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融证券新闻概述

金融证券新闻概述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证券作为一种书面证明,体现了一种经济关系,即资金供需双方通过证券买卖所形成的借贷关系,证券市场则可以表示为这类价格关系的总和。

第一节 金融证券新闻概述

一、金融新闻和证券新闻的内涵

要了解证券新闻的含义,就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金融新闻,因为证券与银行、保险、信托投资是金融产业的四大支柱,证券新闻是金融新闻的一个下位概念。

货币银行学认为,金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兼指货币流通与货币资金的融通;狭义的金融,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特别是作为资金的货币的融通。金融主体为了追逐较低的交易费用和良好的运行效率,在各种交易过程中,日渐形成了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三大要素的金融体系。金融机构通常分为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两大类。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专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则包括保险公司、退休养老基金组织、社会保障组织、信用合作社投资公司、财务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市场通常分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金融工具则不仅包括商业票据、银行票据、债券、股票、基金这些基本工具,而且包括金融远期、金融期货、金融期权、金融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银行业、证券业、信托投资业和保险业是金融产业的四大支柱,共同构成了广大的金融体系以及活跃的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与商品市场、劳务市场和技术市场并列的一种市场,是实现借贷资金的集中和分配的资金融通场所,由资金供给与资金需求的对比形成该市场的“价格”,就是利率。金融市场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其活动以商业票据、短期公债、银行承兑汇票、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回购协议、股票、公司债券及中长期公债等金融工具为载体

金融新闻报道的对象是泛金融领域,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投资以及外资、侨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领域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市场态势等信息。金融市场是指实现货币资金借贷、办理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买卖的市场,它包括同业拆借市场、国债市场、企业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期货市场以及黄金市场等。因此,金融新闻报道的对象应包括上述机构和市场以及市场参与者等,即金融新闻是报道上述机构和市场的最新动态以及新法规、新政策、新变化、新人物、新思维等的一类经济新闻。

银行、保险、证券等方面的新闻,是金融新闻的几个重要分支。银行领域的报道对象,主要是中央银行和各类商业银行;保险领域的报道对象,主要是保险公司的运营以及监管部门的运作。而保险新闻报道对象还应延伸到保险公司的客户——投保人,了解他们的最新需求从而作为保险公司改善并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参考。

证券新闻报道的领域比较特殊,因为它除了报道市场监管部门、证券公司外,还有两个不能忽视的部分就是上市公司和大量的股民群。根据中国证监会的统计,截至2003年7月我国股民数量有3000多万户,其中90%以上为个人投资者。中国登记结算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月18日,我国的股票账户总数为1.143408亿户,其中A股账户总数达1.11988亿户。(2)为数量如此庞大的投资者提供可供参考的信息以及关注上市公司的兴衰成败是证券新闻报道中的重头戏,也是最吸引受众的部分,此外因为证券市场涉及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所以有关证券新闻报道的对象还包括专为上市公司提供服务的各类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资信评估机构等。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证券下的定义是:“证券是表示所有权的书面凭证。它给持有人以要求并取得非他所有的财产的权利。”《辞海》则认为:“证券是以证明或设定权利为目的所作成的凭证”。而《经济百科辞典》的解释是:有价证券“是指记有一定票面金额,代表一定资产所有权或债权,能够定期带来一定收入,且能转让所有权或债权的票据凭证”。由此可见,证券是指各类财产所有权或债权凭证的通称,是用来证明证券持有人有权依据券面所载内容,取得相应权益的凭证。股票、国债、市政债券、基金证券、票据、提单、保险单、存款单等都是证券。(3)

证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证券一般指财务证券(如货运单、提单等)、货币证券(如支票、汇票、本票等)和资本证券(如股票、公司债券、基金凭证等);狭义的证券仅指资本证券,我国的证券法规定的资本证券有股票、公司债券和国务院依法认定的其他证券,其他证券主要包括投资基金凭证、非公司企业债券、国家政府债券等。证券新闻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狭义的证券即资本证券。

证券作为一种书面证明,体现了一种经济关系,即资金供需双方通过证券买卖所形成的借贷关系,证券市场则可以表示为这类价格关系的总和。证券市场的参与者包括证券市场主体,如政府、金融机构、公司、企业等;证券市场中介,如证券承销商、证券经纪商、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自律性组织,主要指行业协会,在中国主要有中国证券业协会和中国国债协会等;证券监管机构,如中国证监会等。(4)

