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觉更新领导思维方式

自觉更新领导思维方式

时间:2022-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过去几十年一贯制直接来源于前苏联的领导思维方式等这些意识领域也不例外。当前,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转换领导思维方式,实现领导思维方式现代化,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领导者摒弃旧的思维方式,接纳新的思维方式,为领导思维注入新的血液并使之现代化、科学化。领导对象的这些变化应引起各级领导者的高度重视。

第二节 自觉更新领导思维方式

恩格斯曾经说过:“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1]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存在,领导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不断更新,我们应当自觉地更新领导思维方式,做到与时代同步。

一、认识思维对象的变化

(一)时代变化呼唤领导思维方式转换

马克思主义早就告诉我们,意识是基于物质而产生的;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变化,其根源必定在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每一种思想体系,都有其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历史背景,背景变化了,思想体系也必然要随之变化。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引用了前苏联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模式,自然而然也就引入了与这些体制相适应的领导思维方式。当时,前苏联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应运而生的领导思维方式必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为计划经济的运行和操作服务的;无论是从思维方式的出发点、落脚点,思维的惯常定势,还是思考问题的角度、层面,以及思维方式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无不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和主旋律。客观地讲,这些模式包括领导思维方式在当时是适用的,并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与时代结合的产物。

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统得过死导致的计划经济弊端越来越明显,我国已开始大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随着经济领域的大变革和对外政策的大开放,整个社会呈现出新的景象。在这种背景下,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社会的方方面面也急需发生相应的变革。过去几十年一贯制直接来源于前苏联的领导思维方式等这些意识领域也不例外。但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仍有许多领导者还被落后的传统观念、陈旧的习惯势力以及多年“左”的思想意识紧紧束缚。这些思维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当前,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转换领导思维方式,实现领导思维方式现代化,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

(二)市场经济发展迫使领导思维方式转换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既产生于实践,反过来又可以指导实践、推动实践。中外历史还雄辩地证明,任何大的时代变革无不是以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转换为其先导的。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思想战线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际上就是一场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转换更新运动。随后的80年代“文化热”从理论深度和影响广度上都扩大了那场讨论的成果,使人们普遍认识到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转换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接着90年代初,以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为标志,中国大地又一次掀起了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变革的浪潮。“可以说如果没有那次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转换,很可能至今我们还在计划经济‘笼子’里苦熬,也很可能不会有党的十四大提出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这一划时代的重大社会经济决策。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离不开领导思维方式的转换,同样,市场经济的发展更离不开领导思维方式的不断转换和更新。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思维方式特别是领导思维方式的转换有着决定性、全局性的意义,因为领导思维方式的转换所带来的不是局部的、暂时的、表面的某一方面的变化,而是深刻的、根本的、革命性的变革。它影响的是一批人、一个群体甚至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改变。可以说中国社会的改造和发展不仅是一个生产方式的改造和发展问题,也是一个思维方式尤其是领导思维方式的改造和发展问题。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变化,必然迫使领导思维方式的转换。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领导者摒弃旧的思维方式,接纳新的思维方式,为领导思维注入新的血液并使之现代化、科学化。这是因为:

1.市场经济的发展引起了领导工作内容的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领导工作的内容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领导工作由过去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由“抓革命、促生产”转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个文明一起抓”,转到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领导工作内容的这些新变化要求领导者转换视角,改变思考问题的出发点、立足点,不断加强新形势教育与学习,从而引领领导思维方式做出适应形势的重大转变。

2.市场经济的发展引起了领导工作对象的变化

领导对象就是被领导者,是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个人或集体。建立在市场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主要是通过资源配置、调节供求矛盾和利益分配的经济运行方式来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的。它的这些特征决定了要适应市场经济在当今的发展趋势,领导者应当关注被领导者思想观念、道德观念、行为交往、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尤其是群体被领导者,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群体的构成成分、人员素质、思想观念、道德情操、信念追求等方面。相对来说,过去的领导对象文化层次比较低,思想比较单纯,经济收入也大体相差不多;而现在的领导对象,文化程度、知识眼界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他们的生活情趣、生活目的都存在很大差异,道德观、价值观也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他们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新时代的特点,在视野、思维上都具有开放的特征。领导对象的这些变化应引起各级领导者的高度重视。领导工作也要及时改变着力点,加强领导工作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提高领导效能。领导对象的变化,更说明领导思维方式转换迫在眉睫。

