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兰州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对策研究

提升兰州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对策研究

时间:2022-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十一五”开始,伴随着国家提出振兴装备制造业及兰州市“393”国企改革攻坚战的顺利实施,兰州市装备制造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目前,兰州市是甘肃省最大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占全省的比重达60%。兰州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和产品销售收入分别占全省装备制造业的45.31%和61.9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85.71%,88.91%。通用设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2.93亿元,增长1.7%。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2 500万元,下降45.72%。

提升兰州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对策研究

装备制造业又称装备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其产品范围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装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7个大类185个小类。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根本手段,为工业化提供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兰州的装备制造业具有一定的基础,近年来积极实施振兴装备制造业战略,成效显著,但由于多种原因,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困难,振兴兰州装备制造业,依然任重道远。

一、兰州装备制造业发展振兴的新趋势

装备制造业是兰州工业的重要支柱。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机械、通用机械制造、电工仪器、仪器仪表等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基础比较雄厚、具有较强实力的装备制造业体系。伴随着“393”国企改革攻坚战顺利实施后国有资产的盘活,装备制造企业活力大大增强,效益大幅提升。

(一)发展历程

兰州装备制造业形成于国家“一五”、“二五”时期在甘肃布局的重点项目、发展于三线建设时期东部调迁建设项目。近几年,随着传统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改造升级以及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对外招商引资,装备制造业又重现生机。

第一阶段: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一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在兰州布建,如兰州石油化工机器总厂,是国家确定的石油化工机械国产化生产基地,以生产石油钻采机械、炼油化工设备制造而名扬海内外,曾创造出上百项新技术、新产品,填补了国内重大技术装备空白。上世纪80年代前,国内一半以上的石油钻机设备市场都被兰石雄踞。由于早期从苏联等国家引进了先进技术,兰州装备制造业建设起点较高,总体上接近当时国际先进水平,这些企业曾走过辉煌,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第二阶段: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为支援“三线”建设,分别由北京、天津、上海、沈阳、哈尔滨等大城市,调迁一批名优企业来到兰州。此后随着万里机电厂、长风机器厂、新兰仪表厂、兰州电机厂、兰州水泵厂、兰州机床厂、兰州轴承厂等企业的驻扎,兰州构成了一个专业面比较齐全的装备制造业体系,由此形成了以石油化工、仪器仪表、机电机床、模具、水泵水阀等为优势的传统装备制造产业,此后二三十年兰州的装备制造业步入了辉煌时期。

第三阶段:上世纪90年代初至其后的十几年,兰州装备制造业进入了相对困难时期。从“十一五”开始,伴随着国家提出振兴装备制造业及兰州市“393”国企改革攻坚战的顺利实施,兰州市装备制造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目前,兰州市是甘肃省最大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占全省的比重达60%。近年来随着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通过挖潜改造、科技创新、延伸产业链,在全国加快发展的大背景下,兰州装备制造业已出现了恢复的景象,并成为兰州地区工业经济中的亮点。[1]

(二)发展振兴的新趋势

1.兰州已成为全省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

2005年兰州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个数占全省68%;从业人员占全省61%;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76%。兰州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和产品销售收入分别占全省装备制造业的45.31%和61.91%。其中金属制品制造业占45.23%,96.26%。通用机械制造业占48.86%,46.04%。专用设备制造业占56.38%,83.1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85.71%,88.9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27.36%,34.34%。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21.13%,55.8%。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占109.9%,62.75%。[2]

2.装备制造业成为兰州工业发展的支柱

2006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152户,占全市546户的28%;实现工业增加值26.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2.4%,比上年增长21.17%,高于全市工业增长速度4个百分点。其中:金属制品业2.62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4.52亿元、专用设备制造业9.32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12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5.68亿元、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89亿元、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24亿元。全市装备制造业拥有资产153.1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4.9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3.17亿元,占9.1%;从业人数50 331人,占规模以上企业的23.4%。特别是兰石集团销售收入突破20亿元,同比增长53.22%。

