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金融体系及功能

金融体系及功能

时间:2022-02-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金融体系及功能一、金融体系金融体系或金融系统是各种金融工具、机构、市场和制度等一系列金融要素的集合,是这些金融要素为实现资金融通功能而组成的有机系统。表6-1中所示,1994~2004年,中国政府部门和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净投资都是负数,反映了它们是我国经济体系中的资金短缺部门,而居民的净金融投资一直为正,说明它是资金盈余部门。金融转化机制是通过金融体系来沟通资金的盈余与短缺的。

第一节 金融体系及功能

一、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或金融系统是各种金融工具、机构、市场和制度等一系列金融要素的集合,是这些金融要素为实现资金融通功能而组成的有机系统。它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发行证券、交易证券、决定利率、创造金融产品并在市场流通等金融行为,实现把短缺的可贷资金从储蓄者手中转移到借款者手中,以购买商品、服务和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满足人民生活需要。

二、金融体系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为了更好地理解金融体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我们首先考察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一)经济体系中的流量

一个经济社会面临的三大基本问题是:生产什么商品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就是如何进行资源配置的问题。因此,经济的基本功能就是分配短缺资源,如土地、劳动力、管理技术、资本以及社会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但是,这种分配并不是无偿的,也就是说,获得资源者必须为其获得的资源支付相应的报酬。因此,一方面,经济社会通过市场交换等方式将短缺资源分配给最需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另一方面,获得资源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为其获得的资源支付相应的报酬。因此,一个经济体系必然形成资源和产品与支付资金的流动。

图6-1 经济体系中收入、支出与产品、服务的循环流动

从图6-1可见,内循环是物质商品和服务流,外循环是资金流。物流和资金流是经济体系运行的两大基本流量。在经济运行中,这两大基本流量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缺一不可。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资金的流动主要是通过金融体系来实现的。

(二)金融体系的资金流动

在社会经济中,有些部门收入大于支出,它们就有盈余,另一些部门则相反,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资金短缺。同一个人、同一个企业在不同的时期,也可能会出现资金盈余与短缺的不同状况。就我们个人而言,刚参加工作时,各方面的支出较多,而此时的收入往往又很有限,我们可能就入不敷出,这时我们就是资金短缺者。而工作几年后,我们的收入可能会大于我们的支出,这时我们就成了资金盈余者。

就整个社会而言,一般情况是,政府和企业是资金短缺者,家庭(住户)是资金盈余者。表6-1中所示,1994~2004年,中国政府部门和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净投资都是负数,反映了它们是我国经济体系中的资金短缺部门,而居民的净金融投资一直为正,说明它是资金盈余部门。

资金短缺者的资金缺口是由盈余部门来弥补的,所以,居民部门和金融部门的资金盈余总额就等于非金融企业、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的资金缺口总额。那么,盈余部门的资金是怎样流向资金短缺部门的呢?

资金从盈余部门转移到短缺部门的机制,也叫储蓄—投资转化机制。储蓄—投资转化机制是指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将社会闲置资金配置到资金短缺部门。一般来说,储蓄—投资转化机制有财政转化机制和金融转化机制两类。

财政转化机制是指通过政府部门将社会的金融剩余集中起来,然后由政府部门分配给各企业部门使用。财政是与国家职能相联系的对国民收入的分配机制,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非自愿性机制。计划经济的主要转化机制就是财政转化机制。在财政转化机制下,政府常常凭借其国家强制力,对企业进行超经济权力的控制。实践证明,这种转化机制的效率是非常低的。

表6-1 1994~2004年中国住户、非金融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净金融投资

注:净金融投资用来反映机构部门或经济总体资金富余或短缺的状况。从实物交易角度看,它是指总储蓄加资本转移收入减资本转移支出减非金融投资后的差额。从金融交易角度看,它是金融资产的增加额减金融负债的增加额之后的差额。

资料来源:1994~2004年度中国人民银行年报。

金融转化机制是通过金融体系来沟通资金的盈余与短缺的。在金融体系中,一部分资金通过像银行这样的金融中介机构从资金盈余部门流向资金短缺部门,而另一部分资金则不通过银行而是通过金融市场直接流向资金短缺部门,以满足其部分资金需要。前者称为间接融资,后者称为直接融资。正是通过金融体系中资金的流动,满足了经济系统中资金短缺者融入资金和资金盈余者融出资金的需求,从而有利于经济体系中的储蓄顺利地转化为投资,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从图6-2可以看出,根据资金从供给者流向需求者的渠道差异,可以将金融体系的融资方式区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类型。