(三)现代科技发展推动思维方式转换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现代科技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伟大革命。以电子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已渗透并应用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变革、国家安全乃至整个国家发展的战略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给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生活理念及方式带来了本质的变化。一方面,信息传播速度迅速加快,使得知识商品化能力大大提高,知识应用于制造业、服务业的速度明显加快;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革命导致了全球经济的增长方式产生根本性变革,人类进入一个以知识和技术为主导的时代。在这种新型经济中,知识的比重超过劳动力而一跃成为最关键的因素,知识的生产、学习、创新将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因此,作为一名现代领导者,一定要审时度势,重视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和现代技术,把视野转向现代化、转向世界、转向未来,并深入研究影响思维方式的各种要素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建立科学的现代思维方式。

认识思维对象的变化,深刻把握领导思维方式的现实性和时代性,是现代领导者的基本素质,也是领导活动能否与时代同步的决定性条件。在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领导者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勤于动脑,大胆创新,开创领导工作作风和思维方式的新局面。唯此,我们的各项领导工作才会卓有成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也才会生机盎然,永葆青春。

二、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性

(一)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思维定势是指思维主体在思维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思维趋向。由于思维的惯性作用,思维主体往往倾向于以原有的经验和知识来对待和衡量新的信息。思维定势的形成,主要是思维的参照系数太少,思维主体长期接受同一信息的频繁刺激而造成的。

无可否认,思维定势在思维过程中有积极的一面——当思维主体原有的经验和知识与新信息相一致时,立即凭经验即可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是,当思维主体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环境、新信息发生矛盾时,思维定势便会呈现出消极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思维主体总是趋向于用老经验、老方法去解释新信息,而不愿意对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加以调整和补充,或者大胆地以逆向思维思考,这时就可能产生以下一些主要的消极影响:

1.思维主体把新信息加以歪曲而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可能造成思维的封闭性,束缚人们思维的创造性,从而导致创新的失败

由于思想上对经验和知识的既有认识,既而在心理上对事物的判断产生了一成不变的刻板印象,领导者再不愿去针对具体的环境比较其差异,而是沿袭已经存在的传统和经验,导致在思维上,进而在活动成果上很难取得突破。这样的事情在科学上不乏其例。在爱因斯坦之前早就有科学家提出过长度收缩的假说,他们实际上已经涉及了时空的可变性,进一步就可推导出关于质能公式的假想,但由于思维定势的作用,受既定的以太学说的束缚,几乎走到新时空观的边缘又回到了原来的老路,没有能成为相对论的创始者。而爱因斯坦的成功在于,他敢于突破旧的时空观束缚,不为前人经验左右,突破旧说的约束,另辟蹊径,大胆思考,从而先后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成为科学理论革命的领导者。在思维定势这一不容忽视的思维规律面前,保持一种思考的习惯和冷静的头脑是至关重要的。

2.思维主体以原有的经验去衡量新信息,可能引起思维方式的偏见,拒绝接受新知识,从而导致活动失败

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有这样的事例。19世纪英法战争期间,欧洲大陆上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在海上与英国交战却屡战屡败。美国发明家富尔顿向拿破仑建议改进战舰,把法国的战舰砍断桅杆,撤去风帆,把木板换成钢板,再装上蒸汽机。可是拿破仑心想,船没有帆怎么能航行?木板换成钢板,加重了船的重量,船不会下沉吗?于是拿破仑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富尔顿的建议。拿破仑之所以拒绝富尔顿的合理建议,正是他思维定势的偏见因素所导致。他从自己的狭隘经验出发,以老眼光看待新事物,认为凡是有船航行必然要依靠风帆,铁铸造的东西一定会沉落水底。如果拿破仑打破思维定势,认真思考一下科学家的建议,大胆地进行尝试,或许19世纪的欧洲历史就要改写。

