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技与自主创新

科技与自主创新

时间:2022-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市本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达到3亿元,同比增长13%。组织完成118家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复审、124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8家高新技术企业更名工作,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400家。组织6家高新技术企业成功申报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青岛市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6家。目前,青岛市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达到9家。至此,青岛市已有6家中科院所属院所落户。

科技与自主创新

2011年,青岛市科技战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不断强化城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组织推进了关键技术攻关、中小企业培育、创新平台建设、大院大所引进和蓝色硅谷规划建设等重点工作,切实发挥了科技创新对“转方式、调结构”的支撑作用。

一、2011年科技工作总体发展情况

(一)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按照山东省新的统计口径,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500亿元,同比增长3.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8.5%,高于山东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

(二)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实施

全市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将达到1.7万件和8800件,同比增长58.4%和29.5%,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分别达到4000件和1200件,同比增长40.4%和58.9%,授权量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三)关键技术攻关成效显著

在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组织开展57项关键技术重大攻关及产业化项目,高速列车、互联网、家电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获国家科技成果奖14项,比2010年增长16.7%,获省科技奖励97项。

(四)争取国家支持再创新高

成功获批国家半导体照明应用试点城市、国家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12区市全部通过国家县市科技进步考核,是全国唯一通过率达100%的城市。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上百项,已获资金支持超过4亿元。

(五)城市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新增5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市级重点实验室,引进中科院3个院所落户,全市各类创新平台总数超过500个。市本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达到3亿元,同比增长13%。

二、2011年重点工作措施

(一)以科技推动“转方式、调结构”为着力点,全面实施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创新工程

1.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减排等战略新兴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组织完成了57项关键技术攻关计划项目、94项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项目,实施了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材料等15项重大关键技术产业化项目,开展了百余项技术研发与新产品开发,攻克了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打通产业链条,形成高端产业体系。2011年,纳入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范围的企业共有43家(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14家、过10亿元企业3家),在研项目700余项,研发投入9.2亿元,拥有研发团队近200个,实现产值180亿元。

2.加快推进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建设。与各区市联动,加快推进数字家电、半导体照明、新能源、生物技术、软件产业、橡胶谷等12个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规划建设,提升基地环境、服务、配套水平。12个基地已聚集孵化了160家科技型企业,培育建设了高速列车、数字化家电和现代服务业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获批建设国家数字化家电创新型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了高新技术高端产业集聚发展效应,基地全年完成研发投入50亿元、拥有创新团队350个、预计实现产值达700亿元。

3.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工作。组织完成118家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复审、124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8家高新技术企业更名工作,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400家。组织6家高新技术企业成功申报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青岛市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6家。组织10场高新技术企业专场培训会,培训近千人次。2011年,全市纳入统计范围的289家高新技术企业预计实现产值1873.54亿元,同比增长22.69%;研发投入74.34亿元,占销售收入比重为3.83%。为全市164家高新技术企业办理了减免税手续,共减免所得税7.87亿元。

4.加强创新人才团队引进建设。贯彻落实《青岛市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重点在生物制药、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引进培育了各类高层次科技人才122人,其中12名学科带头人、52名博士,为打造生物质能源、激光探测和先进润滑材料等领域人才优势奠定了基础。

(二)以健全城市创新功能体系为方向,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1.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2011年1月,海尔模具“国家家电模具”、南车青岛四方“国家高速动车组总成”、康地恩药业“国家动物用保健品”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科技部批准建设。12月,汉缆股份“国家高压超高压电缆”、中科院海洋所“国家海洋腐蚀防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科技部批准建设。目前,青岛市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达到9家。

2.继续深化了与中科院的战略合作。筹备召开了中科院—青岛市院市合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与中科院签署青能所二期、声学所、软件所青岛研发基地共建协议,院市双方将投资4.15亿元,共同推进三家研究所建设。至此,青岛市已有6家中科院所属院所落户。中科院光电院第三个项目产业化公司“青岛中科天为光电有限公司”落户青岛高新区,主要开展照明物联网领域项目研发和生产。中科院兰化所青岛研发基地正式开工建设,已完成科研区综合办公楼、孵化中心楼等基础开挖工程。中科院软件所青岛基地重点建设软件研究开发基地、软件产业发展基地、软件技术支撑和公共服务平台。声学所青岛基地重点建设中科院声学所青岛分所、青岛国科声学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中科院青岛声学与信息处理产业园。