由此可知,证券新闻是指以各种有价资本证券以及证券市场上的最新市场动态,新的政策、法规、法令以及证券市场的参与者为报道对象的金融新闻的总称。它是金融报道领域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既反映股票、债券、基金等资本市场事实变动的信息,又针对与证券市场相关的政策、宏观形势、行业发展等领域进行报道、分析、评论,正是通过证券新闻才使金融新闻为广大民众所关注。

二、证券新闻的特点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证券新闻的特点,先看下面这篇证券新闻。

蓝筹股经历“黑色五月”

曾几何时,一直高昂着牛头挺进的蓝筹股,因能长期驻守在“10%的阵营”里而让基金经理高枕无忧,但这种状况在“五一”节后短短的15个交易日里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大盘快速下跌的过程中,强势基金重仓股更加猛烈地全线下挫,“10%的熊市避风港”突然间变成了“地震重灾区”。5月,这个一向使股市投资者产生“红五月”憧憬的季节,呈现给投资者的却是蓝筹股的衰落和凋零。从长江电力提前消化战略投资者解冻利空的下跌,再到高价股的标志中集集团和中兴通讯的连续走弱,最后到近期石化、纺织、化工、医药、商业和高速公路等前期强势板块的轮番跳水,看起来基金重仓股的补跌真的是“一个也不能少”。

黑色五月

根据天相系统的统计数据,5月9日至5月27日期间,跌幅超过大盘的行业分别为石化、煤炭、有色金属、化工、交通运输、纺织服装机械、石油,基本上都是绩优蓝筹股集聚的板块。如果说基金对其他板块还存在分歧而有进有出的话,煤炭和交通运输则是基金一直看好并重仓持有的板块。这两个板块的折戟沉沙,说明此次空头的力量之大。

另一组数据是基金重仓股的表现。基金季报披露的185只重仓股中,在5月9日至5月27日这一阶段跌幅超过大盘的有123只,占了66%的比重。这个数字令人震惊,因为在大盘见顶的4月14日至4月29日这一时段里,185只基金重仓股中跌幅超过大盘的只有52只。52∶123,这足以反映出基金重仓股近期下跌之凶猛。换句话说,基金重仓股这些先前托举股指的“中流砥柱”如今已经变成了砸盘的“铁锤”。

谁在做空

面对急跌的重仓股,基金齐声喊冤:“不是我们抛的!”持有这种观点的研究机构也不在少数。基金确实被冤枉了吗?笔者不想妄下判断,而想用几组对比数据来说明问题。还是用大盘见顶之后的4月14日至4月29日这一区间和5月9日至5月27日这一区间来做对比。

在前一个时段里,股票型基金平均净值下跌了1.91%,如果按70%的仓位计算,其跌幅达到2.73%,而同期大盘的跌幅为7.13%,这一阶段基金维护了净值超越大盘的不错成绩。但是在后一个时段情况就不同了,股票型基金平均净值下跌了6.45%,按70%的仓位折算,跌幅达到9.21%,而同期大盘跌幅为9.31%。这一数据充分说明,对基金净值影响巨大的核心重仓股补跌相当厉害,这些重仓股当中的权重股流通筹码大半被基金所持有,近期跌幅甚巨的长江电力、中兴通讯、烟台万华、西山煤电、中国石化等,基金都持有其流通股达40%以上。这些被基金视为净值保卫战所必须坚守的堡垒,它们的放量下跌如果不是基金放掉手中的筹码,还会是别人吗?

