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装备制造业带动服务业发展研究

装备制造业带动服务业发展研究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装备制造业的市场规模往往与其相关服务业规模紧密相关。这相当于装备制造业为寻求技术进步客观上对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发展形成了拉动。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 4:装备制造业劳动规模扩大与服务业发展正相关5.

装备制造业带动服务业发展研究

装备制造业带动服务业发展研究[1]

周 勇 王 晖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摘 要:运用2003—2008年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考察了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因素,包括市场规模、投资规模、规模收益、劳动规模、网络规模对服务业、一般性生产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影响。发现装备制造业发展中的一些规模因素如市场规模、投资规模、劳动规模、网络规模对中国服务业的整体影响并不显著,但装备制造业的规模收益与服务业发展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装备制造业规模收益的提高来自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产品档次提高,效率提高,装备制造业能够给服务业带去更有效率的生产资料,并对服务业形成需求,因而对服务业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服务业;规模因素;转变增长方式

一、文献和理论分析

现有文献主要涉及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概况、政策背景、基础地位、互动关系,装备制造业对各类私人服务的拉动,对微观企业的内部服务的拉动,对宏观公共服务的拉动及对社会服务的拉动,装备制造业对服务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等方面,但对于装备制造业如何具体影响服务业发展,即装备制造业影响服务业的具体机制尚缺乏全面探讨。需要建立一个相对更为全面的分析框架,来探析装备制造业对服务业的影响。并且为了实证的需要,这个框架的建立必须与现有统计数据系统相适应。对于中国装备制造业而言,根据理论分析,它可能促进服务业发展,也可能阻碍服务业发展,因此需要通过实证来研判中国装备制造业对服务业的具体影响(周勇,2009)。

1.装备制造业市场规模扩张对服务业的拉动

装备制造业的市场扩张能够拉动服务需求,如广告服务、咨询服务、营销服务、售后服务、维修服务、保险服务、担保服务。装备制造业的市场规模往往与其相关服务业规模紧密相关。现代与制造业相关的服务体系越来越复杂,制造业很难像以往那样自助提供服务。美国的电脑芯片生产商,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NSC,National Semiconductor),确认自己的核心活动和竞争优势是半导体开发,而供应链中的物流环节(从芯片出厂到交货给客户)却麻烦不断,飞机、火车、卡车运输时间表和各大区域市场独特的语言、文化、规则和组织结构带来的报关障碍,NSC供货周期原来平均为60天,过长的供货周期成为公司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公司决定将原料供应、仓储、货物包装、分拨和运输业务外包给联邦快递公司(Fed Ex),由于联邦快递公司的货运和报关效率为世界之最,所以,NSC的供货周期从60天缩短为2天,其效益显著提高(余伟萍,崔苗,2003)。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 1:装备制造业市场规模扩大与服务业发展正相关

2.装备制造业投资规模扩张对服务业的拉动

装备制造业的投资能够通过几种途径拉动服务业发展。(1)直接通过乘数效应拉动服务业的增长。服务业中尤其是金融、保险、证券、研发、设计、咨询、信息、安装这类新兴服务业部门,它们往往是装备制造业新投资的首要收益者。比如在资金获取方面,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装备制造业的融资渠道日益增多,在资本市场融资有一套较为复杂的流程,文书设计繁琐,因而专门的咨询服务不可缺少。(2)通过装备制造业政府投资“撬动”民间服务资本。装备制造业的投资一般属于国家的重点投资,规模大,周期长,投入较稳定,因而能够带动包括服务业在内的大量民间资本和海外资本的投入。往往在国家的重点工业投资区,以民间资本为主的房地产业、娱乐业基本生活服务业投资也会兴旺发达。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 2:装备制造业投资规模扩大与服务业发展正相关

3.装备制造业效率提升需要服务业支撑

装备制造业资产贡献率提高,工业发展,效率提高要求有生产服务业的支持。知识和技术服务如开发、创新、管理咨询、培训、软件业是装备制造业效率提升的源泉。比如我国863计划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技术主题的总体目标是: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指导下围绕我国制造业实现技术创新与跨越发展,综合素质与竞争能力提高,有重点地突破一批能够带动我国制造业发展和提升的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关键技术,开发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关键支撑软件、平台及工具集,培育壮大我国现代制造技术研究的群体优势,发展相关应用软件产业和技术咨询服务业,并通过在重点行业、企业和区域开展重大集成应用和典型示范,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业信息化软件产业(崔荣会,2006)。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随着我国经济逐步实现增长转型,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将大量增加。这相当于装备制造业为寻求技术进步客观上对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发展形成了拉动。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 3:装备制造业效率提高与服务业发展正相关

