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满足中国农村有效需求

满足中国农村有效需求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国际上满足农村地区小额、分散、短期、灵活的金融需求最适合的组织形式主要是合作制金融,欧洲、美国、加拿大及中国台湾地区都做得很成功,合作制的企业形态已成为向农村社区提供有效金融服务的最重要的组织形态。三是依托农村信用社强大的机构网络优势和客户资源优势,拓展农村地区的多元化金融服务。

三、满足中国农村有效需求、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途径

从农村金融体系内部视角,满足中国农村有效需求和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途径主要有:

(一)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这一中国最大乡村银行体系的支农主力军作用,使其与农村金融需求对接,有效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需求

要实现农村金融供求的对接,必须根据需求的结构来设计服务供给的结构,根据服务供给的结构设计最有效的产品服务流程,根据产品服务流程设计企业的组织结构,根据企业组织结构选择最有效的产权模式和法人治理机制,这是现代企业组织的科学逻辑。绝不能从书本上的条条框框出发,先设定一个理论模型(如股份制、村镇银行等模型),然后再去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因为企业最终目的是满足客户需求,在满足客户需求中实现企业价值,这是一切企业和经济组织的本质特征,我们不能违背这个规律。

目前,国际上满足农村地区小额、分散、短期、灵活的金融需求最适合的组织形式主要是合作制金融,欧洲、美国、加拿大及中国台湾地区都做得很成功,合作制的企业形态已成为向农村社区提供有效金融服务的最重要的组织形态。合作制有几百年的历史,经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传统到现代的进程,不断证明了合作制金融的生存力和成长力。加拿大大约占人口1/3以上的人属于信用合作社的一员,合作社作为银行机构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并接受省级管理者的监管,形成全国总社、省级总社、信用社的层级结构,并组建了存款保险公司,政府任命组成人员并赋予其对信用社的监督管理权力,形成能有效服务广大群众的社区银行体系。美国2亿多人有近9000万人是信用合作社的成员,甚至在白宫附近也有相应的合作社为他们的成员、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他们以社团和社区为单位组建信用合作社,把存款存到信用社,享受高于银行的利息;到合作社贷款,解决家庭或社区所需要的发展资金问题,贷款利率比银行低。政府鼓励合作制金融企业的发展,为其提供税收和其他方面的优惠。为了扩大为社员的服务功能,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又将客户扩大到社员以外,逐步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并追求盈利性。同时,在内部管理上也引入股份制银行的机制,形成一系列过渡的或混合的企业组织形态。美国信用合作社的发展,首先是提供存贷服务,社员成为主要的客户,客户又关联着其他的金融需求,于是信用合作社又发展出保险和其他一些理财业务,业务范围不断扩大,成为美国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金融组织形态。而且信用合作社在信息化条件下建立起来的信息化服务手段,以及在此基础上其所推出的各种服务和产品,其先进性不亚于大的银行机构,甚至还更加便利。即使没有采用合作制的产权结构,但在农村地区银行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上,必须采取与信用合作社相近的模式,以便最有效地与大量分散的农户和小型农村企业对接。在孟加拉国,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创办的乡村银行体系,打破传统现代银行的授信规则,实行统一而标准化的授信模式,把相对拥有家庭财产管理权、较讲诚信的妇女人群作为授信主体,用伊斯兰教文化的信义作为防范风险的重要保障,建立了一套对小额贷款评估和灵活决策的机制,既满足了大量贫困人群的融资需求,也探索出贫困地区的农村金融发展之路。所以,信用合作社并不是一个低层次的市场组织形态,它是适应一定市场需求的一种组织分工,是应对不同需求层次和不同需求团体而形成的市场经济同样需要的一种组织形态,是当代农村的现代企业制度。

