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两化融合人才培养与市场对接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两化融合人才培养与市场对接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时间:2022-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能有效对接是造成目前我国两化融合人才 “瓶颈”的根本性原因。目前这类供需矛盾大量存在于我国两化融合企业中,因而企业呼吁高校设立两化融合类专业,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两化融合的 “对口”人才。同时,高校促进两化融合人才培养与市场对接也有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本报与沈阳两化融合发展促进中心联合对40余家沈阳制造业企业所做的调查发现,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成为两化深度融合的最大“瓶颈”。

根据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所属高校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 “十二五”规划》的战略部署,为实现我国人才发展,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总体目标,以我国两化深度融合为抓手和切入点,积极推进两化融合人才队伍建设,对于优化我国人才队伍整体结构,提升我国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落实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我国新型人才战略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和推动作用。

高等教育的原动力源于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适用人才并为社会与人类进步提供智力支持。不断适应人的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是高校的重大职能。高校是连接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的重要中介。在信息化与再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我国经济领域需要大量的两化融合复合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性失衡现象尤为严重,高校学科专业的层次类型结构与经济社会总体结构不相协调,大学生的质量规格与工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毕业生知识结构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精英人才缺乏,后备人才严重不足;懂工业的不懂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了解工业实体情况;大批 “对口”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也有许多工业企业无法招聘到足够数量的合格人才。人才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正是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对接的必然结果。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能有效对接是造成目前我国两化融合人才 “瓶颈”的根本性原因。

企业需要大量两化融合人才。推动 “两化”融合,需要解决融合型人才的问题。如何更快地补齐两化融合的人才短板成为推动两化融合的重要工作。如推动专业物流信息化发展是带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但专业物流信息化需要真正懂专业物流的人才,而这些人才目前都集中于传统物流企业中,在从事物流信息化的企业中却大量缺失。这是专业物流信息化难以推进的关键原因。在我国装备制造企业中,严重缺乏熟悉机床改造、数控维修的技术人才。这将直接影响改造后机床效能的发挥[1]。目前这类供需矛盾大量存在于我国两化融合企业中,因而企业呼吁高校设立两化融合类专业,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两化融合的 “对口”人才。企业自身培养两化融合人才能力有限,精力不足,动力欠佳,并且培养时间长,成本及风险大,更跟不上已进入了产品融合、技术融合、管理融合和产业融合阶段的两化深度融合的脚步。因此,高校适应企业需求,设立相关专业,开设相关课程,打造相应培养方案,为我国两化融合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梯队意义重大且势在必行

同时,高校促进两化融合人才培养与市场对接也有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开展应用性研究,培养实用人才,往往是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策略。麻省理工学院,创建于1861年,最初建校时仅仅是一所技术学院,培养专门技术人才,研究专门技术,后来逐渐增设了人文学科,但是学院始终保持其纯技术性质的理工科院校的特色。“培养有用人才”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核心文化与办学理念。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创建于1891年。其创建之初的办学理念就是不做纯学术的象牙塔,而是围绕研究与发展办学。“实用教育”也是其办学的优良传统。其科学研究更多地偏重且擅长于应用类或者具有广泛应用前景、位于前沿的课题项目。[2]

人才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关键。针对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特点,高等院校应根据“既懂传统专业知识,又具有信息技术知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探索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以推进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但如何制定一套全新的、系统的、科学的、合理的复合型软件人才培养方案,对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研究高校促进两化融合人才培养与市场对接问题意义重大。培养创新国际化下我国两化深度融合智慧军团,为着力解决我国两化深度融合人才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问题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有助于开创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取所需、各得其所,人才辈出的新局面。

小案例4.1

沈阳老工业地区两化融合人才供不应求

2009年,国家提出实施两化融合战略,随后分两批在16个试点城市推进两化融合工作。作为第二批试点城市之一的沈阳的两化融合走在全国的前头。然而,当沈阳向两化深度融合迈进时,众多企业却遇到了专业人才缺乏的难题。本报与沈阳两化融合发展促进中心联合对40余家沈阳制造业企业所做的调查发现,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成为两化深度融合的最大“瓶颈”。