表4-2 兰州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在工业经济中的地位

img42

续表1

img43

2006年全市工业企业利税50强中,装备制造业占了7家,兰州石油化工机械设备工程集团公司上缴利税15 493万元,兰州电机厂上缴利税4107万元,兰州宇通客车有限公司上缴利税3 898万元,兰州飞行控制有限责任公司上缴利税3 148万元,兰州瑞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上缴利税3 101万元,甘肃蓝科石化设备有限责任公司上缴利税2 838万元,中国北车集团兰州机车厂上缴利税1 742万元。这7户企业上缴利税34 327万元,占全市装备制造业上缴利税的74.8%。[3]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升。

2008年1—6月份我市装备制造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上半年保持高速增长,增长近一倍,其主要原因是去年新增项目吉利汽车的建成投产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是拉动装备制造业高于全市工业发展水平的主要动力。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8.48亿元,增长35.78%,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18.47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比重达12.86%,较上年同期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其中金属制品业完成增加值1.61亿元,增长17.08%。通用设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2.93亿元,增长1.7%。专用设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6.45亿元,增长43.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2.12亿元,增长96.6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完成增加值4.55亿元,增长65.1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2 500万元,下降45.72%。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完成增加值5593万元,下降42%。[4]

3.装备制造业形成了一批同行业的排头兵企业

目前兰州市装备制造业门类齐全,覆盖了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七个行业大类,产业基础比较雄厚。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农业机械、煤矿采掘设备、数控机床、电子通讯设备、仪器仪表、环保设备等诸多领域列入国家重点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项目,特别是石油钻采设备、电工电器、电机和发电设备、飞控雷达和真空设备已成为兰州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核心。截至目前,有规模的几十家装备制造业工业企业至少创造了10个“中国第一”,如为高尖国防武器配备的电源整套设备;我国第一台大型无油超真空抽气机组、第一台真空电子束扩散焊机、第一台大型天文望远镜镀膜机、第一台低温液氢燃料称重计量容器、第一台计算机集群控制的中开和大型铝板翘式换热器真空钎焊设备、我国第一台飞机地面电源车、第一台无人值守自动化电站、第一台低噪声电站、第一台大功率雷达电站。这些“中国第一”遍布全国,远销海外。兰石集团的石油钻采及炼化设备,兰州电机的大中型交直流电机,兰飞、万里的航空航天仪器仪表,471厂、兰州锅炉厂的循环流化床锅炉,蓝科石化的板式换热器,兰州真空设备有限公司的各类空间模拟实验装置及低温液体贮运容器,耐弛泵业公司的单螺杆泵,兰州高压阀门有限公司的高低压阀门,兰州建筑通用机械总厂的旋挖钻机,兰州水泵厂的离心泵、石化泵,兰州海默科技股份公司的多项流量计,兰州瑞德集团的半导体材料集成电路加工关键工艺设备等产品在国内外市场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兰州电机有限责任公司是西北地区最大的电机和发电设备制造企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10%,一般交流电机占8%,并研制出了国内首台兆瓦级大型风力发电机,作为国家863项目主要组成部分通过了国家级鉴定。兰州石油化工公司机械制造厂自主研制成功的33 000千瓦烟气轮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烟气轮机,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设计、制造特大功率烟气轮机的国家。

4.近几年兰州装备制造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006年,兰州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7.5亿元,工业增加值26.4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2.7亿元,增长22.2%;实现利税总额6.8亿元,比上年增长149%。2006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45亿元,占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8.52%。在全市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中,装备制造业约占23%。其中,兰石集团、瑞德集团等10户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占全市装备制造业的54%,产业集中度和产业规模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5]由于企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兰州市重点领域产品产量迅速增加。据2006年统计数据显示:农用运输机械18 421台,同比增长10.64%;起重设备2 033吨,同比增长10.39%;金属切削机床426台,同比增长3.4%;工业锅炉2 058蒸发量吨,同比增长2.82%;泵1 155台,同比增长10%;阀门3 530吨,同比增长10.83%;炼油、化工专用设备2.45万吨,同比增长41.03%;发电设备111.44万千瓦,同比增长8.65%;变压器165.55万千伏安,同比增长6.88%;交流电动机194.88万千瓦,同比增长4.78%;自动化仪器仪表4 872台,同比增长24.32%。