同时,笔者又考察了两组数据。一组是基金2005年一季度增仓的111只个股,在前一个区间里跌幅超过大盘的有24只,而在后一区间里跌幅超过大盘的有82只;第二组是今年一季度新进入基金重仓股阵营的36只“新贵”,在前一区间跌幅超过大盘的有12家,而后一阶段跌幅超过大盘的有26只。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出,基金不但不“喜新厌旧”,反而连新宠儿都没有在手中捂热就急于出手了。

何时止跌

研究机构对于基金重仓股的补跌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强势股补跌的“经验主义”在基金身上可能失效。基金由于规模庞大、在流通市值中的比重已经占到了14%,而且各基金之间的相互博弈又十分复杂,很可能延长重仓股的下跌时间和空间;另一种观点却认为,重仓股跳水已近尾声。从中国联通、宝钢股份等大盘蓝筹的松动开始,我们已经陆续经历了低价大盘股、高价股、石化股、纺织股、医药股、高速公路股、化工股、商业股的轮番跳水,在这一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强势股可以幸免。所以,这种调整已经比较充分,强势股的轮跌差不多已经到位。

笔者倾向于后一种观点,并可用一些数据来加以佐证。我们可以把5月9日至5月27日的这三个交易周描述为急跌—平台—再跌的过程。三周里,大盘跌幅分别为4.44%、0.75%和4.30%,而股票型基金的平均净值按70%的仓位计算得出的周跌幅分别为6.18%、0.93%和2.25%。很明显,基金重仓股在下跌的第一周跌幅较大,远超过大盘,经过第二周的平台之后,第三周跌势已经明显减缓。刚刚过去的这个交易周,对于大盘来说是迭创新低,但对于基金重仓股来说已经开始有企稳迹象显露了。我们从盘面上也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宝钢股份、长江电力等权重股已开始在一片阴霾中露出微弱的阳光,蓝筹股的下跌应该告一段落了。

淘金机会

基金重仓股的“地震”并非理性的行为,而这种“泥沙俱下”式的下跌给投资者提供了难得的“淘金”机会。估值体系的紊乱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在短暂的冲击过后,紧盯着给予流通股股东补偿的眼睛又会重新回归到企业的真正价值上来,评估的标准也会重新得以确立。在过去的三周里,我们不知道“疾风暴雨”式的下跌把多少本来就有低估嫌疑又遭遇急跌重创的“金子”埋进了沙土里。不过,这难得的沙里淘金机会并没有被场外资金所忽略,保险资金出现在鲁泰A跌停板上,就多少说明了些问题。笔者最近也听说,一些私募基金已经悄悄地开始了建仓行动。就在基金义无反顾割肉“出逃”的时候,敏锐的场外资金已经毫不犹豫地入场,在“哀鸿遍野”的股市里开始了“淘宝”之旅。要知道,埋在沙里的金子又何止鲁泰A一个?而到底谁能笑到最后,谁是真正的赢家,就要看谁拥有对企业正确估值。(《上海证券报》2005年5月28日)

从以上这篇证券新闻报道中,可以总结出证券新闻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专业性

作为证券新闻报道的对象的证券市场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领域,涉及金融、证券及其衍生产品、会计、法律、资产评估、审计、咨询等多个专业,因而证券新闻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存在大量的技术术语,特别是在图形分析和数据分析中;二是有着大量行业专用语;三是大量行业用语和技术用语使新闻报道用语也具有金融证券行业的专业性。如上文中的“蓝筹股”、“基金”、“基金净值”、“大盘股”、“股票型基金平均净值下跌了6.45%,按70%的仓位折算,跌幅达到9.21%”等专业语言,如果信息接收者没有一定的证券知识背景,就很可能不知所云为何物。

证券新闻报道中,往往会关注到各种指数的走势、N日K线图、法人股、国家股等一系列概念,而且在一些证券报道中,要想了解更多上市公司幕后的东西,还会涉及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等。证券业发展迅速,有关它的新理论也不断涌现,证券业内的专家面对这些崭新、艰深的理论知识,也不能马上精通。如果要做证券报道,记者必须事先掌握大量的证券知识。与经济新闻报道的一般读者不同,证券报道的读者在看到完全不懂的术语时,不会抱怨而跳过不读,反而会找各方面的资料来了解这些术语,因为股民为自身利益着想,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他们很乐意弥补自己业务知识的缺陷,而不会对术语表示反感。所以,专业性很强的证券报道表面上是在给股民出难题,实质上也督促了股民不断学习进步,渐渐成熟起来。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按一般规律,科技新闻的专业性是较强的,因为它常离不开一些科学的理论、行业的术语。然而,许多科学道理却是可以深入浅出的,或拟人,或比喻,将它加以‘翻译’,化深奥为通俗,化艰涩为有趣,让人喜闻乐见。而证券新闻则不然,有不少术语是不能‘翻译’的,或是一经‘翻译’,就会变形走样,或是索然无味。”由此可见,证券新闻报道无法避免专业化,甚至还要强化它的专业性,以免写出的报道贻笑大方。

