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兰州—西宁经济区发展问题研究

兰州—西宁经济区发展问题研究

时间:2022-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兰州—西宁经济区是由中国三产化著名学者贺有利教授于2006年率先提出,2011年4月正式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明确提出:推动兰州—西宁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兰州—西宁经济区是由中国三产化著名学者贺有利教授于2006年率先提出,2011年4月正式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明确提出:推动兰州—西宁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同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兰州—西宁地区确定为我国的主要城市化地区,确定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重点开发区域。兰州—西宁经济区既是经济区,又是重点开发区域,还是主要城市化地区,实现了“三位一体”,兰州—西宁经济区真正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区域。这意味着“兰州—西宁经济区”的学术概念,正式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战略决策。

兰州—西宁经济区(以下简称兰西经济区)的核心区包括甘肃的兰州、白银、临夏、定西、甘南、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和青海的西宁、海东及海北等地区。其具体内涵是“两点为中心,以‘一河’为对称轴”。也就是说要以兰州、西宁两个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经济基础相对雄厚的省会城市为重点,以与铁路包兰—兰青线和国道109线(西宁—兰州)基本并列的“一河”为开发区的轴线,连点成线,形成从青海东部到甘肃中部的黄河两岸经济辐射带,直接辐射带动甘肃的兰州、白银、临夏、定西、甘南、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和青海的西宁、海东及海北等地区发展,再扩线成面,辐射带动甘肃和青海两省整体发展,辐射带动经济区周边的宁夏、内蒙古、新疆、西藏、四川和陕西。因此,建设兰州—西宁经济区对于加快甘肃中部地区和青海东部地区的发展,促进甘肃、青海的整体发展,促进经济区周围的四个民族自治区的发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稳定西北、西南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一、甘肃与青海、兰州与西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甘肃省地处黄土、青藏和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土地面积45.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2%,居全国第7位;人均占有量2公顷,居全国第5位;全省总人口2557.5万人,汉族人口占90.57%,各少数民族人口占9.43%;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36.1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63.88%。2010年,甘肃省完成生产总值4119.46亿元(见表1),增长11.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7∶45.1∶40.2调整为14.5∶48.2∶37.3,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下降。石化、有色、电力冶金、食品、装备制造和煤炭等支柱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68.01亿元,比上年增长16.2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2.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78.10亿元,比上年增长36.24%;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9.40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全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为73.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9.67%;全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为353.56亿元,比上年增长23.37%,财政支出为1466.66亿元,增长21.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88.5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24.7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55%、14.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1%;全年研究与试验(R&D)发展经费支出39.0亿元,比上年增长4.8%;境内有本科院校14所,独立学院5所,专科院校22所。

青海省总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人口562.67万。其中,汉族人口占53.02%,各少数民族人口占46.98%,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速度快于汉族人口增长速度,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还在提高。2010年,青海省完成生产总值1350.43亿元,增长15.3%。三次产业结构由2009年的9.9∶53.2∶36.9转变为2010年的10.0∶55.1∶34.9。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第三产业比重减少。全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613.65亿元,比上年增长19.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71.76亿元,比上年增长20.6%。规模以上工业中,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电力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和盐化工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397.16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冶金业、医药制造业、畜产品加工业和建材业等四大优势产业增加值65.92亿元,增长16.4%;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68.73亿元,比上年增长33.5%;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6.03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全年进出口总额7.8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7%;全年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4.97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743.40亿元,增长5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54.99元,增长9.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862.68元,比上年增长15.4%;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4%;境内有本科院校3所,专科院校5所,独立院校1所。

表1 2010年甘肃与青海、兰州与西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对比

表2 2010年甘肃与青海、兰州与西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对比

表3 2010年甘肃与青海、兰州与西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对比

二、甘肃省和青海省各自的优势及其合作的

战略重点

(一)甘肃省与青海省各自的突出优势

本研究认为兰西经济区建设的思路应该是整体推动,重点突破,局部带动,全面提升。即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也就是说先以加强甘肃与青海的合作与交流为前提,连点成线,重点建设兰州—西宁经济区(带),再由点到线,扩线成面,以兰西经济区的发展辐射带动甘肃和青海两省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因此,甘肃和青海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加强两省两市的合作与互补,率先实现兰西经济区一体化。

