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的金融体系

中国的金融体系

时间:2022-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信用关系、信用工具、利息、金融体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和常用的信用工具,掌握我国现行金融体系的基本构成及特点,认识到金融体系是金融活动的基础,健全的金融体系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组织这种活动的机构则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把货币的本源认定为商品,这是马克思主义货币学说的基本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银行称为特殊的资本主义企业。

第七章 金融概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信用关系、信用工具、利息金融体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和常用的信用工具,掌握我国现行金融体系的基本构成及特点,认识到金融体系是金融活动的基础,健全的金融体系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一节 金融的构成

一、金融的含义

什么是金融?一般地说,金融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即货币、货币流通、信用以及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货币资金的融通按有无媒介作用其间划分为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两个大类。直接金融是在没有媒介体参加的条件下的一种融通资金方式,比如融资双方直接协商买卖有价证券,预付和赊销商品等。间接金融刚是通过金融媒介体,比如银行、保险公司参加的融通资金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货币资金的融通,是通过各种金融机构来进行的。由此可见,金融这一要领的含义涉及到货币、信用和银行三个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的经济范畴,所以人们通常把同货币、信用和银行有关的一切活动,诸如货币的发行和回笼,各种存款的吸收和提取,各类贷款的发放和收回,以及各种证券的发行和转让都归属于金融活动的范围。组织这种活动的机构则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金融是商品经就是发展的产物,在封建社会,货币资金的融通主要是依靠经营金银货币各种形式的借贷活动来实现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金融活动的范围才随之扩大到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业务方面,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后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这种与货币有关的经济活动便迅速发展到以信用为中心的货币和货币资金流通。

二、金融的构成

金融的构成是指金融活动中直接相关的各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货币、信用和银行三个方面的内容。为了更好地理解金融的内涵,我们必须弄清楚同金融活动有着内在联系的货币、信用和银行三个经济范畴的基本特征。

(一)货币

货币是社会经济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一个经济范畴。货币到论著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马克思在《政治经济批判》中明确指出:“它(货币)是商品交换价值的结晶,是商品在交换过程本身之中造成的。……为了彼此以交换价值的资格见面,它们就必须采取新的形式规定,发展为货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一步指出:“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在交换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劳动产品事实上彼此等同,从而事实上转化为商品。……随着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就在同一程度上转化为货币。”可见,货币不是别的什么,它是在交换发展过种中,从商品界自发地分离出来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把货币的本源认定为商品,这是马克思主义货币学说的基本点。远在原始公社时期,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社会没有商品生产,没有交换,社会产品在公社氏族成员这间的分配是直接参与进行的。后来由于社会大分工,出现了私有制,社会生产力发展,劳动生产物作为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规模和范围日益扩大,客观上要求有一种商品从商品界分离出来作为其他所有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如中国历史上的牲畜、兽皮、贝壳、布帛等等都起过一般等价物的作用。“随着商品交换日益突破地方的限制,从而商品价值日益发展成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化身,货币形式也就日益转到那些天然适于执行一般等价物这种社会职能的商品身上,即转到贵金属身上”。这表明,货币本来就是商品。

(二)信用

信用是货币或商品以偿还为条件的让渡,通俗地说,就是指商品延期付款和货币的借贷运动。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信用活动一方面表现为债权人贷出货币或赊销商品,另一方面债务人则按照双方约定的日期和条件偿还款项,支付一定的利息。所以,马克思指出:“这个运动——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一般地说就是贷和借的运动。”正因为如此,人们把信用这一概念总是简括为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的特殊运动形式。马克思的精辟指示明确告诉我们,信用具有偿还性,支付利息和价值形式单方面转移的特征。把握了信用的这些特征,就能正确区分金融活动中信用与其他经济范畴的界限。

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信用之所以得到广泛的发展,是由于商品或货币在持有者之间分布的不均衡所决定的。因为在商品经济的社会中,一定时期内经常会有大量的商品所有者需要出售商品,而商品购买者又不一定有足够的货币,使商品交换无法实现。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购销双方有必要通过赊销或购买者先向他人借入货币购买商品的方式来实现商品的让渡,最后由购买者偿还欠款或借款。这表明信用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借贷行为。当然也要指出,信用借贷行为在不同的社会反映着不同的生产关系。