(二)实用性

证券新闻是证券信息的载体,为受众提供证券决策的有效信息,是证券新闻报道最基本的要求。证券新闻的实用性主要体现为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对证券行情的波动产生很大的影响并进而关系到千百万投资者的切身利益。能否早一点获知以及消化证券信息,往往成为投资者成败的关键,没有哪一类新闻的读者像证券新闻的读者整天追逐证券信息那样追逐其他的新闻信息。我国第一份证券专业类报刊《上海证券报》初创时,由于发行网络仅局限于上海,竟有人把《上海证券报》空运到其他大城市高价出售,大赚其钱,这不能不说是因为这份报刊有大量涉及众多投资者切身利益的实用性内容。(5)

在《蓝筹股经历“黑色五月”》中,报道的前三部分都在分析基金重仓股全线猛烈下降的原因,而真正的目的却是为最后一部分“淘金机会”做铺垫。报道最后指出:基金重仓股的地震并非理性的行为,而这种“泥沙俱下”式的下跌给投资者提供了难得的“淘金”机会。相信许多投资者在认可了报道中所做的分析之后,会作出理性的选择。

从目前我国证券新闻媒介本身的实践也可看出,实用是证券新闻的主要特征。《中国证券报》创刊伊始,就“在宣传报道上力求做到‘全面、准确、快捷、实用’”、“努力办成一张集权威性、知识性、实用性为一体的报纸”,明确标出传播内容的“实用性”。无论是三大专业证券报,还是一些综合性报纸的证券专版,其主要内容不外乎三大部分:新闻、市场分析、行情资料。这三大部分都有一个共同的宗旨:为投资者作出正确投资抉择提供实用性的内容。具有丰富信息量的各类新闻帮助投资者了解与投资有关的方方面面的动态;市场分析帮助投资者判断行情;各类行情资料可供投资者了解证券市场情况。

证券新闻给受众提供的实用性信息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证券市场新近的态势的报道,如例文中重仓股的全线下跌,此外还有上市公司的业绩起伏、年终报表、股市行情变动,以及监管部门出台的最新政策,等等,这些信息能够使投资者及时、全面、快速地了解到证券市场的最新消息,避免“信息不对称”现象,为投资者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二是透过现象抓本质的深度报道,如曾在全国引起轰动的《银广夏陷阱》和《基金黑幕》,就深刻地揭露了银广夏的骗局以及基金市场的不规范操作,这种由表及里的证券信息披露,使受众认清了事实背后所蕴涵的实质,使投资者和社会公众能够清醒地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以后又将发生什么,让他们作出理性的决策;三是有关证券方面不同凡响的独家报道。

在西方发达国家,实用性报道也称服务性报道,是一种具有直接可用价值的报道,在美国叫“菜篮子新闻”,日本则称为“实用新闻”。刘明华教授在分析国外一般新闻和服务性报道的区别时说:“一般新闻通过反映社会的新动态、新动向,向读者提供某种信息,对人们认识社会、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向,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服务性报道则是具体的行为指南,读者可以根据它所提供的具体可用的信息、方法,决定是否做某种事情,或者如何做某种事情。”(6)从这个意义上说,证券新闻就是一种实用性报道。

可以说,证券新闻以其专业性和实用性已经成为众多投资者投资的参考依据。如今的证券新闻已经摆脱了“假大空”、堆砌数据、罗列公式的报道模式,而转变为真正以受众为中心。

(三)时效性

在时效性上,证券新闻比其他一般新闻要求都要高,这也是关系它成败的首要因素。这是由证券市场的瞬息万变所决定的。证券市场是所有市场中效率最高的,又是同千百万投资者利益关系最为密切的市场。“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在别的地方可能只是个比喻,但在证券市场中却是铁一般的事实。有些重大信息,哪怕早一分钟获得,就可能发大财或者避免重大损失。证券市场可谓瞬息万变,晚一点获知变动信息,就可能给投资者造成重大损失,如证券监督部门批准首发的重大证券新闻,若不及时传播,就会给数量庞大的股民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四)敏感性

