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模式是比文化丛更复杂、更高层次的文化结构概念。(三)文化的功能文化对个人、群体和社会所起的作用不同。就个人而言,文化起着塑造个人人格,实现社会化的功能;就群体而言,文化起着目标、规范、意见和行为整合的作用;对于整个社会,文化起着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的作用。
文化的结构与功能_现代实用社会

二、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一)文化内部的主要构成因素

1.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等

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这是精神文化的核心,也是我们将要着力分析的。精神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动力。没有精神文化,人类便无法与动物相区别。

2.语言和符号

在人类的交往中,具有表意性质的语言和符号起着沟通的作用;语言和符号还是人类文化积淀的手段。人类只有借助语言和符号才能沟通,只有沟通才能创造文化;而文化的各个方面,只有通过语言和符号才能反映和传授。能够使用语言和符号从事生产和社会活动,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是人类特有的属性。

3.价值观念和规范体系

价值观念是一个社会的成员评价行为和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合意目标的标准,是社会成员关于善良、正确、称心合意等的共同看法。这个标准存在于人的内心,具有内隐性,并通过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它决定人们赞赏什么、追求什么、选择什么样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同时,价值观念还体现在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之中。产品的种类、用途和式样,无不反映着创造者的价值观念。

所谓规范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它包括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也包括明文规定的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等。它限定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下“应该”怎样待人接物、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各种规范之间互相联系,相互渗透,互为补充,共同调整着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规范是人类为了满足需要而设立或自然形成的。它规定了人们活动的方向、方法和式样。

社会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社会规范的内容。如果社会高度重视教育,社会规范就会采取措施普及教育。如果社会认为人口众多是好事,社会规范就会鼓励人民生育。如果社会提倡一夫一妻制,社会规范就不允许人们同时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配偶结婚。至少从理论上讲,任何规范都可以追溯到某条基本的价值观念。例如,决定日常办公室工作和装配线生产的规范反映了人们高度重视效率的价值观念;要求学生对老师尊重这一规范体现了社会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念。

所有规范都表达一定的价值观念。其中有些观念在其产生的背景消失之后仍然长期存在。从前,人们见面伸出右手表示手中没有携带武器,这一习俗发展到今天成了人们见面互相握手并表示友好。婚礼结束后向新郎新娘投掷谷粒和五彩纸屑的习俗看上去没有多大意义。其实这一习俗也可以追溯到古代,那时候人们向新婚夫妇撤硬壳果、水果和五谷种子作为多子多孙的象征。

一般而言,人们很容易循规蹈矩,几乎意识不到规范的存在。事实上,人们比较注意到脱离规范的行为而不大注意遵循规范的行为。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总是比墨守成规的学生更容易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一辆逆行的自行车或小汽车总会因为其违反交通规则而受人注目,一些衣着打扮奇异新潮的少男少女总会招来行人更多的目光。

规范和价值观相比,前者是具体情况下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后者是一般概念,前者是后者的具体体现。价值观具有内隐性,而规范具有外显性。了解一个社会或群体的文化,往往是先从认识规范开始的。比如在日本,遗产的分割实行长子继承制,在中国则实行均分制。这样的遗产分割制度,有助于我们认识为什么日本能够在近代积聚起相当的社会财富,发展了资本主义,而中国的分散的小额家庭财产则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的发育。在西欧和北美,家庭里的卫生间,在没有人使用的情况下是开着的;而在中国不少城市家庭中,在同样的情况下则是关着的。因为,在西方人的观念中,卫生间是干净清洁卫生的,而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眼里,卫生间是脏的、不洁的。

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

社会关系是上述各种文化要素产生的基础,而生产关系又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创造文化的基础。社会关系的确定要有组织保障。社会组织是保证各种社会关系运行的实体。家庭、工厂、学校、军队、教会和政府等都是这类实体。

5.物质产品

如前面所提到的学校、汽车、计算机、工具、器皿、服饰、水库、公园和水电站等都是物质产品。

(二)文化的层次构成

1.文化特质

文化特质和文化元素是两个可以互相换用的概念。它是指具有独立文化意义的最小文化单位。文化特质既可以用物质产品来表示,也可以用非物质产品来表示。前者如筷子、刀叉,后者如握手、鞠躬、标点符号

