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实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战略的对策建议

实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战略的对策建议

时间:2022-05-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是改革国有企业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增加自主创新方面的考核指标,以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和长远发展。其中,关键是从企业战略层面在经营、技术和管理三方面不断创新。四是与大企业组成范围广泛、优势互补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四、实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战略的对策建议

1.完善企业制度,克服实施企业创新与品牌战略的体制性障碍

加快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从体制机制入手,增强企业实施创新战略和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高,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对国有企业而言,一是要加快推进企业产权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革,克服研发投入的体制性障碍。二是改革国有企业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增加自主创新方面的考核指标,以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和长远发展。对民营企业而言,重点是通过由家族管理体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和稳定性,同时掌握、用好国家有关政策,积极培育自主技术及自主品牌,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整合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2.大企业要力争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领先者

从国家层面上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技术能力和市场表现,主要体现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大企业、大集团身上。借鉴现代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走集成经营的创新之路,是我国企业的一种战略选择。也就是说,将集成思想创造性地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动态过程中,强调整合聚变,突出协同与创新,通过集聚多方竞争优势强化核心能力。无论是国有大企业,还是民营大企业,都要认真分析、准确把握所处产业的技术和市场发展趋势,判断自身现实的市场地位,进而重新确定自己的战略边界和战略行动,通过战略实施逐步使自己成长为领先的创新型企业。其中,关键是从企业战略层面在经营、技术和管理三方面不断创新。

(1)推进经营创新,发展集成经营。从只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战略是一个计划、分析过程,或只关注企业外部,重视产业结构分析,转变为注重企业内外部相结合,着眼于核心能力的构建,更加强调企业获取和积累资源和能力的过程,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和互动,创建优势互补的企业有机群体,并使各经济要素经过优化配置,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

(2)促进技术创新,强化核心能力。完善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机制,使技术创新过程与生产运营过程有机地融为一体,协调运行,使研发投入与财务业绩形成良性推动效应;强化研发投入,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利用新形势下可用的各种方式增强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致力于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积累,进入产业链高端和高附加值环节,努力打造高知名度、高信誉度、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和高经济效益的名牌产品;发展适用技术,解决技术难题,形成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在全球范围内整合知识资源,探索技术联盟、合作研发,推进技术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3)增强管理创新,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经营战略、组织结构、业务流程、营销策略、信息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形成科学规范的内部管理机制。

3.中小企业要采取各种方式在产业链特定环节中进行创新

从经营特征看,中小企业不可能都成长为创新型企业,但这并不等于说中小企业就不能进行创新。而且,我国65%的发明专利是由中小企业获得的,80%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15]中小企业是最具创新活力也是面临巨大创新风险的企业群体,是我国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力量。

中小企业首先要确定自己在产业链中的位置,确立自己在产业环节和生产过程中的核心技术之所在,然后通过战略选择和实施不断予以巩固和提高,逐步形成创新机制,实现技术积累。

由于许多技术创新项目耗资大,风险高,远远超出了中小企业能承受的范围。因此要借助于各种合作创新方式,建立和发展各种形式的创新战略联盟,解决中小企业依靠单个企业财力和人力都无法实现的技术创新问题,使之有利于分担技术开发费用和技术创新的风险,以大力推动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应用基础性、行业共性、战略性技术的研发。可供中小企业选择的合作创新方式至少有如下几种:一是走“产、学、研”合作之路,中小企业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系,由企业出资金、出设备,由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出人才、出技术,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二是通过技贸股份合作、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等形式加强与其他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的合作技术创新。在合作中注重发挥自身的优势,如以自己的资源优势、地域优势和政策优势来推进合作。三是相同产业中或产业链条上多家中小企业共同建立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公共平台,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和费用,促进共性技术的溢出,并将市场信息引入到共性技术研究中。四是与大企业组成范围广泛、优势互补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另外,要大力鼓励创建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有着特有的优势。科技型中小企业对市场更敏感,更容易把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结合起来,适合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周期短、技术更新快、人才依赖度高等特点,是一个国家创新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国民经济长远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增长点。

