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充满机遇和挑战

充满机遇和挑战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浙江新昌人,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59年于新昌中学毕业,考入浙江大学无线电系。历任原浙江大学中心实验室副主任、化工系总支书记、校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原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党委书记。这对血气方刚的他来说显然是个极大的触动,于是填报了多所石油大学、地质大学,然而由于种种因素,最终他被浙江大学无线电专业录取。

俞蒙槐:痛苦是一种财富

俞蒙槐

1940年出生。浙江新昌人,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59年于新昌中学毕业,考入浙江大学无线电系。1964年7月本科毕业,留校从事计算机教学和科研工作,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历任原浙江大学中心实验室副主任、化工系总支书记、校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原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党委书记

他,曾经在混乱的人间用激情与坚韧拥抱学生生活;他,曾经在建设的年代用知识和汗水浇灌教学园林;他,即便岁月老去却依然焕发青春的异彩。

他,就是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创始人之一,前学院党委书记俞蒙槐教授。

当俞教授谈及他年少时的求学生涯时,默默地望着前面的书柜,似乎那段不一般的记忆融在了书籍的精魂里。接着嘴角露出一丝心驰神往的笑意,开始讲述难忘的读书经历。

他出生身于农民家庭,务农的父亲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这使得他从小就接受着比较系统正规的学校教育。在那个社会动荡不安且师资力量极其匮乏的年代,小学时候是几个年级的学生挤在一个简陋的教室里,老师给这个年级上完课,布置好作业,再给另一个年级上课,也就是复式班教学。到了五年级的上半年,由于农村教育条件的简陋,父亲毅然决定将他送到新昌县的一个正规的学校学习,那时的他只能寄宿在亲戚家。但因为年龄小,几经波折,最终决定到离家半小时路程的小镇上学。当时的条件相当艰苦,夏天要自己带粮食在学校蒸;冬天由于天气原因,改为住校,一日三餐都要自己动手做。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他小学毕业。

他在冬天毕业,毕业后适逢学制改为秋天毕业,使得他有大半年(第一年冬天到第二年秋天)的时间不用上学。他感言,当时的想法(这或许也是大多数人的想法)很简单,在这段时间里,毕业班的孩子都选择了下地干活,放牛除草。也正是因为这种松懈,半年后的考试中,他没能如愿考上公立中学(现在的新昌中学),所幸的是当时县里新办了所私立学校,于是他又有机会在学校继续学习。在那里,他度过了平静踏实的三年初中生活。

1956年,由于成绩优异,他被保送到新昌中学读高中。当时正值知识分子免不了加入其中。与现在高三毕业班里一头扎在书堆的学生完全不同的是无法想象的是,当时他们毕业班居然是把政治运动摆在首位的,他们常常跑到四明山去做“功课”,不禁让人感叹:“时代在变啊!”高考后,摆在他面前的就是“填报志愿”。当时刘少奇同志有一个重要讲话,号召有志青年搞“地质”、“找矿”以适应新中国建设初期的需求。这对血气方刚的他来说显然是个极大的触动,于是填报了多所石油大学、地质大学,然而由于种种因素,最终他被浙江大学无线电专业录取。对于当时的浙大,乃至全国而言,无线电是个新办专业,即使是任课老师也不能对这个专业有个准确的解释。“当时对无线电的概念只有收音机。”他补充道。被问及为什么会被这个专业录取时,他笑笑说:“在那个敏感年代,考大学不完全取决于成绩,和家庭因素是有一定关联的。无线电专业是个保密专业,地主、富农的子女是不能招的。”成绩和家庭都符合条件的他就这样进入了无线电专业学习。

大学经历让他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起来。在浙大,他不仅汲取了渴求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还踊跃参加了各种锻炼能力的平台,可以说,当时班团及学生会的工作体验为他以后的工作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当年浙大无线电系主任何志均老师对他后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何老师亲自给他们编写讲义和上课,他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讲义和听课笔记,何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深深印在他的心中。不仅如此,何老师还把他引入了计算机的新天地。

而在这艰难的求学过程中,俞教授对于家庭的支持,尤其是对妹妹为了能让他继续学习深造而最后辍学,满怀感激。

菁菁校园生活带给他的,和大多数的你我一样,是对知识的渴望与不懈追求,是对未来的憧憬与展望。

“痛苦是一种财富”——他这么诠释生活带给他的磨难。在不断地磨炼中,他迅速地成长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