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全球化问题

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全球化问题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受到的全球化影响正在日益扩大与加深。会议内部南北分歧严重,会议外部发生举世震惊的反全球化示威,导致会议无果而终。这次抗议活动把全球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与环保问题充分揭露出来。反全球化的示威游行再一次爆发,但示威者针对的并非会议本身,而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万人参加反全球化示威,并针对亚欧会议,发起亚欧会议人民论坛。

1.3 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全球化问题

1.3.1 反全球化运动的兴起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毋庸置疑,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趋势和一种自然历史进程,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先进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产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特别是近10多年来,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人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受到的全球化影响正在日益扩大与加深。由此可以看出,全球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世界各国除了积极参与和主动适应之外,并没有其他道路可供选择。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表明,主动适应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取得了比闭关锁国的国家优异得多的经济发展成绩。

然而,饶有趣味的是,在人们言必称“全球化”的今天,随着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却出现了一个众多国家、国际组织和世界舆论都高度关注的现象,这就是反全球化浪潮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这种被视为必然发展趋势的全球化,近些年来却遭遇到了越来越强烈的抗议与挑战。1999年11月30日到12月初,世界贸易组织部长会议在美国西雅图召开,准备发起新一轮多边自由贸易谈判。会议内部南北分歧严重,会议外部发生举世震惊的反全球化示威,导致会议无果而终。美国工会组织及环境保护主义者是这次抗议活动的主角。这次抗议活动把全球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与环保问题充分揭露出来。2000年1月底,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在瑞士达沃斯召开,反全球化的示威者与来自世界各国的各界精英同时抵达。2000年2月14日,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在泰国首都曼谷召开。反全球化的示威游行再一次爆发,但示威者针对的并非会议本身,而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0年5月1日,英国首都伦敦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全球化与反资本主义的示威游行。2000年9月中旬,世界经济论坛亚太地区会议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召开,一些非政府组织发动了大规模示威。2000年9月下旬,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反全球化示威者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全球资本主义的工具,因为它们竭尽所能控制第三世界,使这些国家更加贫穷。示威者要求关闭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加快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进程,取消第三世界国家的债务。2000年10月20日,第三次亚欧会议在韩国首都汉城举行。2万人参加反全球化示威,并针对亚欧会议,发起亚欧会议人民论坛。2000年12月,在法国尼斯召开的欧盟首脑会议曾因反全球化抗议活动一度中断。2001年4月,在加拿大魁北克美洲首脑会议期间,警察首次动用催泪瓦斯和高压水枪对付反全球化的示威群众。2001年6月,瑞典哥德堡欧盟峰会期间,4万人举行示威,警方以实弹镇压,造成至少3人受枪伤。2001年7月,八国峰会在意大利热那亚举行期间,爆发大规模反全球化示威,并首次酿出人命。一名反全球化示威者在峰会会场外被枪杀身亡后,法国总统希拉克当时就说:“如果没有什么原因触动他们的感情和思想,是不可能有成千上万的人跑到这里来游行示威的。无论对错,肯定存在某种焦虑、某种困难。对此,我们不可以视而不见。”从西雅图到热那亚,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与经济问题有关的国际会议开到哪里,就会有成群的反全球化抗议者出现在哪里。这一浪高过一浪的世界反全球化浪潮兴起说明,反全球化运动本身也已经成为了一种“全球化”,只不过它是另一种性质的全球化罢了。

1.3.2 反全球化浪潮兴起的原因

对于反全球化浪潮兴起原因的分析,也就是要探讨人们为什么要反全球化的问题。反全球化运动的兴起绝非偶然,有其深刻的制度、思想、历史、全球化后果等方面的背景,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制度性因素来考察,当今的全球化主要是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在很大程度上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地扩张和推进。对于资本主义制度,在反全球化行动参与者中,从来就不乏对这种“人剥削人的制度”的反对者和批判者。有的则对西方市场经济持怀疑态度,认为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并非都是万能的,如果把市场机制过于理想化,那是“市场浪漫主义”。“市场浪漫主义把经济的发展完全寄托在市场机制上,否定任何国家干预的合理性”。[7]有的则对最近二十多年来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新自由主义理论与政策持有异议,认为新自由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作用,正在销蚀欧美现在的契约并遵循一种“劫贫济富”的路线。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就多次谴责西方的“新经济殖民主义”。正如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在其著作《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中所指出的:“资本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带给了我们什么……此时此刻有8亿人口挨饿,10亿人口是文盲,40亿人口生活贫困,2.5亿儿童要做工,1.3亿儿童受不到任何教育,1亿孩子流落街头,每年有1100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于营养不良、贫困和可以预防或可以治愈的疾病;多个国家内部和多个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生态环境遭到无情的、几乎不可逆转的破坏;不能恢复的重要资源正在迅速被浪费和消耗;大气、地下水、河流、海洋受到污染;气候的变化已经带来了不可预言的明显的后果。本世纪(20世纪),10万公顷的原始森林消失了,还有同样面积的土地变成了沙漠或无用的土地。”[8]