3.加快市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成立了由市科技局、财政局、发改委、经信委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参加的工研院理事会,组织起草工研院有关规章制度,完成了高新区企业加速器整体划拨工作。围绕青岛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加强与日本电产、西安交通大学等企业、高校院所的科技合作,启动了工研院框架下的智能机器人、海洋先进材料等多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4.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组建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联盟,孵化面积48万平方米、在孵企业900余家,累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近千项,组织四方工业设计产业园、中航工业青岛科技园等申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完善市科技创新综合平台大型仪器共享、科技数据集成等服务功能,提供各类服务超过万人次,完成查新项目694项,开展技术合同认定登记1798项、交易额16.42亿元,为272家企业提供仪器共享及研发检测服务1200余次。继续抓好区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针对性地开展了平台技术孵化、产学研合作、实验室建设、投融资中介等多项服务功能拓展工作,有效整合区市科技创新资源,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三)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点,加快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

1.加强顶层政策设计部署。1月4日,市政府召开第一次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对加快推进试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市财政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5亿元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用于支持试点工作,主要用于支持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引进先进技术工程化开发、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大科技专项、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创新型企业培育和创新平台建设等,其中2.4亿元用于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

2.引导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扶持力度,支持企业科技项目400余项、争取国家支持资金超过3亿元。完成60家市级、32家省级以及14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认定,总数位居全国计划单列城市之首,各类创新型企业拥有专利总量超过1.6万项,承担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88项,获经费支持1.47亿元。充分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市中小企业滚动培育计划的作用,支持培育东软载波等177家发展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科技资金支持达8660万元。

3.加强产学研合作载体建设。完成三批25家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任务,涉及新能源、新材料、海洋、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涵盖企业、高校院所、科技服务机构近400家单位;组织申报数字家电等6家国家级联盟。列入统计的15家产业联盟,累计承担科技计划项目达450项,建设各类创新平台达139个,启动的应用科学研究项目累计达到131项,累计投入近10亿元。

4.开展企业科技金融服务。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实施科技金融专项行动,对各类科技创新型企业给予优惠利率、实行审贷“绿色通道”等科技金融服务。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设立科技金融专项资金,联合银行、担保公司等组建1000万元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池,获银行1亿元放大授信,实现科技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低门槛、低成本、高效率融资支持。

(四)以科技支撑蓝色硅谷建设为重点任务,加强海洋科技创新突破

1.加快推进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进展顺利,综合楼和高性能科学计算和系统仿真平台年底将正式投入使用。目前,海洋国家实验室已列入科技部、财政部首批支持建设的三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之首,并立项支持海洋国家实验室筹建经费2000万元。

2.大力建设重大海洋创新平台。中海油青岛海洋能基地建设加快推进,500千瓦海洋能独立电力系统示范工程示范项目及基地规划建设工作已全面启动,首期经费全部到位,组织申报了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计划和省“蓝色经济区建设专项资金”。协助做好国家深海基地、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码头、中船重工710所等创新平台的引进建设工作。加快规划建设青岛国家海洋技术交易服务与推广中心,努力打造国家级成果转化平台。

3.培育发展海洋高科技产业。在海洋防腐、船舶配套、海洋能综合利用等领域组织启动了一批技术创新工程重大专项,培育建设了海洋防腐蚀、海洋监测设备、海水种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推进海洋科技成果创新与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新兴海洋科技产业。2011年,全市新兴海洋科技产业产值达400亿元,同比增长19%,占全市海洋产业产值比重达20%。

(五)以科技服务社会民生为落脚点,大力实施科技惠民富民工程

1.加强农业科技支撑。组织实施种业科技专项、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专项计划,组织开展优质高产抗旱花生、旱地小麦、特色蔬菜等新品种培育关键技术研究,推广良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显著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青麦6号、青麦7号良种繁育在山东地区累计推广2000万亩。发挥农业110科技服务平台的作用,培训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11万多人次。

