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表态性过去时及进行体礼貌功能的认知轨迹

表态性过去时及进行体礼貌功能的认知轨迹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态性过去时及进行体礼貌功能的认知轨迹提要:英语动词表态性过去时及进行体在表示请求、提议等句式中常带有委婉礼貌的功能。本文在研究表态性过去时以及进行体语义特性的基础上,采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探讨分析了这种礼貌功能的认知轨迹,认为该语言现象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礼貌原则通过隐喻认知模式在英语语言中的映射和投射。

表态性过去时及进行体礼貌功能的认知轨迹

(Cognitive track for politeness functions of English attitudinal past and progressive aspect)

提要:英语动词表态性过去时及进行体在表示请求、提议等句式中常带有委婉礼貌的功能。本文在研究表态性过去时以及进行体语义特性的基础上,采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探讨分析了这种礼貌功能的认知轨迹,认为该语言现象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礼貌原则通过隐喻认知模式在英语语言中的映射和投射。

关键词:表态性过去时 认知轨迹 映射 投射

Abstract:The attitudinal past and progressive aspect in English,when used in sentences of requests and proposals,may have functions of flexibility and politeness.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and studying semantic features of the attitudinal past and progressive aspect,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cognitive track of the functions and argues that such functions are the mapping and projecting of human politeness principle through metaphorical and cognitive approach.

Key words:attitudinal past cognitive track mapping projecting

1.前言:认知语法与语言现象认知研究

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欧洲兴起的新的语言科学。它从人类认知的角度观察和研究语言发展衍变的轨迹,分析其反映的认知取向,从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在对语言的基本看法上,认知语言学提出了新的理论:(1)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认知体系,对语言的描写必须参照人的认知过程。(2)句法不是自足的的规则系统,而是语义结构的常规象征,其实质是一个象征系统。(3)语义结构相对于人的认知结构和开放的知识体系,与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所以对语言单位的分析不能脱离其语义结构。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部分,认知语法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语言观,认为(1)语言是认知的一个有机组成,对语言结构的描写必须表明其认知过程。(2)语言表达式体现了来自人类的经验和认知,体现意义的意象。(3)语言表达式的意义不仅取决于它的概念内容,也取决于这一概念内容是如何被观察、感知和理解的(赵艳芳1999:124-128)。

认知语言学上述观点进一步推动了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解释性语言学的发展,促进语言学界从描写语言现象向解释语言学方向转化。就语法研究来说,不仅要说明语法规则,而且要说明为什么,即语法应体现来自人类的经验和认知,体现意义的意象。一部完整的语法应包括对人的真实的、动态的语言认知过程的描述分析,而不应仅仅停留在对语言现象的静态描写。但是认知语言学本身不能提供任何对具体语言认知的过程描述分析,因为认知语言学并不是语言学的分支,而是和“生成语言学”一样,代表一种解释语言现象的路向(approach)(沈家煊2000:29),因此,作为认知语言学一部分的认知语法,它仅为语法现象的研究提供了路向,但要对具体语言现象的研究并对其进行动态描述分析,还有待运用认知语言学这一“路向”对其探讨研究,这样认知语法的研究才能深化。下面试着用这一“路向”对英语中用动词表态性过去时和动词进行体表示委婉礼貌的认知轨迹作一探讨分析。

2.表态性过去时礼貌功能的认知轨迹

英语中动词过去时一般表示过去时间,但有三种情况它表示的不是过去时间,而是现在时间。它们分别为:假设性过去时(hypothetical past)、表态性过去时(attitudinal past)和用于间接引语中的过去时(Quirk et al.1984:86)。其中表态性过去时与说话人当前的态度有关,它能使所提出的请求或要求等显得委婉礼貌,避免个人意愿的直接对抗(Leech,1972:11)。如:

(1)A.Do you want to see me now?

B.Did you want to see me now?

C.I wonder if you can help me.

D.I wondered if you could help me.