甘肃省的突出优势。一是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矿业开发已成为甘肃的重要经济支柱。截至2006年年底已发现各类矿产173种(含亚矿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数的74%。在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矿种中,甘肃省列全国第一位的矿产有10种,前五位的有25种,前十位的有49种。有亚洲最大的金矿——甘肃阳山金矿,累计探获黄金资源量308吨,是亚洲最大类卡林型金矿。据估算,阳山金矿已探明的黄金资源量潜在经济价值达500亿。二是水利资源丰富。水资源主要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3个流域、9个水系,蕴藏有丰富的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724.15万千瓦,居全国第10位,可利用开发容量1068.89万千瓦,年发电量492.98亿千瓦小时。三是林地资源和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各种林地资源面积396.65万公顷,森林中的野生植物达4000余种。各类草地资源面积1575.29万公顷,占土地资源总面积的34.67%,其中天然草地1564.83万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99.34%,是中国主要的牧业基地之一。四是能源资源种类较多,除煤炭、石油、天然气外,还有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其中,石油可采储量为6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31.57亿立方米;全省煤炭预测储量为1428亿吨,已探明125亿吨,保有资源储量120亿吨;风能资源总储量为2.37亿千瓦,风力资源居全国第5位,可利用和季节可利用区的面积为17.66万平方公里;各地年太阳总辐射值大约为4800兆焦/平方米~6400兆焦/平方米,其中河西西部、甘南西南部是中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按现有利用水平测算可开发资源量约为520万吨标准煤/年。五是旅游资源丰富。有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之一——张掖丹霞地貌。张掖丹霞地貌面积约510多平方公里,是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复合区。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西端险要关隘,也是长城保存最完整的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崆峒山;有以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属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的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有存放近万件古动物化石的全世界少有的,具有极高的科研、珍藏和展览价值的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有被称为“绿色植物王国”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松鸣岩。六是交通和通信较发达。有陇海线、兰新线、包兰线、兰青线、干武线、宝中线、天定高速、天宝高速等主要铁路干线;西兰公路、甘新公路、甘川公路、京藏公路、兰平高速等主要公路干线;有兰州中川机场、敦煌机场、嘉峪关机场、庆阳机场、酒泉机场5个现有民用机场,金昌金川机场等10个规划中民用机场;邮电通信事业发展很快,全省有1116个邮电局所等。七是有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五大教派,可统计信徒达270多万人。八是甘肃少数民族多,有54个少数民族成分,少数民族总人口241.05万,占全省总人口的9.43%。