3.思维定势作用引导思维主体按照旧的习惯和经验去判断、看待新事物,以不变应万变,可能使思维判断出现错误,从而导致行动失败

《三国演义》里司马懿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就是他的思维定势造成的。司马懿深知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由此他断定,自己面对的不可能是一座空城,其中必然有埋伏。司马懿不敢进城并迅速撤退,结果大上其当,同时也失去了一次生擒孔明的天赐良机。司马懿判断失误,完全是由他的思维定势造成的。孔明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才导演了一出堪称千古绝唱的“空城计”。

(二)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要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首先必须接纳各种新信息,尤其是与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相反的信息,这样才能扩大思维的参照系,从而冲破思维定势的约束。其次要灵活运用多种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打破单一的思维模式,激发思维的创造性,从而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具体来讲,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防止和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1.不因循守旧

消极的思维定势总爱从传统和惯例中找根据。例如“两个凡是”,从思维方式来说,就是一种固定化思路的反映。现在我们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尽管在不少方面仍然需要继承和借鉴以往的某些经验和惯例,但是我们更应该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性,不因循守旧,在许多方面大胆而科学地革故鼎新。

2.不自我封闭

在消极的思维定势禁锢下,人们往往总爱眼睛向内,而不是在注重国内的同时,也放眼国外,学习国外有益的东西。如同鲁迅先生对旧中国一些人的讽喻:凡“国粹”所在,均“妙不可言”,“即使无名肿毒,倘若生在中国人身上,也便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这种消极影响曾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产生不少阻力。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心,这已经不是主要问题,但仍然在相当范围内存在。要克服这种消极影响,就要求思维主体不自我封闭,以开阔的胸襟迎接新事物,对待新信息。

3.不盲目崇外

如果说盲目排外已经不是主要的问题的话,那么崇洋媚外的势头却有增无减,这是缺乏民族自信心的一种突出表现。这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是总爱效仿外国,照抄照搬。这同自我封闭的心理思维方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个极端。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必须从各国具体的条件出发,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还有其他许多不同。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不能照搬。过去我们中国照搬别人的,吃了很大的苦头。中国只能搞中国的社会主义。”只有不盲目崇外,我们才能坚定不移地走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也才会指日可待。

4.不简单唯上

总爱从上级的意图和指示中找根据,这是典型的盲从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在作怪。各级领导者理所当然应该认真贯彻上级的指示精神,但不应只起简单的“转运站”作用,而应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和特点,创造性地贯彻落实。这便需要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思维的作用,而不能简单唯上,盲目服从。只有这样,才能使执行决策的效率与效果达到优化的程度。

5.不片面唯书

总爱从书本和条条中找根据,这是有些同志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凡是说话作文,必先引用“本本”;凡是思考和解决问题,必先考虑“条条”,而不注意从实际出发,在实事求是上下工夫。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先辈,并不是在马列的书本里寻求了在落后中国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途径。马克思能预料到在落后的俄国率先实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吗?列宁能预料到中国会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吗?因此,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要打破常规、开拓创新,就必须注意摆脱各种妨害创造性思维的消极思维定势,不片面唯书,实现思想上的大解放。

三、剖析现有的领导思维方式

在当今时代,系统科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思维规律,已经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它要求我们从客观存在的系统出发,按照系统特性及其运动规律去认识事物,去改造客观世界,在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运用以下六种系统思维方式:

1.“整体”思维

系统是一个由诸多元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任何元素都不是独立发挥作用,而是围绕系统的统一目标在彼此协调中发挥各自的功能,产生“整体功能大于各局部功能之和”的整体优化效果。因此,我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绝不可从各个孤立的个体元素出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人为地割裂系统元素之间的有机联系,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即所谓“抓主要矛盾”,寻找突破口。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在改革系统中,每一项改革如何进行,都要服从改革系统的整体需要,目的是追求改革系统的整体优化。如果老想用“抓主要矛盾”的思维方法去指导改革,试图寻找改革的“突破口”,不仅不能使其他问题解决,而且破坏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达不到改革系统整体优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从系统整体出发,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不能只顾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对中央的整体工作部署采取消极或实用主义态度,要坚决维护中央的权威,保证政令畅通,使改革开放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有秩序地进行,绝不可脱离整体利益去试图寻找“突破口”。