2007年,我市启动了“装备制造业发展年”,标志着兰州开始了以装备制造业为主攻的新一轮“产业再造”。按照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我市以装备制造业为突破,深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了有较强实力的装备制造业体系。经过各方的艰苦努力和加紧建设,如今,以吉利汽车、“兰高”阀门、机电及变压器等产品为主的空港循环经济产业基地;以兰石等企业为龙头,围绕钻、采、炼三大优势主导产品为主的七里河装备制造业基地;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业和机电一体化产品为主的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装备制造业基地以及榆中和平开发区装备制造业基地等“四大基地”已规模初现,正在成为振兴兰州装备制造业、加速工业崛起与经济发展的坚强柱石。[6]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5亿元,同比增长30.8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4.12%,较上年比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3.58亿元,增长43.1%;通用设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6.87亿元,增长25.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完成增加值7.47亿元,增长19.1%。同时随着能源供应偏紧,国外产品需求旺盛,石油机械机械行业完成出口交货值9.4亿元,增长10.76%,占全市出口交货值的比重由去年的35%上升到52%,首次超过有色行业,上升为第一位。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利税7.42亿元,同比增长62.01%,达到近年来最好的发展水平。装备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对其他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凸现。兰石集团、兰州电机、宇通客车、众邦电线电缆、兰州机车、通用机器、瑞德实业、兰飞总厂、兰高阀、耐驰(兰州)泵业等30户企业荣登装备制造业“30强”榜单。这些企业2007年的销售总收入达到82.64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2.81亿元,利税4.77亿元。排在榜单首位的兰石集团,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29.46亿元,利税1.13亿元;位列第30位的兰州锅炉厂也创造了年销售收入4 233万元,利税394.6万元的可喜成绩。[7]

5.科技支撑力较强

兰州装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在多年的发展中,装备制造企业和科研单位获得了多项国家科研成果奖。如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研制的浮动舌形塔盘、主电机直接启动埋入式盐浴炉两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动力大钳荣获国家发明四等奖;Z J4 5钻机和石油二厂催化裂化装置节能技术改造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液动大钳等19项科技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Z J4 5 D电驱动丛式井钻机等3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奖。[8]这些先进设备为我国石油钻采、石化工业的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装备,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近年通过实施或建成国债项目兰石大型加氢反应装置改造生产线、耐驰螺杆泵生产线异地改造、众邦公司电线电缆生产线、长虹电焊条厂、环保设备厂、兰石四方容器公司等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大大提升了装备制造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和竞争力,促进了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兰州电机厂交流调速电机和变频器填补我国空白,组建风力发电工程中心,研制成功兆瓦级风力发电装备;510所、兰州真空设备厂自主研发的真空获得和应用系列设备,与国际同步,空间模拟实验装置及低温液体贮运容器在保障我国神舟飞船发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兰州市装备制造业突出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研制开发了一批9 000米电驱动沙漠钻机、直升机吊装钻机、表面蒸发式空冷器、海墨多相流量计、高温高压合金阀门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石化机械,表明兰州装备制造业技术支撑能力在不断提高。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正在形成,官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入。2007年兰州高压阀门有限公司与兰州理工大学联合组建了阀门产品研发中心,有效提升我市阀门产品的整体研发能力和行业技术水平,这是我市振兴装备制造业过程中加强校企业合作,推进我市产学研一体化的又一次具体实践。目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10研究所、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兰州电源车辆设计研究所等机构具有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和兰州工业专科学校等院校设有50多个与机械电子、交通运输、材料科学、自动控制、信息技术等学科有关的院(系)和专业,年毕业生4 000余人。理工大学的焊接、液压、水机、金属材料等专业,交通大学的交通运输、机车车辆和自动控制等专业在全国享有较高的声誉。现在,国家干燥技术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兰州交大绿色镀膜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先后组建成立,兰石技术中心已升格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全市装备制造业已经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电机厂、兰石)、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占全市企业技术中心的一半以上,成为我市装备制造业研发和提升竞争力的强大平台。[9]