(三)银行

银行是经营货币借贷业务的经济组织。它是前资本主义的货币经营业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形成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银行称为特殊的资本主义企业。这种企业之所以特殊,在于银行经营的对象不是普通商品,而是特殊商品——货币。银行经营业务的范围必然是同货币商品相联系的货币信用领域。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银行通过接受存款、办理放款、汇兑和储蓄,充当资本家之间的信用中介,并发行货币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服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度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基础,货币发行由国家垄断,社会各单位的货币收付一般都通过银行办理,使银行成为全国的信贷、结算和现金出纳中心,成为国家管理金融市场,调控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

三、金融工具

(一)金融工具及其特征

金融工具是指以书面形式发行和流通,借以证明债务人的义务或债权人权利的证书。这种以确立和清偿债权债务关系的证书,人们通常称之为金融工具或叫做信用工具。我国社会主度市场经济中的现有金融工具,主要有商业汇票、债券、股票、支票和银行券。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金融工具将会愈来愈现代化和多样化。

金融工具一般都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偿还性

偿还性是指金融工具除股票外,一般都具有到期偿还的特点,即各种金融工具的发行和流通均载明有到期偿还的义务和期限。

2.流动性

流动性是指金融工具可以在金融市场上买卖、转让。流动性越大的金融工具,变现性也就越强。

3.安全性

安全性是指投资于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的本金风险程度,具体体现在收回本金和取得收益的安全程度和保障程度两个方面。

4.收益性

收益性是指投资于金融工具,能给投资者所带来的收益能力。

金融工具的上述四个基本特征是作为一个群体来考察的。具体到每一个金融工具来讲,很难使四个特征统一于一身是常有现象。例如流动性越强的金融工具,如果购买者多,求过于供,这种金融工具出售、转让的价格就有可能上扬,结果会导致投资者收益降低,风险大。这表明金融工具的各个特点之间有一种替代关系,投资者究竟需要拥有哪种金融工具,必须从本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择其优而用之。

(二)我国主要的金融工具

1.商业汇票

商业汇票是一种以合法商品交换为基础所产生的信用支付工具。我国《银行结算办法》明确规定禁止签发无商品交换的汇票。因为没有商品交换做后盾的商业汇票,缺少实物价值保证,汇票到期可能出现支付困难,影响企业生产和资金的良性循环。十分明显,如果允许签发的无商品交换商业汇票,其结果必然不利于国家加强对商业信用的管理,助长企业的投机行为,而且还会导致信用膨胀。

商业汇票的运行过程,一般都要经过签发、背书转让、承兑和付款的处理程序。

2.债券

债券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出具的一种债务证书。即政府、金融机构、公司为了筹集资金,按照法定程序发行,在一定时间内支付一定利息和偿还本金的有价证券。债券的基本要素由面值、利率和还本期三个部分构成。

债券的种类繁多,按发行主体为标准划分,大体上可以分为:政府债券、公司债券、金融债券和国际债券四个大类。

(1)政府债券,是国家根据信用原则举借债务的借款凭证,它由国家债券和地方债券两部分组成。凡是中央政府发行的债券叫做国家债券,又称公债或国库券。凡是由地方各级政府发行的债券,叫做地方债券或称地方公债。

(2)公司债券又叫做企业债券,是公司或企业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的债务凭证,即由发行债券的公司为筹措资金,公开举债而发行的一种契约证书。债务发行公司对债券持有人作出承诺,在一定时期内按债务票面金额和约定利率偿还本息。公司债券的风险较政府债券风险大,利率也较高。

(3)金融债券,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为筹集中长期资金而向社会发行的一种借债凭证,以扩大信贷资金的来源。金融债券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信用度较高的大金融机构发行,利率略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期限为一年到五年不等。我国从1985年开始发行金融债券,金融债券的发行对象只限于社会公众个人,不对企业和团体发行,利率较高,风险小,收益较好,颇受公众青睐。

