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货币政策的基本共识

货币政策的基本共识

时间:2022-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这种需求调节政策的作用究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这一点上新古典学派与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是对立的。不过,就现实而言,各国在经济实践中事实上都离不开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这也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第四节 货币政策的基本共识

一、货币政策存在的经济基础

(一)信用货币是一种管理货币

在实物货币、代用货币的流通制度时代,货币具有或包含着一般普通商品意义上的价值实体,货币发行的同时自身就体现着一种完全的、充分的发行准备保证制度,货币自身调节着货币流通,即货币具有自动调节自身流通进而稳定经济的内在功能。然而,不同于实物货币、代用货币,现代货币在性质上是一种信用货币,是在信用关系下发行和流通的一种债务货币,无论是基于商品生产与流通的货币发行,还是基于外汇、黄金的市场交易的货币发行,无论是货币需求的存在形态,还是货币的实际流通,都体现的是一种信用关系,因此,在信用货币形态下,存在着信用风险及其货币动荡的现实可能性,存在着超经济发行及其货币失衡的可能性,存在着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强制的可能性,为了确保货币的经济发行和维护信用货币的信誉,为了维护币值稳定和经济稳定,这就客观上要求信用货币必须是一种规范的管理货币,是一种严格的调控货币。

(二)现代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

现代经济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的,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特征的商品货币经济,信用关系是现代经济中最普遍最基本的经济关系,信用关系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无论个人、企业还是政府的经济行为,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信用关系之中。信用经济本身在货币的功能角度上体现着货币非中性,同时也就相应地从最为广义的角度,客观上赋予货币政策(或者说货币制度)基于信用经济的安全管理与调节需要而存在的必要性内涵。当货币形式产生之后,马克思曾就此指出,卖和买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分离,已经最早地包含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诱因,那么,当社会经济步入信用经济的时代,经济波动的信用因素更加多样化、复杂化和系统化,因此,现代经济就客观上要求必须更加成熟地体现为一种基于完备的、功能性的货币政策与货币制度的信用规范体系。

(三)现实市场经济存在市场失灵

现实市场经济与完全竞争市场之间存在着偏差,现实市场经济并非是完全意义上的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市场经济中,存在着由于资本规模、资源占有、产品差别、市场声誉、信息获得、专利保护、行政许可等因素而导致的市场差别性;存在着外部性及其相应的交易成本约束;存在着创新、垄断、冒险而产生的超额利润;存在着各种“超市场”的干扰性的市场投机活动;在现实市场经济中,充分市场信息是不存在的,经济主体之间的信息通常是不完全的和不对称的;在现实市场经济中,劳动力市场经常不能出清,市场自身并不能完全解决非自愿失业问题。可见,完全竞争市场模型的“完全信息”假设在现实市场经济中难以满足,“经济人”假设的充分实现受制于外在的市场条件约束;由于完全竞争市场严格的基本假设条件难以完全满足,因此,现实市场经济达不到充分竞争的程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垄断现象,很多市场存在着竞争失灵。

既然现实市场经济并非是完全意义上的完全竞争市场,存在着市场势力、外部性、不完全信息的影响,因此,现实市场经济中相应存在着资源配置低效率或无效率的状态,即市场失灵导致资源配置达不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表现为外部性问题、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收入公平分配问题、垄断问题、道德风险问题、价格机制的扭曲以及市场调节滞后性的强化等问题。

(四)共同市场的非市场性争夺、分割与市场专制

如果从市场属性应有的非政治性以及平等的经济竞争性角度而言,各个国家、各个区域都是世界共同大市场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区域之间、国家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别、利益目标的差别以及利益战略的差别,因此,在世界共同市场上,国家之间、区域之间可能不同程度地难免存在着非平等的、非市场性的市场争夺(或者说市场掠夺)倾向,从而导致共同市场的政治性分割与市场专制,干扰市场机制的正常作用,这类市场行为的存在,必然就会涉及货币政策等诸多宏观经济政策的干预和影响。