(一)直接融资

在直接融资过程中,资金短缺单位通过向资金盈余单位出售股票、债券等索取权凭证而直接获得所需资金;资金盈余单位通过购买并持有这些索取权凭证而获得未来的本息收入(债券)或股息分红(股票)。我们通常称这种产生于直接融资过程的索取权凭证为初级证券。对于资金融入单位来说,这种证券是一种负债;对于资金融出单位来说,这种证券是一种资产。这种证券化的资产大多数可以在金融市场上流通转让,具有较高的流动性

图6-2 金融体系中的资金流动

直接融资是进行金融交易的最简单模式。由于它避开了银行等金融中介环节,由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进行交易,因而可以节约交易成本,使资金融入单位可节约一定的融资成本,资金融出单位可获得较高的资金报酬。但是,作为一种资金融通方式,它具有许多局限性:

(1)它要求投资者(资金融出单位)具有一定的金融投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够在金融市场上寻找到较好的投资品种,把握好投资机会。

(2)投资者要承担较大的投资风险。金融市场瞬息万变,价格波动极大,投资者面临极大的风险。

(3)投资者为了寻找到较好的投资品种,把握好投资机会,需要花费大量的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时间和成本。

(4)对于不通过金融市场进行的直接融资,双方很难找到投融资数量、期限一致的交易对手。如一个企业需要融入的资金可能是几十万、上百万,甚至成千万或上亿元,需要的期限至少几个月甚至几年。而拥有闲置资金的个人的资金可能只有几万元、几千元,甚至几百元,闲置的时间可能是几天到几年不等。因此,资金的供求双方就很难找到相应的交易对手,这种融资行为就很难发生。

(5)通过金融市场融资的门槛通常比较高,对于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和个人基本上不可能进入金融市场进行直接融资。

直接融资的这些局限也就为间接融资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二)间接融资

在间接融资方式下,资金短缺单位与盈余单位并不发生直接的融资关系,而是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发生间接的融资关系。金融中介机构通过发行自己的次级证券(包括存单、支票、储蓄账户、保险单等)从资金盈余者那里获得资金,再通过购买资金短缺者的初级证券(贷款合同、债券、股票等)向其提供资金。金融中介机构在此不是作为代理人而是作为独立的交易主体,必须自己承担发行次级证券和购买初级证券的盈利和亏损,即自己承担其相应的风险,获得相应的利差收益。金融中介机构发行的次级证券种类很多,可以适应不同的投资者的需要。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较小的违约风险,因而得到广大的中小投资者特别是个人投资者的欢迎。这就为金融中介机构通过发行次级证券来筹集大量资金提供了可能。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

(1)容易实现资金供求期限和数量的匹配。银行通过吸收公众大量分散的短期资金,形成一个稳定而巨大的资金池(资金来源),源源不断地满足企业等资金短缺单位数额巨大的长期资金需求。这种“续短为长”、“集零为整”的功能有利于不同资金供求的匹配,促进储蓄向投资的顺利转化。

(2)有利于降低信息成本和合约成本。资金盈余单位向资金短缺单位直接进行融资,不管是通过提供贷款的方式还是购买证券的方式,都必须对资金融入单位的资信和投资价值等问题进行调查分析,这必然花费大量的信息成本。如果采取贷款方式,还必须谈判、签约、监督执行等,花费大量的合约成本。而金融中介机构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的运营,就可较大幅度地降低融资活动的信息成本和合约成本。

(3)有利于通过分散化来降低金融风险。金融投资是有较大风险的,但不同的投资在同一时间的风险和收益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分散投资可以降低投资的整体风险。单个的投资者由于资金有限,很难进行分散化投资;而金融中介机构集中了大量的资金,有利于进行分散化投资降低风险。

正是由于间接金融具有的这些优越性,使其在资金融通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三)两种融资方式的相对重要性