(4)国际债券,是政府或企业在国境以外发行的债券。例如甲国在乙国发行的乙国货币债券;甲国在乙国发行的丙国货币债券都统称为国际债券。

3.股票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出资者)证明其投资入股,并有权取得役息收入的凭证。股票的拥有者就是股份公司的所有者,既有分享公司利益的权利,也有承担公司的责任和风险的义务。股票不是劳动生产的物质,本身没有价值,不是真实的资本,而是虚拟的资本。但是,股票代表着取得一定收入的所有权证书,可以当做商品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买卖转让,股票又有价格,成为一种有价证券。股票价格又叫做股标行市,也就是在证券市场上买卖股票的价格。股票的市场价格是变动的,一般取决于股息收入的多少和当时存款利息的高低。

股票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按股东的权利为标准,股票一般分为普通股和优先股两类。按股票票面形态为标准,股票可以分为记名股票和无记名股票,有面额股票和无面额股票四类。按股票持股主体为标准,股票可以分为国家股、单位(法人)股和个人股三类。

4.支票

支票的基本形式为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两种。现金支票可以从银行提取现金,转账支票只限于划转存款。支票具有适用范围广,结算过程简单,使用方便、灵活的特点,是金融工具中使用量较多,通用性最强、涉及面最广的一种信用工具。

5.银行券

银行券,俗称钞票。它是由银行发行的一种信用货币。最早的银行券出现于17世纪,开始由各商业银行分散发行,后来逐渐固定在国内信誉较高的大银行发行。到19世纪中叶各资本主义国家最后都集中由中央银行垄断发行。我国的人民币,从根本上讲也是银行券,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一种信用货币。

第二节 信用的职能和形式

一、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一)信用的产生

信用是同商品货币关系密切联系的,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而发展,是从属于商品货币经济的经济范畴。

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原始公社时期,人们劳动是共同的集体劳动,劳动产品为全体公社成员共同享有。在那个时期没有剩余产品,没有商品交换和货币,产品分配在公社成员之间是直接的平均分配,可以说人们不知道商品货币为何物。可是,当人类社会进入原始社会公社末期,情况就大不一样了。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畜牧业与农业的第一次大分工,以及随后手工业与农业的第二次大分工,产生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于是在原始公社内部发生着愈来愈大的财富两极分化,一些家族凭着自己的某些优越条件,依靠职权占有公地,掠夺公共财富,逐步拥有大量的货币财富,而另一些家庭的经济地位极其脆弱,一旦发生任何意外,比如战争、欠收、瘟疫等天灾人祸,但会使自己处于破产境地而无法生活下去。贫穷家庭为了生存不得不以高昂代价求助于富裕家庭,向富有者借贷,这样就产生了信用。人类社会最古老的信用形式——高利贷信用,就是在原始公社制度末期,生产力有了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信用的发展

1.高利贷信用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高利贷信用一方面促进着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另一方面又破坏旧的所有制形式,使生产力衰退。因为高利贷者通过货币投放,重利盘剥,加速了财富分化过程,造成贫者更加赤贫,富者愈益巨富,特别是封建社会末期,高利贷者的残酷剥削,小生产者往往会倾家荡产成为一无所有者,他们为了维持起码的生活需要,不得不被迫出卖自身的劳动力。货币财富大量集中,劳动者贫困破产,这就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正如马克思说的那样:“高利贷有两种作用:第一,总的说来,它同商人财产并列形成独立的货币财产;第二,它把劳动条件占为已有,也主是说,使旧劳动条件的所有者破产,因此,它对形成产业资本的前提是一个有力的杠杆。”但是,高利贷信用又是保守的,落后的,它和当时的商业一样,是剥削已有的生产方式,而不是创造新的生产方式。由于旧的生产方式使高利贷者发财致富,因此,高利贷者力图直接维持这种生产方式,以便不断进行剥削。残酷的剥削必然导致生产力衰退,使社会再生产更加困难。由于奴隶主和封建主在债务重压下破产后,高利贷者会代之而成为新的奴隶方和封建主。小生产者破产后会沦为奴隶、债务农奴,所以,高利贷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其他条件已经具备的地方,才会成为促进资本主义前提条件形成的杠杆。

高利贷信用的利息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利率一般都为年利的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四十左右,有的高达百分之百、百分之二百。由于高利贷者出的货币资本利息特别高,期限短,获利丰厚,决定了高利贷者不愿意把集中起来的货币财富向产业酱转化,而宁愿过着不劳而获的寄生腐朽的生活。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古老的高利贷信用,越来越不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货币资本的需要,而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阻碍,这样,就产生了新兴产业酱的发展与落后的高利贷信用关系的矛盾,产生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对高利贷的斗争,产生了建立资本主义银行的迫切需要。斗争的结果,通过高利贷性质的银行的演变或者按照资本主义原则,以股份公司的形式建立了资本主义银行,从而产生了资本主义信用。

