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兰州高新区和经济区增容扩区对策研究

兰州高新区和经济区增容扩区对策研究

时间:2022-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1年兰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容扩区的意见》,《意见》对切实做好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容扩区,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加快发展,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规划好新增区域的控制范围是实施高新区和经济区增容扩区的基础。

兰州高新区和经济区增容扩区对策研究

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中明确提出“支持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容扩区”。2011年兰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容扩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切实做好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和经济区)增容扩区,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加快发展,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进一步阐释实施高新区和经济区增容扩区的重要意义,围绕《意见》的宏观指导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对策建议,对加快推进高新区和经济区增容扩区步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高新区和经济区实施增容扩区的重要意义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是我国目前科学工业园区(以下简称为园区)的三种基本类型。新产业区域相关理论和实践证明,园区发展已经成为各国的重要公共政策。园区发展的成功依赖于企业的生成和不断创新,以及区域内技术、经济、社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兰州高新区、经济区作为兰州市的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为全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已经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由于发展空间不足、土地资源紧缺、布局结构不合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高新区和经济区的加快发展。实施“再造兰州”战略,实现兰州率先跨越发展,兰州高新区和经济区是重要支撑,是“三足鼎立”中的重要两足。实施高新区和经济区的增容扩区,有利于破解瓶颈制约,拓展发展空间,加快两个开发区做大做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有利于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国家级开发区的体制和政策优势,进一步激发创新发展活力,实现高新区和经济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有利于培育发展多元支柱产业,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在实现全市经济社会率先跨越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主力军作用。

二、高新区和经济区增容扩区的控制范围、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

(一)高新区和经济区增容扩区的地理区域

规划好新增区域的控制范围是实施高新区和经济区增容扩区的基础。关于高新区和经济区的规划控制范围,《意见》规定:

1.高新区。高新区在现有的29.78平方公里的基础上,主要在榆中县和七里河区增容扩区:第一,在榆中县的增容扩区,控制在和平、定远、连搭、金崖等4个乡镇范围,东以309国道、巉柳高速公路为界,西以城关区与和平镇行政界线为界,南以连搭乡张家坪村、连搭村、孙家坡村为界,北以黄河、苑川河为界。第二,在七里河区的增容扩区,控制在彭家坪镇范围,东以土门墩村为界,南以石板山村和贾家山村为界,西以大滩村为界,北以西津路为界。

2.经济区。经济区在现有的9.53平方公里的基础上,主要在安宁、西固、红古和皋兰等4个县区增容扩区:第一,在安宁区和皋兰县的增容扩区,控制在安宁堡街道、沙井驿街道和九合镇范围,东以585号规划路为界,南以北滨河路为界,西以黄羊头为界,北以九合村为界。第二,在西固区的增容扩区,控制在新城、东川、河口和达川等4个乡镇范围,东以东川镇坡底下村为界,南以南部坪台区北缘为界,西以达川乡上车村为界,北以河口乡岗镇村为界。第三,在红古区的增容扩区,控制在平安镇范围,东以河湾村为界,南以湟水河为界,西以平安村为界,北以兰海高速公路为界。

(二)高新区和经济区增容扩区后的功能定位

开发区的功能定位是指开发区在区域经济体系中的功能分工,即根据开发区的资源禀赋、整合资源能力、经济发展水平等来选择能充分利用要素资源和市场空间的产品和行业作为自己主导产业的行为。不同的开发区应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和不同的发展模式。

对兰州高新区和经济区的功能定位,《意见》提出了宏观性的指导意见:一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新高地。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培育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适合兰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形成新的产业竞争力,打造兰州未来发展的新优势;二是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和研政产结合的新平台。充分利用区域内科技资源优势,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教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三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先导区。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为目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相协调,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充分利用开发区的“特区”优势,坚持先行先试,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切实增强发展活力;四是加快实施“再造兰州”战略,推进兰州率先跨越发展的新引擎。紧紧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办《若干意见》和甘肃省省委区域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机遇,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和改善投资环境。大幅度提升吸纳投资、集聚产业的能力,加快形成新的经济爆发点。