2.加强医疗卫生科技支撑。重点组织开展了公共卫生与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介入治疗与微创技术等一批医疗卫生技术研究,感染性角膜病创新理论及其技术应用、原发性痛风遗传易感性研究等78项优秀科研成果获市级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自然科学奖奖励。

3.加强环保节能科技支撑。围绕培育以低碳环保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重点在生物质能源、环境监测、生态环境治理、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置、石化安全和储运等等领域开展了一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

(六)以推进产学研合作为切入点,深入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交流

1.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中科院与市政府联合举办“2011中国·青岛产学研合作洽谈会”,签订各类科技合作协议26项,达成技术合作意向52项。分别与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所、青岛大学联合承办第五届中国工业生物技术发展高峰论坛、青岛大学首届产学研合作洽谈会,邀请国内外高校院所和企业300余家参会,共签订各类科技合作协议22项,达成合作意向60项。

2.加快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软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胶州装备产业园一、二期已投入使用,三期建设方案正在规划。组织验收智能化散料气力输送和高精度配料研发中心。制造高性能子午胎重大装备关键技术的引进与联合研发等项目获科技部立项支持,争取资金720万。水下焊接切割技术引进与合作研究等项目获科技部支持,争取资金超过2200万元。

3.积极拓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与芬兰科技合作交流工作有序开展,推进了软质集装箱、RFID、医用骨夹板、机场集成技术等多个项目的对接工作,双方科技合作交流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拓展推进与独联体国家的科技合作,推进23项技术项目与青岛市对接转化。拓展港台科技交流渠道,组织青岛市企业参加山东周鲁港高新技术产业合作洽谈会、鲁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洽谈会、两岸科技园区中小企业合作与发展论坛等活动,为青岛市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扩展渠道。与英国著名工业设计企业PG公司签署合作意向书,将正式入驻青岛市工业设计产业园。

(七)以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推动力,全面提升科技管理工作水平

1.深化了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加强计划项目管理创新,在社会科学类项目申报评审中,首创采用智能化学术不端评价系统进行原创性评价,最大程度保障科技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完善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完成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网络视频评审和答辩系统建设工作,达到科技部各项要求。加强科技计划全过程监管,组织对2010年应结题的241项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进行验收和财务评估,验收合格率达到96%。

2.推进了科技成果评价改革。深入推进试点工作,探索科技成果评价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实施成果评价软科学课题研究,制定科技成果评价运行体系的研究和指标体系,研究出台《软科学成果评审办法》和《软科学研究成果管理办法》等文件,为软科学成果评价工作打下基础。

3.加强了政策调研和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组织开展国内外科技情况调查研究,完成撰写《国内外海洋生物质能的技术和产业现状以及发展对策建议》等11篇调研报告,上报《青岛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活动情况分析》等28份科技战略研究类材料,完成《青岛城市科技创新指数研究》与《青岛科技创新国际城市对标研究》的编辑出版工作,为青岛市加快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提出了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三、2012年科技工作要点

2012年全市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抢抓蓝色经济区建设重大战略机遇,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谋划科技事业发展,发挥区域特色,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为抓手,聚焦重点目标,集成科技资源,突出抓好孵化器、公共研发平台、科技金融和科技人才“四大工程”,全面提升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三大能力”,大力培育海洋、新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新兴产业。

2012年全市科技工作的工作目标是:全面启动千万平方米孵化器和20个公共研发平台规划建设;重点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5000亿元,同比增长17%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9%以上;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7000件,同比增长30%以上;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0家以上;培育50~60家市级创新型企业;扶持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引导构建5个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一)强化海洋科技引领支撑作用,全力推动蓝色硅谷建设

1.努力争取国家级示范区。争取将蓝色硅谷列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示范区,推进科技创新机制体制改革;以蓝色硅谷为载体,突出海洋特色优势,推进国家海洋科研力量整合,集聚各类涉海高端创新要素,着力打造国际海洋科技研发中心、人才集聚中心、成果孵化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培育中心,支撑引领我国海洋科技事业快速发展。