2.资本主义信用

资本主义信用是借贷资本的运动形式,是以贷放生息的资本运动,是生息资本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表现形式。资本主义信用的基本形式是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而商业信用又是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基础,它的对象是商品资本。

商业信用一般都是短期性质的信用。由于商品买卖延期支付,无需要现款,而是出一张票据在约定的时间内把赊欠款付给商品出售者,因而票据就成了商业信用通行的工具。商业信用的票据分期票和汇票两种。期票是一种定期付款的票据,由商品购买者发出,到期付款。在未到期以前,经债权人签字,可以流通,用来购买商品或清偿债务。汇票又分为商业汇票和银行汇票。商业汇票由商品出售者签发,经购买者签章承兑,于到期之日把款项付给持票人。银行汇票是一种汇款凭证,由银行发出,交由汇款人寄给异地收款人,凭以兑取汇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票据可以流通,起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作用,但是,它只局限在彼此有经济往来,而且又相互了解的资本家之间的范畴以内。

商业信用的存在,对于加速资本主义商品流通起着一定的作用,同时又加深了资本主义市场的盲目性,投机倒把,买空卖空,掩盖了生产过剩危机,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益尖锐化。

商业信用所贷出的资本是处在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的商品资本,它的借贷规模受到各职能资本家的资本数量、资本归流和商品流转方向限制,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某资本家只有一万元的商品资本,他就只能在一万元的范围内提供信用,而不能超过这个界限。为了满足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促进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还需要有另一种形式的信用,即银行信用。资本主义的银行信用是银行以贷款形式向职能资本家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所贷出的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它不受个别资本家所拥有的资本数量限制,可以在任何方向上把货币资本贷出去,因而,存在于商品信用那样的局限性就被银行信用完全克服了。

3.社会主义信用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信用存在的客观必要性,是由商品货币关系存在决定的。列宁早就指出社会主义阶段不能消灭货币,他说:“我们不能一下子废除货币。我们说,货币还要暂时保留下来,而且从资本主义旧社会向社会主义新社会过渡的时期,还要保留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既然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不能消灭货币,那么在商品货币关系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信用就成为完全必要了。因为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的运动,必须借助于货币周转才能实现,而信用为社会再生产服务,是实现社会再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由于社会再生产中物资和资金运动的特点,无论从国民经济各部门还是从企业来看,任何时候、任何地区都会经常出现货币资金的不平衡状况。在同一时间、同一地区内,总有一些部门和企业会有暂时闲置不用的资金,而另一些部门和企业又急需短期补充资金,这些矛盾存在是不可能采取财政方式解决的。为了充分发挥资金的作用,变闲置资金为生产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国家有必要利用信用,通过信用形式动员一切闲置资金,并在有借有还的原则下,有计划地加以再分配,以调剂余缺,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在我国现阶段,还由于存在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各种经济形式,这些不同所有制的经济形式都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经济实体,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所有制性质不同,经济利益不完全一样,它们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处理只能按照商品经济的原则,实行等价交换,因而国民经济各部门,企业在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经济往来,也必须借助货币信用才能实现。比如全民所有制企业与集体所有制企业、民营企业之间,集体所有制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休经济之间的货币结算和资金余缺调剂;全民所有制经济各企业之间的货币结算和资金余缺调剂;国家、集体、劳动者个人之间的货币结算和资金余缺的调剂等等都离不开信用。所以社会主义制度下,信用必然成为国家管理经济,协调生产和流通关系,加强企业经济核算,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是集中社会闲置资金,调剂余缺,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建设发展的有力杠杆。

