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时间:2022-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危机时代”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多极发展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人民币完全可流通和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所需要的基础性条件。“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国际金融危机所导致的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无疑是各国发动贸易保护主义攻击的首要目标。

二、“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每次大危机都会带来世界范围内的一次贸易、金融、产业和经济各方面的重新“洗牌”。鉴于此次经济危机“百年一遇”的严重性,危机还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甚至长于“十二五”时期,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也更为复杂和深远。中国经济在很多方面已经融入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因此,预测和判断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必须充分考虑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多重影响,否则很难拿出正确的国内对策。“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世界形势尤其是世界经济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中国在国际上的分量持续加重已经成为不争的现实,这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两大机遇。

1.全球经济重心加速东移推动大国发展战略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的重心逐渐向新兴市场尤其是亚洲转移。在世界经济重心东移的过程中,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中国逐步成长为世界上的经济大国。按照购买力评价来看,中国经济的总体规模已经相当于美国经济的八分之五,世界经济的八分之一到七分之一。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推动了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G20取代G8成为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最高经济决策机制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按照目前的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十二五”时期,中国很有可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计划在2011年前的新一轮改革中大幅提升中国投票权,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不争现实。在不确定性上升的全球经济中,中国经济相对实力在上升,领导力和影响力也迅速上升。从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出发,与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相适应,中国的发展战略正逐步从发展中国家定位向“大国战略”转变。国际金融危机推动世界经济重心加速东移,这为我国在“十二五”时期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参与制定国际经济规则带来更大机遇。

2.国际货币体系变革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扩散,充分暴露了美元“一币独大”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利己性、缺乏约束制衡机制、权利义务不对称、内在不稳定性等多种体制缺陷。现有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变革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势在必行。当然,国际金融危机无法一次性彻底改变世界货币金融体系格局,短期内还没有任何货币可以替代美元的地位。但是,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削弱了美元的垄断地位,建立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中国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第三大贸易大国和拥有美元储备最多的国家,有条件也有必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将人民币发展成为与美元、欧元并列的国际储备货币,服务本国大国发展战略。目前在全球金融危机下各国综合实力此消彼长的较量中,总体而言,人民币国际化机遇大于挑战。2008年底以来,中国央行先后与多个经济体货币当局建立了总计6 5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并在上海、深圳等五个城市开展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菲律宾等东亚国家陆续将人民币增加为储备货币,人民币正在加速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后危机时代”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多极发展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人民币完全可流通和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所需要的基础性条件。

(二)“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国际金融危机所导致的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2009年下半年,世界经济普遍呈现了企稳回升的苗头,实际上,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并未真正结束,世界经济恢复还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危机对全球贸易等方面的消极影响正逐步扩大。“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可能更加恶劣。

1.世界经济进入中低速增长和不稳定期

金融危机远未结束,这意味着经济增长将大幅放缓,并存在中长期波动风险。2009年全球经济复苏超出预期,但主要发达国家的部分关键性经济指标表现并不理想,如失业率、消费信心、银行信贷,都显示经济增长内在动力不足。因此,世界经济短期难以出现明显恢复。从中期来看,尤其是“十二五”的前期阶段,全球经济将进入一个中低速增长阶段。世界银行最新预测[2],未来几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速将保持在3%左右的较低水平,与发生危机前的增长强劲相比明显乏力。目前,世界经济初步脱离了最初的垂直下降过程,大量金融机构倒闭、存在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最危险时期已经过去。但是,导致本次金融危机的基本经济政策框架、制度安排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出现根本性变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全球金融机构相关的贷款和资产损失简计可能高达4.1万亿美元,目前已经确认的损失仅为1.5万亿美元左右。欧美等国通过修改会计准则暂时平息了信用危机,直接导致金融机构令人意外的盈利修正。但这并不意味着资产负债表失衡出现实质性改善,反而是将潜在的金融隐患推后。任何局部动荡都很可能迅速演变为全球性危机,世界经济还会出现中长期波动。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和易波动性,将导致中国经济增长趋缓,也加大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

2.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干扰全球贸易

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将驱使各国的政策着眼点更多的趋向于内部,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趋势明显加强。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尽早复苏,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双重压力下,各国政府纷纷出台各种形式的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试图用贸易政策来缓解国内经济、产业和就业方面的矛盾和压力。WTO预测,2009年全球反倾销案件可能要达到437件,是2008年的2.1倍,超过2001年366件的历史记录。WTO同时发出警告,未来几年保护主义抬头的可能性不断增大,2009年全球贸易因此将缩水10%。大萧条时期贸易战争的经验表明,一旦贸易壁垒加强,就需要进行多年的谈判才能完全消除,而开放的贸易体系是支持世界经济更快复苏的基本前提。因此,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升温,将严重干扰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而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无疑是各国发动贸易保护主义攻击的首要目标。2009年前八个月,全球共有17个国家(地区)对中国发起79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约为100.35亿美元。2009年末,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进一步升级,美国、欧盟、阿根廷、巴西和印度等国相继出台大量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保护对象也由生产资料扩散至生活资料。中国成为世界上反倾销打击的最大对象,使得中国通过外部市场消化自身庞大生产能力的难度进一步加大,给中国经济以及中国出口增长的持续复苏带来重大负面影响。

3.物价和资产通胀威胁世界经济复苏

不断加大的物价和资产通胀压力是“后危机时代”全球面临的最为严重的考验。短期来看,通胀问题不会出现,但世界经济在长期内的确存在通胀的隐忧。为应对危机,全球央行普遍采取了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了巨额流动性,在带来经济复苏预期的同时,也带来了消费物价通胀以及资产价格泡沫化的问题。2009年初以来,在全球过剩流动性的推动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重拾升势,全球通胀预期日益强烈。考虑到全球资本流动和较高的经济对外依存度,中国中长期通胀压力在趋势上与全球是一致的,这意味着我国在未来将面临输入型通胀的风险。同时,在充裕的流动性与低利率、产能过剩与实体低迷的大环境下,信贷的快速增长导致股市、房市等资产价格迅速上升,这在热钱回流下的新兴市场国家尤为明显。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先后对亚洲经济体尤其是中国资产价格泡沫风险发出预警,认为目前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国际资本流入和快速信贷增长,可能引发不可持续的资产价格泡沫。消费物价和资产价格的通胀压力,对世界和中国经济恢复的持续性形成了新的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持续,“后危机时代”中国与世界经济都将面临巨大的结构调整压力,这对中国经济发展即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金融危机的余波和世界经济的格局转变,使中国经济的发展面临许多不利因素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增速趋缓和格局变化,使得中国可以利用这一时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从而为平稳较快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十二五”时期,在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机遇的同时,我们必须对潜在的风险和困难保持清醒认识和充分准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