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主创新的解读与对策

自主创新的解读与对策

时间:2022-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走自主创新道路与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相辅相成。我们坚信,只要发扬全国人民的首创精神,沿着自主创新的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的就一定可以实现。这次大会以后,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的口号,成了我国政治生活和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中的主旋律。我研究创造教育20多年,根据我的理解,现就自主创新的概念与内容谈谈个人的一孔之见。这是自主创新的初级形式。其次,独立赶超—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的解读与对策(1)

2006年1月9日,国家召开了21世纪以来的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国务院做出了“关于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向包括国家五大科学技术奖在内的叶笃正、吴孟超等321名中外科学家颁发了奖励。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大会上,做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报告。这是一次科学盛会,是一次鼓舞人心的大会,会上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对于我国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走自主创新道路与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相辅相成。道路是通向目的的途径,而要达到既定的目标,必须选择正确的道路。这就像毛泽东所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2)现在,中央提出了要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而走自主创新道路,就是我们应当选择的正确方法。我们坚信,只要发扬全国人民的首创精神,沿着自主创新的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的就一定可以实现。

这次大会以后,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的口号,成了我国政治生活和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中的主旋律。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我们必须认真地学习胡锦涛同志的报告,把他提出的战略目标落实到各部门的实际工作中。

但是,一个时期以来,以创新为题的文章和各式各样的创新口号,不断地占据媒体的显著位置,很是令人瞩目。例如,自主创新、创新型国家、创新道路、创新体系、创新主体、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创新力、创新极、创新团队、创新体制、创新基地、创新合作机制……再加上各行各业也都要冠以一个创新的词汇,如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学创新、技术创新、教育创新、企业创新、文化创新、艺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创新、营销创新、思想工作创新……不一而足。我似乎觉得,创新这个词汇大有泛化甚至庸俗化之势,切记我国曾经是一个惯于喊口号的国家,前车之鉴不可不防。

其实,创新(Innovation)一词既老又新。说它老,是因为它最早是于1912年由奥裔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有近百年的历史了。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他阐述的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是针对传统西方经济学家而提出的,他因此而一举成名。他认为,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与静态循环相区别的现象,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那么,创新的涵义是什么呢?创新是建立一个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它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进行新的组合。具体地说,创新包括:引进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寻找原料新来源、实现企业管理的新组织等。(3)总之,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特征,没有创新就没有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就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此后,创新一词也就普遍被接受,它的应用范围已经超越了经济发展的范畴,成为西方国家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对于我国来说,创新一词的出现,也不过是近一二十年的事,因此,它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概念,似乎觉得很时髦。在改革开放的早期,我们强调“拿来主义”,一味地追求引进、消化和模仿,大力倡导什么“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中小型补偿贸易),以为这是发展经济最快的办法。曾几何时,我们还以世界生产大国或世界工厂而自鸣得意。其实,这只是经济发展初期的权宜之计。从长远看,不发展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技术,特别是基础科学研究,如果没有自主的大批原创性的基础理论和关键的高新技术产品,我们就没有独立的经济,最终也就不可能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之列。相对于早期发展经济的那些指导思想,现在提出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毕竟是创新文化意识的觉醒,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正确方向。

“创新”一词是由英文词汇Innovation翻译而来的,根据《英汉大词典》的诠释是革新、改革、改进、改良、刷新等意思。《大英百科全书》的解释是:所谓创新,可以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完成一项新设计的新方法,或是创造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等。所以,创新与创造是不同的,前者只是一个理念、一种精神、一种素质,至少现在它还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后者早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创造学,并且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形成了创造教育学、创造工程学、创造技法等。所以,不宜把创新一词当做标签到处拼贴,无论如何它是不可能与其他学科形成交叉学科的。其实,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强调创新这一观点就足够了,只要确立了创新的理念,人们具有了创新的素质和创新的精神,如自我表现欲、敢于冒险、敢于批判、敢于探索的独立精神,就能够在各项工作中做出创新的成就,否则,即使把创新的口号叫得震天响,提出再多的新名词,对于我们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也是无济于事的。