以上例句中,过去式要比现在式显得委婉礼貌,为什么?这一问题在目前的语法著作及教程中未作回答,仅提及这一语言现象。如就这一问题去探询其语言现象的认知过程,就会发现:这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通过隐喻认知模式,在英语语言上的映射(mapping)和投射(projecting)。

人类具有相同的身体构造和感知器官,面对相同的物质世界,具有相同的感知、认识能力,因此会得到相似的概念结构,即所谓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认知心理不仅古今相通,而且中外相同”(沈家煊1998:2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相互间常常提出请求或建议,以获得别人的帮助。一般使请求或建议听上去委婉礼貌的做法是:将话说得不确定,留有回旋的“空间距离”,避免与话语受者的想法或意愿直接相悖。在朋友之间、同事之间、甚至亲人之间,都应保持一定的“距离”,可称作“礼貌距离”,即相互间不宜过多地过问对方的私事,要给对方去处理自己的事情的心理上的“空间距离”,即要与对方保持一定的“礼貌距离”。如果没有这种“距离”,同事会相互侧目,朋友会反目成仇,夫妻则会分道扬镳。这种“距离”以及在请求、建议的句式中起到“回旋余地”作用的“不确定性”,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礼貌原则。

从本质上说,以上的“距离”和“不确定性”是处于人们心理层面上的,是心理上的“距离”和“不确定性”,而心理上的距离又可通过隐喻认知模式由时间上的“距离”映射出来,即时间上的前后“距离”和“不确定性”同样也能折射出这种心理上的“距离”和“不确定性”及其礼貌功能。人类的认知过程离不开隐喻,因为隐喻就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其实质就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另一类事物(Lakoff & Jahnson1980:5),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隐语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在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perceptual)和形成概念(conceptualize)的工具(束定芳2000:30)。以上句(1B)和(1D)动词是过去时形式,表示的却是现在的情况,它们用时间上的这种“距离”来隐喻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在心理上的“礼貌距离”。这种“距离”使人们所提出的请求、建议间接委婉,即听上去不那么确定,有回旋的余地,从而避免与听话人发生意愿上的直接对抗。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表态过去时具有礼貌婉转的功能。请看下面一段学生和老师的对话:

学生:老师,我今天上课打瞌睡了,对不起。我这几天睡觉老是做梦,睡不好觉。

老师:可能缺乏锻炼吧。做什么梦啊?

学生:我梦见老师给我期中作文考试打了75分以上,这样我毕业时成绩绩点就可达到3以上,出国学习就可联系好一点的学校。

老师:是吗?你学习态度和平时成绩还是不错的。

在以上这段对话中,学生以过去“几天睡觉老做梦”来营造出与现在的“时间上的距离”,不露任何强求的痕迹,口气很“不确定”,因而显得非常委婉礼貌,让老师不禁同情起来。这位学生如直截了当地向老师提出要求,显然就显得卤莽不恭,老师很可能不为所动。

时间上的距离和心理上的距离都是由最原始的“空间距离”概念通过隐喻关联和映射逐渐建立的。这种“空间距离”概念同样也折射出“礼貌距离”的认知演化轨迹。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讲过这样一则故事:一群身上长满刺的豪猪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想挤在一起取暖,但它们身上的刺戳痛对方,于是不得不散开。但寒冷使它们不得不再次聚到一起,于是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最后,经过几次反复,它们终于发现最好是彼此保持适当距离。同样,因群居的需要使具有人形的豪猪聚在一起,但他们的本性中所带的令人不快的“刺”使得彼此厌恶。他们最后发现的能使彼此相安无事的那个距离便是一套礼貌(李国南2004:37-41)。

人类空间概念是最具体和基本的原始概念,而物理距离属于空间概念。从进化论的观点来看,人类是从具体、基本的概念中逐渐获得了抽象复杂的思维能力,并通过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及概念来表示复杂抽象的概念。因此,人类具体的空间概念的形成要比语言能力和抽象的概念的形成要早得多,即人类的空间认知域是认知活动的基础。Lyons (1977:718-719)指出,空间结构是人类认知活动中最基本的概念,由此引申到时间概念,乃至各种各样的抽象概念。由空间认知域向时间认知域以及抽象的认知域映像和投射(projecting),这就是人类隐喻认知的过程。以上的“礼貌距离”通过隐喻认知模式,利用动词过去式所表示的时间与说话人所指的时间存在着“距离”来使句子礼貌婉转。

3.进行体礼貌功能的认知轨迹

除表态过去时外,英语动词进行体在用于提出请求、建议等句式中,也同样可以使语气婉转礼貌。以下诸句的婉转礼貌程度依次如下(袁晓宁,2002:51):

(2)A.I was wondering if you could help me.(委婉礼貌程度最高)

B.I am wondering if you can help me.     ↑

C.I wondered if you could help me.

D.I wonder if you can help me.(委婉礼貌程度最底)

从以上句子的排列看,动词进行体也能使表示请求的句式委婉礼貌,并且在委婉的程度上较动词过去时更高。因此,动词形式为过去进行体的句式在语气上委婉程度是最高的。为什么动词进行体能有这样的功能?人们在认知过程中怎样赋予它这种功能的?

