社区体制转变。要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积极探索新型城乡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民主管理机制。要加强城乡社区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源进社区,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确保社区真正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特别是在农村,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镇机构改革,不断完善村民自治,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农村社区管理的新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农村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我国目前流动就业人口有2亿多,其中有1.12亿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如何对流动人口有效地实施社会管理和服务是一个新的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非公有制组织就业,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异地就业,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要建立健全能够有效覆盖流动人口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从体制上解决好流动人口的就业、医疗卫生、子女就学、计划生育政治参与和权益保护等问题。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按属地原则建立新型的流动人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依托社区完善基层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探索社会保险异地转移接续制度,逐步改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状况。城市要欢迎农民工进城,农村也要欢迎农民工回村,要鼓励农民工积累财富以后回农村创业,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要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统筹协调好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矛盾是社会管理的难点。要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必须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形成科学有效的协调机制。

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要求,切实找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方面群众具体利益的结合点,让发展带来的利益为大多数群众所共享。

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是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必须拓宽社情民意的表达渠道,推行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国家信访信息系统,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为人民群众平等表达利益诉求提供制度化的平台,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逐步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建立健全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日趋多样化、复杂化的新形势下,及时准确把握社会心态和群众心理的发展变化,对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深入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深入到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中,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动态性的社会信息反馈网络,努力获取深层次、预警性的社会信息,并加强对社会舆情的综合分析和研判,加强对各种不稳定因素发展变化趋势的预测,切实提高社会预警能力。

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更多采用调解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着力解决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违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

(三)要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

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的过程是政府与整个社会的互动过程。只有科学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探索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机制,才能有效解决目前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社会组织具有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积极作用,把它们的作用利用好、保护好、发挥好,有利于降低政府社会管理的成本,增强公民的社会认同感,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要坚持培育发展与管理监督并重的方针,完善培育扶持的政策措施,支持各类社会组织承担社会事务,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展和规范律师、公证、会计和资产评估等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等领域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和联合会等社会团体的社会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发展和规范各类基金会,促进公益事业发展,发挥各类基金会关爱社会、服务大众的积极作用。同时,要创新管理机制,健全管理手段,加强法制建设,严格落实违规处罚措施,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严格行业自律,规范从业行为,承担社会责任,提高自律性和诚信度,增强透明度和公信力

(四)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出台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各地各部门特别是基层企事业单位制定了大量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据初步统计,国务院出台了108个应急预案,地方共制定了约130万个应急预案,基本覆盖了常见的突发公共事件,提高了预防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能力。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当前社会管理中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增加,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危机管理水平。

要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

要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建设精干实用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提高群众参与应急管理的能力和自救能力。

要建立健全社会运行状况的监测体系和危机预警系统,加强对社会信息的采集、整理和披露,实现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整体联动。

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维护安全生产秩序,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全面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提高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能力。

(五)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维护国家安全

目前,我国社会治安形势总体上是好的,但影响社会治安的问题也不少,各种诱发和滋生违法犯罪的因素在增多,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任务依然艰巨,必须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向“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更高的要求转变。要把惩治犯罪与保护人权、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起来,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同时,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要认真分析各地社会治安的规律和特点,确定打击违法犯罪的重点和方式。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着力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混乱地区,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坚决遏制刑事犯罪高发势头。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改革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积极推行社区矫正。加强对流浪儿童、服刑人员子女的关心教育,强化吸毒人员感化和管理,改进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要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为重点,努力抑制和减少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社会消极因素。广泛开展和谐社区、和谐单位、和谐家庭创建活动,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到基层,增强公民、企业和各种社会组织的责任感,发挥群众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坚持不懈和深入细致的工作,努力实现社会治安的根本好转。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健全科学、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有效应对各种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破坏活动,确保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抓紧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提高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努力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坚定不移地捍卫国家安全统一和领土完整。加强武装警察部队全面建设。增强国防意识,完善国防动员体制机制,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注释】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