为了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正确地认识自主创新的内涵是很有必要的。我研究创造教育20多年,根据我的理解,现就自主创新的概念与内容谈谈个人的一孔之见。

我认为,自主创新应当包括下面三种形式的创新:

首先,引进—消化—再创新。这是自主创新的初级形式。从字面上理解,这是指西方发达国家已发明创造的高新技术,而我国目前尚没有掌握这些新技术。为了发展我国的新技术产业,我们需要通过或购买引进,或合作,或合资建立我国的新技术产业。例如,目前我国的汽车、电脑、电视机、电冰箱、空调机、通信设备和高端的科学与医疗设备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自主创新。当然,引进只是手段,通过消化以达到再创新才是目的,就再创新这一点上来说,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也属于我们的自主创新。一个典型的例子是VCD的发明,它是于1993年由安徽万燕公司发明的,但是应用了美国人发明的计算机MPEG(全称是运动图像专家组)解码技术,世界上许多国家仅仅是把这项解码技术用于计算机多媒体,而没有考虑在家庭娱乐场所应用。聪明的中国人,看到了MPEG技术在娱乐行业的巨大市场,于是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VCD,所以VCD相对于MPEG来说是再创新。(4)

其次,独立赶超—自主创新。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国家有20个左右,他们获得三方(美国、欧洲和日本)专利占世界上专利的99%,对世界科技贡献率超过70%,研发经费投入占国家GDP的2%以上。也就是说,现在世界上最新的科学理论、最尖端的新产品和最新的技术都掌握在他们手里,特别是美国。出于垄断市场和确保超级大国地位的需要,他们往往限制这些尖端技术输出,对我国的国防和高新技术的封锁更加苛刻。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和经济,我们不得不打破国外发达国家的封锁,坚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研制那些国外已有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技术,并且达到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2004年两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得者的成果,就是属于这一类自主创新的典范。这两项成果获得者分别是中南大学的黄伯云和西北工业大学的张立同,前者的发明是“高性能碳/碳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后者的发明是“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这两项重大发明成果的确是来之不易的,他们分别都经过了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是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连续空缺了六年后的首次突破。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打破了国际高技术的封锁,是独立自主研制成功的,使我国成为继英、法、美之后第四个拥有制造高性能航空航天复合材料的国家。(5)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展民族的科学技术需要自主创新,但科学思想是世界通用的,科学发明创造成果也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因此,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我们必须继续实行开放政策,切不可再重蹈闭关锁国的老路。只要外国不对我国进行封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我国必须加强与世界各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领域里的合作与交流,尽量减少我们自主创新的周期和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再次,原始创新。这是创新的最高形式,是创造力的最高表现。我们通常把这类创新叫做原创性的科学技术研究,它们的目的在于超过世界先进科学水平。从本质上说,原始创新是指世界第一的、史无前例的、绝无仅有的、独一无二的、旷世无匹的科学技术成就。例如,袁隆平经过十多年研究成功的三系配套水稻杂交,就是一项原始创新成果。他研究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他因此而获得了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美誉。令人称奇的是,应用他的杂交水稻种子,能够把水稻的亩产量从300公斤提高到800公斤,这一成果已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推广。现在,年已76岁的他,又率领研究团队向900公斤的指标迈进。(6)他不仅个人获得了无数的荣誉和奖励,而且也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为解决世界粮食缺少的难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原创性的发明成果中,像获得三大科学诺贝尔奖的那些成果(评选失误除外)无疑是原创性基础研究的最高代表。很可惜,我国在原创性的基础研究方面还十分落后,所以至今还不能在诺贝尔奖上实现零的突破。问题不仅仅只是一个诺贝尔奖,而是表明我国在原创性的基础研究方面十分落后,如果没有雄厚的基础理论储备,到头来会严重地制约我国未来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