青海省的突出优势。一是矿产资源丰富,许多矿藏储量在全国居于首位。

已发现矿产120余种,探明储量的有110种,钾、钠、镁、锂、溴、芒硝、石棉、化工灰岩和硅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其中储量较大的有铅115万吨、锌153万吨、铬23万吨。境内盐湖资源丰富,有盐湖150个,初步探明氯化钠储量3263亿吨、氯化钾4.4亿吨、镁盐48.2亿吨、氯化锂1392万吨、锶矿1592万吨、芒硝68.6亿吨,上述储量均居全国第1位。其中氯化镁、氯化钾、氯化锂等储量均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90%以上。因此,盐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青海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青海省委、省政府已决定今后将以钠盐与钾盐开发为重点,加快钾、钠、硼、锂等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盐化工业的发展,争取把柴达木建成全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和盐化工基地。二是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目前共发现16个油田,6个气田。石油资源量达12亿多吨,已探明2.08亿吨;天然气资源量2937亿立方米,已探明663.29亿立方米。三是水能资源丰富,成为青海能源最大优势。全省有270多条较大的河流,水能蕴藏量达216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为1800万千瓦,年发电量770亿度。有水电站坝址178处,总装机容量2166万千瓦,在国内居第5位,居西北之首。四是农产品品种齐全,畜牧业资源充足。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青稞、蚕豆、豌豆等,经济作物以油菜籽为主,畜产品主要有牛羊肉、羊毛、羊绒、牛毛绒、驼毛绒、牛奶等。青海还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和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有5亿亩可利用草场,有各类牲畜2300多万头,其中被称为“雪山之舟”的牦牛有500万头,接近全国的一半;绵羊1400多万只,藏系羊所产“西宁毛”是上好的地毯原料。五是旅游资源相当丰富,有“百鸟的王国”的青海湖鸟岛,“高原的西双版纳”孟达自然保护区,藏传佛教著名寺院湟中塔尔寺,伊斯兰教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的东关大寺,阿尼玛卿大雪山等,是登山、旅游的好去处。“海藏咽喉”的日月山和全国最大的人工水库龙羊峡、都兰国际狩猎场、坎布拉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六是高原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经济动物400多种,野生植物1000余种,药用植物680余种,著名中药50多种。野生动植物中有许多属于国家一、二类重点保护对象。七是工业产品的多样性,主要有电力、原油、原盐、原煤、钢及钢材、铝锭、电解镁、纯硅、石棉、钾肥、金属切割机床、水泥、石棉制品、纱、乳制品、布、呢绒、毛线、毛毯、皮革等。八是交通非常便利,航空、铁路、公路四通八达。铁路有青藏铁路、兰青铁路,规划和建设中的铁路有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甘青段)、川青铁路、格敦铁路(格尔木—敦煌)、格库铁路(格尔木—库尔勒)、西张铁路(西宁—张掖)、成西铁路(成都—西宁)、柳格铁路、哈木铁路(哈尔盖—木里)、茶都铁路、甘河支线铁路、西海支线铁路、锡铁山至鱼卡至一里坪铁路等。公路,基本建成了全省“两横三纵三条路”的主骨架公路网。全省实现了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行政村基本通公路的目标。水路,至2008年年底,黄河上游尕马羊曲至大河家桥段航道总里程351.54公里,青海湖有6条航线,里程约190.07公里。航道等级主要以六级为主,还有青海湖、二郎剑、李家峡、贵德、龙羊峡等码头。航空,现有西宁曹家堡、格尔木、玉树巴塘等三个机场,花土沟、果洛大武、德令哈等3个规划中的机场,已开通西宁至北京等16个大中城市的航班。管道运输,现已铺设输油管道有439公里,截至2008年管道运输量达到了201.84万吨,管道输油周转量达到81311万吨公里。通讯,到2008年全省固定电话用户总数达到了119.4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66.5部/百人,其中:固定电话普及率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21.7部/百人和44.9部/百人。互联网用户数达到22.5万户。

(二)甘肃省与青海省、兰州市与西宁市合作的战略重点

甘肃省与青海省能够在矿产资源、水利资源、盐湖资源、畜牧业资源、林地及野生植物资源、能源资源、旅游资源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深度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交通通信、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多领域进行合作与交流,利益分享,风险共担;在石化、有色、电力、冶金、食品、装备制造、煤炭和盐化工业等支柱产业的发展上加强合作与配合,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差异竞争。

兰州市与西宁市能够在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金属和黄金资源、非金属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林牧业、野生动物植物资源、旅游资源、盐湖资源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深度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经济技术和高新技术开发、交通物流、邮电通信、科技教育、商业贸易、财政金融、民族宗教、民俗文化、文艺事业、医疗卫生、体育事业、城市建设、机场建设、对外贸易等领域加强合作与交流,利益分享,风险共担;在石油化工、冶金有色、机械工业、装备制造、能源电力、轻纺、建材、医药生物、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皮革皮毛等支柱产业的发展上加强合作与配合,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差异竞争。