(三)高新区和经济区增容扩区的产业发展方向

调整产业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结构落,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优势产业的强大聚合效应,充分发挥两个开发区和二级园区的产业比较优势,全面提升两个开发区的集聚功能(人力资源集聚、财务资源集聚、物力资源集聚、信息资源集聚、组织集聚、政策集聚)、孵化功能(产品孵化和企业孵化)、扩散功能(高新技术企业扩散、高新技术产品扩散和技术扩散)、渗透功能(高新技术产品向传统产业渗透、高新技术产品向相关产业渗透、高新技术产品向社会其他领域如文化、教育、日常生活等渗透)、示范功能(在产品研发和技术成果利用方面做出示范、在企业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做出示范)和波及功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地方产业改造升级、促进地方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地方相关产业和社会发展进步),是高新区、经济区增容扩区的关键和根本所在。

关于高新区和经济区增容扩区的产业发展方向,《意见》提出,要立足于建设高度集聚的产业发展区,着眼于集聚集约集群发展,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在各园区培育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多元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根据《意见》的精神,高新区和经济区就如何发挥比较优势,坚持走多元化产业发展的道路,应坚持不同的发展方向,具体来讲:

1.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要主要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重点发展以科技创新和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为主的高、新、尖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以电子信息、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其中:雁滩园区,要主要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产业“孵化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重离子治癌技术与装置研制,以及企业总部、现代传媒、服务外包等产业。七里河园区,要重点发展风力发电、风光互补、光伏光热、节能环保成套设备和零部件等先进装备制造业以及相关产业。榆中园区,要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

2.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现代物流、精细化工、有色冶金、航空航天、轻工食品、新能源、新材料、商贸服务、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其中:安宁园区,要重点发展总部经济、轻工食品、科教文化、现代商贸服务、生态旅游以及航空航天等产业。西固园区,要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旅游等产业。红古园区,要重点发展以铝和碳素精深加工为主的有色冶金和煤化工等产业。

三、对加快推进高新区和经济区增容扩区的几点思考

要实现《意见》中提出的高新区和经济区的战略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目标,最终要靠实现这些战略功能和发展目标的基本任务与政策举措,而政策举措是否有力,基本任务是否能够如期推进、完成,则直接决定着全部战略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目标在实践上的有效性。当前,要切实实施好高新区和经济区增容扩区,具体来讲,要着重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从高处着眼,进一步努力营造园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工程”

高新区和经济区的发展对环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环境创造速度,环境创造效益,环境创造形象。高新区和经济区的积聚效应和带动作用如何,首先取决于其环境质量。环境状况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高新区和经济区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兰州高新区和经济区的建设,必须把环境建设放在首位。所谓自然生态环境工程是指高新区和经济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总和,包括电力、道路、交通、通信、给排水、防灾抗灾、防污治污、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高新区和经济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就园区论园区,必须跳出园区看园区,从高新区和经济区在兰州市社会、经济、科技和产业宏观架构的整体出发,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和实施。

具体来讲:一是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一次性规划与根据高新区和经济区经济实力分步实施相结合的原则,力求高新区和经济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避免因规划短视造成的永久性遗憾。二是要贯彻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充分利用高新区和经济区的自然生态,使区内工业布局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三是要注重单体建筑与群体建筑、建筑物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坚持贯彻高新区和经济区建设中的“一厂一景”的规划理念。在整体规划中,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对建筑物的外观、间距、色调以及道路、园林绿化、灯光夜景等进行演示,做到真正的“洁绿亮美”和视觉上的冲击。四是要进一步完善功能分区,做好高新区和经济区的产业布局规划,并结合高新区和经济区发展的实际状况,规划好生活娱乐区、管理服务区、教育培训区以及企业孵化区等基础设施。五是加大高新区和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特别是要加快新扩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原有控制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六是要加强高新区和经济区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对高新区和经济区周边进行覆盖和绿化,做好高新区和经济区周边居民的拆迁安置工作,彻底清除高新区和经济区周边的违章建筑。

(二)要“放水养鱼”,继续实施企业的“再生、再造工程”

实施企业的“再生、再造工程”,就是要在进一步培育新生企业以壮大经济总量的基础上,注重企业品质的培养,内强体质、外美形象。

具体来讲:一是要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随着政策、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经营实力的壮大,必须不失时机地引导企业借助于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品牌的文化内涵。二是要推动企业的制度创新。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突破现有的体制约束,适时导入现代企业制度,整合企业的组织模式,规范企业的产权关系,为企业实施资本扩张实现规模化、集团化搭建一个较好的起飞平台。三是要推动企业的管理创新。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针对当前高新区和经济区一些企业存在的家族式管理、经验式管理,缺乏现代市场营运观念和能力等问题,要有计划地通过培训等手段全面导入现代企业管理,实现由对人的管理向岗位管理、由经验式管理向制度化管理和民主化管理的全面转轨。四是要加强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和锻造。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创新的源泉和永恒的动力。企业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其关键在于企业家自身。一个真正的企业家必须兼备政治家的知人善任、军事家的决断精神、探险家的冒险精神和科学家的创新精神。唯有此,企业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高新区和经济区的发展也才能真正建立在厚实的基土之上。