因此,我认为在倡导自主创新时候,要特别重视原始创新,这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中的软肋。毕竟,拥有大量的原创性的发明成果,才是真正的科学技术大国的最重要标志。

根据国际共识,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国家对科学技术的贡献率要达到70%以上(我国现在还不到40%);二是技术对外依赖率要在30%以下(我国现在是60%以上);三是研发经费要占GDP的2%以上(我国目前只有1.31%)。我认为,最重要的还不仅仅是绝对数字的统计,因为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仅仅以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生产量、消费量和资金投入量来衡量,尚不足以反映我国的实力。根据世界论坛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05—2006),在117个国家的竞争排名中,我国排第49名(比去年下降了3位),印度排第50名(比去年上升5位)。另根据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商业竞争指数(BCI),我国排名第57位,而印度排名第31位。(7)

总之,我国的竞争力状况相当严峻,实事求是地说,我国目前的情况是非常不乐观的,与其说是世界工厂,勿宁说是世界发达国家的廉价加工车间。例如,我国拥有知识产权的核心企业,仅占大约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我国去年申请的专利有13万件,其中半数是来自国外的专利。就我国申请的专利质量看,泡沫和垃圾专利居多数,如100件中属于发明的只有18件,82件是实用外观设计。然而,外国在我国申请的专利,100件中有86件是属于高技术的发明专利。(8)两相对比,说明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上的差距是很大的,所以我认为最关键是要提高我国技术的含金量,提高经济发展的实际效率,提高各项指标的人均占有率。

为了顺利地沿着自主创新道路前进,在15年内实现我国既定的目标,国家必须切实地采取以下三大措施:

首先,培养、发现和重用创造性的人才,是走自主创新道路的关键。美国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主任杰佛里·萨克斯认为:“一个创新国家的核心是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一批推动科学发展进而带动技术创新的科学家。”(9)仅仅从数量上看,我国目前拥有各类科技人员32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美国从事研究的人员有110多万,日本有72.8万,而我国有105万,居世界第二。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只重视知识的传授,高分低能者居多,所以普遍缺乏创造性的能力。近年来,大学急剧扩招,导致本科生、研究生质量严重下降,大部分教授素质不高,学风不正,学术腐败日益蔓延,这些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自主创新。有人甚至说,学术腐败将会葬送科教立国的梦想,这话虽然很尖锐,但却十分中肯,应当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从现在到2020年只剩下十几年的时间了,我们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大力推进教育改革。要坚决纠正建设重点大学上的平均主义和攀比之风,下大决心办好3~5所(最多也不能超过10所)名副其实的重点大学,遏制大学扩招,整顿学风,实施创造教育,着力培养少而精的理论型和创造性的研究人才。唯有如此,才能为国家培养能够从事创造性研究并能够带动技术创新的科学家。这是我国走自主创新道路的关键,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希望之所在。

在人才的使用上,也要克服平均和分散主义的倾向。萨克斯关于“规模报酬递增”的理论值得我们重视。他认为:“将不同领域的两个想法融合在一起,就会有一个新的想法产生。这是一个链式反应,链式反应就是经济学中的规模报酬递增。这就是为什么把许多科学家集中到一所大学比把他们分散到20个相互隔距的岛屿上更有效果的原因。这也正是硅谷能够聚集众多科学家的原因,或者说世界许多科学家聚向美国的原因。”(10)这个经验是值得借鉴的,要坚决遏制千军万马争“一流”、争“重点”和到处高价挖院士的不正之风,确保少数重点大学和研究所在自主创新中的基础和生力军的作用。