4.装备制造业劳动规模扩张对服务业的拉动

装备制造业发展能够带动服务业就业和发展。比如为发展装备制造业,必须加强产、学、研合作,把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引入装备制造业企业,共同推进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也必须加强与培训机构和教育机构的合作,因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合格的一线产业工人、技术力量和管理干部。包括装备制造业在内的工业就业增长对扩大服务业就业规模和促进服务业发展机理可概括如下:(1)工业的发展是一国从农业经济走向工业经济、使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根本动力。(2)工业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人们收入得到大幅度增长,使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3)就业量的增长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成正相关性,大力发展工业有利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从而带动就业量的增加。(4)只有在工业化基本完成之后,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和工业吸纳劳动力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才会出现下降,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和服务业吸纳劳动力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才会出现上升。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 4:装备制造业劳动规模扩大与服务业发展正相关

5.装备制造业网络规模扩张对服务业的拉动

随着全球化和分工发展,装备制造业的生产环节日益“碎片化”,专业化越来越成为流行的生产定位模式。生产越分散,企业数量就会越多,而同时需要联系的生产环节数量和企业数量也空前增多,这些联系主要依赖服务业来完成。为建构装备制造业的联系,服务业的功能和体系也越来越复杂和庞大。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 5:装备制造业网络规模扩大与服务业发展正相关

二、数据来源与计量模型

本文专注于考察装备制造业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以Cobb-Douglas函数形式来考察装备制造业对服务业产出的影响,理论模型设定如下:

Y 1=f(L,K,M,E,S)   (1)

式中Y 1代表服务业的产出,L代表装备制造业的劳动规模,K代表装备制造业的资本规模,M代表装备制造业的市场规模,E代表装备制造业的规模收益,S代表装备制造业的网络规模。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之间有着紧密联系。而生产服务业有一般生产服务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服务业之分。同时装备制造业也有劳动密集型装备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装备制造业的区别。为进一步考察装备制造业对具体服务业部门的影响,特设定以下两个模型:

Y 2=f(L,K,M,E,S)   (2)

Y 3=f(L,K,M,E,S)   (3)

其中Y 2代表一般性生产服务业的产出,Y3表示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服务业(KIBS)的产出。

目前我国对装备制造业的认定存在分歧。装备制造业由多个业类组成,一种意见是认为它包括了中国统计年鉴中的通用设备制造类,专用设备制造类,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类,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类,通信设备、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类,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设备制造类(李随成,姜银浩,2009;唐晓华,刘春芝,2005)。还有的按照我国现行统计口径,将装备制造业分为七大类: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构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构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朱高峰,2003)。还有的为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或者考虑数据可得性,采用地方统计口径,如合肥市统计局的统计范围,对装备制造业的界定包括两个行业大类和四个行业中类。它们分别是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两个大类(含18个行业中类),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的电机制造业和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以及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中的通用仪器仪表制造业和专用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共22个行业中类(姚晓芳,张仁华,侯瑞武,2010)。本文沿用国内理论界和实务应用中较为传统的划分方法,即装备制造业通常包括除去武器弹药制造业的其他七类制造业。其他变量如服务业产出以服务业总产值表示。装备制造业劳动规模以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用工数量表示,装备制造业资本规模以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数量表示,装备制造业市场规模以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销售额表示,装备制造业规模收益以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利润表示。网络规模体现了网络需要联结的结点数量,因此企业数是一个很好的衡量网络规模的指标。装备制造业的网络规模以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企业数量表示。

一般性生产服务业主要包括运输、邮电、批发、零售等业态。由于统计年鉴中没有对一般性生产服务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服务业进行严格区分,此外,服务业的统计,尤其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的统计在国际范围内都是一个难题(何德旭等,2007)。人们对经济的测试实际上十分有限,这是由不可测度部门引起的,这个不可测度部门主要是服务业(徐学军,2008)。因此本文以代表性指标来表达具体的生产服务业产出。本文以运输业中的货运量、货物周转量,邮电业中邮电业务总量来代表一般性生产服务业的产出,以专利申请数来表达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服务业的产出。专利数据能够体现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服务业的产出,它包括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由于专利授权数量受专利审查机构审查能力的影响,国内外学者更倾向于用专利申请量来衡量知识技术成果(Crosby M.Patents,2000)。

