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优化思维方式

优化思维方式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目前影响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及创新能力形成与发挥的思维方式方面的表现主要有:权威的禁锢、学科壁垒定势等。所以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及创新能力形成和发挥已经不可能完全满足于局限自家领域,要突破这种学科际的壁垒,因为创新最为活跃和可能的地方就在学科间的交叉、边缘地带。
优化思维方式_跨学科研究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二、优化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主体认识和改造自身与客观世界的一种总体观念图式,能够有效推进或制约主体的认识和改造能力。当主体思维活跃、思想解放时就能够打破一些传统的思想束缚和思维模式的禁锢,呈现出以新的范式、新的眼光来看待既有对象,从而促进主体在认识和改造自身与世界时采用新思维、新方法。反之,若主体始终挣脱不了旧有思维方式的束缚,难以突破旧有体系,想取得认识和改造自身与客观世界的新境界、新视角和新手段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样,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而言,优化思维方式也极其重要,尽管优化思维方式不完全等同于转换范式,但是二者却异曲同工,正如库恩所言的,“范式一改变,这世界本身也随之改变了。科学家由一个新范式指引,去采用新工具,注意新领域。……在革命过程中科学家用熟悉的工具去注意以前注意过的地方时,他们会看到新的不同的东西”[8]。在目前影响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及创新能力形成与发挥的思维方式方面的表现主要有:权威的禁锢、学科壁垒定势等。

首先,拒斥权威。这里所说的权威,主要是指代表着当时国内外前沿水平的学术理论及其观点、见解的专家学者等,几乎所有科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都是在尊重权威的基础上,不断挑战权威、超越权威的过程。拒斥权威不是盲目地打倒一切权威,而是在尊重权威的基础上,挑战权威、超越权威,否则摄于权威的地位而亦步亦趋,学术就永无创新发展了,其实这也是牛顿“站在巨人肩上”之意。权威总是与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的,必然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和认识的局限性,权威的生命力与其发现、发明或创造之成果的历史性广度和深度密切相关。“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正确的认识都是与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即它赖以产生和发挥作用的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状况相联系的。超出这种具体情况,真理可能就不成其为真理,甚至会变成谬误。对任何正确认识和科学结论都不能不考察它形成的客观条件和适用范围。这样做,是对真理负责,对科学负责,也是对权威的真正尊重。恩格斯就指出:“世界体系的每一个思想映象,总是在客观上受到历史状况的限制,在主观上受到得出该思想映象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的限制。”[9]所以每一时代人们的认识“所包含的需要改善的东西,无例外地总是要比不需要改善的或正确的东西多得多”[10]。因此,我们要尊重权威,但没有必要迷信权威,神化权威。一切有志于在学术理论上大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总是不迷信权威,敢于挑战权威。科学发展史上一切成就卓著,创立了新学说、新理论、新学派的大家巨擘,莫不如是。哥白尼如果没有挑战权威的勇气,不敢于超越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地心说”,就不可能提出“日心说”;康德如果没有挑战权威的勇气,不敢于超越机械论的世界观,就不可能分别提出关于宇宙起源的“星云学说”和在哲学上实现“哥白尼式的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如果没有挑战权威的勇气,不敢于超越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及其代表人物,就不可能创立马克思主义;而对中国的特殊国情,毛泽东如果一味信守俄国革命模式,不敢突破城市中心论,就很难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而对新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遇到的新问题,邓小平如不敢于突破计划经济的思路和体制,就不会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如此等等。所以说,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及创新能力形成和发挥的前提就是要在思维方式或意识上尊重权威而又敢于挑战和超越权威。

其次,破除定势。这里讲的破除定势主要是指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及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挥在思维方式上要打破以往老死不相往来的学科壁垒。当然,学科的合理划界还是有,所谓“术业有专攻”、专业意识,但是现在的问题却是学科的划界往往成了学科壁垒,许多学者固守本学科的界限甚至是落后的范式,而不管研究对象本身的综合性与整体性。现代社会问题极具复杂性,要融会多学科的知识才能胜任,就此而言,固守学科的“楚河汉界”,无异于拒绝思想理论的创新,无论是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联姻,还是哲学社会科学内部学科之间交叉都能成为创新活动新的生长点。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早已成为创新的重要条件,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在总结当时自然科学发展规律时就指出,“在分子科学和原子科学的接触点上……但是恰恰就在这一点上可望取得最大的成果”[11]。当前,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已经很难把一个重大问题简单地归属于某个单一学科。有人统计了《Nature》和《Science》这两份典型的自然科学杂志,2000年以来发表了一百多篇研究人类社会和人文问题的文章。事实上,现在人类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无法划定为是哲学社会科学科的、理科的或工科的问题,比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交通问题、国家安全问题、创意经济问题、语言问题、人工智能问题、金融犯罪问题,等等。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要求以领域、问题为导向组织跨学科、多角度的研究,以问题为中心组建研究机构和研究团队已成为当代学术研究的客观要求和发展趋势。传统的院、系、所体制已不适应学术研究发展的要求,需要进行研究组织模式的创新,打破学科、学校和区域的壁垒。所以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及创新能力形成和发挥已经不可能完全满足于局限自家领域,要突破这种学科际的壁垒,因为创新最为活跃和可能的地方就在学科间的交叉、边缘地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