二、信用的职能

信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处于分配环节,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信用的这种积极作用,通过信用再分配资金和创造流通工具两职能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一)再分配资金的职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产品的分配,是通过价值形式的分配来实现的。社会总产品实现为货币后,不管是在企业范围内进行的初次分配,比如企业把货币收入分解为支付垫支的补偿基金,支付职工的劳动报酬,向国家交纳税利和企业用于扩大生产规模的积累,还是企业初次分配基础上进行财政再分配所形成的积累基金和社会消费基金,从整个社会资金循环的规律来看,总会经常出现资金的彼余此缺现象。通过信用再分配资金的功能,吸收存款、组织储蓄,便可以把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暂时闲置的资金集中起来,然后又以发放各种贷款的形式,用于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力地推动着生产的稳定发展,促进商品流通不断扩大。

需要指出,信用与财政都具有再分配资金的功能,两者虽然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它们之间又是有着明显区别的。就资金的来源和运用考察,财政再分配资金除国家信用采取有偿原则外,基本上都是无偿性的、转变资金所有权的一种永久性的分配。而信用再分配资金则完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让渡,只改变资金的使用权而不改变资金的所有权,是资金所有权与使用权的暂时分离。

(二)创造流通工具的职能

信用同货币流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种联系表现在信用分配的对象不仅是货币,而且在分配和提供货币的过程中能够创造流通工具,以代替货币流通。体现在商业信用方面,商品生产者通过赊销方式出售商品实现了商品交换,实质上就是一种以信用形式来代替货币流通,即不需要现实的货币支付。至于在商业信用基础上所产生的商业票据,经过“背书”以后,可以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使用,用于购买商品,这样“背书”流通的票据便起着代替银行信用货币流通的作用,相应地节约了货币流通。信用创造流通工具的功能,体现在银行信用领域就更为明显。例如银行创造使用支票、汇票、汇兑、委托收款等金融工具,采用非现金结算办法来转移单位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使单位间的债权债务关系相互抵销,从而缩小了货币流通范围,减少了市场现金流通量。

三、信用的基本形式

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信用的主要形式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民间信用和国际信用。

(一)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赊销商品和预付货款形式所提供的信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商业信用是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基础,对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起着促进作用。同进又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为了加强国民经济的计划管理,在过去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国家对商业信用规定了严格的限制,实践证明,这种过严的限制,不利于搞活经济。为了适应我国现阶段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把宏观和微观搞活结合起来,商业信用在直接为商品流通服务,加速商品流通,调节企业之间的资金余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商业信用的授信能力、信用方向、信用范围和信用期限的局限性,这就决定了商业信用不可能成为现代经济中信用的主要形式。

(二)银行信用

银行信用是银行能货币形式对企业和个人提供的信用。在我国,信用集中于银行,银行通过信贷、结算业务吸收社会闲置资金,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发放贷款,用于扩大再生产,监督各部门、企业合理使用资金,对于加强企业经济核算,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起着积极作用。由于银行信用具有间接信用、为信用客体提供单一形态的货币资本、按授信能量大、作用范围广和创造信用的功能的特点,从而克服了商业信用存在的局限性,使银行信用在现代经就是信用体系中必然居于主导地位,成为动员和分配社会资金的中心。

(三)国家信用

国家信用是以国家为主体所发生的信用。国家信用的基本形式是公债。国家在国内举借的公债叫做内债。国家在国外举借的债款和在国外发行的公债举借的债款叫做外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家利用国家信用形式筹借建设资金作为财政资金的补充,对于平衡财政收支,保证重点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四)消费信用

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消费者直接购买消费品所提供的信用。消费信用的形式有分期付款、消费贷款、信用卡三种。分期付款是指企业用赊销方式向消费者推销商品,比如出售高档耐用消费品采取先提货,再分期付款等。消费贷款则是指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向居民个人提供的购买消费品贷款。信用卡是银行和企业联合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消费者凭卡可以在指定的单位购买商品和支付劳务,定期与银行结算。消费信用在我国运用的范围不广,数量很小。

(五)民间信用

民间信用是城乡居民个人之间,以货币或实物形式提供的一种直接借贷活动。例如农村居民之间借款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城镇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为发展生产、方便群众生活经营贩运业务筹集资金。民间信用的存在,有利于调剂居民个人之间的资金余缺,特别是对发展农村经济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民间信用的利率较高,且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国家必须加强管理和引导。

(六)国际信用

国际信用是指国与国之间的政府、企业、经济组织、银行以及国际金融机构相互提供的信用。国际信用的主要形式有:出口信贷、银行信贷、国际租赁、补偿贸易、国际间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向其成员国提供的贷款等。国际信用对于国贸易和国际间的经济交往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三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息

