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市场竞争与基金治理的理论分析

市场竞争与基金治理的理论分析

时间:2022-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产权理论是运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产权与经济效率的理论,其理论基础是“科斯定理”。科斯定理应用交易成本理论分析了产权界定和明晰对实现资源配置的作用。经理人员在其任职期间获得收入的一部分是一种承诺的、在未来兑现的长期收益权。这种认为只有在市场竞争前提条件下才能提高经理人员工作的努力程度的理论就是超产权论。

第一节 市场竞争与基金治理的理论分析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概述

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 Information)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的某个经济关系中,参与的经济主体双方对有关信息的掌握是有差异的。在几乎所有的情况下,不同经济主体的信息资源和信息处理都是不对称的。由于经济主体本身的能力和环境的差异,他们所获得的信息资源数量和质量就有所不同。即使他们获得了相同数量和质量的信息资源,但是这些信息资源经过相同或不同的加工处理后得出的决策可能又是有所不同,由此发出的新的信息将继续扩大信息的不对称。

最早提出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是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詹姆斯·莫里斯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威廉·维克瑞。他们分别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揭示了不对称信息对交易所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随后,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系的乔治·阿克尔洛夫、斯坦福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斯宾塞和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商学院和国际关系学院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三位美国经济学家在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假设之上,提出了当买方和卖方具有非对称信息时市场运作的理论,这一整套理论奠定了信息经济学的基础。因此,这三位经济学家因这一理论的提出揭示了“信息经济的核心”而获得了2001年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二)信息不对称的类型

总的来说,信息不对称可以从两个角度划分:一是信息内容的不对称;二是信息发生时间的不对称。

从信息内容的不对称来看,不对称信息可能是指参与主体知识的不对称和参与主体行动的不对称。双方主体的知识不对称,指一方不知道另一方外生的、先定的信息,诸如能力等信息,不是双方当事人行为造成的。对于这类信息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称之为隐藏知识或隐藏信息。双方行动的不对称是指在签订合同时双方拥有的信息是对称的,但签订合同后,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无法管理、约束,这是内生的,取决于另一方的行为。对于这类信息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称之为隐藏行动。比如在签订合同后,雇员是努力工作还是偷懒,雇主不能自由控制。

从信息的不对称发生时间看,不对称信息可能发生在双方主体签约之前(称为事前不对称),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称为事后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必定导致信息拥有方为获得更大的利益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这种行为在理论上就称作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和道德风险(Moral Hazard)。其中,利用事前不对称信息问题称为逆向选择,利用事后不对称信息问题称为道德风险。

二、产权理论及功能

(一)产权理论的概述

产权理论是运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产权与经济效率的理论,其理论基础是“科斯定理”。科斯指出,如果交易费用为零,那么产权的任何分配都与资源配置的效率无关,都是有效率的;一旦考虑到市场交易是有成本的话,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以及经济组织形式的选择将会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科斯定理应用交易成本理论分析了产权界定和明晰对实现资源配置的作用。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不同产权主体越来越多地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的产权交换,使得资源在流动中得到优化配置。

(二)产权功能

产权是对财产的权利,包括归属权、占用权、支配权和使用权等具体形态。它是一种通过财产而形成的激励和约束产权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产权关系本质上讲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通常产权关系决定利益关系,利益的分配以产权为依据。产权主体可以用产权来谋求自身利益,并且使这种外在利益不断内部化,实现产权的激励功能。当产权主体获得明确产权后,也就同时具有维护产权的责任。因此,产权主体在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关心产权的营运效果,从而形成了自我约束力行为机制。

传统产权理论认为企业绩效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其中明晰的产权归属是主要因素。简要来说,首先,产权安排决定公司治理结构;其次,公司治理结构影响着经理人员的经营能力高低和努力程度;再次,经理人员的经营能力高低和努力程度进一步决定了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进而决定企业的绩效。当然市场结构对企业绩效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企业绩效通常是由企业营运管理水平和市场结构共同决定。所以企业的产权归属越清晰,其绩效就越高;反之,绩效就比较差。因此,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其法人治理结构得到改善。其中,股东会作为权力机构,将自己的资产交给董事会托管,董事会作为决策机构行使全部法人财产权,保证公司经营管理符合股东利益,使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有效运行。然后董事会聘请经理,由经理人员组成的公司执行机构在董事会授权的范围内对公司的经营进行管理。监事会作为监督机构对公司的各项活动实行内部监督,直接受控于股东大会。在上述治理结构中,公司的原始所有权、法人的经营产权既相互分离又相互联系,形成制约机制,统一于公司整体之中。实践证明,在这种治理结构中,由于经理人员人力资本的隐藏性,使经理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私有信息产生“道德风险”,进行短期化的逆向选择,损害股东利益。于是,现代产权理论考虑了怎么控制经理人员的人力资本的问题,设计了一套以人力资本约束和人力资本激励为核心的人力资本产权制度。通过建立“期权”等延期支付报酬的形式,使得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近期收益滞后化,达到长期激励和约束的目的。经理人员在其任职期间获得收入的一部分是一种承诺的、在未来兑现的长期收益权(期权或股权)。如果董事会发现经理人员在任职期间产生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那么经理人员将无法再获得长期收益权。

三、超产权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学者在实证研究方面发现产权制度的改革未必能改善企业的业绩情况。英国经济学家马丁(Martin)与帕克(Parker)(1997)通过对英国各类企业私有化后经营绩效做了综合的比较发现,在竞争比较充分的市场上,私有化后企业的平均效益有显著提高;但是在垄断市场上,企业的平均绩效在私有化后改善不明显。所以,他们认为企业效益与产权归属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与市场的竞争程度有关,即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就越能提高它的绩效水平。同期,澳大利亚经济学家Tittenbrun分析了85篇有关产权与效益的经济学文献后也发现,企业效益主要与市场的竞争程度有关,他认为竞争才是企业治理机制改善和提高绩效的根本保证条件。这种认为只有在市场竞争前提条件下才能提高经理人员工作的努力程度的理论就是超产权论(Beyond Property‐right Argument)。

超产权理论的理论基础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竞争理论,基本内容如下:①竞争激励理论,该理论认为竞争能通过信息比较动力(竞争促使经理人员的能力与努力程度信息公开化,从而有效监督激励经营者)、生存动力(完善的竞争增进经理人员的努力程度)和信誉动力(经受竞争的经理人员的能力才会被认可)对经理人员产生非合同式的隐含激励。②竞争发展论,它包括竞争使企业优胜劣汰的生存竞争筛选论和竞争促使企业增强效益动机的企业发展论。③竞争激发论,它阐明决定企业竞争的三个基本因素:企业目标具有对抗性(如都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激发竞争的必要条件;短期违约利益大于长期合作利益会使缔约者放弃合作选择竞争;企业之间竞争能力强者愿意竞争,竞争能力弱者愿意合作。④竞争信息完善论,即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竞争比较有利于完善信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