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金融体系脆弱性表现

我国金融体系脆弱性表现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也存在着巨大的系统性风险。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虽未显现,但潜在的支付困难因素日益增多,当前主要集中在中小金融机构上,一些城乡信用社和部分市、县信托投资机构因管理不善,不良贷款率高,随时都会出现支付困难。主要表现一是金融机构资本金严重不足。市场风险是金融体系中最常见的风险。除了上述风险外,金融风险中最难控制的是道德风险。

五、我国金融体系脆弱性表现

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也存在着巨大的系统性风险。一旦条件成熟,这种可能的风险,就会转化为现实中的风险。从近年来已暴露出来的金融风险隐患来看,有以下几种主要表现形式: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表现为借款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逾期、呆滞和呆账贷款之和)的比例较高,是我国金融风险的首要特征。美国标准普尔公司1997年报道中国的银行不良贷款达2000亿美元,以当年年底的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8.29元计算,达人民币1.6万亿元。若以整个银行体系的贷款余额为基数,不良贷款率为22.8%,若只计算商业银行的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为24.3%。另一方面,信用贷款控制不严、担保贷款不规范,并且贷款过于集中,单户贷款和大户贷款的贷款资产比例大,远远地超过比例指标的规定,蕴含极大风险。另外,存贷比例失控,超负荷经营的情况严重。据统计1985~1993年,国有银行吸收存款和自有资金与发放贷款的比重平均为85%左右,只有1994年才接近100%(这主要是国家紧缩贷款规模造成的)。而弥补贷款资金缺口的主要资金来源为中央银行对国有银行的再贷款。

(二)流动性风险

金融机构而言,流动性风险往往是指其持有的资产流动性差或对外融资能力枯竭而造成损失或破产的可能性。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没有足够的现金支付到期的债务。一是银行业、非银行金融业对客户提取现金的支付能力不足。一般来讲,银行不良资产比重越大,其资产流动性越差,应付意外事件冲击的能力也越弱。据统计,我国国有企业中,自有流动资金不足30%的占80%以上,国有商业、外贸企业自有资金不足10%的占9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于银行贷款,一旦企业经营出现问题,贷款就难以收回,既影响贷款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调节作用,也加大了银行发生支付困难的可能性,使银行信用风险加大。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虽未显现,但潜在的支付困难因素日益增多,当前主要集中在中小金融机构上,一些城乡信用社和部分市、县信托投资机构因管理不善,不良贷款率高,随时都会出现支付困难。一些金融机构的汇款不能按时支付,压票、压单严重。二是某些债券不能按期兑付。1995年以前发行的地方企业债券在这两年已经逐步进入偿还期,在一些城市出现了企业无力兑付债券的情况。另外,某些信托投资公司和证券公司的证券营业部,以及一些财政部门办的国债服务部的国债代保管单不能兑付。这些机构利用国债代保管单的形式吸收了个人存款,但资金并没有购买国债,而是用于贷款、炒房地产和股票,结果导致到期兑付不了。

(三)财务风险

主要表现一是金融机构资本金严重不足。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四大商业银行)1998年末的资本充足率大约是4%~6%,远达不到8%的国际标准。信托投资公司、城乡信用社的资本充足率更低。一些金融机构资本金不实,借款注资、虚假增资、股东贷款返还资本、虚假股东等。二是经营利润虚盈实亏。从1993年以来,财务制度将巨额的银行应收未收利息作为收入来反映,造成部分银行虚盈实亏,导致国有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每况愈下。这当中以信托投资公司、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为甚。三是金融信息失真。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财务会计、统计数据失真,金融机构的账外账和虚假报表较多,信息透明度不够等现象,这也是很大的风险隐患。

(四)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金融体系中最常见的风险。主要是由于证券市场不规范和金融市场秩序混乱引发的种种风险。大量银行信贷资金投入股市,加大了股市泡沫成分,危及银行信贷资金安全,不少企业通过资金拆借纷纷进入股市,加剧了股市波动。个股价格不真实地拔高上扬,给股市波动埋下了隐患。企业债券清偿风险也不容忽视。由于企业效益不理想,不少企业无力偿还到期债券,其中许多债券是由金融机构担保或代理发行,到期不能兑付时,往往要金融机构垫付,企业经营风险将转化为金融风险。此外,各种形式的乱集资、变相集资和企业内部集资仍较普遍,大多数到期兑付困难,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五)利率和汇率风险

