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机械工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思路

机械工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思路

时间:2022-05-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行业协会应当密切关注行业的发展动向,对行业发展中的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组织调研,开展讨论,为国家宏观管理部门制定行业中长期规划出谋划策;及时应对产业中出现的重大事件,反映企业技术创新和提高竞争力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对国家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施加影响。行业协会另外一个重要功能是组织协调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其他各方面之间的联系协作。在行业协会的基础性工作中,目前应加快对行业技术标准的完善。

四、机械工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思路

从国际经验来看,产业领域内的技术创新大多是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的,但企业的技术创新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制度环境包括产业政策、人才培养制度、技术开发制度、企业网络,等等,其主体涉及政府、大学体系、企业外部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以及产业内的其他企业和上下游企业。我国机械工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政府、中介机构和企业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整合各方面力量创建一个推进自主创新的机制和环境。

1.使政府职能归位

20世纪末期我国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使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缩减为“资产管理”和“抓大放小”,政府管理工业的职能严重缺失。但机械工业产品的特点决定了不可能像钢铁、石油工业那样政府通过抓住几个大集团就能控制住全行业。由于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政府除了关心财务会计报表上的盈亏与否和保值增值,更要对关系产业长期发展的技术和组织问题保持更大的关注,对行业的发展进行宏观指导和管理,如产业规划、配套、运行协调、技术攻关推广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中一些职能可以交由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执行,但政府对装备工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所担负的职责是不可推卸的。

政府促进产业技术创新主要通过制定各类产业政策,这些政策从广义上看不仅要包括直接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还要包括通过保护国内产业、提高出口竞争力、提高企业盈利水平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各类政策。如鼓励国内企业通过获得生产许可或进行有限合资来进行内部技术转让;对于国内企业已经具备一定竞争力的产品,取消对进口同类装备的关税减免,鼓励使用国产设备;实施政府采购,分担用户使用国产重大装备和首台(套)装备的风险,推动新研制的国产整套装备进入市场;扶持替代进口的机械装备的研制生产,对进口配件的税收进行相应减免;通过增值税返还政策、扩大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范围等财税政策增加企业积累,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对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提供有效的信贷支持,等等。

此外,政府应当对产业共性技术和产业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给予资金支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已经使国际企业竞争转向竞争前技术的角逐,包括产业共性技术和产业基础技术的发展,对整个产业的进步、对国家产业竞争力的持续提升,甚至多个产业的发展都将起到深远的影响。发达国家常常为基础、共性技术的研究机构投入大量基础基金,以稳定研究队伍和保证产业前瞻性技术研究。我国机械工业已经进入了技术创新的关键时期,支持产业共性技术和产业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支持并形成一支高水平、精干的研究队伍,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2.充分发掘行业中介组织的功能

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是联结企业与政府,以及企业之间、企业和其他行业外部机构的桥梁,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行业协会应当填补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后形成的真空,作为政府管理职能的延伸。除了进行咨询服务、举办展会、组织考察等一般性中介服务以外,还应该承担起谋划行业长期规划、组织协调服务,以及完善行业技术标准等基础工作。

行业协会应当密切关注行业的发展动向,对行业发展中的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组织调研,开展讨论,为国家宏观管理部门制定行业中长期规划出谋划策;及时应对产业中出现的重大事件,反映企业技术创新和提高竞争力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对国家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施加影响。例如,机械工业近一时期愈演愈烈的外资企业独资化倾向和跨国公司收购国有骨干企业的事件,就需要行业协会这类机构及时调研对相关行业和企业的影响,并作出应对措施的谋划,督促政府出台相应措施。

行业协会另外一个重要功能是组织协调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其他各方面之间的联系协作。在技术创新方面,支持行业共性技术、基础技术发展是政府的职责,但在创建技术平台的具体工作中,行业协会可以发挥组织者的作用。例如,与政府一同,对涉及各类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共同参与的研发活动进行组织协调。在制造业发达的国家这也是常见的做法,例如,日本通产省和日本机床制造者协会就曾支持了联结企业、政府实验室和大学的一系列联合研发项目,其中一项开始于1976年的关于柔性制造系统的项目,包括了富士通自动数控、4家机器制造厂商、9家机床厂商以及7家电子厂商。

在行业协会的基础性工作中,目前应加快对行业技术标准的完善。机械工业标准化的总体水平低,已经严重不适应机械工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要求。由于标准更新滞后,低水平标准大量存在,而采用先进制造技术的高技术化标准不能及时出台,导致许多达到标准但缺乏竞争力的机械产品充斥市场,一些国外的淘汰产品大量进口,而一些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制却因为缺乏相应的标准而延迟。

3.建立健全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机制

鼓励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在市场形势较好的时期,将增加的收益投入到设备更新改造、研究开发和技术人员培养等方面,而不是简单地扩大原有技术水平上的生产规模。设备是固化的技术,只有先进的设备才能生产先进的产品,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工艺流程的升级;研发资金投入太少是制约我国机械工业自主研发的一个主要因素,欧洲的很多企业科研攻关费用都能占到销售收入的10%,有的甚至高达20%以上,我国企业由于经济效益普遍较低,科研经费占到销售收入的5%左右已经是很高的水平,[10]缺乏资金使自主研发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难以实现,无法实现产品升级。