2.“多极”思维

二极对称式是普遍存在的,如上下、左右、先后、正负电、南北极、作用与反作用等,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这种二重对称现象予以特别重视。当然,其科学价值不可否认,但我们也要看到,事物是由“多极”构成的系统整体,系统联系的对称是多重的。正如乌杰同志所说:“就一个具体事物来讲,也有不同的对称,如晶体中大量的三,四,六重对称,植物花序普遍存在五重对称,基本粒子,原子核有多重对称,还有四种核苷酸(A,I,C,G)的四重对称,人体则有偶对称,五对称(手指)等,因此,除了二重的对立统一规律及其思维方式外,还应有多元素的、多重的差异协同及其思维方式。”[3]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需要“一分为二”的两极思维,但也不能仅限于此,我们要着眼于客观事物系统的多重内在联系,运用“一分为二”,“合二为一”,“一分为三”,“一分为多”的多极思维方式。我国目前的所有制形式,有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所有制形式,有外商独资的私有制形式,也有集资、合资、合伙、入股等方式的所有制形式。如何认识,并非一定要“一分为二”地划分为姓“社”姓“资”的两极;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手段,如果不能突破“一分为二”的两极思维定势,就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只能在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中踌躇不前。历史的发展已使人们的思维方式从一极思维经过二极思维发展到今天的多极思维,人们的思维再不可停留在“一分为二”的两极思维中,要使思维适合客观世界多极发展的需要。

3.“层次秩序”思维

系统的等级秩序理论核心思想是关于系统的等级观念或层次观念。每一个系统是由不同元素构成的,每一个元素是由次级元素构成的系统。这样,每个系统就成了一个由若干不同等级元素系统组成的系统。领导工作是等级层次极为明确的人工开放系统,根据职能不同一般可分为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作业层四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工作性质、内容和人物各有区别。决策层主要解决管理工作中带有长远性和战略性的问题,如管理总目标的决策,战略计划的制定;管理层主要负责管理工作中带有协调性的各种工作,将决策层的总目标和战略计划转化为执行层可以执行的具体作业计划和程序;执行层就是组织作业者落实管理作业计划,具体操作管理业务活动。因此,领导工作系统从宏观到微观,不同层次具有职能上的很大差异性,如果领导者不运用“层次秩序”思维去分析自己领导的工作,合理地研究和确定不同的管理层次,必然导致整个工作系统处于混乱的无序状态。“一杆子插到底”只会使工作陷于被动,抑制领导工作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4.“内外因”协同进化思维

“适者生存,不适者死亡”是自然选择的普遍规律。系统生于环境,长于环境,它必须在开放中与环境交换必要的物质、能量、信息,才能维持其生存并保证其结构和功能。我们不仅要承认系统内部矛盾的作用,也要承认外部环境因素、外部矛盾的作用,而且要把环境因素提高到对系统的进化起关键作用的地位来认识。过去,我们一贯视之为真理的“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的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非根本的第二位的原因”已经不够或者没有充分揭示外因对事物进化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客观世界大量的事实可以看出,发展就是物质系统与环境协同进化,内因与外因协同作用的结果,二者并非一方总是起决定作用,总是第一位原因,而是在发展过程中交替地起支配作用,协同地促进事物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就是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其他国家包括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处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下,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协同发展。《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就是呼吁全人类共同保护环境,停止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建立生态农业,建设花园城市。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其目的是要改变过去在计划经济指导下只重视“内因”的生产局面,让各经济主体走向市场,优化企业同市场的关系。因此,哪个企业能同市场协同进化,就会充满活力并在竞争中不断壮大发展。反之,就会被市场竞争无情地淘汰,遭受失败的厄运。