二、影响兰州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一)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兰州装备制造业虽然有一定的总量规模,企业总数工业增加值约占全省装备制造业的近一半,但上规模的企业不多,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整体实力明显不足。2006年兰州共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152家,在全省排在第一位,由于受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企业分布在八个县区、高新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众多但规模不大,产品众多但没有形成知名品牌和规模效应,缺乏整体优势和区域优势。大小企业采用相同的经营方式,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竞争。没有形成企业聚集性强、产品关联度大、生产衔接程度高、设备管理机制完善、成套配备能力强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缺乏国内和国际竞争能力。

从产业关联度来看,大企业大而不强,小企业小而不专,缺少起领军作用的核心企业,没有形成一个核心企业带动周围配套企业的产业群,相关企业在经济技术上难以结盟共同市场。中间产品自制率高,机械工艺专业化协作水平低。[10]很多企业组织结构松散、集中度较低,企业内部结构基本上是“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式格局,虽然近几年各企业做了一些精干主体、剥离辅助的内部改革,但对大多数企业来说仍处在低水平重复建设阶段,传统的组织结构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11]如七里河是我市装备制造业相对集中的区域,拥有兰石、兰州电机、真空设备等一批实力强规模大的大型主机制造企业。但是企业之间缺乏产业关联,没有形成以主机制造厂为核心,上下游配套关联的强大产业链,致使这些区域产业总体规模、经济效益、产品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很难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兰州装备制造业的长远发展,制约着兰州向具有一流水准的先进装备研发制造中心迈进的脚步。此外,装备制造业虽初具规模,但是生产各类通用、专用设备所需要的核心部件、基础件、功能件有相当部分依赖进口,即使开发设计出了新产品,也由于缺乏反应灵敏、高度专业化、标准化的制造加工配套体系,而使省内组织零部件的配套协作困难重重。配套半径的过大必然使企业成本增加,效率降低,利润减少,影响到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二)产品附加值低,产品结构性产能过剩

在兰州装备制造业中,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受企业自身积累、投资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近年来企业更新改造步伐缓慢,投入严重不足,大多数企业先进技术的装备率偏低,装备技术仍处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尤其是重大关键设备更新速度缓慢,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能力不足。这导致企业生产的产品出现结构性产能过剩,表现在产品结构上,就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多,技术型产品少,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缺少品牌支撑和影响力。由于这些行业技术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差,重大技术装备成套能力较弱,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较低,使该行业投入产出性价比较低,获利较少。

(三)劳动生产率较低

2006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列石化工业之后,排在第二位;相比之下,其全员劳动生产率却不高,仅为52 518元/人,比石化工业低92 183元/人,比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低46 192元/人,装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排在烟草、电力热力、饮料、医药、石化工业和冶金工业之后,仅比劳动密集型的煤炭采选业和建材工业高。从装备制造业行业来看,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最高,为77 235元/人,比装备制造业平均水平高24 717元/人;其次为电气机械制造业,为71 531元/人,比装备制造业平均水平高19 013元/人;金属制品业为60 697元/人,比装备制造业平均水平高8 179元/人;其他四个行业劳动生产率均低于装备制造业平均水平,依次为:通用设备制造业49 184元/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3 403元/人,通讯设备制造业11 828元/人,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1 586元/人。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行业技术配备比较先进,人员劳动效率较高,劳动密集型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差,劳动生产率低。

(四)企业组织结构不尽合理

近年来,我们把实施国有产权、职工身份“两个置换”和资产重组作为整合装备制造业的重要举措,在实现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的同时,鼓励和支持关联度强的企业以资产为纽带进行联合,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配套程度。通过推进改革、资产重组、招商引资、技术创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措施,全市装备制造业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布局调整有了新的优化,兰州电机有限责任公司、兰州高压阀门有限公司、兰石厂等一些企业通过行业整合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等,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兰州市装备制造业中国有经济比重大,大中型国有骨干企业多,构成了装备制造业的主体,相比之下,装备类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比重很小。目前虽然大部分装备制造企业已完成两个置换的改制任务和资产重组,许多中小型企业的股权结构实现了多元化,产权不清晰机制不灵活的问题也正在逐步解决,但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时,受体制环境及经营理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兰州装备制造业资本结构单一、外商投资企业少、民营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也较突出,在全市150多户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中,外资及港澳台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只占10%左右。还有一些长期在计划经济背景下运行的装备制造企业缺乏竞争意识,优势企业不大不强,中小企业不精不专,对整个经济的带动作用还不是十分明显。[12]