总之,要通过资源整合与产业整合两条途径,以经济区内资源整合发展资源性大产业,以经济区内产业整合壮大战略性大产业,摆脱目前产业、资源低效率的情况。

三、兰州—西宁经济区的空间定位、产业定位、目标定位及发展模式

兰州和西宁是甘肃和青海的省会城市,是两省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交流中心,是西部地区连通东中部地区的重要门户和战略物资储备基地,在地域上能够形成东西承接的高地,产生经济发展中的势能作用,对周边地区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明显。兰州和西宁也是我国西部省会城市中空间距离最短,地形、经济发展条件最相似,联系最密切的两座城市,建成兰西经济区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包括青海省的西宁、海东地区、甘肃省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兰州和白银等城市在内的河湟谷地是两省地形最理想、经济最发达、人口与城镇最密集地段,同时也是我国黄河上游的能源、矿产资源富集地带,高耗能工业走廊和多民族经济区。通过两座城市及邻近地区的深度合作,通过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带动周边及两省经济的全面发展,其产业定位是黄河上游的水电、工业基地,新亚欧大陆桥(甘肃、青海段)的商贸中心、物流中心及相对应的金融保险、信息中介和旅游服务中心等。其空间定位是中国西部地区的枢纽区域和重要节点,中亚—中俄油气走廊和新疆油气资源东送的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工基地,青藏地区和西南地区成品油配送中心。

这就要求顺应河谷走势,强化兰州、西宁的联动发展,突破天然阻隔,构建大兰州、大西宁都市圈,塑造甘新青藏的枢纽区域。

兰白都市经济圈、西宁都市经济圈及发展轴构成的“兰州—西宁”是西北地区的中心,这里科技文化相对发达、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突出,因此,兰西经济区的目标定位:建设成为甘肃、青海发展的中心,建设成为西北地区发展的中心,建成以特大型城市兰州为核心,以西宁为副中心的大型城市群,建成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示范区和经济发达区,建成现代化的能源原材料及加工业基地,建成多民族融洽相处、多种文化融合发展的经济社会共同体,创造社会进步、和谐的新模式,建成环境优美的产业集聚区,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化、循环化、低碳化。成为西北物流中心的最佳之地、西北战略物资储备的最佳之地、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布局的最佳之地。

兰西经济区的发展模式,是“两圈、一轴、六辐射、六互动”。

1.两圈:指兰白都市经济圈和西宁都市经济圈。包括了甘肃经济的主要地区——中部地区、青海经济的主要地区——海东地区。①兰州都市经济圈,即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又称兰白都市经济圈,黄河上游城市群中最大的城市圈。具体包括兰州市5区3县(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红古区、榆中县、皋兰县和永登县),是兰州都市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是核心区;白银市白银区是兰州都市经济圈的副中心;白银市3县1区(靖远县、景泰县、会宁县、平川区)、定西市1区2县(安定区、临洮县、陇西县)、临夏回族自治州1市1县(临夏市、永靖县)是都市经济圈内的节点城市。②西宁都市经济圈,即西宁—平安经济区,具体包括西宁市4区3县(城东区、城中区、城西区、城北区、大通县、湟中县和湟源县),是西宁都市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城东区、城中区、城西区、城北区是核心区;海东地区的平安镇是西宁都市经济圈的副中心;海东地区6县(平安县、民和县、乐都县、互助县、化隆县、循化县)、海北藏族自治州两县(海晏县、门源县)、海南藏族自治州两县(共和县、贵德县)是都市经济圈内的节点城市。兰西经济区的兰白都市经济圈、西宁都市经济圈既独立发展,又相互促进,便于协作,利多弊少。

2.一轴:从青海东部的西宁到甘肃中部的兰州,即黄河、湟水两岸经济带。与铁路兰青线、包兰线(西宁—兰州—银川)、西宁—兰州高速公路、国道109线(西宁—兰州)、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基本并列,“一轴”是整个经济区的主轴线。湟源、西宁、平安、乐都、民和、海石湾、兰州、皋兰、白银、靖远等城镇均位于开发轴上。

