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感受领导的思维

感受领导的思维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从1981年到1996年的十多年间,我经常与处在权力中心的人物接触,得以思考有关中国发展问题的战略。领导的内部讲话,我总是很快整理出来,通过新华社内部刊物供各级干部参考。这些领导人中,处事方式上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恐怕要数朱镕基了。其强悍与严厉可见一斑。我整理的历届领导的讲话剪贴有80多本。我感谢这个时代,也感谢新华社为我创造的条件,使我不断走向新的高度、新的深度。

由于从1981年到1996年的十多年间,我经常与处在权力中心的人物接触,得以思考有关中国发展问题的战略。我发现,领导人总是带着问题下来的,他们在例行公事视察或参加活动后,总是要转一转,想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或者是宏观经济,或者是农村发展,或者是企业改革,或者是党的建设。领导问什么、怎么问、关注什么,我细心地分辨着,也记录着。领导的内部讲话,我总是很快整理出来,通过新华社内部刊物供各级干部参考。

这些领导人中,处事方式上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恐怕要数朱镕基了。朱镕基向来以雷厉风行、敢说敢做、个性爱憎分明著称。一次,我陪同时任国务院总理的他考察山东棉花种植情况,地方领导在致欢迎词时说了一句“欢迎总理来视察工作”,朱镕基立刻打断讲话,纠正道:“不要叫我总理,我是副总理。”一位县长在汇报工作时,拿着稿件读,刚念了两三句,便被朱镕基打断:“把稿子放下,别说那些虚的,都是废话!”其强悍与严厉可见一斑。

而朱镕基为我修改稿件一事,更让我对其不说虚话、套话,只说实话的性格深有感触。撰写新闻稿时,我按照常规的写作套路写道:“朱镕基同志考察山东时强调指出,农业是国家的经济基础,一定要把农业生产放在突出地位……”,朱镕基大笔一挥,将我的新闻稿里的套话删完,导语里只留下一句话:“朱镕基同志考察山东时强调指出,国家需要棉花,鼓励农民多种棉花。”一句话,简单扼要,实实在在。此事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我自己也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已经是老记者了,对领导的研究这么不到位?心中不安。一人一个面,思维与表达方式也不同,要研究深透,把握精准。

有时领导人到下面考察,极少讲话。有些单位新闻记者写不出新闻稿,回去无法交差,急得要命。我则不慌不忙,总是能在领导离开前拿出报道,领导同志也总是一次通过,在我的稿件上签字同意发表。省里一些领导感到诧异,不知道我是什么时间与领导谈话的。我说,没有谈过话,我知道每个人心里想什么,这时候国家需要他说些什么新话。每位领导人到来前,我总是要把这位领导人的所有讲话找出来研究分析,分析他的思想倾向与讲话风格,并与当前国情和地方的地情结合起来,分析领导人说什么话是最适宜的。时长日久,我的思路总是十拿九稳,得到领导首肯。

为了全面掌握领导人的信息与思想观点,我特地把中央20多位政治局委员的每篇讲话都从报纸上剪下来,一篇也不敢落下。领导讲话精神是40多本,平时无事时,我便一本一本翻开研究,一个字一个字读过去,努力寻找彼此间不同,从中发现中国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发展趋势,不断做出自己的判断与分析。我整理的历届领导的讲话剪贴有80多本。经济类如宏观调控、通货膨胀、结构调整、产业政策、县域经济、金融形势等;政治类如政治文明、组织创新党建、群众路线、新阶层入党、民主选举、廉政建设等等。自进入新华社工作后,我整理的各种剪贴本达400多本,堆起来能一直到天花板。后来有了电脑,信息搜集容易多了,我把分类整理信息的方法移用到网络搜集上来,这个方法笨一点,但是很管用。那400多本剪贴能占半个屋子,我一直没舍得扔掉。

刚进新华社,老同志们总是说“吃透两头”,经过20多年我觉得这不仅是经验,而且是规律。吃透中间容易,吃透“最上头”与“最下头”,并不是容易的事,只有扑得身子,到老百姓中去,才能接地气,讲话有底气,看事有胆气,写稿有灵气。连续10多年的基层蹲点调研与随同最高层领导调研,这是不可多得的条件,这是老天对我的恩赐。我感谢这个时代,也感谢新华社为我创造的条件,使我不断走向新的高度、新的深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