5.“结构—功能”思维

领导者都希望能领导一个高效率的工作机构,如何提高领导工作的效率呢?笔者认为,“结构决定功能”,有什么样的管理主体系统结构,管理工作就能发挥什么样的功能。其结构由三个因素决定:一是要素的质,二是要素的量,三是系统要素之间的联结方式和相互作用。这三个不同的结构要素在规定结构的质及其功能方面各起不同的作用,其中,要素在结构上的排列次序是系统结构质变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系统整体质和功能的变化。历史上著名的田忌赛马:齐王的上、中、下三马均优于田忌的上、中、下三马。田未改变马的数量和质量,而只是改变了赛马的排列秩序,结果田以2比1胜齐王;还有石墨与金刚石同是由碳元素构成,只是由于碳元素的空间排列不同,就显示出截然不同的物理性质。“人海战术”把重点放在结构要素的数量增减上,而忽视要素的质和空间联结方式的作用,势必限制了“结构—功能”发挥的程度。政府机构如何改革?一要精简,二要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三要迅速转换政府职能,不要只着眼于某一方面而要做到三个方面相互配合;企业也要迅速转轨,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的领导体制。

6.“非平衡”思维

“非平衡是有序之源”是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其创始人普利高津认为:系统只有在开放的非平衡态下,才会产生差异势能,从而实现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不断交换,一旦某种参量达到某一阀值,系统就会通过涨落或突变,使系统结构发生质变进入新的有序状态,新的有序结构导致系统整体功能的飞跃,从而推动系统不断进化。现代经济是一个非平衡、非线性的开放系统,市场本质上就是一个不均衡的体系,供求不均衡,买者和卖者不均衡,市场价格因供求变化而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市场不均衡机制作用下,劳动力、资金、技术、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总是因各地区、各部门的发展程度不同而流向收益较大的地区或部门,因而,区域经济不可能平衡发展,产业结构也不应均衡,“非平衡”是客观的、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永远处在“非平衡——平衡——非平衡”的动态过程中,片面追求人为的“综合平衡”只会脱离实际而付出牺牲经济利益的代价。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最后实现共同富裕。如何走向共同富裕呢?邓小平同志认为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让先富裕的地区发挥示范作用,帮助和带动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4]这一论断包含了丰富的“非平衡是有序之源”的系统思想。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同步富裕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共同贫穷。

系统科学理论是对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用它来改造我们的传统领导思维方式,是当代社会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哲学发展史来看,一种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当代的科学发展水平有直接的关系。系统理论不排斥辩证法,相反,它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大师们很早就注意到了系统,并从系统与要素,整体与部分以及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阐述,正如美国学者D.麦奎里和T.安贝吉在《马克思和现代系统论》一文中写道:“马克思确实可以看做是一位早期的系统论者,他的理论工作的主要部分都可以看做是富有成果的现代系统方法研究的先声。”[5]只是由于当时科学和社会发展水平等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思想未能进一步普遍化并成为独立的理论。

列宁同志曾经说过,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把马克思主义的不同方面显示出来。[6]在当代,由于科学的一系列突破性发展,由于人类社会复杂化、系统化、整体化趋势日益增强,系统思想在人类思维发展中显示出来,并成为引人注目的思维规律,是合乎历史发展的逻辑的。

剖析不是全盘否定,改造也不是全盘否定,尤其不否定传统思维在一定历史环境中的科学价值及其所产生的积极成果,改造是一种充实,一种发展,其目的是用符合当代社会实践的思维规律去更好地指导当代社会实践。[7]

四、更新领导思维方式的框架

(一)领导思维方式内容的转变

领导思维是指在领导活动中以领导为核心,围绕制定和实施领导目标而进行的理性认识活动。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学会正确的科学的思维方式是现代领导者必须具备的条件。这种转变应是全方位的、系统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斗争思维向建设思维转变

