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两次世界大战与“罗斯福新政”给美元生机

两次世界大战与“罗斯福新政”给美元生机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损失惨重,经济遭受重创,军事力量下降,从而导致英镑的地位受到质疑。1929—1933年美国虽然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一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但随着罗斯福新政与“二战”的爆发,美国又快速崛起,抓住机遇实现了取代英国而成为世界超级强国的目标。1945年以前,是美国借两次世界大战的机会崛起并走向世界的时期。国民总收入也由1919年的650.9亿美元增至1929年的828.1亿美元。

两次世界大战与“罗斯福新政”给美元生机

从近代资本主义货币发展史中不难发现,工业革命以来一国以自己的主权货币成功独霸全球的唯有英国与美国,即成为“硬通货”的英镑与美元。

英镑的崛起显然与其背后“日不落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直接相连。1850年时,英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60%;钢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铁产量的总和;煤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棉布占全球的一半以上。同样,英镑的衰落也与其经济军事实力的下降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一战”)后,英国损失惨重,经济遭受重创,军事力量下降,从而导致英镑的地位受到质疑。1918年11月,当“一战”结束时,作为曾经的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在战争中损兵约80万,军费支出约100亿英镑,国家的国民财富损失了三分之一,并出现巨额的贸易逆差,当年出口额仅为进口额的二分之一。最终迫使英国不得不变卖海外投资的四分之一即10亿英镑去补偿贸易的巨额逆差。20世纪初的这场战争使得英国变成了一个债务国,只能通过举借外债解决财政困难和贸易逆差,战前美国欠英国国债约30亿美元,战后英国倒欠美国47亿美元,与此同时,英国的内债也因战争而直线上升,战前英国内债为6.45亿英镑,战后猛增为66亿英镑。在如此背景下,经济持续衰退,导致英镑的强势地位遭受质疑和逐步衰退。

就在英镑逐步衰退的同时,美国则利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悄然崛起,促使美元成功取代英镑蜕变为世界新的“硬通货”。

认识与了解美元的崛起与兴盛,还有必要回顾美国经济发展的过程。美国自1776年颁布《独立宣言》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距今尚不足240年。这短短240年又可以1898年为界划分为两个基本时段:1898年前与1898年后,两个时段各约100余年的历史。1898年前,可以看作是美国解决国内矛盾,奠定与发展本国经济的时期。该时期美国先后经历了“两次对英战争阶段(1776—1815年)”;“西进运动、领土扩张和两种社会制度矛盾发展激化时期(1815—1860年)”;“南北战争和战后南方重建时期(1861—1877年)”;“近代工业化的完成和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1877—1898年)”等四个重要的历史时期。经过这仅一个多世纪时间的变迁与发展,美国迅速实现了历史性的大转折。它在建立相对完善的政治法律制度,不断拓展工业革命成果的基础上,开始了由自由竞争时期向垄断时期的转变;由近代农业国到现代工业国的转变;由以农村为主的社会向以城市为主的社会的转变;由早期技术革命向近代新技术革命的转变;由自由放任到局部和部门的国家干预的转变;以及由大陆扩张到开始海外扩张的转变。总之,美国1898年前先后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统一、发展、转型,为1898年后实现“世界霸权”奠定了坚实基础。

1898年后,美国仅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借助两次世界大战的机会快速发展,迅速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超级大国。此时期,美国同样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一战”前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1898—1929年);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和“二战”时期(1929—1945年);战后最初25年称霸资本世界的鼎盛时期(1945—1969年);推进经济全球化时期(1970年至今)。美元霸权的确立正是这一时期美国强盛的重要标志。1913年美联储——美国的中央银行——成立,标志着美国综合实力已超越英国,同时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中央银行,意味着美元开始取代英镑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强势货币。1916年,美国借助“一战”大发战争财,一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1929—1933年美国虽然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一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但随着罗斯福新政与“二战”的爆发,美国又快速崛起,抓住机遇实现了取代英国而成为世界超级强国的目标。