实施企业的“再生、再造工程”,必须要着力于“放水养鱼”战略,省、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切实实地在财政、税收、信贷、人才引进、征用土地等方面给予高新区和经济区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同时在员工培训和企业孵化方面给予相应的扶持措施。要综合运用观念导向、政策导向和组织导向等手段推动企业的全面再生、再造。

(三)要“筑巢引凤”,继续大力实施人才的“磁场效应工程”

高新区和经济区大发展,关键靠人才。应该说,人才的集合效应是高新区和经济区腾飞的翅膀。实施高新区和经济区人才的“磁场效应工程”,就是要通过高新区和经济区自然生态环境、政策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的全面创新,形成园区巨大的“磁场效应”,即人才内聚力、吸纳力。就是要“筑巢引凤”、“筑巢育凤”,造成趋之若鹜的人才氛围。

具体来讲:一是高新区和经济区要积极引导企业树立人才为“第一资源”、“能力本位”的人才观、用才观,鼓励创一流企业,纳一流人才,付一流报酬。二是要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小气候。高新区和经济区要鼓励企业积极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和事业发展氛围,创造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尊重和爱护员工的首创精神。三是高新区和经济区要制定并不断完善人才发展计划。结合园区企业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引进、培养一批急需的管理经营人才和各种专业人才。要加大人才资源的开发投入,适时建立人才引进基金项目。四是要建立和完善人才的奖励制度和激励机制。在鼓励高新区和经济区内企业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和优厚的工资福利待遇的同时,适时建立和完善高新区和经济区“人才奖励基金”,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和优秀企业家。要积极推进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的改革,鼓励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高新区和经济区要适时广泛推行期权制、职工持股制。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手段和措施,尊重、保护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

(四)要借势、蓄势、造势,进一步提升塑造高新区和经济区的社会形象

高新区和经济区必须站在“产业板块”或构筑现代新兴生产力布局的战略高度,来塑造园区的“社会形象工程”。

具体来讲:一是要注重高新区和经济区文化品质的培育及其文化内涵的挖掘。要在园区倡导一种创新务实、团结敬业、文明公正、高效有序的人文环境,加强员工职业道德的培养,强化整体意识和发展意识,弘扬热爱园区、热爱企业的精神,大力推进高新区和经济区精神文明的全面创新。二是要因时、因势利导,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省内、市内政治经济形势和产业、科技发展动态,做好“借势”文章。同时,必须在进一步夯实基础,做好“蓄势”文章的前提下,选择合适时机,做好“造势”文章,进一步拓展、提升高新区和经济区的社会形象。

(五)要以改革为动力,进一步完善高新区和经济区的管理体系

高新区和经济区作为兰州市经济的先行区和科技产业化的示范园,必须摆脱传统体制的束缚,实行管理体制和服务的全面创新,形成一个有利于干事创业,产业和企业成长壮大的体制环境。

具体来讲:一是要进一步借鉴国内外经济园区发展的先进经验,对高新区和经济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的管理模式。一方面,积极创造一个有利于园区企业和产业发展的小环境、小气候;另一方面,又要加强园区企业和产业与外界资本、技术、人才、市场、信息、管理等多方面的交流和对接。二是要按照“精简、统一、高效、务实”的原则,进一步加强高新区和经济区公务人员的文化素质和管理素质的修养,提高工作质量和办事效率。进一步完善“一个口径对外”、“一站式服务”的管理机制。三是要建立和完善高新区和经济区专家咨询机构。高新区和经济区专家咨询机构是开发区领导小组、管委会的决策咨询部,由高校、科研院所及有关方面的专家组成,主要职责是对高新区和经济区的战略规划、土地规划、产业规划以及有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意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四是要推动高新区和经济区管理服务的公司化运作。要适时组建高新区和经济区发展总公司,来具体负责开发区的投融资、基础设施建设、物业管理、社会化服务等,实施开发区管理服务功能的公司化运作,其核心就是要实现开发区的体制创新,建立起以服务功能为主体的企业化运作模式,在开发区内构建起一个具有较强经济功能的、权责利相统一的、独立自主的企业集团实体,公司内部按照市场培育服务、投资融资服务、信息及管理咨询服务、进出口服务、人才交流服务、物业管理服务等功能,形成各职能机构,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这些职能机构可发展为集团实体的子公司,最终实现由单一行政职能的运作模式向企业化运作模式的全面转变。