2.加快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推动实验室体制机制创新,实验室一期综合楼和高性能仿真平台投入试运行,修订实验室二期规划并启动建设,争取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复筹建;开展实验室海内外高级人才招聘工作。

3.推进海洋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编制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方案并启动建设;分步实施青岛国家海洋科技成果交易服务与推广中心建设方案,构建海洋科技成果信息平台;依托国家深海基地,打造我国海洋领域最主要的海洋科考基础条件资源共享平台,围绕深海装备研发和生产,规划建设配套孵化器;推进国家海水养殖优质种苗研发中心建设。

4.推动军民科技融合式发展。依托青岛市海洋科研机构集聚的独特优势和产业基础,探索军地合作模式,通过政策环境支持,吸引国内海洋军工科研机构到蓝色硅谷设立研发中心和孵化平台,集聚项目、技术、人才,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军地合作研发平台和产业园区。

5.规划建设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加快海洋工程装备与仪器设备产业化基地、海洋特征寡糖(库)产业化基地和国家海洋高技术领域成果产业化基地建设,全面完成基地规划和征地工作,力争年内正式动工;支持中船重工710所青岛海洋装备产业园在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启动建设;组织实施海洋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筹建青岛海洋能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二)加快推进孵化器建设,夯实蓝色经济发展基础

1.组织编制孵化器发展总体规划。按照“蓝色、高端、新兴”的要求,制定全市孵化器发展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五年内孵化面积达到1200万平方米。

2.高水平建设公共研发平台。着眼于蓝色硅谷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制定公共研发平台发展规划,重点建成20个公共研发平台。2012年启动海洋设备检测、海洋工程防腐、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制造等5个公共研发平台建设。公共研发平台设备规模,达到国家级试验和检测标准。

3.营造推进孵化器发展的良好环境。完善孵化器政策体系,研究制定青岛市孵化器扶持政策。制定出台《青岛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办法》等文件,引导创新要素向孵化器聚集,各区市应制定相应配套政策,共同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大孵化器建设宣传力度,开展蓝色硅谷及孵化器宣传推介活动,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

4.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区孵化器建设。根据省级以上开发区产业特色和转型升级的要求,各开发区要重点围绕先进制造等领域,规划建设5万平方米以上孵化器。引导和推进开发区加快建设步伐,逐步达到高新区的基础条件和承载能力,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开发区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转型。

(三)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构筑多元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1.做好国家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工作。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发挥财政科技投入政策引导作用,促进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相结合;广泛开辟投融资渠道,与国开行、中国高新投、地方商业银行、担保机构和社会投融资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引导社会金融资本加大对科技创新领域的配置力度,着力构建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相结合的多种模式科技投融资体系。

2.启动孵化器和公共研发平台建设融资工作。推进市级政策性科技投担保融资平台组建工作,与国内外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打造面向孵化器和平台建设的科技金融支撑体系;发挥政府增信作用,探索开展创业投资引导和信贷风险补偿工作,引导国内外金融资本参与,多渠道、多模式为孵化器与平台建设筹集建设资金。

3.建立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以科技金融专项资金为引导,联合多家银行、担保机构共建风险补偿准备金,年内力争达到2000万元规模,引导合作银行给予2亿元放大授信;加强与区市联动,年内与1~2个区(市)合作共建区(市)级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支持区(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发展。

4.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通过贷款担保、风险补偿、股权投资等方式,引导社会金融资本参与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中小企业培育计划投入方式,开展贷款贴息,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低门槛”的科技金融服务。

(四)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1.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继续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发展潜力大的创新型企业,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承担国家和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年内新增2~3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0家省创新型企业、50~60家市级创新型企业,各级创新型企业总数超过250家,逐步形成创新型企业集群;建立创新型企业信息采集制度,跟踪企业发展情况,发挥其行业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

2.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力度。结合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申报,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滚动培育计划,完善中小企业财政引导投入体系和投融资服务体系。年内遴选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予以支持,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激发和增强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和创新能力。

3.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全市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规划全市联盟布局,按照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切实发挥联盟在攻克行业共性、关键技术上的优势,依托联盟承担重大科技专项,建立持续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在数字家电、海洋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积极争取国家级联盟;在生物酶制剂、水煤浆技术及装备、新型纺织机械、太阳能发电、高性能纤维及膜材料等领域构建5~7个市级联盟。

