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社会与社会管理

网络社会与社会管理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网络社会不单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同时又回应于现实社会,两者形成一种互构的逻辑。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为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互动提供了更多的平台。随着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互动性的不断增强,“先发展后管理”的现象逐渐凸显出来,现实社会管理的脱节与滞后,成为当前网络社会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网络社会与社会管理_多元学科视角下的社会管理读本

张春华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社会管理服务于公众,也离不开公众的支持。从了解公众的要求和需求的角度看,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网络信息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这不仅指出了网络社会管理的重要性,而且进一步明确了公共参与将成为网络社会管理的重要价值转向。

一、网络社会及其结构特征

互联网的出现不仅带来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而且逐渐嵌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深刻地影响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甚至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观念和价值判断。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主体的不断扩大,传统的社会结构逐渐被打破,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网络社会形态逐渐显现并延伸出来。

从当前语境来看,“网络社会”的内涵已经不再局限于技术分析框架之下的一种空间架构,而是由人们的网上互动关系而产生的具有一定虚拟性的社会形式,是一种结构化的概念。既具备了传统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比如场域空间、群体、文化规范等,又具有极强的交互性。但是,网络社会不单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同时又回应于现实社会,两者形成一种互构的逻辑。

随着互动关系的不断加强,网民从单纯的网络漫游、信息浏览行为,开始有意识的参与网络社区的各种活动,而且随着个人兴趣、意识偏向、行为关系的不同,各个利益群体不断的分化和整合,不同群体因为网络技术能力、资源获取能力及其资源利用能力等方面的差别而出现精英阶层与草根阶层的明显分界。从技术上看,精英阶层掌握熟练的网络技术,获得较多的网络资源,并能够充分的利用资源,而草根阶层则相对较弱;从身份界定上看,许多网站都将用户的身份和权限进行设定,例如,新浪微博用加V和不加V对精英和草根加以区别;从舆论参与情况来看,精英阶层往往具有相对的理性,常对社会热点事件/话题进行系统分析,并且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而草根阶层的舆论往往出于情绪的宣泄,缺乏系统性,从整体上看相对零散。网络社会的这种分层特征,不仅是网民互动的结果,也是现实社会群体关系在网络中的投射,这就增加了网络社会管理的复杂性。

二、网络社会的发展趋势及管理难点

(一)网络主体的分化越来越明显

网络社会主体即为广大的网民。据第27次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4.57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进一步提高,达3.03亿人,网络主体的规模越来越扩大。但是从网民个体来看,网络主体的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从地区分布来看,各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明显不同,使得网络主体的地域性差距明显。第一梯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部分内陆省份。其中,北京高达69.4%,上海和广东分别为64.5%和55.3%;第二梯队包括青海、湖北、内蒙古、黑龙江等六个省和直辖市。其中,内蒙古为30.8%,黑龙江为29.5%;第三梯队集中在西南部各省和中部地区,包括宁夏、西藏、湖南、江西、贵州等十一个省或直辖市。其中,江西为21.4%,贵州为19.8%。从整体上说,三个梯队的差距比较明显,梯队内部各省份网民的分化水平也越来越扩大。从网民的性别比来看,根据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数据,2009年底,我国网民男女性别比例为54.2:45.8,女性网民所占比例略低于 《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女性人口的比例。截至2010年底,网民男女性别比例为54.8:44.2,男性群体占比高出女性近10.6个百分点,男女性别比逐渐拉大。从职业特征来看。学生、企业一般职员、个体户和自由职业者三大群体一直是网民结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2010年,这三个群体在网民中占比例进一步增大,分别为30.6%、16.2%和14.9%。需要指出的是,农林牧渔劳动者上网比例虽然有所增加 (从2.8%上升至6%),但与上述群体相比仍然有极大的差距。

网络主体的不断分化,导致网络文化的多样性与网络主体行为的复杂性,使得网络社会管理对象的差异性越来越大,这也是网络社会管理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网络与现实的互动越来越频繁

与发达国家互联网的商业功能不同,我国网络的媒体功能比较明显,网民之间的互动,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越来越频繁,并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首先,网络社会的主要文化内容都是现实社会问题的发展和延伸,更是现实社会中经济、社会、文化现象的一种映射,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其次,从网民的主要网络行为来看,传统媒体新闻成为网民关注的主要内容之一,并参与了信息传播的全过程,网民的跟帖、评论等也都成为新闻本身的一部分。再次,从信息传播的渠道来看,网络技术不断更新,并且与现实社会的互动途径逐渐增加。新闻跟帖、博客、微博、网络论坛/BBS、播客、即时通讯群 (QQ群、MSN群等)等都成为网络信息、文化的重要传播途径。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为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互动提供了更多的平台。第四,从新闻采集方式来看,传统媒体也改变了以前大街小巷跑新闻的采集方式,网络新闻或话题成为传统媒体获取新闻的一个重要渠道之一。一些网络热点事件或话题也都成为现实社会中人们关注的热点,并在现实社会中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现实社会中问题的发展趋势或结果。

随着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互动性的不断增强,“先发展后管理”的现象逐渐凸显出来,现实社会管理的脱节与滞后,成为当前网络社会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舆情功能越来越凸显

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某一载体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即为舆情。而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刺激性事件及话题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即为网络舆情。(曾润喜,2009)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其舆情功能日益凸显,网络已经成为广大网民关注民生,实现建言献策、参政议政的主要渠道之一。