进行体也可称作“可延续体”(durative aspect)(Quirk et al 1985:197),表示处在进行过程中的行为动作,而不是行为的发生或状态的存在(Quirk et al,1984:92-93)。所以,能与进行体兼容的动词应该能够延续的动态动词,能够体现一个过程。进行体是展现动态情况的动词的复合语法形式,它最本质的语法意义是过程性(易仲良1995:20)。这种过程是持续的动态过程,充满着变化。动词进行体的这一语义特性决定了它在一定的语境中表现出持续未完成性、暂时性和不确定性(袁晓宁2002:51-55)。这些特征是从“动态的过程”这一进行体的语义本质中衍生出来的:既然是连续过程,那么它就有持续性和未完成性;既然是动作进行中的动态过程,那么它就不包括开始与终结,并且动态的变化或发展贯穿于整个过程,因而有“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或“暂时性”等特性。在上一节已提到,在提出请求时,如果要使其听上去委婉礼貌,人们共同的做法是使语气不确定,以便留有回旋的余地,避免与话语受者的想法和意愿发生直接对抗。而进行体的“不确定性”正是它能在以上句式中表示礼貌委婉的原因。进行体的这种礼貌功能是人类礼貌原则在英语动词时与体中的映射和投射。

英语动词进行体的“不确定性”是基于充满变化的“动态过程”这一进行体的语义特性之上的。进行体的这一特性可通过下面的阐述予以进一步地论证。

3.1 静态动词(stative verb)与进行体的非容性看进行体的语义特性

进行体的语义特性为“动态过程”,因为是动态的,所以这一过程中充满了动态的变化。而静态动词只能表示一种没有变化的状态,不能表示动态的变化的过程,因此它们一般不能与进行体兼容,即不能用于进行体。正如Lyons (1977:707-708)所说,静态动词不能有进行体形式是因为它们缺乏动态。如:

(3)A.He resembles his father.

B.Apples cost 5 pence each.

以上例句中cost和resemble均为静态动词,因此不能用进行体,即不能说:* He is resembling his father.或* Apples are costing 5 pence each.但是如果赋予它们一种含有动态的过程的语境,它们便与进行体相容(袁晓宁2002:54)。如:

(4)A.He is resembling his father more and more.(他长得越来越象他父亲了。)

B.Apples are costing more and more these days.(这些天苹果越来越贵了。)

以上两组例句中的动词为静态动词,但当它们被置于含有动态过程的语境中时,(越来越象;越来越贵),即可与进行体相容。静态动词与进行体的这种有条件的兼容性从一个侧面说明“动态的过程”是英语动词进行体的语义特性,这一特性赋予了进行体“不确定性”等特征,进而使其在一些句式中带上了委婉礼貌的功能。另外,能否体现动态的过程,是衡量动词(不管是静态动词还是动态动词)是否应用进行体的标准。换句话说,当处在需要表示动态过程的语境时,动词就应用进行体。请分析以下两例及其语境:

(5)A.This road winds through the mountains.

B.This road is winding through the mountains.

句(5)A是查看一幅道路图的语境,这时将道路看作是一个整体,是固定不变的;而句(5)B的语境是探路的驾驶员正在报告道路的走向(Langacker,1987:88),这时,驾驶员仅看到车前面的一段路(而不是整条路),并且它的位置和走向在探路的驾驶员的眼里是在不断地变化着,这正是表示动态过程的语境,因此应用进行体。该例也进一步说明“动态过程”是进行体的语义特性。

3.2 从瞬间动词与进行体的关系看进行体的语义特性

瞬间动词(momentary verb)是表示那些在极短的时间里就结束的不能延续的行为。既然它们不能延续,就没有动态的过程,那么当它们在表示一次性动作时就不能与进行体相容。(Brinton,1988:41-42)例如:

(6)A.* She is recognizing a friend here.

B.* He is finding an error in the copy.

C.* A tree limb is breaking during the storm.

D.* He was hammering only once.