一般新闻对市场、投资者、生产者、消费者的行为不会产生立即的、直接的影响,但证券新闻对证券市场和投资者个人的影响则直接得多、敏感得多。例如,过去关于税收政策的报道、股市所谓“三大政策”的报道、新股发行额度的报道、转配股政策的报道、利率调整的报道、市场兼并收购的报道、上市公司重大变化的报道,都会立刻对股市、债市的走势或个股的走势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国家对外关系的某些重要变化也会立即引起股市的较大波动。正因为如此,证券市场便有了“政策市”、“消息市”之说。由于证券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证券市场的复杂多变,因此证券新闻报道具有很强的敏感性,若采访报道的时机和内容稍有不慎,就容易对受众心理造成负面冲击,对投资者信心产生消极影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对敏感问题的报道管理并不是中国的专利,许多国家包括许多发达国家都把一些敏感问题视为机密,因为有些问题涉及国家的政治、经济、金融、文化等方面的安全。但是,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对敏感问题的宣传报道也要相应改进。这对许多媒体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关于如何加强和改进对金融敏感问题的报道,有学者认为,核心是建立平衡的报道框架,使报道尽可能中立,帮助人们从多角度看待问题,以免扭曲主要事实和误导读者。同时,对敏感问题的报道一定要核实,用事实说话,不能道听途说或随意推理,以免引发法律纠纷。另外,概念要准确,说外行话或一知半解,都容易得出误导性结论。(7)

经常关注证券市场与证券新闻的人会发现,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工作会议的会议信息发布与会议开幕几乎总是同时进行,像广播电视等媒介有时还采取现场直播,这就避免了市场人士对会议有关内容的猜测而导致市场价格的不正常波动,也避免了少数人利用各种手段提前获取信息及与会者透露会议消息等弊端,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了信息对证券价格和投资者心理的影响。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尚处于试验阶段,证券价格受新闻报道的影响非常大,市场上一有某种传言,不管是真是假,都会被大肆炒作一番,从而引起证券价格的波动,可见证券市场对消息反应的敏感。正因为如此,证券新闻报道真可谓是“一字千金”。

三、证券新闻的作用

有学者认为经济新闻对公众的影响实际上会超出“反映真实的经济状况”这一层次。在传播的积累中,大众媒介已经成为每个人或其家庭经济生活经验以外的“大经济”的认识来源。(8)由此可见,经济新闻报道作用巨大,作为经济新闻组成部分的证券新闻在证券市场中更是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证券新闻是投资者证券投资行为的重要信息依据。

证券是供投资者买卖的特殊金融商品,证券作为记载投资权益的凭证,不同于普通商品,一旦进入市场,其价格不仅由它所代表的资本价值决定,而且受到许多相关信息的影响,如发行者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等。影响证券价格的因素如此复杂,以至于投资者无法自行收集和全面分析与证券投资有关的信息和资料。为了保护证券投资者的切身利益,维护证券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防止证券市场成为投资陷阱,证券新闻成为向证券投资者提供与证券投资有关的重要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证券市场从诞生之日起,就吸引了大众传媒的注意力,股市每日的价格变化为大众传媒提供了可持续的报道内容,这些报道内容是社会公众了解证券市场信息的重要来源;证券报道成为投资者获取证券信息的主要平台,甚至是不少相对弱小投资者获取信息、作出投资决策的唯一依据。

第二,证券新闻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直接进行舆论监督,发挥金融监管部门的辅助监管作用和强化市场机制的约束作用。

证券市场的信息属性决定了信息在证券市场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然而由于市场参与主体能力及占有资源的不同,导致了证券市场上信息获取的不平衡性。为实现证券信息传递的公正性、平衡性,以促进各市场参与主体的平等,证券新闻传播成为必然选择。

资本市场发育成熟的国家,都将新闻媒体对上市公司的监察督促,当做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促进证券市场规范发展的主要社会力量。美国证券市场除专业监管机制外,还有三大社会监管机制。新闻舆论监督机制排在民事诉讼赔偿机制和专业机构市场惩戒机制之前,是社会监管的主力。为维护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通过证券新闻对上司公司进行舆论监督是毋庸置疑的。

