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学与人的思维方式

科学与人的思维方式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恩格斯曾经指出,所谓“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恩格斯还具体地指出:“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就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那么,为什么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会在人类思维中占据牢固的地位?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首先是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超出了“日常活动范围”,进入了非日常生活的“广阔的研究领域”,从而深刻地改变了常识的思维方式。

我们再来看常识的思维方式。常识的思维方式,是形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又适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思维方式。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一种依据和遵循“共同经验”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人作为经验的主体,以经验常识去看待事物和处理问题;各种事物作为经验的客体,以既定的存在构成人的经验对象。在这种日常生活的主——客体关系中,人是既定的经验主体,事物是既定的经验客体,主体的经验与经验的客体,具有确定的、一一对应的经验关系。白的就是白的,黑的就是黑的,男人就是男人,女人就是女人,太阳就是太阳,月亮就是月亮,一清二楚,泾渭分明。因此,日常生活要求人们的思维保持对“有”与“无”、“真”与“假”、“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非此即彼的断定:任何超越非此即彼的断定,都是对常识思维方式的挑战,也就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挑战。“两极对立”、“非此即彼”,这就是常识的思维方式。

恩格斯曾经指出,所谓“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恩格斯还具体地指出:“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就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那么,为什么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会在人类思维中占据牢固的地位?恩格斯非常明确地回答:“初看起来,这种思维方式对我们来说似乎是极为可取的,因为它是合乎所谓常识的。”[2]常识的思维方式形成于并适用于“日常活动范围”。一旦人的思维超出“日常活动范围”,进入非日常生活的“广阔的研究领域”,就会发生恩格斯所说的“最惊人的变故”——必须改变两极对立、非此即彼的常识思维方式。

现代社会生活中,首先是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超出了“日常活动范围”,进入了非日常生活的“广阔的研究领域”,从而深刻地改变了常识的思维方式。在许多人所熟悉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一书中,曾这样描述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所形成的思维方式的特点:“从绝对走向相对;从单义性走向多义性;从精确走向模糊;从因果性走向偶然性;从确定走向不确定;从可逆性走向不可逆性;从分析方法走向系统方法;从定域论走向场论;从时空分离走向时空统一。”[3]

科学的发展史是人类理论思维的进步史。科学概念的形成和确定、拓展和深化、变革和更新,不仅为人类提供“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而且为人类提供不断增加的、不断深化的认识成分和思维方法。从人类理论思维的总体进程上看,首先是从对世界的宏观整体反映进入到对事物分门别类的考察,从对世界的笼统直观进入到对事物各种属性分解的研究,从对世界现象形态的经验描述进入到对事物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的寻求;其后又从对事物的孤立研究进入到对事物相互联系的揭示,从对事物的静态考察进入到对事物的动态分析,从对事物的个别联系和局部过程的描述进入到对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的研究;现代则从对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的宏观把握进入到对事物联系与发展的内在机制的研究,从对事物的线性因果联系的认识进入到对事物的统计的、概率的理解,从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断裂研究进入到对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的探索。宏观与微观、决定与非决定、线性与非线性、精确与模糊、绝对与相对,这些认识成分的对立统一,在现代人类的认识系统中占有支配的地位。人们已经越来越深刻地懂得,我们用来构成世界图景的认识系统,是一个由众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认识成分按照一定的层次结构组成的、不断扩展和深化的有机整体。因此,现代人类的世界图景是一个具有多序列、多结构、多层次、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纵横交错而又生生不息的网络系统。这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现代科学“已把人类的思想训练到能够理解以前几世纪中有教养的人所不能理解的逻辑关系”。超越常识的思维方式,这是形成现代教养的重要前提,也是构成现代教养的重要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