一、利息和利息率

什么是利息,通俗地说,利息就货币所有者因贷出货币或货币资本,而从借款人手中取得的报酬。经济学上有时也称为借贷资金的“价格”。当然,所谓借贷资金“价格”并非马克思所指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的价格,而是一种借用,是借贷资金市场上,因资金的供求状况而形成的资金“市场价格”。

利息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和贷出的货币资金额的比率,习惯上简称利率。在资本主义社会,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平均利润率。在正常情况下,利息率随平均利润率的升降而升降。与此同进,还要受到借贷资本供求状况的影响。假定平均利润率一定,如果借贷资本供过于求,利息就绪就下降,反之就上升。但是利息率的波动上限不能超过平均利润率,下限也不能低于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息率的变动,除受到平均利润率和借贷资金供求状况的影响之外,还要受到国家利率政策的制约。

利率通常有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之分。年利率按本金的百分之几计算,如年利率按本金的百分之几计算,如年利率6厘,可以写成6%,月利率按本金的千分之几计算,如月利率6厘,可以写成6‰,目前我国的存款均以月利率计算。月利率* 12就换算成了年利率。

二、利息的本质

利息属信用经济的范畴,反映着一定的生产关系。在人类历史上,由于社会制度不用,利息所体现的生产关系不同,利息的本质有着根本区别。

在奴隶制和封建制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奴隶主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和奴隶,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农民,在此基础上,信用活动的利息必然体现着高利贷榨取生产者的剩余劳动,甚至是一部分必要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一切劳动产品和工人的劳动力都成为商品。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资本家雇佣工人,以工资形式所支付的劳动报酬,实质上不过是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劳动价值,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利息体现着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借贷资本家把货币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所取得利息,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体现着职能资本家和借贷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可见,资本主义的利息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转化形态。

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性质不同,利息的本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国家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合资企业和其他经济成分发放贷款收取利息,是企业纯收入的一部分,是金融机构参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吸收单位存款、城镇居民储蓄存款所支付的利息,是社会主义制度积累在企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个人之间的再分配。可见,社会主义条件下,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取得的利息收入和吸收存款所付出的利息支出,最终都来源于企业的纯收入,来源于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为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的一部分,是凭货币资金借出的所有权参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谁拥有货币资金越多、借出的数量越大,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所占有的份额也就愈大。从这个角度讲,可以说社会主义利息是按资分配的一种形式,基本上不具有剥削性质。但要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上,多种经济成分和形式并存,利息的来源比较复杂,利息收入中也不排除某些资本主义因素,辩证唯物主义者,应当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一概而论。

三、利息的类别

利息率有多种多样。为适应不同的信用行为对经济所发挥的调节作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不同的分类。各类利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所占的比重就构成利率结构。目前我国利率的类别主要有:

(一)统一利率

统一利率是指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对同一类、同一期限的存款和货款规定的统一利息率。我国各银行机构吸收的存款和发放货款都实行国家统一规定的利率。

(二)差别利率

差别利率是指银行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期限和不同用途规定不同的存款和货款利息率。例如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各银行实行的优惠利率、浮动利率、加息、罚息等。差别利率是贯彻国家区别对待政策,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的重要经济手段,对贯彻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引导资金流向,调整经济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市场利率

市场利率是指在国家统一规定的利率以外,借贷双方根据资金的供求状况,相互协商自行确定的利率。我国银行同业拆借、信托机构的存贷款和民间个人借贷基本上都属于市场利率。

(四)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又叫货币利率,即以货币为标准计算的利率。实际利率则是以名义利率加物价降低指数或减除物价上涨指数的利率。实际利率只有在保持正值的情况下才有利于银行吸收存款和保护存款者的利益。

第四节 中国的金融体系

一、什么是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各种不同的银行和金融机构所形成的不同层次和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的组织体系。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建立的金融体系,是由这个国家同一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管理体制模式决定的。