从全球的角度审视,20世纪当属“美国的世纪”。1945年以前,是美国借两次世界大战的机会崛起并走向世界的时期。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两次世界大战都以欧亚大陆为主战场,美国本土除了“珍珠港事件”基本毫发未损,相反却大发战争横财,经济上甚至成了争取民主自由国家战胜法西斯的“兵工厂”,成为盟国的战时后勤基地。美国通过军工生产,解决了生产过剩的问题,凭借为战争中国家提供军事经济等战略物资援助而获利。

1914年爆发的“一战”是弥漫整个欧洲的一次浩劫,但却历史性地为美国的经济振兴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战争初期,美国持“中立”立场,利用交战双方(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军需物资的大量需求,充当双方的“兵工厂”,借机迅速扩大军工生产和重工生产。同时美国还利用战争期间各国资金需求的激增,对英法贷款,在外贸方面更趁欧洲交战国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力减弱的良机,扩大工农业生产,进行商品输出。至战争结束,美国的石油产量占世界的70%,煤炭产量占世界的40%,在金融方面,美国更是从战前一个资本输入国变为资本输出国,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到1924年,美国掌握的黄金总额已达世界黄金储存总量的二分之一,基本控制了国际金融市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中心开始由英国转移到美国。这就大大加强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地位,为更新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规模、迅速发展生产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从而为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1929年,美国的GDP已突破1000亿美元,工业产量已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2.2%,这一产量大于所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产量,美国的出口货物占世界总出口的15%,出口总值大约54亿美元,比战前的1914年翻了两番。可见,世界经济因为“一战”的爆发而完全改变。此外,美国在“一战”后,经济很快复苏并逐渐趋于繁荣,从1923年至1929年,美国的年均生产率增长达4%。7年间其工业生产增长了近一倍。国民总收入也由1919年的650.9亿美元增至1929年的828.1亿美元。人均收入从1919年的620美元增至1929年的681美元。这一时期就是美国历史上十分著名的“柯立芝繁荣”。这次繁荣主要表现在美国的汽车工业、电气工业、钢铁工业和建筑业的生产都出现普遍高涨,使得收音机、电冰箱、洗衣机、吸尘器、电话开始进入富人家庭

繁荣之后往往紧随着衰退与萧条。1929—1933年,美国以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的股市崩盘为导因转入了经济的全面萧条与衰退,并进而影响到整个欧洲资本主义世界,从而导致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总爆发。至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40%,各国工业产量倒退至19世纪末的水平,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减少三分之二,美、德、法、英共有29万家企业破产。1929—1932年美、德、法、英等国工业生产下降情况分别为:美国55.5%、德国52.2%、法国36.1%、英国32.0%。资本主义世界失业工人达到3000多万。