企业之痛 两化融合人才奇缺

3月20日,某制造企业的大件一车间,正在紧张工作的10m立车床突然停工,一停就是半天。原来是在进行第二道工艺——镗削时,计划员在操作企业新上的软件MES(制造执行系统)时下错了指令。“我们经常出现因员工不熟悉软件而产生的各种各样问题,甚至会严重影响生产进度,”该企业两化融合办公室主任无奈地说。

特变电工沈变公司的两化融合进入企业流程优化阶段。该集团副总工程师宋岩松说,把企业内部流程标准化,再进行流程的优化,这个过程涉及多达数千万个零部件,上百个环节。能把这些用信息化手段联系起来的人才很少,能对流程再优化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作为沈阳市两化融合推动的实体力量,沈阳两化融合发展促进中心对包括特变电工沈变、北方重工、沈阳防锈包装等40余家制造企业所做的调查显示,缺少懂得企业业务与IT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沈阳推进两化融合的最大 “瓶颈”。

另一份由沈阳两化融合发展促进中心提供的网络调研数据显示,2014年2月,沈阳市42家重点企业共发布招聘岗位599个,招聘人才数量2479名。其中两化融合型人才岗位1325个,占总招聘人数的53.4%。两化融合人才岗位成了目前企业需求量最大的岗位。

三洋重工信息部负责人说:“现在企业搬迁、改造工作给部门网络信息化人才带来巨大缺口。现在这样的人才有多少我们要多少!”中瑞汽车零部件企业技术部负责人表示:“企业一线员工对信息化技术很陌生。我们迫切需要高素质的两化融合人才加盟。”

调查数据 岗位需求近十万个

“沈阳两化融合人才奇缺。这是一个正确判断!”一位长期从事两化融合全市管理的专家说。那么,具体缺口有多大呢?

IBM公司为特变电工沈变规划的两化融合人才匹配报告显示,像特变电工沈变这样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企业,两化融合人才团队要达到30人。沈阳两化融合走在最前头的是三一重装,从2004年成立到现在,年销售收入从几千万元到突破50亿元,两化融合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该企业两化融合人才专业队伍有近40人。

依据这两个公司的标准,考虑到企业类型 (如通用类或是非标类)及信息化复杂程度等,企业每亿元销售收入配两三名独当一面的专业素质强的两化融合人员是人才需求的底线。

数据显示,2013年,沈阳市共有规模以上企业达4033家。沈阳市两化融合促进发展中心对这些企业两化融合开展后的人才需求进行分析后发现,网络维护人员、网站维护人员、电子商务人员、情报人员、翻译人员等岗位的总需求规模在9万人左右,而这还不包括在产品设计、流程优化等方面更高端的两化融合人才。当两化融合让企业生产车间进入数字化、物流进入信息化、远程监控进入管理系统后,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将越来越多。

市场呼唤 大学设立 “两融”专业

近日,沈阳北软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 (两化融合方向)人才接到来自中航工业集团的用人通知,该方向36名2014年毕业生即将被该公司录用。今年,北软的两化融合专业毕业生约有500人,已有近百人签订了就业意向合同。在大学毕业生普遍就业难的形势下,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为何能进入大企业? 帮助企业解决了大量生产线上MES终端设备维护难的问题,提供专利、互联网支持,跟踪前沿技术……前两届两化融合专业方向毕业生的优异表现让企业深深体会到北软毕业生的 “实用性”。在全国第一个设立了两化融合专业方向的沈阳北软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凭借敏锐的前瞻性抢占了就业先机。

“两化融合,就本质而言,是补上工业化的短板,通过标准化等核心内容,让企业效率提高。”两化融合专家,有十几年两化融合工作经验的宋岩松坦言,“而补工业化短板就要熟悉企业内部的所有业务,并能寻找到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点。没有10年的企业工作经历和五六年的IT工作经验,很难做到。”

“靠企业自己培养人才显然来不及,也不够用,更跟不上已进入了产品融合、技术融合、管理融合和产业融合阶段的两化深度融合的脚步,”沈阳北软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桂平指出,“两化融合人才缺失的解决之道,就是高等院校适应两化融合发展的需要,尽快设立两化融合专业,建立两化融合的思维体系和知识体系,推动两化融合向深度进军。”

[资料来源:沈阳日报2014年4月2日第A08版]

[1] 快速补齐两化融合人才短板.中国电子报2009年7月10日第008版.

[2] 徐立清: 试论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对接的必要性及其对策.高等农业教育,2007(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