(六)要进一步利用政府和市场“两只手”,构造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高新区和经济区的功能提升和品质升级,离不开庞大的资本作后盾,必须充分借用“政府的手”和“市场的手”,整合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本资源,推动高新区和经济区产业资本、技术资本和金融资本的高度融合,使之产生裂变效应。

具体来讲:一是要抓住国际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发展机遇,充分运用资本营运手段,推动开发区企业与区外企业的联合、兼并和重组,以实现高新区和经济区的增容战略。二是要充分发挥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进一步积极推动高新区和经济区企业上市融资。三是要进一步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杠杆作用,联合国内外投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大型企业组织,设立开发区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及贷款担保公司等投融资机构。同时,要广泛寻求与金融部门的合作,建立银企合作关系。

(七)要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继续构建开发区自主技术创新体系

构建高新区和经济区的自主创新体系,是实现高新区和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高新区和经济区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必须充分依托高校、科研机构的智力优势,通过建立良好互动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最终实现由“借鸡下蛋”、“借鸡孵蛋”到“养鸡下蛋”、“养鸡孵蛋”的转化。

具体来讲,一是要加速高新区和经济区创业者服务中心的建设。要在加速中心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抓紧进行软环境的建设,完善进入中心孵化的企业的配套政策和服务措施。二是要进一步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虚拟科技园。以高新区和经济区创业者服务中心为基础,通过提供优厚的办公设施和工作条件、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科研机构入园,形成虚拟科技园,使其成为高新区和经济区培训、引进高科技人才、吸纳高科技成果,推动高新区和经济区企业与高校、大型科研机构全面合作的窗口和基地。三是要进一步推动高新区和经济区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构筑高新区和经济区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体系。

(八)要强化外引内联,进一步构建高新区和经济区的市场服务体系

高新区和经济区的发展最终要与国内、国际大市场融合,接受国内、国际市场的考验。作为高新区和经济区管理层,必须进一步充分发挥其宏观管理协调功能,整合市场资源,“借船出海”、“造船出海”,走出去、请进来,实现高新区和经济区产业的商品化、市场化与国际化。

具体来讲,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招商引资计划,着力引进更多的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公司进入高新区和经济区,以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国际商务运作经验,形成示范效应,带动高新区和经济区企业向国际空间拓展。二是要进一步加强与园外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商品市场的全面合作,推动高新区和经济区资本、技术、人才和商品要素的交流与发展。三是要进一步联合高校、大型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设立高新区和经济区市场预测、评估、咨询中心,针对高新区和经济区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科研发展的需要,开展市场分析和预测、市场评估和咨询活动,为高新区和经济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市场咨询服务。四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强化高新区和经济区电子商务中心的服务功能,为区内企业提供尽可能便利的电子商务服务。

(九)要进一步强化创新功能,着力营造区域创新环境

营造区域创新环境是很多国家为增强国家竞争优势而选择的一种重要的弹性政策措施。建立经济园区的主要目的,归根到底,就是要创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特别是区域软环境的营造。产业发展的硬件环境,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通讯、配套的生产服务设施等是显而易见的,而隐藏在硬设施背后的软环境,对硬设施的作用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创新所需要的软环境主要表现为网络系统,即建立在区域内企业间,以及企业与科研机构和行政机构间长期合作基础上的稳定关系。现阶段,高新区和经济区除了要进一步促进产业网络中企业之间的合作以外,还应该加强企业同政府、中介服务机构、大学、研究机构等行为主体的联系与合作。同时,高新区和经济区管委会在网络建设和区域内创新中的作用也显得非常重要。

高新区和经济区管委会在区内软环境建设上要发挥好作用,一是要进一步改善区域发展和创新的软环境。由于高新区和经济区管委会内的许多企业规模仍然较小,产品的品牌优势仍然不足,因此,管委会应当适时以家当方式,多出面组织一些博览会、研讨会等活动,帮助企业扩大知名度。二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的管理职能,增强其服务职能,特别是要为产学研链条的发展奠定基础,牵线搭桥。如在行业协会功能不强的情况下,管委会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与手段,帮助本地区内的企业加强与区外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和联系,推进企业持续的技术创新。三是管委会要通过有效手段和工作措施,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包括建立行业协会、技术服务中心等,逐步实现区域内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

执笔:杨须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