进一步深化企业制度改革,为国内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供制度保证。一方面,加快国有企业的改组改制,推进国有大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深化企业内部各项制度改革;另一方面,推动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企业制度改革中,要改变以实现所有制转变为改革最终目标的做法。与所有制改革相比,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机制才是根本目标,前者只是实现后者的途径之一。技术创新以及产业化生产过程中需要依托一系列企业内部机制。例如,技术引进之后的消化吸收问题。相对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难度更大,因为消化吸收需要形成一种机制,需要一批人才,没有与技术、资金、人才交织在一起的制度保障,消化吸收根本无法做到。还有一直是国产设备软肋的产品可靠性问题,可靠性涉及设计、制造、使用、维修、配套件多方面,只要其中一个重要零件、一个重要工序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整机产品的质量,影响使用的可靠性,提高可靠性同样需要一整套制度的保证。此外,保证交货期、完善售后服务、实现供需互动、协调企业之间协作等,可以说除了技术水平以外,我国机械企业与国外先进企业的主要差距中,都可以找到能够归因于制度方面的问题。

专栏19—1

磁悬浮设备国内制造

在各种轨道交通中,磁悬浮具有环保、占地少、速度快等特点。在磁悬浮技术领域,德国、日本分别采用常导、超导高速磁悬浮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进入产业化应用阶段。2002年12月31日,中国引进德国技术建造的,全长30公里的磁悬浮轨道在上海建成通车,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高速磁悬浮交通系统。3年之后,兴建沪杭全长175公里磁悬浮交通项目建议书已经国务院批准,进入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如果能够按照预期开工建设,将是世界上第一条城市间的远距离磁悬浮交通线路。

在磁悬浮上海线的建设运营中,中方坚持自主创新,掌握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的磁悬浮轨道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申报专利和PCT国际专利31项,其中16项已获授权。由我方设计制造的磁悬浮上海线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轨道梁完全达到并部分超过德国磁悬浮系统规定的技术标准。今后,德国输出磁悬浮技术,需我国磁悬浮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轨道梁变形控制、精密加工和偏差调整等专利配套。我方还掌握了磁悬浮交通系统和子系统的总体集成技术,取得了商业运营的经验。

磁悬浮技术有轨道、车辆、牵引、运行控制四大系统,主要有16项核心技术。其中,线路轨道3项,已在上海线上完全掌握;车辆系统方面通过国际合作和技术开发可以国内生产的有4项;牵引系统方面有6项德方已同意将技术转移到设在中国的合资企业生产;仅有2项控制运行技术只能用进口部件方式进行国际采购。在沪杭磁悬浮线项目的相关谈判中,我方的项目造价每公里2亿元、机电设备的国产化率不低于70%、核心技术尽可能地实现向中国转移、中方可得到16项核心技术中的13项技术等主要目标都已基本实现。

续专栏19—1

除了通过上海磁悬浮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提高技术水平并积累大量经验以外,我国在磁悬浮列车的自主研发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果。中国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正在开发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悬浮列车,新列车的设计时速比德国的磁悬浮还要快,使用的却不是德国的技术。这一属于国家863计划的“海豚”号高速磁悬浮车辆研制项目于2005年9月在成都投入生产。2006年7月,“海豚”号将在上海同济大学1.7公里长的轨道上进行试车。这些部分技术很有可能用于沪杭磁悬浮线。

由于建设运营经验的积累和磁悬浮设备国内制造能力的提高,上海至杭州磁悬浮轨道的建设将以中方为主导,机电设备的国产化率不低于70%。通过该项目的建设,中国有望保持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优势,从而促进中国轨道交通及相关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资料来源:根据《专家称沪杭线选择磁悬浮技术具有更佳性价比》(新华网,2006年3月14日)等相关报道整理。

【注释】

[1]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统计与信息部:《2005年机械工业产销增幅超过20%》,载《中国工业报》,2006年2月6日。

[2]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统计与信息部:《“十五”目标提前达到机械工业经历黄金岁月》,载《中国工业报》,2005年7月7日。

[3]《创新能力提高,重大装备研制取得新进展》,载《中国工业报》,2006年2月16日。

[4]《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是振兴装备制造业的一个重点》,载http://www.ndrc.gov.cn/gjscy

[5]《中国机械工业年鉴》(2005)。

[6]宁夏银川小巨人机床有限公司是一个将跨国公司这种战略表现到极致的例子。2005年该公司成为日本马扎克公司的全资企业,这家企业的生产设备是世界上最好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很高,但唯独没有研发能力,所有的产品研发都在日本完成,由日本提供生产图纸,中国工厂只是依照图纸生产(见《产业环境外紧内松,数控产品研发获扶持》,载《中国工业报》,2006年2月27日)。

[7]现在我国机械工业的主要技术50%以上来自国外,汽车工业的70%、发电设备的50%、基础机械的60%、农业机械的30%来自引进(见《机械工业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访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于珍》,载《经济日报》,2006年4月5日)。

[8]http://www.ndrc.gov.cn/gjscy

[9]《拿来主义买不来现代化谁来装备中国制造业》,载中国科技财富网,http://finance.tom.com

[10]据报道,国内研制数控机床的主导企业之一——上海机床有限公司每年按销售收入的4.5%确保科研投入经费,以产学研形式扩大科研力量。见《自主创新强化机床产业内功》,载《国际商报》,2006年1月1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