二、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金融体系是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经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和发展实践,现在已基本上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央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包括政策性金融机构、股份制银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1) 1948-1978年。这一时期内,我国基本上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国家银行。在长大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曾先后建立过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由于左的思想干扰,中国农业银行分设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又被撤销了,没有发挥什么作用。中国银行一直都是中国人民银行的一个隶属机构,经营范围局限在办理一些涉外业务。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分设后虽未被撤销,但隶属于各级财政部门,实际上财政部门办理基本建设投资拨款,进行财务监督的一个内部机构,这一时期我国的金融体系完全的一种单一的国家银行体系。

(2) 1979-1983年。中国农业银行正式恢复,中国银行单设,两行隶属于国务院领导,业务上受中国人民银行指导。1980年起,基本建设拨款改为贷款体制,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办理固定资金信贷业务。这样,我国过去长达三十年的单一国家银行体系通过初步改革逐步形成一种多元混合型的国家银行体系。

(3) 1984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国务院于1983年9月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从1984年起专门行中央银行的职能,领导和管理全国金融事业。同时决定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承办原来由中国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

除此以外,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我国先后还建立了中国投资银行、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交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形成了我国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

三、中国现行的金融体系构成状况

我国现行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由以下金融机构组成:

(一)中央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享有货币发行的垄断权,是发行银行,在我国社会主义金融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是国务院领导和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依法独立履行职责,不受地方政府和各级政府部分的干预。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设在北京,在全设分支机构作为总行的派出机构,负责本辖区的金融监管工作。人民银行总行设行长1人,副行长若干人。总行行和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提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任免,副行长由国务院总理任免,实行行长负责制。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设立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其职责、组成和工作程序,由国务院规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二)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存款、放款和办理转账结算为主要业务,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同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具有吸收活期存款,创造货币的显著特征,被人们称之为存款货币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主体。商业银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依法经营规定的业务,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商业银行对其分支机构实行全行统一核算,统一调度资金,分级管理的财务制度。各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由商业银行章程规定,报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两大类构成。

1.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是由国家专业银行演变而来的。它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几家专业银行的传统分工已逐步被打破,各银行的业务交叉进一步扩大,传统分工更为淡化。目前各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均已改制为股份制商业银行。

2.股份制商业银行

改革开放后,随着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过国家批准,我国先后成立了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主要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投资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

(3)政策性银行

我国于1994年组建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这三家政策性银行都是以贯彻国家产业业政策和区域发展为目的,而不以盈利为目标的金融机构。

1.国家开发银行

国家开发银行成立于194年3月17日,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注册资本为500亿人民币。其业务范围主要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筹集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大中型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等政策性项目及其配套工程的建设,从资金来源上对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进行控制和调节,优化投资结构,以提高投资效益。

2.中国进出口银行

中国进出口银行成立于1994年7月1日,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实行自主、保本经营和企业化管理。注册资本为33.8亿元人民币。主要任务是: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外贸政策,为扩大企业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等资本性货物出口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

3.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建立于1994年11月18日,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实行独立核算、自主、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的经营原则,业务上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指导和监督,注册资本为200亿人民币,其主要任务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令和方针、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四)非银行银行金融机构

我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有:

1.保险公司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是负责办理国内外各类保险和再保险业务的国家保险公司,是国务院直属局级的经济实体,业务上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和管理。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国内的主要业务是:办理各种所有制的企业的财产保险,各种物资运输保险,各种运输工具保险以及个人财产保险;办理各种人身保险。在国外的主要业务是:办理进出口物资的运输保险;远洋船舶保险;国际航线上的飞机保险与外侨有关的各种财产保险,各种国际再保险等。通过办理保险和再保险业务建立补偿基金,同时为国家聚集必要的资金。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需要,加快保险业改革步伐,1993年以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完成了财产险、人寿险和再保险业务的分离工作,改组设立了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包括中保财产保险公司,中保人寿保险公司和中保再保险公司三家子公司。

2.信托投资公司

信托投资公司是一种以受托人的身份,代人理财的金融机构,是经营金融投资业务的专业公司,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建立起来的一种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各公司之间没有上下级的隶属关系,业务上接受中国人民银行领导、管理和监督。

信托投资公司的业务范围有信托业务;投资业务;咨询业务和代理业务,以及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可以经营的租赁和证券业务,但不得办理银行存款业务。为适应信托业务发展需要,1979年10月4日,成立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作为国家对外经济联系的一个重要窗口。