本文选取了全国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的30个作为研究样本,时间段为2003—2008年。全部数据来自官方出版的历年中国和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或者官方网站。

为了减少宏观经济数据的非平稳性,我们在计量经济模型设计时对变量进行自然对数处理,各模型的自然对数形式如下:

ln Y 1=a+b11 ln L+b12 ln K+b13 ln M+b14 ln E+b15 ln S+ε1   (4)

ln Y 2=a+b21 ln L+b22 ln K+b23 ln M+b24 ln E+b25 ln S+ε2   (5)

ln Y 3=a+b31 ln L+b32 ln K+b33 ln M+b34 ln E+b35 ln S+ε3   (6)

三、结果分析

1.装备制造业对中国服务业的整体影响分析

面板数据可以使用最小二乘法估计(OLS)、固定效应模型(FEM)估计和随机效应模型(REM)估计三种方法。为选择最有解释力的模型,首先使用Wald检验,检验结果为19.23,说明个体效应显著FEM优于混合估计。又进行拉格朗日乘子检验(Breusch-Pagan LMTest),结果显示随机效应的卡方统计量为298.6,其Prob>chi2=0.0000,表明REM也优于混合估计。接下来在FEM和REM之间进行选择。在Stata中进行Hausman检验,得出其统计量为23.69,这表明在实验中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更优。估计的结果见表1,出乎意料的是大多数装备制造业的规模指标对服务业的影响不显著。其中仅有赢利规模和网络规模与服务业发展呈现正相关。为了避免模型设定或者数据处理偏误,本文采取分步回归方法,力求找出更多有显著性的变量,但从表1可看出,在所有回归结果中仅有规模收益与服务业整体发展之间呈稳定而显著的正相关性。网络规模呈弱正相关性,其他规模变量与服务业无显著相关性,前文的假设大部分并没有得到印证。但根据常识,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之间应有一定的相关性,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有不少研究者涉及,并在许多区域层面得到了验证(刘丹丹等,2010;陈婷,苏秦,尹琳琳,2009;吴珂,2005;石晓霞,李庆杨,2010)。没有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就是无本之木。许多现代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必须依靠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是现代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同时现代服务业部门的增长依靠制造业部门中间投入的增加(裴长洪等,2010)。装备制造业只是工业和制造业中的一部分,它对整体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可能不那么直接,影响机理和脉络可能也不怎么清晰,由此需要对细分的服务业进行分析。

表1 模型(4)的估计结果

img223

注:括号内为系数标准差,c为截距项。分别表示对应的回归系数在1%、5%、10%水平上显著。

2.装备制造业对中国生产服务业的影响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服务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双轮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渐形成,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依存度逐渐提高,发展互动性逐渐加强,表现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状态(唐强荣等,2008;刘浩等,2010)。如同制造业被分为装备制造业和一般性制造业,生产服务业也可分为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服务业和一般性生产服务业。装备制造业最能代表一国的工业化水平,其发展给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服务业带来了需求,当然也对一般性生产服务业带来需求。为考察它们之间的关系,接下来对模型(5)、(6)进行检验。以Y 21、Y 22、Y 23分别代表货运量、货物周转量、邮电业务总量。对模型(5)、(6)估计时同样需要进行Wald检验,Breusch-Pagan LMTest检验和Hausman检验,检验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在接下来的系列估计中仍以固定效应模型为优。估计的结果见表3。在一般生产服务业发展方面,除劳动规模以外,装备制造业的资本规模、市场规模、规模收益和网络规模均形成显著影响。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方面,装备制造业的所有五个规模指标均构成了显著影响。