从思想根源来分析,反全球化运动的兴起受多种思想、思潮的影响,既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环保主义、无政府主义,也有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但主要还是受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影响最深。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市场经济生活方式的普及化,打破了各民族国家的地域限制,使其逐渐连为一体。近些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极力倡导“国家弱化论”,并通过现代传媒手段推广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从而使许多文明古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面临威胁。而这些都是力图保持民族性、国家主权和世界多样性的“反全球化”运动者所不愿看到的。

从经济全球化所造成的后果来看,全球化不仅拉大了南北贫富差距,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造成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边缘化,而且也加剧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经济利益的冲突。在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通过经济全球化虽然把经济蛋糕做大了,但在分配蛋糕时,发达国家得到了大蛋糕,而发展中国家得到只是面包屑。在全球化进程中,全球化日益贫困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世界财富的80%掌握在20%的国家(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手中,目前世界上有30亿人每天所得不足两美元。在人类拥有如此巨大科技潜力和如此非凡的创造财富能力的今天,世界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不平等和不公正。全球化造成了当今世界生态环境日益严重恶化,而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几乎是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全球化进程同步。西方发达国家在尽情地享受全球化所带来的“甜果”,他们却“慷慨地”让世界大多数国家(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尽情地品尝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苦果”。同时全球化也使得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拉大,产业空洞化,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发展中国家的严重挑战而导致本国相关产业劳动就业问题日益严重。

从历史角度来看,当今的全球化只不过是世界历史上西方殖民主义的翻版和继续,只是把殖民扩张的方式进行了重新“包装”,以一种隐蔽的形式来进行全球扩张罢了。如果说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西方殖民主义所采取的是以“武力”为主要手段这种最直接野蛮的方式向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殖民扩张以推行他们的全球主义,那么,现今的全球化则是以贸易、投资等这些相对“文明”的手段来向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另一种形式的“掠夺”。由于当今的全球化是由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资产阶级特别是跨国垄断资产阶级主导和推动,因而是一种明显带有西方强权意志的全球化。正如法国经济学家雅克·阿克在其《经济全球化》一书中写道的,这种全球化“不过是重新恢复资本主义那种既是国际的、更是跨国的原始使命,把疆界和国家、传统和民族统统踩在脚下,迫使一切都更加服从唯一的价值规律”。[9]这种全球化的推进虽然看不到过去的那种武力侵略、霸占领土“不文明”的做法,但它通过贸易、投资等这类“文明”的方式来推进全球化,从而来实现垄断资产阶级尤其是跨国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全球化,尽管这一切是建立在依据市场规律条件的自愿原则基础上的。有鉴于五百多年来西方殖民主义向全球扩张的历史和当今所推行的这种不平等的全球化,人们有理由来抗议与反对。

1.3.3 当前反全球化运动的基本特点

自1999年11月美国西雅图爆发大规模反全球化游行示威抗议之后,反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如火如荼,如今已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全球化运动。就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反全球化运动的基本情况来看,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特点。

第一,从反全球化运动的组织力量构成和结构来考察,构成情况比较复杂,组织结构松散。反全球化运动的组织力量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弱势群体、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尤其是处于被边缘化中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民、一些非政府组织中的成员、环境保护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减免穷国债务的宣传者、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抵制者等。反全球化运动的组织结构松散,没有统一的组织结构,也无统一的行动纲领。虽然反全球化组织遍布全球,如总部设在伦敦的“减免债务组织”,以巴黎为基地的“救助平民的金融业务征税联合会”与“取消第三世界债务委员会”,美国的“全球贸易监察”与“直接行动网络”,日本的“食品安全与环境网络”,阿姆斯特丹多国研究所,泰国的“关注全球化中的南方”以及菲律宾的“反对走私妇女联盟”等,但这些组织的结构非常松散,各种反全球化力量很难汇集形成合力