4.在企业中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自主创新文化氛围

形成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的企业文化,创新需要良好的环境,活跃的氛围。没有氛围,没有环境,没有必要的刺激、引导作用,人的积极性是不可能焕发出来的。我国企业要培育企业的自主创新的能力,必须加强以“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建设,从而形成一个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内部文化氛围。

企业家和企业领导者更是要勇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顺应潮流,敢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对风险和失败保持正确的态度,努力创造一种“鼓励成功、宽容失败”、尊重创新愿望、发挥创新才能、肯定创新成果的良好企业文化。

5.加强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对自己的人才培养和知识积累。人才一靠培养,二靠引进,企业要培养人才与吸纳人才相结合。一要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健全企业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体制,完善客观、公正的、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各类人才的成才营造更好的环境,通过实施职业生涯设计和综合报酬体系,对特殊人才给予特殊待遇,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二要加快人才培养,包括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要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同时,要海纳百川、广揽人才。三要努力探索有利于尖端人才发挥作用的组织架构。例如,柔性化的和差别绩效考核的组织管理架构,都可能使企业中集聚的优秀人才敏感地把握住技术发展的方向和前沿。另外,设立企业专项基金,加强对核心人员和骨干人员的培训。

无论何种企业,都要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这三个重要环节,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有效机制,制定和实施对各类人才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政策,用良好的机制、政策、环境吸引人才,集聚人才,为创新和品牌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6.高度重视企业集成创新

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以及由此形成的竞争优势,往往远远超过单项技术突破的意义。因此,企业要积极发展多项技术集成的产品和产业,实现集成创新;选择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产品或项目,实现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与突破;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成果的充分利用,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还要积极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和人才,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7.科学选择技术创新模式,将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有效结合

我国企业要重视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际技术供应结构的变化,“自主创新”绝不意味着“闭门造车”,要科学地选择技术创新模式,将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有效结合,提高企业的消化吸收、自主创新能力。例如,在电子信息机械技术领域,复杂产品的技术正在发生“模块化革命”,这指的是产品的技术设计趋向于模块结构。模块结构不同于以往的一体化结构,它把复杂技术拆分为一个一个相对简单的模块,界面之间的连接很简单,很干净。许多模块还“商品化”了,在市场上就可以买到。复杂技术模块化以后,技术含量低的终端组装很容易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保有技术含量高的关键元器件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发展中国家想从组装入手观察或“反求”隐藏得很深的核心模块里的技术,其门槛很高。“模块化革命”有利于后来者进入,有利于技术扩散,但似乎不利于后来者的“干中学”、“用中学”及技术能力的提升。

在靠近市场的终端产品领域,我国一些企业已经表现出产品技术创新的能力,但在技术比较复杂、价值链长、需要多部门协调、多技术合作的领域,尚不容易形成技术创新优势。有关企业之间、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的组织和整合能力也比较差。在一些基础性工艺和高技术元器件方面,由于需要大量持续的投入和研发活动,我们的创新能力相对差距大,对需求的反应也慢。在许多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传统技术领域,社会各方面为他们提供的技术服务还很缺乏。这就需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创新的规律,认真总结经验,运用多种模式实现创新。

专栏35—1

什么是汽车工业自主品牌

作为一个工业大国,不存在要不要建立自主品牌的问题,只存在能否建立自主品牌和怎样建立自主品牌的问题。就汽车工业而言,自主品牌意味着商标声誉独占的、产能在经济规模以上的、能创造市场的产业链体系。用目前一汽当家人竺延风的话来说,汽车自主品牌是指“100万辆以上可循环、可持续的汽车经营链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旗”还不能算做是自主品牌。“红旗”是自主开发的,但很难称做品牌。缺乏市场创造力就谈不上品牌。

从汽车工业全球发展趋势和中国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有自己产品技术的、一定产能规模的单一车型生产线;第二个层次是自己掌控产品技术、有较大产能规模的复合车型体系平台。前一个层次的产品技术相对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车型单一而扩展潜力不大,产能规模达到10年前世界先进汽车制造企业的水平,通常为30万辆至50万辆。后一个层次的产品技术是建立在模块化的开发和制造体系平台上,在这一技术平台上复合形成的车型丰富多彩,具备巨大的连续扩展能力和市场创造空间,产能规模达到目前世界先进汽车制造企业的水平,通常为100万辆以上。