(五)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

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即在资源配置中,既有市场发挥基础性、主导性作用,又有政府发挥宏观经济调控作用的市场经济。与消费者、厂商一样,政府也是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一个市场主体,因此,无论在所有制结构上,还是在经济运行机制上,现代市场经济是“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相结合的一种混合经济。

二、货币政策的基本共识

(一)从经济角度而言,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产出能力和产出水平的根本性、长期性、基础性的首要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以及生产力组织方面的因素,即社会供给能力因素,包括劳动者、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素质状况,以及在促进创新能力与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完善经济激励等方面的体制与机制等制度性因素。

(二)在短期,总需求状况通过市场力量能够影响实际经济变量,即总需求调节政策能够通过调节消费、投资、贸易而影响实际产出与就业,这种情况通常是,政府会在经济趋于过热或经济陷于萧条的宏观经济背景下主动运用和发挥这种政策效应,因此,存在货币短期非中性。但是,这种需求调节政策的作用究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这一点上新古典学派与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是对立的。不过,就现实而言,各国在经济实践中事实上都离不开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这也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三)抛开马克思所谓的货币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抛开货币的基本职能以及货币的社会功能,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主导性作用下,仅仅从狭义的宏观经济政策角度,从货币政策与市场机制缺陷、经济波动的关系而言,关于货币的冲击、扰动及其货币政策的相应作用,由于分析问题的不同角度及其经济过程的复杂性,尽管目前西方经济学界没有统一的完全一致的观点,但是,从货币政策的长期效应来看,无论新自由主义还是国家干预主义,无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还是新凯恩斯主义,基本上都坚持或承认货币中性。

在长期,总产出最终会回复到其自然率水平上,这一产出水平取决于自然失业率、资本存量和技术的状态。尽管新凯恩斯主义否定市场状态的持续出清,但是,他们依然承认市场的自动出清能力,依然坚持市场的有效性,因此,无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还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都承认,经济的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潜在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即市场在长期总是趋向和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

(四)影响经济波动的直接因素可以是实际因素或需求因素,也可以是内生因素或外生因素,这种经济波动在性质上是属于市场均衡机制自发调节功能的反映,还是属于市场失灵的表现,实际上并非是一种绝对的结论,而是一种市场综合症。因此,这种综合性、复杂性决定了相对于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或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言,货币政策或宏观经济政策的实际效应客观上不同程度地面临不确定性或者说时间不一致性,这是“政策无效性”命题存在可能性的基础性根源。

(五)基于微观基础之上的预期假设,已经成为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预期在决定经济行为、经济政策的选择与决策程序、经济政策效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预期是宏观经济分析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变量,因此,货币政策有效性必须重视和充分考虑预期变量的作用和影响。

(六)目前,总体上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并列为西方主流经济学最为主要的两大流派。从理论流派角度而言,当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趋势特征是: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秉承传统、共同发展。当代西方经济学主流派就是在相互的争论、借鉴与融合中实现共同发展,从而促进西方经济学的繁荣与发展,这种共同发展从宏、微观经济学及其宏观经济政策角度而言,一方面是宏观经济学分析基础的微观化发展,另一方面又是微观经济学论证范围的宏观化扩展。

三、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32)

尽管西方经济学在货币政策问题上始终存在着争论与分歧,然而,由于现实的经济基础因素的决定性影响,以及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共识,因此,货币政策的实施成为各国市场经济实践中的一种必然选择。

既然是一种现实的必然选择,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就成为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核心问题。货币政策理论研究领域,学者们都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理论分析方法,研究论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及其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方法论策略,研究成果可谓纷繁庞杂。笔者认为,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首要的是必须重视和加强货币政策主体、货币政策决策、货币政策传导这三个基本层面的有效性或者规范性,这三个层面是一个系统,构成货币政策基本的功能体系;相对而言,前二者即货币政策主体(即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决策(在行为准则上集中体现为货币政策透明度)在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方面更具基础性意义,因此,在本书的最后两章,笔者仅就这两个最为基础性的方面做出一般性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