当前比较突出的不正常的利率风险是银行同业,以及其他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相互“挖墙脚”、竞相高息揽储。此外,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变动频繁,直接影响外汇资产及负债的市场价值,使拥有大量外汇资产和经营外汇业务的国有商业银行面临高汇率风险。外汇市场上价格的巨大波动,如这次东南亚危机中,各国币值的大幅波动和下跌,对经济影响很大。外汇波动也多次使我国各类外债主体受损失。随着外汇市场进一步的开放,波动的可能性和风险性也将加大。

(六)金融诈骗风险

金融业是巨额货币资金的集散地,容易滋生经济犯罪,也是抢劫、诈骗等犯罪活动的重要目标。目前,经济越是发达地区金融犯罪案件越多。金融诈骗的主要对象是银行,银行受到来自国内、国外以及国内外勾结的金融诈骗冲击和威胁。而诈骗焦点主要集中在票据业务和结算业务上。

除了上述风险外,金融风险中最难控制的是道德风险。所谓道德风险,是指当行为人不必对其不当行为承担法律责任时,就会放纵这种行为的发生。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涉及授信业务、存款业务、表外业务和财务活动。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体系来讲,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的控制都有可资借鉴的成文规范,有一套有效管理风险产品。但是,对道德风险的认识,特别是在风险管理体系中,道德风险管理体系的缺失,以及道德风险控制的软约束,越来越成为金融风险频发、群发、骤发的重要因素。道德风险与其他金融风险相比,隐蔽性很强,不出事则已,出了事很大,往往损失已经形成。而且,道德风险破坏力极大,可以顷刻间摧毁一家强大的银行。1995年巴林银行倒闭,就是由于经营者长期隐蔽道德风险骤然爆发而致。商业银行面临的道德风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银行或金融企业的某些人员利用职权牟取个人私利;另一种是银行的决策者或各层面人员为达到经营、绩效目标,违反现有的规章制度,为短期利益而对银行长期利益目标的损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现在银行后一种道德风险越来越突出。银行产权属性决定了银行大多是国家的、财政的,在经营管理和绩效上对国家负责,完成经营绩效指标是第一位的,由此而产生的道德风险具有很大的隐蔽性,控制难度很大。道德风险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第一,银行内部监督约束机制薄弱,使得代理人能够出于自身利益的动机利用“隐蔽信息”进行“隐蔽行动”、对自己的作为和不作为的后果进行自由裁量;冒险之后给委托人带来风险收益,他将成为有功之臣;冒险之后给委托人带来风险损失,他则成为道德风险事件的始作俑者。第二,社会的道德风险寻机侵蚀银行肌体,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我们在这方面的危机意识还很弱,这一方面固然受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不健全所形成的道德风险影响;另一方面我们还未能将道德风险与其他金融风险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加以重视。

上述金融风险,综合分析具有以下特点:①集中性。我国企业融资的主渠道是银行,以间接融资为主,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使金融风险主要集中于银行业,信用风险大于市场风险。②隐蔽性。在西方国家,商业银行若经营不善,就会面临破产或被兼并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破产、兼并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各种金融风险以隐蔽的形式潜藏着。特别是具有庞大体系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其基层银行的经营不善并不会危及生存,各种风险和损失都向上级行层层转嫁,最后聚集到总行。我国居民的高储蓄率暂时掩盖了金融风险的爆发,但最终后果会引发某家银行破产倒闭,或者由中央银行增加基础货币投放,进而引发高通货膨胀。③系统性。金融机构一般面临两种风险:一是整个金融体系甚至经济体系造成的系统性风险;二是单个企业自身的因素造成的非系统性风险。从我国目前金融系统的现实情况看,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表现出明显的制度性和系统性的特征。这种系统性和制度性的特征主要反映在作为我国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形式的信用风险形成方面。我国银行,尤其是金融体系主体的国有商业银行,其贷款业务所遭受的信用风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系统性原因,即陈旧的企业制度、银行制度等原因而造成的。诸多制度因素所导致的系统性风险靠单个银行的努力难以彻底防范。④社会性。金融业不同其他行业,作为金融中介,它本身就具有极其明显的社会性特征。金融业以资金为经营内容,但是,其自有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一般较小,绝大部分营运资金都来自于存款和借入资金。因此,金融业的特殊地位决定了社会公众与金融机构的关系是一种依附型、紧密型的债权债务关系。如果金融机构经营不善,无偿债能力,就会导致客户大量挤兑存款,引发金融机构倒闭和社会动荡,进而损害公众利益。金融机构不能清偿债务,会给整个社会提供负面示范效应,造成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我国处于新旧体制转换时期,人们的金融意识在增强,但风险意识还很淡薄。社会各方面都想搞金融,都要高回报,但很少考虑可能发生的损失和后果。一旦金融风险暴露,特别是到期无力兑付,就会引起民众不满,从而影响社会安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