大众媒体利用自身优势,进行深度分析报道,挖掘幕后信息,揭露违规行为,有力地为证券市场健康运行保驾护航。近年来,中国证监会查处的数百起案件中,绝大多数是由媒体的批评监督报道揭露出来的,例如,2000年《财经》杂志发表《基金黑幕》,推动了监管当局加大打击基金不规范行为的力度;2001年《财经》杂志发表《银广夏陷阱》,揭露银广夏的瞒天骗局。

从新华社记者谢登科撰写的《假典型巨额亏空的背后——郑百文跌落发出的警示》(《中国证券报》2000年10月1日)开始,到《黑帮操纵证券黑市,兰州数万“股民”被洗劫一空》(《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2月5日)、《幸福实业乱账难收,质问猴王十大疑点》(《中国经营报》2001年2月7日)、《震惊全国“康赛股票大案”黑幕透视》(大洋网2001年3月24日)等,媒介连绵不断、掷地有声,又恰如其分地发表了自己的“声音”,开始发挥出舆论监督的巨大作用。这类批评性的报道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即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股市非法交易行为、基金内幕交易的曝光,以及券商的经营与发展。从这4个方面分析报道,可以对证券市场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关注透视,从而客观地、完整地反映市场的状况。

第三,证券新闻作为政府的政策宣传工具,既解读政策又为新政策的出台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金融政策不是一个部门的政策,而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涉及经济金融工作全局,涉及金融市场的变化和预期,涉及企业和居民的融资规划和投资理财,同时还关系到国家利益和金融安全,因此金融政策的出台必须通过新闻报道加以解读。请看下列例文:

基金带上“紧箍圈”严禁刻意砸盘或尾市拉抬

基金投资管理人员不得为了基金业绩排名等实施拉抬尾市、打压股价;不得在不同基金财产之间进行利益输送;不得接受证券公司、投资公司、上市公司等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提供的礼品、旅游服务。有关部门近期下发业内的《基金管理公司投资管理人员管理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再度引发业内关注。

据悉,此次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了基金投资管理人员的范围,包括基金公司投资决策委员会成员;公司分管投资、研究、交易业务的高级管理人员;公司投资、研究、交易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基金经理、基金经理助理;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人员。基本上负责基金投资、研究、交易的主要人员均在其列。

另外,指导意见还列出了8条基本行为规范。其中既有引入国外成熟市场的规定,也有针对中国行业实际推出的规范。

比如,指导意见第六条,在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与公司、股东及与股东有关联关系的机构和个人等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投资管理人员应当坚持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的原则。上述“基金持有人利益优先”在成熟市场也是基金投资人员必须遵循的规定。

指导意见第七条明确规定,投资管理人员不得为了基金业绩排名等实施拉抬尾市、打压股价等损害证券市场秩序的行为,或者进行其他违反规定的操作。在过去几年中,每逢年尾时常出现打压或拉高某些股票,提高本基金排名的不合规操作,这显然为指导意见所禁止。

另外,对于投资人员在投资中可能遇到的利益冲突问题,指导意见第二十三条特别要求基金公司加强对投资管理人员直系亲属投资等可能导致个人利益冲突行为的管理,并且明确要求投资管理人员不得直接或间接为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进行证券投资活动,不得直接或间接接受证券公司、投资公司、上市公司等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提供的礼品、旅游服务等各种形式的利益。“对利益冲突”作出规定,这在基金业内还是首次。(《上海证券报》2006年8月30日)

该报道通过对《基金管理公司投资管理人员管理指导意见》主要精神的解读,明确规定了基金投资管理人员的范围,列出了基金投资管理人员的8条基本行为规范,特别对指导意见第六条、第七条、第二十三条做了详细解读,为投资者提供了大量的政策信息。

证券报道还可为新政策的出台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但要防止为了某些局部利益,或强调所谓新闻性,把政策中某一方面甚至某一句话摘出来加以渲染甚至误导;还要避免一边倒的报道,注意把握不同观点的平衡。应主动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通过全面披露、及时反映、准确解读、客观评论等形式,为信息供给者和信息需求者提供良好的服务;通过后续报道释疑解惑,在政策制定者和发布者与市场之间建立适当的管道,在信息供给和需求之间建立互动的平衡关系。比如,对政策出台后反映出的问题,要及时采访,做好后续报道,及时消除误解,加深理解,做好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