2.文化丛

文化丛又称文化特质丛或文化集丛。它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功能上互相整合的文化特质构成。这些文化特质彼此为一体,表达一定范围的文化意义。文化丛包括三种情况:其一是由一些功能相似的文化特质聚合形成,如“笔”、“墨”、纸”、“砚”构成的书法文化丛,由“三跪九叩”、“拜”、“拱手作揖”构成的礼仪文化丛。其二,围绕一个中心文化特质而发展起来的一组文化特质,如由电脑、上网、电子信件等构成的计算机文化丛就是以电脑为中心形成的。其三,主要由考古学家们使用的一种文化丛概念,他们把某些原始文化称为文化丛,如以仰韶文化为彩陶文化,把龙山文化称为黑陶文化等。

3.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是社会学、人类学(尤其是文化人类学)中使用广泛、频繁的概念,如本尼迪克特曾著《文化模式》一书。文化模式是比文化丛更复杂、更高层次的文化结构概念。它是多种文化特质或多个文化丛经过长期的接触、融合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系统。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社会,有着众多的农村人口、浓厚的家族观念。人们重人伦、对祖宗和传统权威十分敬重。这些方面互相联系,形成了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文化模式。工商业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以城市生活为主流的生活方式、个人主义、总统制等互相结合,则构成了美国的文化模式。日本的菊花与刀、武士道、和服等组成了富有日本国民性和民族特征的日本文化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学者并不过分拘泥文化模式概念的含义,而在较大范围内灵活地使用这一概念,如“海派文化”和“京派文化”,汉族的官本位文化和回族的商文化等。

(三)文化的功能

文化对个人、群体和社会所起的作用不同。就个人而言,文化起着塑造个人人格,实现社会化的功能;就群体而言,文化起着目标、规范、意见和行为整合的作用;对于整个社会,文化起着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的作用。以上三个层面的功能是互相联系的。这里着重分析文化对社会的整合功能、导向功能、维持秩序功能和传续功能。

1.文化的整合功能

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对于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所发挥的作用。社会群体中不同的成员都是独特的行动者,他们基于自己的需要,根据对情境的判断和理解采取自己的行动。然而这种满足自己需要的行动在何种程度上会得到其他成员的理解与合作,则要看他们行动的价值和意义在多大程度上被他人认可。在这里,二者之间沟通的中介就是文化,如果二者之间共享文化,他们之间能够有效地沟通,那么就有可能通过有效地沟通消除隔阂、促成合作。这里的有效沟通是指双方在关于文化的基本价值,对文化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意义的共识基础上的沟通和互动。显然,如果人们不能共享文化,即他们对行动、符号的意义和价值有不同的理解,他们就不能有效沟通,也难以进行合作。

文化的整合功能不但发生在价值认同的层面,也发生于规范认同的层面。所谓规范认同是指相关的行动者对应该如何做的共同的看法。比如,同事之间应该有怎样的关系,同事之间的何种行为方式是大家都认可的,这种共识就是规范认同。它包含行动技术,更主要的则是行动的意义。

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社会学中的功能学派和结构功能主义都强调文化的整合功能。一个社会,如果缺乏整合必将四分五裂。一个民族,由于共是一份文化,不论他们是否居住在一起,或者是否生活在同样的社会制度之中,都会有民族的认同感和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一致性特征。中华民族的文化,就维系着世界各地的亿万中华儿女。

2.文化的导向功能

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在群体和社会生活中,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可能会采取多种行为,或者为了达到目标他们可能会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然而,并非所有行为都能有效地达到目标。因为某一行动者的目标必须通过他人合适的回应才能实现。什么是合适的行为和行为方式,这必须通过共享文化来作出判断。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价值观。价值观是某一社会的成员所共有的关于好与坏、对与错的观念。也就是说,任何文化都包含着对人们的行为的价值判断,即什么样的行为是应该的或合理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应该、不合适的。实际上,文化尤其是规范文化包含着对合乎根本价值的行为模式的认可和对不符合根本价值的行为的排拒。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共享文化包含着行动者对对方合理行为的预期,或对方行为的可预期性,正是这种合理的预期及其实现才会达成相互之间的合作。这样,共享文化也就向人们提供着可供选择的行为方式。通过共享文化,行动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种行为在对方看来是适宜的、可以引起积极回应的,并倾向于选择有效的行动,这就是行为的导向。

文化在社会中的导向功能包括:(1)提供知识。社会导向要以新的知识为动力。新的知识包括新的理论、科学、技术和依赖于文化上的发明和发现。(2)协调社会管理。有计划地推动社会进步,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包括决策、规划、组织实施等阶段。在总体系统工程中,又包括许多子系统。各阶段和各子系统的协调配合有赖于文化的调适,尤其是包括目标调适和机构、制度的调适。(3)巩固社会导向的成果。文化是一份逐步积累的社会遗产。每一次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所取得的成果,都有赖于新的制度的巩固。在新制度建设过程中,文化起着协调整合作用,以维持新制度的秩序和稳定。