1932年,美国的国民总收入从1929年的874亿美元下降到417亿美元,财政金融一片混乱,银行存款下降,货币供应量锐减,全国6000家银行倒闭,13万家工商业公司破产。失业工人成几何级数上升,达到1500万,工人工资降低40%。1932年农业收入仅为1929年的一半,有近百万个小农场被迫拍卖,破产的农民大批流入城市。为此社会矛盾加剧,工人、农民起来斗争,参加罢工的人数超过了350万,参加农民运动的约有200万人。这场经济危机虽然直接冲击了美国经济,大大削弱了刚刚崛起的美国国家综合实力,但美国人是幸运的,1933年罗斯福继任美国第32届总统,次年英国反对自由放任,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现代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来到美国华盛顿与罗斯福总统会晤,使罗斯福继任总统后已开始的“罗斯福新政”得到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是纠正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主要运用财政、信贷两个杠杆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医治市场经济自发机制所造成的生产过剩、供过于求的痼疾。政策重点是用需求带动生产。办法之一是实行赤字财政和发行债券,调动闲置资本用于生产和消费。办法之二是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为此,先后采取了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恢复银行信用;加强工业计划指导,防止盲目地恶性竞争;调整农业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保护劳工权利,缓和劳资矛盾;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颁布了《紧急银行法案》、《国家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全国劳工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社会保险法》。“罗斯福新政”所采取的这一系列措施,很快使美国渡过了难关,经济重新回升,同时开创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更为重要的是,“罗斯福新政”的成果不仅借助于“二战”得到了巩固,而且更为世界战胜法西斯帝国作出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贡献。这一切最终都为美国霸权的确立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战”后的美国经济更是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1941年3月11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租借法案》并经罗斯福总统签署后正式生效。该法案授权总统可以以出售、交换、转让和租借的形式向被认为其防御对美国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的国家提供武器、军用物资、粮食等任何军需品。该法案的通过终于使美国由孤立主义走向参战国。4年战争期间,美国共向英、苏、法、中等几十个反法西斯国家提供500多亿美元的物资与劳务,英国约占60%,苏联约占20%。从经济发展总量看,“二战”前1938年美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的36%,西欧共同体(含英国)为35.6%,日本为4.6%;到“二战”后的1948年美国经济总量上升为54.8%,西欧共同体下降至22.6%,日本则仅为1.2%。即1948年美国经济总量已是西欧共同体和日本经济总和的2.29倍。从黄金储备量看,战前的1937年美国黄金储备占世界黄金总储备量的46.4%,法、意、德、英共占25.9%,日本仅占0.1%;可至战后的1950年,美国的国家黄金储备已占世界黄金总储备量的48.5%,法、意、德、英下降至10.5%,日本则占1.3%。即美国为其他五国的4.41倍。从进出口贸易看,战前的1938年美国贸易总量约占世界贸易总量的13.28%,西欧共同体为29.35%,日本占0.45%,即美国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39%;而至战后的1948年美国的对外贸易总量已占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95%。

从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变迁不难发现,军事战争与经济危机往往是根本改变世界经济战略格局的重要契机。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和战略格局,德国、意大利、日本经过战争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英国、法国这些老牌工业国也因战争而满目疮痍,相反,美国却因战争受益,成为“二战”后全球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日不落帝国”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成为当时英镑作为世界主要货币的重要基础。同理,20世纪美国凭借两次世界大战的机遇快速崛起,更促使美元的兴盛。但是,美元取代英镑成为世界储备货币的历程决非一蹴而就。从美元的崛起历史可以看出,一种主权货币的崛起,仅仅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是远远不够的,国家经济的强大和繁荣只是为主权货币的崛起提供了基础,此外它还需要有“信心基础”,即国家须有强大的国家机器,有坚定、清晰的国家意志,这样其他国家的持币者才可能对持有的“货币”抱有信心,同时更需要有良好的信用环境和完善的金融体系,这是主权货币成为世界“硬通货”的市场基础。物质基础、心理基础、市场基础的相辅相成才可能构成真正的“货币基础”。自1913年美联储成立至1945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期间整整走过30余年的漫长道路。军事战争为其美元的崛起创造了转机,经济的强盛为其美元地位的巩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国家意志及综合实力的增强更成为美元获得信心支持的首要条件,而美元自身的长期稳定则为其全球流通奠定了必要的信用基石。这其中少了任何一环都会对美元以主权货币的身份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形成致命的打击。

可见,20世纪上半叶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及一次全球经济危机,都成为美国借机实施全球战略格局调整与利益重新整合及分配的关键契机。1917年、1941年美国两次借战争干预欧洲事务,使其逐渐取代英国成为20世纪的真正“霸主”。而最值得关注的是,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为美元霸权的确立均提供了绝佳的机遇。“一战”使美国由债务国变为债权国;“二战”使美元彻底战胜了英镑与法郎,而一跃成为国际最坚挺最具支付能力的“硬通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