所谓斗争思维,是指人们在处理问题和矛盾时,总是从事物的两极出发,通过双方的斗争来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思维方式。斗争思维是典型的两极思维。按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斗争中的同一性,而矛盾的斗争性是同一性中的斗争性。任何离开了同一性的斗争都违背了事物矛盾的特征,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斗争思维只强调矛盾的斗争性,而忽视了矛盾的同一性,因而从思维方式上说,它不是辩证的,而是形而上学的。从解决矛盾的方式上看,运用斗争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并不十分有效,相反,它还会激起更多的矛盾,不利于事物的发展。过去,我们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事实证明,它对社会主义建设并不十分有利,相反还酿成了十年“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错误和灾难性的后果。长期的斗争哲学必然培育了人们的斗争思维方式,并把这种思维方式推广到极端,成为我们干部的唯一思维方式。我们的许多干部习惯于搞斗争,并总是想通过斗争来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如果说这种思维方式在过去还用得上,在今天就显得十分幼稚了。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转变的过程中,我们要树立建设思维的思维方式。

所谓建设思维,是指人们的思维活动从有利于事物的发展和矛盾的解决出发,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利用矛盾的同一性去解决矛盾的一种思维方式。建设思维强调的是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对立面的统一。建设思维不是不承认矛盾的斗争性,而是把斗争性作为手段,通过斗争来达到统一。在这点上,它与斗争思维是根本不同的。斗争思维把斗争既作为手段,又作为目的,不斗争不罢休,甚至没有对立面也要树立一个对立面而与之进行斗争。建设思维在解决矛盾时,比较善于运用矛盾的同一性,特别是善于运用矛盾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能够互相吸收、共同发展的特征来解决矛盾。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解决祖国统一、边界纠纷、国与国利益冲突的重大问题时,就是善于利用矛盾的同一性原理来解决矛盾的。建设思维的立足点是化解矛盾、协调冲突,它在和平时期以及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上有着重大作用,对领导干部思维方式转变的作用和意义相当大。

2.从经验型思维方式向科学型思维方式转变

经验型思维是以个人的经验、阅历、能力和学识为基础,通过个人的主观认识来进行思维的思维方式。而科学型思维是以科学的原理、方法为基础,通过科学的手段和程序来进行思维的思维方式。经验型思维有它的合理性,并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思维方式是与小生产的生产方式和社会保守稳定相一致的。在进入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传统的经验型思维方式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特别是人类已经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知识、信息、智力已是社会的重要财富,这就迫切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向现代知识型、科学型的思维方式转变。我们应该认识到,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已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靠传统的经验型思维方式不能有效地解决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如果我们还满足于用小农经济、计划经济的那一套方法来解决今天的问题,视野不开阔,思想不解放,接受新事物不快,不敢开拓创新,我们的领导干部又如何承担得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任呢?今天,领导思维方式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不仅显得十分重要,而且越来越紧迫。

经验型思维方式与科学型思维方式的主要区别是:经验型思维方式主要依靠领导者个人的经验来决策,而科学型思维方式主要依靠科学的方法和程序来决策;经验型思维方式不能随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它是指向过去的,而科学型思维方式能运用科学知识和技术方法来适应条件的变化,它是指向未来的;经验型思维方式是用行政命令来解决政治、经济、思想和其他问题,而科学型思维方式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现代科学的成果来解决各种问题。

3.从封闭型思维方式向开放型思维方式转变

封闭型思维方式就是把自己与周围环境割裂开来,满足于自身的现状,不求进取的一种孤立的思维方式。开放型思维方式是一种把自己与周围环境紧紧联系在一起,注重交流、注重发展、注重未来的一种外向型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开放的,因而它能使人在相互的交流过程中学习他人的长处和优点,有利于接受新的知识、新的信息,有利于改变旧的观念和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联系的,因而它能使人在相互联系中加强交往,互通信息,参与竞争,展开横向比较;这种思维方式是发展的,因而它能使人从未来的角度把握现实,从现实中思考未来,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从守旧思维方式向创新思维方式转变