我国农村信用社体系最初设计的社员所有、民主管理、为社员服务的组织结构本来能够有效地对接农村金融需求,但后来不恰当地上收权力牺牲了它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于是出现了所有者、经营者、决策者责权错位的问题。这是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留下的问题。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农村信用社回到传统的合作制存在困难,过渡到股份制方向也有更多障碍。不管如何改革,目标都应是使农村得到更好的金融服务,使农村信用社这一不可替代的农村金融机构做优做强。一是必须从农村经济实际出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世界合作制经济也是与时俱进的。从国际国内经验看,回到传统的合作制金融并不是最优选择,因为在与大市场对接过程中,各国的合作金融机构也展开了市场化选择、开放式经营,也不再局限于为社员服务,而是服务于更广泛的客户,而且也确立了追求企业盈利的价值倾向,引进投资性股权,建立了多元化的股权关系,完善了现代银行的内控体系和服务手段。我们也没必要走回头路。因此,按现代合作银行的理念,改造中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是一条重要思路。即使是以股份制改造作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方向,其股权结构也应该以分散的股权为主,坚持在客户中发现股东、在股东中培养客户这样一种长期以来支撑农村合作金融有效发展的原则,不能在抛弃弊端时把合作制的很多优势也抛弃了,绝不能在股权结构上搞“去农化”。二是必须从对接农村内在金融需求出发构建农村信用社管理机制。一切企业产权模式的选择、管理机制的优化,最终目的都是对接目标客户的内在需求。在产权改革和管理创新过程中,农村信用社的业务流程、组织架构产权制度设计和责权划分都要满足对接农村多元化、多层次金融需求的要求。三是依托农村信用社强大的机构网络优势和客户资源优势,拓展农村地区的多元化金融服务。积极鼓励农村信用社开展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利用农信社强大的机构网络优势和客户资源优势,把现代金融服务延伸到农村,让农村信用社成为辐射广大农村的理财中心、融资中心和金融信息中心。如农村信用社可以代理开办第三方存管、代理保险、代理证券、代理理财等业务,在客户中推广新兴理财观念;利用网点覆盖广和信息化优势,全面代理惠农补贴资金、新农保、新农合等资金,让农民享受更加便利的现代金融服务。

(二)充分发掘农村信用资源潜力,找到一种适合中国农村特点、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地区抵质押物品不足、信息不对称的替代机制,走出一条以综合利用信用资源为核心的农村金融创新之路

目前,中国农村的信用环境、农民的市场主体意识和市场规则意识还在培养中,农村生产要素又大都无法成为可流动、可抵押、可变现的资本,导致农村金融需求基本上难以与现代金融供给实现对接。同时,由于农村金融服务主体本身缺乏规范的财务制度和稳定的供求关系,导致供求信息不对称,价格信息、财务信息等授信信息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又广泛存在着有经济效益、有还款来源的金融需求。所以,必须在农村经济的内部充分挖掘信用资源,找到增强信用的办法,来弥补替代上述缺失。一是充分利用千百年来维系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借有还、父债子还、诚信为本等基础的道德价值观念,通过信用约束、联户担保方式,发展小额农贷、农户联保等特色的信用保证贷款,实现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充分利用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社会化服务机构和专业合作组织,以信贷为纽带形成各类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信用共同体,创新各种担保方式,构成联保机制分散风险,解决农村经济组织贷款难问题;三是充分利用政府在引导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信用资源,开展金融产品和担保方式的创新。例如,对政府推动林权改革中的金融需求,农村金融可与林业部门互动,发展林权抵押贷款,形成新的担保方式;可加强与政府政策的互动,把政府的担保资金、贴息资金、补助资金引进来增强信用;对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需求,可与新村办、基层政府等农村基层组织互动增强信用,开展农民住房贷款,满足农民建房资金需求;等等。通过以上各种办法,当信用增强到能够实现有效的风险控制,那么原来不可授信的项目现在就可以授信,农村有效金融需求就能够得到满足。

(三)加快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助推城乡一体化,让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同等便利的现代金融服务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的滞后、供给的不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金融服务手段的落后。要加快农村金融尤其是农村信用社的信息化,从技术上解决农村金融服务手段落后、农民与开放市场无法对接的难题。一是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建立与现代金融市场联结的信息化网络。要按照安全性、先进性、适用性、经济性相统一的原则,开展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努力把现代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成熟的银行电子化技术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特殊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和客户服务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信息系统。二是要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大力发展电子银行等各类现代金融业务。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平台,全面开展系统的电子化产品和服务创新,包括全面发行银联卡,让广大农民真正实现“一卡在手、汇通天下”;联通各种支付结算渠道,突破农村金融结算渠道不畅的“瓶颈”难题;发展各种新型转账终端、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现代银行服务,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三是要依托信息化手段,全面提升风险管控水平。依托信息化手段,使农村信用社有效的客户管理、风险管理、财务管理以及组织行为管理建立在强大的信息技术基础之上,以信息化手段提升农村金融风险管理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