3.文化的维持秩序的功能

文化是人们在以往的共同生活中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就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这也意味着某种秩序的形成。而且只要这种文化仍然在起作用,那么由这种文化所确立的社会秩序就会被维持下去。这就是文化的维持秩序的功能。这对一个社会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一个没有深厚文化的社会可能会处于不停的、无方向的变动或混乱之中。

文化的维持秩序的功能反映了文化的相对稳定性,而某种文化的过于沉稳和成熟可能会陷入保守,可能会压抑成员的创新,阻碍社会的变迁。这是文化的负功能。

4.文化的传续功能

从世代的角度来看,如果文化能向新的世代流传,即下一代也认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那么,文化就有了传续功能。在任何社会中文化都有传续功能。其机制是文化占有者通过社会化等方式“迫使”下一代或后来者认同本群体、本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价值和行为规范。后者在接受这种文化的同时也就接受了在这种背景下生活的“知识”。一般说来,文化是成系统的,即文化的各个部分会结合成一个体系,这种系统化的文化更能保存人类的知识。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世代都遇到了以往世代积累起来的经验与文化,这些经验和文化构成了新世代的生存环境。新的世代适应这种文化环境的过程就是认同。

(四)文化分析的理论观点

对不同地区文化差异性的描述展示了有多少东西需要人类通过学习才能获取,又有多少东西不得不依赖学习才能发展起来。然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对文化研究感兴趣的文化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贡献出了自己的理论分析。只不过有些不同的是,人类学家往往通过对小规模的前文字社会的研究来解释人类文化的种种现象。社会学家则把着重点放在对现代工业社会的考察和分析上。有两种理论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和解释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有很大帮助。它们分别是结构功能主义和文化生态论。

1.结构功能主义

对文化的结构功能主义分析,首先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他们对文化特质的解释往往追究到文化的结构和功能中去,把文化看做是内部各部分彼此整合很好的系统,其中每个部分对整体文化都作出了这样或那样的贡献。从这种观点看,文化理论的目标就是解释宗教仪式、性行为规范、饮食习惯和其他文化现象是如何与整体文化相适应并利于整个文化系统运行的。马林诺夫斯基相信,文化的核心功能是满足人类的三种基本需要:生理方面的需要(如食物和水),工具性需要(如教育后代各种生活技能)和整合性需要(如一种共同的世界观)。布朗的观点与马林诺夫斯基大致相同。他认为文化的主要功能是维持社会体系自身的运转。

马林诺夫斯基在太平洋岛屿上观察到,某些仪式有助于当地渔民减少出海前的焦虑和恐怖心理。他认为:“宗教与其说是产生于臆测和想象,产生于幻觉和误解,不如说是产生于人类生活自身的苦痛和灾难,产生于人类的设想、计划与残酷现实的矛盾冲突”。布朗相信宗教制度在维系社会团结和社会稳定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通常能够给某个氏族或部落提供社会秩序方面的典范(比如图腾和禁忌);同时,它还能够通过赋予社会规范以神圣的精神力量、祖先和上帝的权威等,来促进和加强社会控制。

2.文化生态论

文化生态论的观点基于这样一种观察:人类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动物;我们这一种类之所以能够直立行走、拥有发达的大脑和灵活的手指,是在文化进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乃至于文化成了人类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从这种观点上看,文化的特性只有与它的生态环境紧密相连,通过考察人类生存其中的生态系统,才能够得到理解和解释。有些文化现象,如一种文化内不同的文化模式、文化之间的差异,是人类为了适应人口压力、自然环境压力和技术发展水平等所造成的选择。

例如,印度人普遍遭遇着饥饿和营养不良。与这种情景同时存在的却是看似非常不合理性的另一种情景:印度人禁止宰杀牛作为食物吃掉。然而,正如人类学家哈里斯所看到的,活牛在印度人的生态环境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母牛和公牛是一种成本很低的耕作工具,可以在很多方面替代拖拉机;牛的粪便既可以当做肥料也可以当做燃料;印度的牛以草为饲料,它们不像在美国那样与人争夺粮食,这样它们提供的肥料和燃料就是免费的。更为重要的是,只需少量饲料和水,牛就能够在印度那样燥热的气候条件下存活很长时间。如果为了饥饿的缘故就杀牛,在印度人看来是很不合算、不应该的。因此自然产生了一种“爱牛情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