4.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推动海尔、海信、安工院等5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做好实验室验收和基础建设工作;加快软控轮胎工艺与控制等7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培育再生医学与生物诊疗、饲料质量安全、液力装备、工业机器人等6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高行业和企业创新能力;完善市重点实验室建设布局,建设一批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紧密的重点实验室,做好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期培育工作。

(五)组织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构筑新型产业体系

1.组织实施科技发展重大专项。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在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组织实施科技发展重大专项,开展70项关键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一批重大战略产品,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筑新型产业体系。

2.大力发展现代海洋产业。组织开展海洋新型种苗、海藻纤维、防腐涂料、海洋装备制造、船舶仪器装备等涉蓝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在蓝色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蓝色生物医药等领域,培育壮大蓝色产业,加快形成链条完善、技术先进、特色鲜明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3.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开展大型隧道掘进机、高压超高压海底电缆、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生物质能源、半导体照明等行业关键技术攻关,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六大领域,培育一批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产业规模,加快形成产业集群。

4.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国家首批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为契机,打造现代物流、数字家庭服务、电子商务等产业链,培育1~2家国家级现代服务业示范企业;开展动漫、三网融合、广电网增值业务等共性技术研发,着力培育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深化国内外交流合作,引进培育高端创新人才

1.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发挥驻青高校、科研院所知识创新和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优化产学研合作政策环境,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进入孵化器创新创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针对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组织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洽谈对接活动,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企业;加大对产学研合作项目支持力度,选择3~5家具备实力的企业设立联合基金,鼓励企业和市重点实验室联合建设中试基地,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2.巩固与中科院战略合作成果。中科院光电院、兰化所青岛研发基地建成运行,做好研发基地高技术科技公司运营等协调服务工作,推进激光雷达、高端润滑油等项目产业化研发;启动中科院声学所青岛研发基地建设,做好软件所青岛研发基地科研环境建设和青岛工业软件研究所注册成立协调服务工作,推进软件所青岛研发基地与南车四方、青岛港的科研合作;支持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与平度市政府共建中试与产业化示范基地,加快科研成果转移转化进程。

3.加快引进建设高端研发机构。争取中船重工725所青岛研发基地落户蓝色硅谷核心区;推进中船重工719所青岛基地、浪潮集团青岛研发中心、北京中星微电子公司以及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青岛研发基地、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青岛基地、中科院宁波材料所青岛中心等研发机构的引进建设;加快建设青岛工业技术研究院,引进建设海洋先进材料、功能结构材料、智能机器人等工程技术中心。

4.加快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团队。依托高端研发机构、孵化器、园区等创新创业载体,坚持基地、项目、人才相结合,重点围绕海洋产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领域,引进培育一批高层次人才团队。

5.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拓展国际科技合作渠道,在医疗卫生、新材料、交通、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与美国、加拿大、以色列、独联体等国家或地区的大学、科研机构和组织开展高技术项目合作。

6.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结合科技成果改革评价工作,重点支持一批符合青岛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向的重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通过实施重点成果培育、中小企业培育等专项计划,加强科技成果与金融资本相结合;大力发挥技术市场等中介机构作用,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桥梁,加强为科技人员提供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减免税等配套服务工作,力争年登记额突破24亿元。

(七)实施科技惠民工程,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1.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组织实施粮油作物、果蔬、畜牧等5个以上良种培育与应用,培育生物育种和农业高端产业;组织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计划,重点培育10个科技特派员产业链,培育农业科技带头人万人以上;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程;加快建设即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挥园区辐射带动作用。

2.提高医疗卫生科技支撑能力。开展促进公众健康科技行动,在重大疾病、突发病、常见病预防与治疗方面开展20项以上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提升青岛医学科研和医疗服务水平。

3.提高环境保护与公共安全科技支撑能力。支持一批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清洁能源等重大项目关键技术攻关,推动青岛市节能减排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公共安全科技攻关,组织开展生产安全、食品安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等技术研发;支持城阳区申报国家科技部民生科技综合示范基地。

(青岛市科技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