(四)在提升小额信贷的基础上,适应农村专业化生产、市场化经营趋势,不断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要解决农村金融供求矛盾,农村金融机构必须继续推广提升小额农贷这类方便、快捷、惠民的金融产品,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各种适应农村专业化生产、市场化经营趋势和要求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近年来,江西省农村信用社牢固树立“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秉承“信用为本、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中,适应农业产业化、市场化趋势,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金融产品。一是在全国率先试点推广并全面提升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产品,全省累计有1200万农户获得过小额农贷支持,从根本上破解农民贷款难问题。目前全国农村信用社已有90%以上的营业网点开办了小额农贷业务,累计向8000多万农户发放小额农贷近万亿元,被誉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富民工程”。二是在推广小额农贷基础上,利用信贷手段,借助基层组织力量,与宣传部门联合开展了创评文明信用农户活动,对文明信用农户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额度放宽的信贷支持和服务,不仅为农村文明诚信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力量,也为农村金融发展创造了良好信用环境。三是针对中小企业贷款难题,创新推出了各类信用共同体贷款模式,通过发掘各类中介组织、各种专业协会等信用资源,把贷款受益各方组织起来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信用共同体,农村信用社提供授信贷款,从而构建了一种“信用合作+专业合作”的新型信贷模式,有效破解了中小企业等经济薄弱环节的抵押担保难题,支持了数以万计的各类中小企业和产业经营户发展。四是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大力创新担保方式、降低信贷门槛、实行优惠利率,支持了一大批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一村一品”示范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量。五是策应新农村建设的金融需求,按照“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符合规划要求、争取政府支持、严格风险管控”的原则,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农民住房贷款,有效解决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建房资金不足的难题。六是积极配合林权制度改革,创新开办了林权抵押贷款,使林农和林业企业的“资产”转化成“资本”,有效解决了林农和林业企业融资难题,惠及60多万林农和林业企业。七是积极创新开办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及其他助学贷款,先后帮助数万名农村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一致好评。八是适应全民创业热潮,与基层组织互动推出了“双带致富”贷款,与团组织互动推出了“青年创业贷款”、与妇联互动推出了“巾帼创业”贷款、与劳动部门联合推出“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等业务品种,适应了全民创业不同层次的资金需要,有力支持了城乡居民创业致富。这一系列具有农村信用社特色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有效解决了农村金融服务不足问题。

(五)大力推进双层经营模式,建立和优化省级管理和服务平台,形成与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的有效对接机制,解决社区性银行机构与开放性需求、多元化需求的矛盾

在当前农村金融需求趋于多元化、农村金融又普遍面临诸多高风险因素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实行“双层经营模式”:一层是适应大量非正规金融需求的小额信贷业务模式。通过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小额农贷管理办法,落实责、权、利明晰的绩效挂钩方法,建立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小额农贷工作机制,形成标准化的小额农贷操作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大量分散农户非正规化的金融需求。另一层是通过创新多种担保和保证方式,在有效控制和分散风险的前提下,满足农业产业化和县域经济中较大规模的信贷需求。借鉴现代金融企业的项目管理方式和风险管控办法,对农村较大数额的贷款需求进行严格的授信调查和审贷分离,建立完善的贷款审查机制和贷后管理机制,严格按照规范的流程操作。同时,通过建立和做强省级管理和服务平台,来解决中小银行金融机构在拓展业务过程中的缺陷和矛盾,使中小银行能与大市场对接,全面增强中小银行金融机构规范化服务能力、产品创新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规模化经营能力。自2003年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并交由省级政府管理后,从江西等省的实践情况看,省级联社承担起对辖内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和区域服务平台职能,在完善结算网络、教育培训、统一规制、文化建设、加快信息化建设、发展电子银行、建立资金调剂平台、协调各种社会资源和公共关系、维护信用社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解决了社区性中小银行机构与开放性需求和现代金融大市场对接的众多矛盾,同时又保持了大银行不具备的经营自主、机制灵活等优势,形成了“成员行社+省级平台”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生态。按照“农村联合银行”的模式,做实做优这一省级管理和服务平台,有利于完善省联社的法人治理机制,有利于规范省级机构与成员行社、与地方政府、与监管部门的关系,有利于农村金融机构提升综合竞争力和改善为县域经济服务。