(五)人才流失严重,研发能力薄弱

多年以来,由于受到南方及沿海地区高薪和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的吸引,兰州市各大中型装备制造企业的人才出现了大范围、大规模的流失。兰州市的装备制造企业几乎都成了沿海地区及外资企业的人才培训基地。同时,也很少有新鲜“血液”输入到兰州市的装备制造企业,即使是本市高校培养的工科大学生都不愿把兰州市的企业作为就业目标。加上职业教育的滑坡,技术工人的质量和数量均不能满足发展需求。此外,兰州市一些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分配制度难以实现向特殊人才倾斜,造成人才大量流失,所需人才难以真正引进来。这导致装备制造业在人才方面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工程技术人员及工程师人数明显不足,尤其是缺乏专业技术上的领军人物。二是从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管理来看兰州市企业的管理人员不少,但真正拥有创新意识和专业技术能力的企业家却不多。三是研究开发人员结构不合理,通用型人才和一般技术人才为主体,而从事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技术人才不足10%。技术人才的流失,不仅导致企业研发能力不足,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而且造成高级技工的短缺,严重制约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技术创新离不开各种投入,其中研发经费投入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过去,我国实行以国家为主的科技开发投资体制,研发经费主要投向从事技术研究的科研机构,除了少数大型企业的重点项目能得到国家部分投资外,绝大部分企业的研发经费主要靠企业自筹和银行贷款。这在兰州市企业中显得尤为典型,兰州市企业的研发费用84.4%来源于企业自身,企业从政府得到的研发费用仅占7.4%。资金紧张是长期困扰兰州市企业发展的难题,现有资金投向不尽合理,同时,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银行商业化步伐加快,企业贷款的难度加大,进一步加重了创新投入的不足。这种不足又直接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缓慢,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不高。

三、提升兰州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兰州市工业“十一五”规划提出:今后兰州市要依托现有的产业布局,着力推进空港循环经济产业基地、七里河装备制造业基地、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装备制造业基地、榆中和平开发区装备制造业基地四大基地建设,优先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石油钻采及炼化装备、电工电器设备、通用及专用机械设备、电子通信设备与仪器仪表五大重点领域,并提出具体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根据规划的思路和原则,从兰州实际和提升装备制造业的需求出发,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加快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聚

要通过兼并重组改组改制,在核心装备制造企业周围形成配套企业集群,沿着价值链发展配套产业、服务产业及相关上下游企业,把单一产业培育成企业集群,把孤立的国有大型企业培育成以大型企业为主的大中小型企业集群,通过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规模经济效益。通过加强专业化协作,大力推进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形成产业内适度集中、企业间充分竞争,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分层次竞争的产业结构。通过对“大而全”、“小而全”国有企业的改制、改组,分离从事零部件、元器件、中间材料生产部分能力,从基础技术、基础产品和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作起,真正提高装备制造企业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兰州周围分别有等中等工业城市,相互之间形成了密切分工体系和各类资源配套体系。同时,兰州又处于西部丝绸之路要道,应发挥工业大都市的带动、辐射和枢纽作用,建立以兰州为中心的都市经济圈,使兰州不仅是装备制造基地和装备制造核心城市,而且成为装备制造业的大物流中心、集散地和供应基地。