3.证券机构

证券机构是指从事证券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评估公司等。各类独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证券市场上从事不同的业务,起着不同的作用。

4.财务公司

我国财务公司是由企业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入股,向社会募集中长期资金,为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公司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求平衡、自担风险,独立核算和照章纳税的经营原则。在业务上受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行政上隶属于企业集团。

5.信用合用组织

信用合作组织由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城市信用合作社组成,简称信用社。它是城乡居民集资联合组成的合作金融组织。1978年以来,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导下,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城乡信用合作社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壮大,尤其是农村信用合作社目前已成为农村金融的主体,是合作经济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层次。

信用合作社的自有资金,主要源于农村和城镇居民个人投入的股金,这就决定了信用合作社在组织上必然具有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业务经营上的灵活性,并实行按照股金多少分红的分配制度。中国农业银行通过正确制定方针、政策和组织执行,发挥自己在农村金融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促使信用合作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6.邮政储蓄银行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经国务院批准,于2007年3月20日在北京宣布成立,其业务范围主要从事对个人的存款、贷款、汇兑、结算,代办保险及其他批准的特殊业务。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和银行体系的完善,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支持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综合练习题

一、单选题

1.在现代信用中,最主要的信用形式是(  )

A.商业信用 B.银行信用 C.民间信用 D.国家信用

2.利息率高低与(  )呈反方向变化。

A.平均利润率 B.资金供求状况 C.通货膨胀 D.国际利率水平

3.单利与复利计算的主要区别是(  )。

A.本金是否计息 B.利息是否计息 C.利息率的高低 D.本息归还方式

4.商品交换的规模越大,则信用的规模(  )。

A.越小

B.越大

C.商业信用规模越大,银行信用规模不变

D.两者无影响

5.以政府作为借款人的信用形式是(  )。

A.银行信用 B.商业信用 C.国家信用 E.国际信用

6.信用的资金积累作用主要表现在其(  )业务中。

A.存款 B.支付 C.贷款 D.转账

二、多选题

1.信用的特征有(  )。

A.资金使用权的暂时转让 B.资金所有权的暂时转让

C.支付手段 D.有一定期限

E.也有无期限的转让

2.利息率下降时,通常与以下情况相符合(  )。

A.资金供求上升 B.资金需求下降

C.物价指数上升 D.平均利润下降

E.国家抑制投资

3.高利贷的特征有(  )。

A.高额利息率 B.较长的借贷期限

C.借款常用于消费机维持生产 D.借款用于扩大再生产

E.对生产起着破坏作用

4.在一定程度内可代替现金流通的短期信用工具有(  )。

A.商业汇票 B.银行本票

C.国库券 D.银行支票

E.银行汇票

5.用于区别债券和股票的主要特征有(  )。

A.有无投票权 B.有无收益权

C.有无还款期限 D.有无固定收益率

E.风险大小有别

6.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是(  )。

A.以中央银行为主体 B.以国有专业银行为主体

C.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 D.以国有商业银行为核心的

E.以中央银行为核心

7.我国指定的经营外汇业务的银行包括(  )。

A.中国银行 B.中国建设银行

C.中国工商银行 D.中国农业银行

E.交通银行

8.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  )。

A.中国工商银行 B.中国建设银行

C.中国银行 D.国家开发银行

E.中国农业银行

三、判断题

1.信用制度加快了商品的流转速度。(  )

2.商品赊销不用支付利息,因此不属于信用范畴。(  )

3.当期限为一年时,采用单利和福利计算的本息结果是一样的。(  )

4.信贷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利润的积累。(  )

5.信贷资金如果不投入再生产活动,就不可能产生利息。(  )

6.当国际利率水平上升时,国内的利率水平应下调。(  )

7.我国的商业银行全部都是国有和由国家参股的银行。(  )

8.综合性和多功能是商业银行的重要特征。(  )

9.我国的农业发展银行是农业银行的附属业务机构。(  )

10.目前,在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中,只有中国银行才可以经营外汇业务。(  )

四、简答题

1.信用

2.名义利率

3.复利和单利

4.股票和债券

5.专业银行

6.政策性银行

7.商业银行

8.金融监管

五、论述题

1.试述金融工具的基本特征?

2.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息有哪些作用?

3.中国金融体系的构成状况是怎样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