其次,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是走自主创新道路的重要保证。人们只知道美国是世界第一科技、经济和军事大国,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美国在科学研究上投入的经费。据报道,美国迄今为止花在科研上的经费占世界科研经费的40%,所以他们的科技大国是用美元建设起来的。(11)在这个问题上,用一句中国俗话来形容是非常恰切的,即“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21世纪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大幅度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已成为各国提升竞争力的国家战略。(12)为此,发达国家都把R&D占GDP的3%作为目标,如美国2002年研发经费为2922亿美元,占GDP的2.82%,日本2001年的研发经费为1279亿美元,占GDP的3.09%,韩国2001年的研发经费为125亿美元,占GDP的2.96%,欧盟要求各国到2010年研发经费达到GDP的3%,印度于2007年研发经费达到GDP的2%,巴西于2010年达到GDP的2%。可是,我国在科研经费上的投入是令人十分不满意的,原定“十五”期间研发经费投入达到GDP的1.5%,可是直到2005年才达到1.31%。这个比例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而且为也赶不上某些发展中国家,如韩国、印度、巴西等。如果按照人均R&D来衡量,美国、日本、瑞典都超过或达到1000美元,挪威、丹麦、芬兰和冰岛在700美元以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各国都在500美元以上,超过200美元的国家还有16个,而我国研发经费人均只有12美元,实在是低得可怜。

是什么原因致使我国研发经费如此低呢?我认为既有思想认识问题,也有投资体制问题。所谓认识问题,是指对科教立国没有足够的认识,虽然口号叫得很响,但并没有落实到实处。所谓体制问题,是指没有建立多渠道的科研投资体系,除了政府投资以外,企业和私人都不愿向高技术投资。我国风险投资公司只有300家,而且基本上是各级政府建立的,不仅投入有限,而且申请程序烦琐,能够获得风险投资的很少。美国有4000家风险投资公司,每年要资助10000家高技术公司,这是我国根本不可能比拟的。因此,过低的研发经费已经成了制约我国走自主创新道路的瓶颈,必须下决心解决,否则要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是很困难的。

再次,科学分工,各展其长,齐心协力共同建设创新型国家。科学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这种划分已经获得国际共识,并且各国都以此来规划本国的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这种划分既反映了科学技术本身发展的规律,又是由基础研究到产业开发的必经过程。既然科学技术研究有着不同类型,那么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单位和研究人员,也应当是有所分工的。一般来说,少数研究型大学和科学院的某些研究所,应当从事基础研究,特别是以赶超为目的的原创性基础研究,工业部门的研究院(所)是从事应用研究的,而企业则是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的主体。

十分有趣的是,科学技术研究的三种类型和三支研究队伍与自主创新的三种形式刚好是完全对应的。也就是说,重点大学和科学院应当肩负原始创新研究,工业应用的研究院(所)和某些工程技术大学主要从事独立赶超—自主创新研究,而企业则是引进—消化—再创新的主力。

可是,实际情况并没有按照这种优化的组合进行研究,有的是各部门相互错位,没有履行自己应当肩负的研究职责。例如,某些研究型的重点大学并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重大的原创性基础研究上,做了许多本属于应用部门甚至是企业的技术研究,而绝大多数企业又不愿向高技术投入研发经费,以至于基本上停留在引进、模仿制造的水平上。

总之,走自主创新道路是我国唯一的选择,要不,怎样才能使我国重现昔日拥有四大发明文明古国的辉煌呢?但是,我国目前自主创新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前进道路是不平坦的。因此,必须自上而下牢固地树立创新文化的理念,唤醒全民的创新意识,下决心解决创新人才、研发经费和科学研究体制问题,万众一心实现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雄伟目标!

【注释】

(1)本文曾发表于《学习月刊》2006年第3期(上)。

(2)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63.

(3)中华工商时报,1994-06-14.

(4)武汉晚报,1999-04-12.

(5)光明日报,2005-03-29.

(6)光明日报,2006-01-17.

(7)南方周末,2005-10-13.

(8)新华网,2005-12-29.

(9)南方周末,2001-10-11.

(10)南方周末,2001-10-11.

(11)参考消息,2004-02-27.

(12)http://www.jsass.com.cn/article_showasp?article ID=34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