(六)针对不同产品形成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区银行风险管控机制

农村金融需求的多样性和农村金融风险的多样性,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在全面风险管理架构之下,针对每项产品采取针对性的风险管控措施。要建立涵盖“三个维度、五大体系、十项机制”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三个维度”:即把各个层次的风险责任进行分解落实,使各高级管理层、经营层和各级组织、各个岗位的风险管理责权更加明确,并得到落实;把风险管理贯穿到每项具体的业务行为,使每项业务活动、每个产品开发、每个管理环节都全面落实风险管理的要求;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测、识别、预警体系,形成一系列风险控制措施。“五大体系”:一是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必须按照精简高效原则,建立集法人治理、内控体系、行业管理、党组织监督、外部监管五个方面为一体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个层面和各个部门管理风险的综合优势。二是风险管理岗责体系。对各个层级、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管理风险的责任进行明确,并通过完善管理制度、推进流程化操作、实施有效监督和奖惩,使之落到实处。三是业务和管理流程体系。完善并落实覆盖每项业务活动和管理行为的操作管理流程,使每项业务都按流程操作,每项管理都按流程进行,并保持业务的灵活性,从而在有效管理风险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拓展业务。四是风险管理工具体系。针对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各种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的指标与监测体系、方法与策略体系、行为与规范体系、监督与奖惩体系。五是风险考评奖罚体系。完善与员工薪酬、晋升密切相关的风险管理考核评价和奖惩机制,严格考核各级经营管理者管理风险的绩效,视风险管理成效兑现奖惩办法,使有效控制风险者得到有效激励,制造风险者付出相应成本和代价。“十大机制”:以全面实施操作流程为重点的规范化业务操作机制;以完善会计委派制度、优化各项后台业务为重点的事中、事后监督机制;以1104工程应用为主,运用核心业务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等成果的非现场风险监测评价机制;以强化稽核总队、大队及法人单位内审职能建设为重点的现场监督检查机制;以政银、银企互动,建立信用共同体等方式为主要内容的风险分散机制;以责任追究、违规处罚扣分、“零容忍”规则、经济损失赔偿、风险金等制度落实为主的处罚机制;以小额贷款等重点产品标准化、模式化操作推广为主要内容的业务质量控制机制;以资质认证上岗、严格绩效挂钩,并强化培训提升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以信贷管理、财务管理、客户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管理机制;以把党的建设融入法人治理、充分发挥党组织作为科学管理重要资源作用的企业党建机制。

(七)充分发挥中国农村基层组织功能,形成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互动发展的格局,最大限度地发掘和满足农村有效金融需求

强大的基层政府和农村自治组织,是中国农村最重要的组织资源之一,也是农村金融可以运用的重要信用资源。农村金融机构不仅可以成为致富农民、联系农户的金融纽带,而且可以成为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改善干群关系的重要载体,这就提示出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互动发展的新思路。一是农村金融业务创新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互动,加强农村金融与有关涉农部门的平等合作,形成农村金融与城乡社区互动机制,在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产业集群中把握发展机会;二是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与基层政府及各类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互动,建立信用互动关系,提高分散经济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发展机会、风险防范、加强管理等问题;三是农村金融业务发展与农村社区文明信用建设互动,通过创评文明信用农户(乡、村、社区)等活动,既为文明建设提供有效物质手段,又为农村金融发展营造良好信用环境;四是农村金融信贷政策与政府扶持社区和“三农”政策互动,以信贷手段放大政策功效,实现“四两拨千斤”之效。实现农村金融与农村社区的互动发展,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和满足农村有效金融需求并有效防范风险,揭示出未来中国特色农村金融发展道路的重要方向和方法;另一方面,能够为各级基层组织密切联系群众、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一个很好的实践载体,对改进基层干部的形象和作风发挥重要作用。

(八)以市场化选择、商业化运营为基础,政府适当政策扶持,通过金融手段引导农户逐步走向市场,并实现金融企业可持续发展

作为主要扶持贫困弱势群体的农村信贷,既要有政府政策适当扶持,又不能破坏市场化运行机制;既要努力满足农户有效需求,又要防范风险。这是世界性难题。过去我国主要是通过财政补助或贴息贷款进行扶贫帮困,助长了贫困群体的依赖心理,弱化了农民的市场观念,导致农村市场发育滞后,一些尝试发放农村信贷的金融机构在非商业化经营带来巨大经营风险的情况下难以为继,撤离农村市场。前些年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发放了大量扶贫贷款、救灾贷款,有的政府给予贴息,由于这些贷款不是按市场化操作,农民认为是国家扶持的,也不珍惜信贷资源,导致大量扶贫救灾贷款变成不良贷款,更为严重的是影响农民信用观念和市场意识的形成。实践证明,农村金融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市场化、商业化道路,以市场化机制选择金融资源投向,以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解决有效运用资金的问题。同时,政府在减免税收、优化信用环境、项目推介引导、风险补偿等方面给予适当扶持,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农民按照市场需要发展生产、科学消费、有效理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