(二)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中的中场产业

中场产业是指介于原材料制造业与最终产品制造业之间的零部件、元器件和中间材料制造业。中场产业,特别是其中生产关键性、高功能的零部件、元器件和中间材料的企业具有很大盈利空间。近几年,我国汽车零部件、电子元器件,特别是计算机元器件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正是适应了这一潮流。兰州应在重视提高整机制造能力的同时,高度重视中场产业的发展。通过改组、改造,形成高起点、专业化、大规模,可向全国、全球供货的一批“小型巨人”汽车零部件、自动化仪表元器件、功能材料、机床功能部件、燃气轮机零配件、飞机零部件、模具、铸锻件制造企业。目前产品价值链的重点从装配向上、下游转移,上游是设计关键零部件,下游是系统集成、销售和服务。同时,中场产业多为中小企业,发展中场产业也有利于民营企业的介入和发展。兰州市在促进装备制造产业群发展时,应创造有利于中场产业发展的环境,考虑到中场产业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因此必须建立强有力的技术服务体系,帮助企业解决技术来源不足、技术和管理人才匮乏、发展资金紧缺等问题。

(三)加快装备制造企业的改制重组步伐

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股份制改造为主要实现形式,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重点,加大装备制造企业的改制重组力度。鼓励国内外企业以兼并、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装备制造企业的改革,鼓励装备制造企业之间、关联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联合、重组,使国有中小企业基本退出国有经济序列,实现多数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要通过有效整合产品相近、产业关联度强的企业,组建大集团公司,催生若干个领军企业,着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增强科技支撑力

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包括专科层次、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以满足高新技术产业核心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需要。要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包括物质前景激励机制和发展前景激励机制,营造企业留住人才,使人才想干事、能干得成事的良好环境。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根据兰州市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需求,制定人才专项培养计划,建立多层次的装备制造业研发设计和管理人才的培养体系,依托兰州市职业教育、高级技工学校,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培养装备制造业适用的高级技术工人,使企业工人从单一技能型向技能与智能复合型转变。市人事部门要加快建立兰州市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库,并在该信息库中设立专门的装备制造业人才信息管理类别,对兰州市现有的装备制造业人才进行全面摸底,分门别类归档存查,加强对装备制造业人才的动态跟踪和有效管理,加强人才的引进和交流。[13]技术创新的主体必然是企业。而在现有的政策范围和科技体制内,大量的科研技术人员分布在高校、科研院所等,所以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出路就是实现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横向技术联合,拓展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范围,将大量的高端科研技术人员转化为技术创新的高级人才。

(五)实施名牌战略

一是巩固和发展现有品牌,使其向甘肃名牌和中国名牌产品发展。二是创造新的品牌,不断发展壮大。当前,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和质量振兴工程,提高企业的品牌意识,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新产品设计、研发和工艺改造,努力打造知名品牌。完善现有大中型企业技术中心的运行机制,突出企业关键技术的研发与自主知识产权的形成,开发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与技术。品牌竞争是市场竞争的核心,要按照“振兴壮大老品牌,培育发展新品牌、引进嫁接知名品牌”的思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提高企业的品牌意识,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新产品设计、研发和工艺改造,努力打造知名品牌。

(执笔人:邓生菊)

【注释】

[1]《装备制造业重振雄风》,《兰州日报》,2007-02-06。

[2]段小兵、国家统计局兰州调查队:《兰州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及辐射带动作用研究》,2008-04-14。

[3]段小兵、国家统计局兰州调查队,《兰州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及辐射带动作用研究》,2008-04-14日。

[4]《吉利汽车助推我市装备制造业兰州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近一倍》,《兰州日报》,20008-07-26(R6)。

[5]兰州市经委:《兰州市工业发展现状与结构调整思路汇报》,2008-05。

[6]《兰州装备制造业迎来黄金时期》,兰州市人民政府网,2008-01-20。

[7]《兰州市装备制造业30强“出炉”》,兰州高压阀门有限公司网,2008-06-06。

[8]《兰州装备制造业机器轰鸣中诞生10个中国第一》,《兰州晚报》,2007-09-14(10)。

[9]兰州市经委:《兰州市工业发展现状与结构调整思路汇报》,2008-05。

[10]段小兵、国家统计局兰州调查队:《兰州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及辐射带动作用研究》,2008-04-14。

[11]兰州市经委:《兰州市装备制造业情况汇报材料》,2007。

[12]《面对挑战兰州装备制造业任重道远》,《兰州日报》,2007-06-28。

[13]甘肃省统计局:《兰州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