续专栏35—1

作为工业社会中最为经典的产业,正是这第二个层次的自主品牌彰显了其发展趋势和竞争规律,充分体现出汽车制造业深厚的技术进步潜力,以及巨大的规模经济扩张魅力,也是汽车制造商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最终显现。毋庸置疑,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巨额的资本积聚、大量的资源投入和长期的经验积累。

可以说,目前国内的奇瑞、华晨、吉利和哈飞等制造商正在自身定位的产业价值链上,竭力达到或逼近第一个层次的自主品牌,而第二个层次至今还未能出现。从汽车制造商的整体实力来分析,看来只能在一汽、东风和上汽这三大集团中产生。目前,这三大集团正依赖与跨国汽车集团的大规模合资合作,以实现技术与资本的积累。全球汽车工业的竞争之激烈,恐怕第一个层次的自主品牌仍难以长期生存,只有达到自主品牌的第二个层次,甚至跻身“6+3”行列才能有最终的产业发言权。按照上述要求,这其中的难度之大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对此,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冷静的思考。令人欣慰的是,中国汽车制造业的一些企业家已经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虽然中国的汽车制造商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自力更生造出了汽车,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在当时这更多的不过是一种宣扬民族志气的政治概念,离上述意义上真正的自主品牌还非常遥远。造一辆车与形成产能规模的、技术上能扩展的车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经济技术概念。事实证明,依赖政府的产业保护或封闭政策关起门来搞汽车是永远不可能产生自主品牌的,倾一国之力发展汽车的必要性也一去不复返。只有坚持改革开放,尊重市场规律,依靠企业自主决策,采取正确战略,才能真正形成汽车自主品牌,实现中国汽车工业的振兴。

资料来源:改编自罗仲伟:《自主品牌怎一个“空”字了得》,载《中国经营报》,2004年3月15日。

【注释】

[1]TD-SCDMA是我国自主研发并提出的3G三大主流国际标准之一,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以我国提出的国际标准,主导和推动产业发展、进行自主创新的一次重要实践。

[2]史剑屏:《信息产业十五大力实施标准科技创新成绩斐然》,载《人民邮电报》,2006年1月17日。

[3]易运文:《自主创新:深圳企业唱主角》,载《光明日报》,2006年3月21日。

[4]徐清、扬袁韵:《特区涌动自主创新潮》,载《深圳商报》,2005年10月24日。

[5]据2004年瑞士《全球竞争力年鉴》显示,我国经济发展的能源消耗强度约为美国的3倍,韩国的2.2倍,日本的6.6倍;环境污染指标世界排名从上一年的第27位下降到第59位;科技竞争力世界排名在25~28名之间,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2003年,我国全部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居第57位,仅为美国的11%,意大利的12.3%,韩国的23%。

[6]评论员文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载《经济日报》,2006年3月13日。

[7]我国DVD产量虽然占全球70%以上,但是却没有掌握核心专利技术。彩电手机微机的CPU等产品的核心技术,也都掌握在别人手里。

[8]徐冠华:《我国科技发展需要关注的九个问题》(在中宣部等六部委联合组织的形势报告会上的报告)。

[9]我国石油消费居世界第2位,占世界总消费量的8.2%。消费电力、钢材、水泥、煤炭等分别占世界的13%、27%、50%和31%,实现的经济总量仅占世界经济总量的4%。据测算,到2010年,我国石油、铜、铝、铁等资源缺口将达50%~75%,电力、煤炭、土地、水、森林等资源将更趋紧张。

[10]陈宗伟:《2006年我国外贸面临的形势及对中小企业的建议》,中小企业进出口研讨会材料。

[11]吕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12]陈宗伟:《2006年我国外贸面临的形势及对中小企业的建议》,中小企业进出口研讨会材料。

[13]评论员文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载《经济日报》,2006年3月13日。

[14]评论员文章:《自主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载《人民日报》,2005年3月23日。

[15]徐冠华:《我国科技发展需要关注的九个问题》(在中宣部等六部委联合组织的形势报告会上的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