以上四句都是错句,它们中的动词都是瞬间动词,它们所表示的动作不能延续,也就没有动态过程,因此便不能用于进行体。但如果用在动作可以重复的语境中,这些动词便能与进行体相容(Brinton,1988:41-42)。例如:

(7)A.She is recognizing many of her friends here.她一连认出好多朋友。

B.He is finding errors in the copy.他在稿子里不断发现错误。

C.Many tree limbs are breaking during the storm.许多树枝在风暴中正接连二三地折断。

D.He is hammering.他在用榔头反复敲击。

上述四句中的进行体表示行为的重复出现,这些重复出现的行为串成了变化的动态过程,这时,进行体便与这些瞬间动词相容了。所以,虽然recognize,find,break等本身为不能延续的瞬间动词,但当它们所在的句子提供了能容纳“动态过程”的语境时,就可以用进行体形式。瞬间动词与进行体的这种有条件的兼容性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动态的过程性”是英语动词进行体的基本语义特性(袁晓宁2002:52)。即:英语动词进行体实质上是用来表示充满变化的动态过程,带有“不确定性”等特征,因而衍生出“委婉礼貌”的语用功能。进行体的这种“不确定性”也常用来表示说话人过去所谈的内容是随意的、无确定目的。如:

(8)A.I was talking to her the other day.

前几天我随便和她谈了谈。

B.I was hearing John had got a new job.

我碰巧听说John找了一份新工作。

试比较:

C.I talked to her the other day.

句C给人的印象是:我主动找她谈了话,是有意图的(章振邦1992:180)

另外,有些不能延续的瞬间动词用于进行体时,则带上了“开始、逐步、处在某个过程”的意义,这是因为,一旦用于进行体,它们便赋予了“动态过程”这一进行体的基本语义特征。例如:

(9)A.I am forgetting how to speak French.我开始(逐渐)忘记怎么说法语了。(试比较:I forgot how to speak French.我忘了怎么说法语了。)

B.Now you are understanding this.现在你开始逐步搞懂它了。

C.The train is stopping.火车正在停下来。(处在从行驶到停止这一渐变的过程中)

D.The plane is taking off.飞机在起飞。(处在从静止到飞上天这一渐变的过程中)

E.The wounded soldier was dying.受伤的战士快不行了。(处在从受伤到死亡的渐变的过程中)

F.The excited young men are calming down.这些激动的年轻人渐渐地冷静了下来。(处在从激动到冷静的渐变的过程中)

G.The demonstrators are quieting down.示威者渐渐地静了下来。(处在逐渐平静下来的渐变过程中)

H.He is leaving for London tomorrow.他准备明天去伦敦。(处在为旅行做准备到动身到伦敦的渐变过程中)

以上的分析说明,进行体之所以有“礼貌委婉”的功能是因为它的“动态过程”这一语义特性所衍生出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这种“不确定性”是人类的一种礼貌原则通过隐喻认知模式在英语语言中的映射和投射,是在人类认知过程中逐步演化而来的;英语中表态性过去时所具有的礼貌委婉功能同样是人类的一种礼貌原则在英语语言中的映射和投射。当表态性过去时和进行体在同一句式中出现,如句(2A),该句式的委婉礼貌程度则更高了,因为它们的礼貌委婉功能叠加在同一个句式中了。如果在该句中加上表示“不确定”意义的possibly等词语时,(I was wondering if I could possibly help me.)则此句更显婉转。另外,在汉语中,礼貌委婉的表达方式主要是通过措辞的委婉来实现的,而在英文中,礼貌委婉的表达除了通过措辞外,主要是通过动词的时与体所具有的礼貌婉转的功能来实现的。尽管它们在礼貌委婉的语言标记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有相同或相似的礼貌功能,都折射出人类普遍接受的礼貌原则。

以上是从人类认知的角度,试着探讨了英语表态过去时和进行体所具有的委婉礼貌功能及其认知轨迹,这也是在英语语法研究中,从叙述语言现象转向解释语言现象的一点尝试。

参考书目

[1]Brinton,L.J.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Aspectual System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2]Langacker,Ronald W.Nouns and verbs[J].Language.1987.Vol.63:88.

[3]Lakoff,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Leech,G..N.Meaning and the English Verb[M].London:Longman.1972.

[5]Lyons,J.Semantics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Vol.2.

[6]Quirk et al.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Longman.1985.

[7]Quirk et al.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M].Longman.1984.

[8]李国南.英语动词过去时的隐语认知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 (1):37-41

[9]沈家煊.认知语法的概括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 (1):29

[10]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J].当代语言学,1998 (3):22

[1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0.

[12]易仲良.论英语动词进行体的实质及其用法的理据[J].外国语,1995(6):20.

[12]袁晓宁.英语动词进行体的语用理据及其理解[J]:外语学刊,2002.(4):51-55

[13]袁晓宁.英语语法与词汇[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5]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