守旧思维方式就是把过去作为标准来评价今天的现实,坚守过去的习惯和传统,否定今天的新事物、新观点、新办法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主要表现是思想保守,面向过去,缺乏创新,如信守“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坚守对社会主义的固定认识,等等。创造型思维方式就是运用已有的思想材料,去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思维方式。它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旨在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表现为发明新技术、形成新观念、提出新方案、做出新决策、创建新理论等。创造性思维方式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具有重大作用。它可以不断增加人类的知识总量,不断推进人类认识世界的水平,不断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不断开拓人类的实践领域。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创造性思维方式对领导思维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5.从单一思维方式向多维思维方式转变

单一思维方式就是把复杂的处于相互联系中的事物孤立起来,用片面、绝对的方法看问题和处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单一思维方式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它是以在绝对不相容中思考问题的方式来进行思维的。在社会生活中具体表现为一切从本本出发,一切照搬照抄,喜欢一刀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种思维方式必然会因循守旧,思想僵化,官僚主义盛行,搞集权独断。单一思维方式不可能产生生机和活力,只会扼杀人的创造本性。多维思维方式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思维活动,从思维的各个层次出发,对事物进行多方面、多因素和多变量的全面考察的思维方式。多维思维方式的特点就是思维的多角度性、多层次性、互为中介性。多维思维方式反映的是事物的辩证性,充分体现了当今世界联系的网络化特征和层次化特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领导所面对的环境是复杂的,面对的社会组织是多样化的,面对的利益群体是多元化的,也就是说,领导系统中领导者、被领导者、领导环境和领导目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个子系统处于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这就决定了领导者再也不能运用过去单一的行政命令式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和处理问题了,而必须运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手段和方式来进行观察和思考问题。可以说,多维思维方式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的思维特征。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思维方式的更新

思维方式的构成是多方面的,要变更思维方式必须从多个环节中抓住最主要最关键的一环,即要树立新的观念。现代领导要充分认识观念更新在转变思维方式中的重要作用,注意把握以下两个问题:

1.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掌握现代科学知识是观念更新的思想基础

观念更新从本质上讲,就是用正确的思想理论和现代化科学知识武装头脑,转变人们头脑中过时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因而现代领导一定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尤其要加深对邓小平同志的著作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因为其中充满着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思想、新观念,我们可以从中直接吸收丰富的思想营养。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扩展知识面,以增强观念更新的内在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讲,观念更新也是知识更新的结果。当今世界,很多新观念的出现实际上是浓缩了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开阔知识视野,改变陈旧狭隘的思维方式。封闭的思维模式是影响观念更新和扩展知识视野的一大障碍。我们要努力学习现代科学知识,广泛借鉴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各种新兴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吸取营养,更新观念,转变思维方式,把我们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更出色。

2.观念更新应该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

观念更新要注重历史的继承性。传统观念不一定是落后观念,观念更新决不是抛弃我们的优秀传统。应该抛弃的是那些与市场经济和经济建设格格不入的旧传统、旧观念;而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自强不息、励精图治、精诚团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精神瑰宝,我党几十年来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不仅不能抛弃,而且要继承并发扬光大。

观念更新不能照搬硬套。因为别人的东西即便是正确的新观念,也有时空上的局限性,也必须以我国的国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对外国的东西既不能一概排斥,也不能全盘照搬,应当按照我们的实际需要加以选择。同样,即使我国的东西,由于地区经济状况的不同,既有共同点和不同点,也不能全盘照搬。

观念更新和转变思维方式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也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要扎扎实实,不能过分强调生动性、趣味性,从而忽视思想性、原则性。我们应该抛弃那些不求实效,只求时髦的做法。

总之,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现代化的领导和领导思维方式,现代化的领导和现代化的思维方式的更新和培养是一个渐进而同步的过程。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1页。

[2]《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讲话稿》(单行本)。

[3]参见乌杰:《系统辩证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李长域:《系统哲学浅析》,载《系统辩证学学报》,1994(1)。

[6]李长域:《系统哲学浅析》,载《系统辩证学学报》,1994(1)。

[7]参见陈克文《变革思维方式的科学》,上海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