一方面,网络舆情的触发点越来越低,并且具有很强的扩散性。网络舆情有自身的发生规律和模式,无论是私人问题还是公共话题,一旦触及到富二代、腐败、食品安全、环保等敏感词汇,就很容易引起网民的关注,并形成舆论热点。而在非理性的情绪引导下,网络舆论很容易被一些利益集团所利用,成为控制舆论,甚至网络犯罪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舆情信息的内容越来越复杂,传播渠道越来越多元,这就使得信息控制难度加大。网络舆情的传播从以前的新闻跟帖、论坛讨论等方式转向传播速度更快、参与主体更广泛的博客、微博等方式。与此同时,舆情信息内容更加广泛,社会化和政治化的趋势逐渐加强,许多西方的意识形态也开始通过互联网进行渗透,这就更增加了舆情管理的难度。

网络舆情功能的逐渐凸显,对网络社会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从某种角度来说,舆情管理已经成为当前网络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主要难点所在。

三、网络社会管理的实践路径

由于互联网基础管理资源的分散性,虚拟与现实的复杂性,网络社会管理成为各国社会管理领域的重大难题。从现实状况来看,我国网络社会管理仍然处于混沌不清的状态,“先发展后管理”的现象依然比较突出。因此,转变管理理念,完善网络立法,强化媒体责任,加强管理者能力建设,成为网络社会管理的重要实践路径。

(一)网络社会管理的理念转变

网络社会的管理创新必须要将网络问题与现实社会的群众利益在不同层面上整合起来,实现由外部引导到内生引导,由差异建构到共意建构的管理理念的转向。

一是坚持互构性,将网络社会纳入现实社会进行统筹管理。网络社会不仅建构了新的社会管理框架和体系,又是现实社会管理的延伸。将网络社会管理纳入现实社会的管理体系,按照现实社会的要求对互联网进行管理已是大势所趋。二是强调参与性。作为一个公共场域,网络社会需要职能部门进行必要的管理之外,还要激励网民共同参与管理,坚持网民的主体性,实现政府与网民的共建共管。三是实现建设性,强调的是引导与内生并存的积极建设。以往对网络社会的管理是一种消极的、单一的问题控制模式,强调外在力量的强加和制约。而建设性管理则强调积极的良性引导,实现由内而外的规范建设。四是坚持整合性,强调的不仅是网络社会资源的统一性,而且要强调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资源的同一性。在资源整合的价值统领下,将文化、信息、规范进行整合,形成以主流价值观为统领的百花齐放的文化氛围,以及行之有效的管理秩序。

(二)现实社会法律的延伸与网络立法的完善

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来看,从一开始其技术架构就缺少安全保障,不仅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而且关系到国家安全。随着社会的转型,各种社会群体不断分化,人的文化价值观和利益需求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都在网络社会中得到映射,网络犯罪等危害社会安全的不法行为越来越多,除此之外,网络侵权及其网络舆论事件也成为网络社会管理的难点。

针对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强调网民加强自律,实现网络文化和规范建设的同时,更要强化互联网立法,这是网络社会管理的基础与根本保障。而我国互联网立法主要是在市场经济建立后形成的与其适应的互联网法律,面对转型期的社会矛盾,原有的法律法规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网络社会立法,是我国网络社会管理的必经之路。

首先,针对网络社会中特有的现象和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和专门性的立法,同时,加强各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和协作,保证其良好的可操作性;其次,网络社会管理作为现实社会管理的一部分,必须整合现有的法律资源,对现实社会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使其延伸至网络社会之中,这是目前网络社会立法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媒体责任的强化与引导力建设

在当前,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媒体的定位和职能也悄悄发生了变化。从当前媒体环境来看,虽然党报系统依然保持了严肃性,而都市报、新闻门户网站等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媒体,单纯的追求时效性和新闻性,往往忽略事件本身的真实性和对广大受众的影响。不同的媒体呈现不同的新闻版本,这就导致出现事实的多样性、观点和价值的多样性。因此,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加强主流媒体的引导力建设至关重要。

在2009年世界媒体峰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各地媒体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当今社会,媒体对国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辐射日益加强,对人们思想、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日益深入。正因为如此,对各类媒体来说,树立和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就主流媒体的引导力建设来看:首先,必须明确主流媒体的基本定位和发展路径,明确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使其不仅可以更好的服务大局,而且可以避免无序的市场竞争;其次,强化媒体的导向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 “对国家社会负责、对公共利益负责和对受众负责”的意识核心,保持清醒、疏理情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潮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弘扬主旋律。三是进一步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对重大事项、活动、社会焦点或热点事件、公共政策等与公众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予以及时发布,并加强政府部门、媒体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四)管理资源整合与管理能力提升

目前,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管理机制没有很好的衔接,使得管理部门职责不清,交叉现象严重,这就很容易造成相互推诿而形成管理盲点。因此,首先必须对管理资源进行整合,对职责与权限的界定与重新定位,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责任,避免资源浪费,也避免了多头管理的无序与混沌状态。由国家通信部门、新闻、出版、卫生、公安机关等部门,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依法管理。其次,要继续实施网络问政,并将其作为网络社会管理的一种长效机制。改变当前 “事件”性与 “会议”性的意见收集与整合的问政方式,加强平时对网络社会中的热点事件或问题进行关注,并予以及时的把握和引导,尽量避免出现 “先发展后管理”的现象。

与此同时,还要加强管理者能力建设,提升管理效能。一是网络技术能力建设。管理者必须接近网络,熟悉网络才能了解网络社会,才能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才能根据网络社会的发展规律去处理和应对不断派生出来的新问题。二是心理能力建设。尤其是在当前网络舆论越来越被 “放大”的趋势下,管理者更要克服网络恐惧,在进行网络有效管理的同时,兼顾网络民意与现实社会民意的统一,实现积极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著,曹书乐译 .大众传播理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张毓强主编.传播学十年:阐释与建构.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4.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 [J].图书情报工作,2009(18)

5.王焕斌.《“网络社会”:内涵及其特征探析》《江西社会科学》,2003(2)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