表2 模型(5)、(6)的检验

表3 模型(5)、(6)的估计结果

img225

注:括号内为系数标准差,c为截距项。分别表示对应的回归系数在1%、5%、10%水平上显著。

四、结论和讨论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互动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偏离工业发展服务业,与发展没有服务业的工业在世界范围内都被证明不合理。很多地方工业还没有发展起来,就大力倡导服务业,结果发展起来的只是低档次的生活服务业,由此陷入低端服务业的低效率之中,比如南美的城市病。此外,还有很多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工业化缓慢,就因为工业发展没有带动服务业。本文的结论受到了某些区域层面的实证或者经验研究的支持。其中包括陈婷等通过测算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指标,从动态角度对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进行的比较研究(陈婷,苏秦,尹琳琳,2009)。吴珂结合具体产业和企业对上海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之间发展关系的探讨(2005)。还有石晓霞等研究,在对知识服务业概念和分类进行辨析的基础上,整理了沈阳知识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1996—2007年12年的统计数据,对知识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二者关系进行了协整检验、Granger检验和回归分析,得出的结果表明二者具有明显的互动关系,从而对该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石晓霞,李庆杨,2010)。本文的研究可带来诸多启示:

1.装备制造业对我国整体服务业的发展还没有形成较强的带动作用。这与我国装备制造业所处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有关。比如,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投资渠道单一,资本垄断严重,因而没能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形成需求。装备制造业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仅仅是规模做大,并没有占据有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劳动规模虽有扩大,但以低技术水平的劳动力为主。因为人员效率差,利润水平低,装备制造业向劳动者分配的要素收入也不高,难以支撑生活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财富基础。发展先进制造业可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裴长洪等,2010),要真正形成装备制造业对我国整体服务业发展的较强带动作用,装备制造业必须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因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转型不仅关系到制造业和工业的发展,更关系到服务业的发展。

2.装备制造业效率提高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在装备制造业和整体服务业发展的关系考察中,装备制造业的其他规模变量影响均不显著,或者仅仅呈弱相关关系,唯有规模收益指标呈很强的正相关。在接下来的考察中,无论是装备制造业对一般生产性服务,还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服务业,规模收益指标均呈现显著正相关。装备制造业的规模收益提高来自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产品档次提高,整体效率提高。装备制造业为实现规模收益提高,必然对服务业提出要求,由此带动了包括生活服务业、生产服务业、公共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在内整体服务业的发展。

3.装备制造业的市场规模,投资规模,规模收益,网络规模对生产服务业的影响显著。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过程并不仅仅在于企业生产车间的扩大,更在于配套的生产服务业的扩大。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发展的这种正相关关系与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一致。如刘丹丹等对辽宁省生产型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互动的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生产型服务业增加值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和显著的相互影响,装备制造业增长对生产型服务业增长具有较高的弹性(弹性系数为1.976)(刘丹丹等,2010)。

4.装备制造业的市场规模、投资规模、规模收益、网络规模对知识型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相比一般生产性服务业更加显著。当前生产服务业发展日益迈向知识密集特征,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是知识密集型商务服务业,代表性部门包括金融、通信和商务服务(FCB)。生产性服务具有中间投入品特征,其交易一般涉及知识的交换。生产性服务密集于熟练劳动力和其他知识资本之中,生产服务的提供是基于规模经济,即知识与技能一旦获得,其提供服务的边际成本就很低(徐学军,2008)。

5.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明显,但在当前制造业发展是这种关系的基础。我国装备制造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而言,发展还远远不够。而且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瓶颈越来越集中于服务业供给的不足,因而装备制造业对服务业发展的拉动潜力仍然巨大。

参考文献

[1]周勇.产业发展中创新的进入和退出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9.

[2]刘斯敖,鲁炎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地区差异变迁分析——基于1993—2007年的Theil指数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0(8).

[3]邵瑛.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解读[J].铸造技术,2010(2).

[4]余伟萍,崔苗.经济全球化下基于企业能力的价值链优化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5):42-48.

[5]崔荣会.软装备中国装备业[J].中国装备业信息化,2006(7).

[6]张根保等.2003年全国先进制造技术、系统及装备学术会议[R].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3(2).

[7]李随成,姜银浩.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探索性因素分析及其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8).

[8]唐晓华,刘春芝.装备制造产业R&D投入强度、创新动力及合作趋向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社会科学辑刊,2005(3).

[9]何德旭.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No.5:中国服务业体制改革与创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0]裴长洪等.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J].当代财经,2010(1).

[11]唐强荣,徐学军.基于共生理论的生产性服务企业与制造企业合作关系的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12).

[12]刘浩等.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行为模式检验[J].财贸研究,2010(3).

[13]刘丹丹等.辽宁省生产型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2).

[14]农华西.促进知识资本化是发展我国高科技产业的战略选择[J].改革与战略,2007(6):38-40.

[15]魏江.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注释】

[1]本文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2012CB955800),北京市教委项目(SM201310772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