从上述分析可见,两种融资方式各有利弊、互为补充,构成一个完整的融资方式体系。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其证券市场的发展也较为滞后,因而以银行为中心的间接金融是资金融通的主要方式。

专栏6-1

我国两种融资方式的发展演变

我国在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以前,证券市场基本上不存在,银行成为唯一的融资渠道。1981年,为了平衡财政预算和筹集建设资金,我国恢复了国库券的发行,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在中断20年后重新启动。1984年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张规范化股票,首期50万元,每股面值50元。1986~1989年,我国一些地区尝试性的证券交易市场开始运行。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1991年7月深圳证券交易所开业。此后,我国直接融资方式得到迅速的发展。2000年我国贷款融资99400亿元,为1996年的1.63倍,发行股票融资达到3249亿元,为1996年的13.81倍,但直接融资比重仍然很低。2001年和2002年由于股票市场低迷,股票发行量大幅下降,股票融资额也大幅下降。当前,我国股票市场正经历制度性变革,在2006年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后,股票融资额有一个较快的上升。我国目前的债券融资比重更低,间接融资仍然是最主要的融资方式。我国的直接融资还需要大力发展。

表6-2 1996~2000年我国股票融资和贷款融资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96~2004年统计公报。

四、金融体系的功能

金融体系的功能最基本的是提供资金的融通渠道。但随着金融体系的发展,其功能也在逐步地扩展和完善。现代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一)储蓄和金融投资功能

金融体系通过提供各种金融工具,为公众提供重要的储蓄和金融投资渠道。银行通过吸收各种存款,为公众进行储蓄提供重要渠道;证券市场通过进行股票、债券和其他金融索取权的交易,为公众进行金融投资提供了方便的、有利可图的重要渠道。

(二)融资功能

金融体系通过提供各种金融工具,不仅为公众提供重要的储蓄和金融投资渠道,也为公众提供重要的融资渠道。银行通过提供贷款为满足公众的资金需求提供信贷支持;证券市场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和其他金融索取权,为政府和企业的融资提供重要的融资工具和渠道。

(三)配置金融资源功能

金融体系不仅是简单地提供资金融通功能,而且通过其金融工具价格的变动,调节金融资源在不同的企业、行业、地区和国家的流动,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提供流动性功能

对于以各种金融工具形式储存的财富,金融市场提供以较小的损失风险将这些工具转化为现金的方式和渠道。这样,金融体系就为持有金融工具但是又需要货币的储蓄者提供了流动性。这种流动性对金融体系其他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管理风险功能

在经济生活中,由于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使人们面临着许多各种各样的风险,如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风险、意外事故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的风险、商品价格和股票价格波动的风险、汇率波动的风险,等等。它们可能给当事人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怎样防范或控制这些风险?金融体系就为我们提供了转移风险、控制风险、管理风险的功能。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产品为顾客转移被保险物可能遭受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带来的损失风险提供了有效的手段。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各种金融衍生工具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进行套期保值、转移和控制价格波动等金融风险的功能。

(六)清算和支付结算功能

为政府、企业和个人购买商品、服务提供清算和支付结算服务,是金融体系的又一重要功能。这既是金融体系的传统功能,也是现代金融体系的主要功能。建立在巨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基础上的现代银行清算体系提供的快速、准确、安全、方便的清算和支付结算服务,是现代经济运行不可缺少的重要服务。没有这样的服务,现代经济系统无法正常运行。与证券交易所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证券公司相连的证券交易清算系统,也是现代证券交易正常进行的基本保障。

(七)提供信息功能

现代金融体系不仅提供资金和投资工具,而且必须提供各种相关信息,为投资者和融资者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由于各种金融交易和清算在金融体系中进行,使金融体系为社会提供交易和相关金融信息提供了可能。此外,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防止金融欺诈行为的发生,金融体系也要求在此系统中融资的机构和个人提供必需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是投资者进行及时、正确决策的基本保证。

(八)传递金融政策效应功能

利用各种金融政策调节金融和经济运行,是现代社会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方式之一。而这些金融政策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正是通过金融体系的传递来实现的。如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将首先减少商业银行可用于贷款的资金,迫使商业银行减少贷款,从而减少社会的资金供给,提高市场利率,降低社会总需求,起到紧缩经济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