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感受的特点

感受的特点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学生获得心理感受的过程.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体,也是参与数学活动的主体,更是经历“火热思考”并感受数学真善美的主体.因此,感受具有主体性.感受的主体性要求,数学教学应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在“再创造”的过程中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口去说、用手去做、用脑去思,这样学生就能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自己去感受

根据感受的心理过程,感受的特点主要有主体性、亲历性、过程性、协同性等.

一、主体性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学生获得心理感受的过程.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体,也是参与数学活动的主体,更是经历“火热思考”并感受数学真善美的主体.因此,感受具有主体性.感受的主体性要求,数学教学应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在“再创造”的过程中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口去说、用手去做、用脑去思,这样学生就能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自己去感受数学的真和美、苦与乐.感受的主体性体现在主体的主动性和差异性上,感受是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学生只有在主动参加各种数学思维活动中才能获得自己的感受.感受的主动性要求,数学教学应创设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阅读自学、讨论交流、尝试探究、问题解决等活动.感受的差异性表现在每个学生对新信息(新知识)感受所需要的时间不同、感受的过程不同、感受的结果不同.感受的差异性要求,在教学时应高度关注并主动适应主体之间的差异性,为适应主体之间的差异性,可采用分层教学、分层要求、个别指导、延时等候(留足时间思考)等办法.

二、亲历性

亲历性是个体感受的本质特征.亲历性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身经历某件事情.比如学生对“统计”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设计统计调查表,然后自己去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最后做出统计推断(结论),这样学生就经历了统计工作的全过程,获得了对统计的亲身感受.当然,亲历也不一定完全是亲身经历,它也包括学生在心理上虚拟地“亲身经历”某件事情,如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自己在解决一个比较难的数学题的感受时,学生就容易对这个教师的感受产生移情性理解,并受到鼓舞和启发.学生对某个知识的学习或对某个问题的探究,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去亲历,从而得到不同的认识,产生不同的情感.因为个人的感受可以有限分享(即分享到一部分),而分享适宜在交流中进行,所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某事物或信息的感受的交流是必要的、有益的.

三、过程性

没有过程就没有感受.学生对新信息的感受,是伴随对新信息的认知过程而生成的情感体验.这说明,感受既是认知过程,又是体验过程.学生对数学新知识的感受,是大脑四大功能区(感受区、储存区、想象区和判断区)密切配合、协同活动的结果,一般需经历八个阶段:“感”→“储”→“想”→“判”→“断”→“象”→“存”→“受”.数学教学不但要重视结果,更应重视过程.这里所说的过程应该是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全脑思维的过程、问题探究的过程、审美立美的过程等.从感受的心理过程可以看出,感受既需要左脑的线性思维,又需要右脑非线性思维.因此,感受的心理过程是全脑思维的过程.问题探究一般是一个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感受探究数学问题的艰辛与乐趣,从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数学美对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强化数学感受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和探究数学的过程应变成审美、用美和立美的过程.

四、协同性

自组织活动是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客观现象.协同学理论的创立者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H.Haken)说:“如果系统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预,我们说系统是自组织的.”大脑是一个整合的、互动的神经网络,其两半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就数学学习与加工而言,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数字表征是大脑多个神经系统协同完成的.[61]感受的心理活动可以看成是一个开放而有序的自组织系统.感受的心理活动遵循协同所揭示的规律.学生对数学新知识、新方法、新思想和数学学习过程的感受,需要大脑四大功能区密切配合、协同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