第二,从反全球化运动的思想来源来看,反全球化思想来源混杂,观点差异很大,难以融合、统一。当前的反全球化思潮源于多种思想体系,是多种思想体系的混合。就反全球化运动的核心思想来说,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生态主义、女权主义、无政府主义、和平主义等。不仅反全球化运动的思想来源多种多样,而且反全球化运动倡议者的言论观点也差异很大。有的认为当今的全球化是跨国公司生产的全球化,有的则认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有的又认为全球化就是美国化,有的认为全球化是全球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西化,有的认为全球化是生态环境全球恶化的普遍化等等,不一而足。

第三,从发展中国家的反全球化情况来看,反全球化力量极不均衡,有的国家如古巴、马来西亚等国,他们的反全球化态度非常坚决,这些国家的领导人不仅是反全球化的积极倡导者,在多种场合批评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而且还发起召开了一系列抑制、批评全球化的国际会议,这些国家的反全球化呼声高。而一些从全球化受益较多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国,反全球化积极性并没有那么高,反全球化力量相对较小。

第四,从地区和产业来看,亚洲不如欧美、东欧不如西欧,欧美是反全球化力量的中心。在产业中,反全球化力量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和“夕阳产业”以及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欧美发达国家成为反全球化的力量中心,主要是因为这些发达国家的反全球化力量认为,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日益受到发展中国家的严重挑战,劳动就业机会日趋减少,再加上西方发达国家中的那些弱势群体从全球化中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因而也成为反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构成之一。

1.3.4 反全球化运动的前景

随着全球化进程尤其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世界反全球化运动也在深入发展。如何正确看待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以及对反全球化运动的发展形势和前景做出理性的判断,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反全球化运动兴起,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全球化进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问题,有助于我们清醒地看到在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危机。反全球化运动兴起的意义就在于它提醒人们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垄断公司要注意全球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从反全球化人士所采取的言行来看,他们并不是真正反对全球化,他们所反对的是那种同他们自身信念、价值观相背离,造成南北国家贫富差距拉大和世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以及全球化完全由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宰而很少甚至根本不顾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不公正的全球化。

就当前的反全球化形势来看,由于当前的反全球化运动组织力量分散,没有真正从全球化的角度来提出解决当前全球化进程中所产生的问题的最高纲领,因而当前的反全球化运动仅仅停留在一些组织抗议示威活动这类形式上。而且反全球化倡议者还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资产阶级心存幻想,单从他们所提出的一些口号诸如“全球化要具有人性”、“世界应该公平对待每个国家”等就可以略见一斑。此外,当前反全球化运动不仅组织结构分散,各种反全球化力量难以汇聚在一起,而且即使同一个组织内部之间也存在很大的意见分歧,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反全球化运动的力量。再加上在组织反全球化运动过程中存在一些过激的、甚至是非理性的行为,而这些过激的行为不仅给那些全球化的拥护者找到了指责反全球化运动的“口实”,加上西方媒体的大量“失真”甚至是刻意歪曲的报道,从而使得反全球化运动给人们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有的人甚至“厌恶”反全球化运动,这对于反全球化运动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有鉴于此,人类离那种全世界各国人民和全世界各民族平等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公平、公正的全球化时代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因而反全球化运动的发展还任重而道远。

【注释】

[1]IMF,World Economy Outlook,May,199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4~255页。转引自吴易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425页。

[3]杨冬雪:《西方全球化理论:概念、热点和使命》,载《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4]龙永图:《关于全球化问题》,载《光明日报》1998年10月3日。

[5]常欣欣等:《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载《当代世界》1999年第2期。

[6]华民:《经济全球化——中国准备好了吗?》,载《国际经济评论》1999年第9~10期。

[7]韩德强:《碰撞——全球化陷阱与中国现实选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5页。

[8]菲德尔·卡斯特罗:《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06页。

[9]雅克·阿克:《经济全球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第7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