3.六辐射:兰西经济区处于交通要道,特别是兰州处于西北铁路网和公路网的中心,是陇海、兰新、包兰、兰青四条铁路干线的交汇点,是国道312线和国道109线的交汇点。兰西经济区位于西藏、新疆、内蒙古、宁夏四个民族自治区联结部的核心,在西宁与兰州之间建立城市群和产业集群,带动中间的贫困县,形成一个经济带,进而辐射到其他地区。因此,兰西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带动的不仅仅是甘肃、青海两个省,周围的宁夏、西藏、新疆、内蒙古四个民族自治区经济发展也将得到带动和辐射。即,形成六条经济辐射互动带。①东向经济辐射带:由兰州沿铁路、高速铁路、公路、高速公路向东沿兰州—固原—平凉—庆阳方向延伸,直通庆阳,形成兰固平庆经济带,可实现兰西经济区与陕甘宁经济区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经济辐射的主要地区是宁夏的固原市、甘肃的平凉市、庆阳市和陕西榆林市。②东南向经济辐射带:由兰州沿铁路、高速铁路、公路、高速公路向东南直通西安,形成兰州—定西—天水经济带,与关天经济区相融合。经济辐射的主要地区是甘肃的定西市、天水市、陇南市和陕西的宝鸡市。③西北向经济辐射带:由兰州沿铁路、高速铁路、公路、高速公路向西北直通新疆,形成兰州—河西—新疆经济辐射带。这条经济辐射带覆盖整个河西走廊,经济辐射的主要地区是甘肃的武威市、金昌市、张掖市、嘉峪关市、酒泉市和新疆的乌鲁木齐。④西南向经济辐射带:由兰州、西宁沿铁路、高速铁路、公路、高速公路向西直通西藏,形成兰州—西宁—格尔木经济带,可实现兰西经济区与西藏自治区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经济辐射的主要地区是青海的海北州、海西州、玉树州、海南州、果洛州、黄南州。⑤南向经济辐射带:沿铁路、高速铁路、公路、高速公路向南连接成渝经济区,形成兰州—甘南—陇南—成渝经济带。

经济辐射的主要地区是甘肃的临夏州、甘南州、陇南市和青海的黄南州、果洛州和成渝地区。⑥东北向经济辐射带:由西宁、兰州沿铁路、高速铁路、公路、高速公路向东北经白银、银川、包头,到达呼和浩特市,形成西兰银呼经济带,可实现兰西经济区与宁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经济辐射的主要地区是甘肃的白银市和宁夏自治区。

4.六互动:六互动是通过六条经济辐射互动带,分别与陕甘宁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宁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新疆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互动带。

甘肃和青海联合、兰州与西宁联合,构建兰州—西宁经济区,使其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第四极”,同时,兰西经济区与成渝经济区、关中经济区一起构成我国西部真正的新“西三角”(见图1-1)。

图1-1 西三角示意图

四、兰西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建设兰西经济区就是要实现兰州与西宁(甘肃与青海)区域一体化发展,兰州、西宁一体化的范畴不但包括经济一体化,还包含社会、制度、文化等更为多元的一体化内涵,而其中兰西经济一体化是最关键的环节,同时由于篇幅的原因本课题主要从兰西经济一体化角度提出思路和对策。区域经济一体化,从其涉及的内容来看,是指不同的空间经济主体之间,以获取区域内地区间的经济集聚效应和互补效应为宗旨,为促使产品和生产要素在一定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而建立的经济区域集团。其实质就是降低区内交易成本,使产品、要素自由流动,在市场作用力下形成资源的最优配置。包括从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市场到经济政策统一逐步演化。因为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够通过减少交易成本而使参与一体化的主体受益,会引发经济体之间的贸易量加大,有利于那些对规模经济敏感的产业实现高效率的运行,有利于实现经济体之间的竞争性。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各国区域发展的必然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看做是状态与过程,也可以看做是手段与目的。本课题提倡的兰西经济一体化,就是要有效发挥兰西区域联合体的发展功能,就是要发挥兰西经济的“累积效应”和“扩散效应”,构建城市布局合理、市场高度开放、制度协调水平高、产业结构互补、信息资源共享、交通体系完备的兰西经济共同体,从而有效降低经济区内经济主体尤其是企业运营的交易成本,增强整个经济区的国际综合竞争力。因此,实现兰西经济一体化,必须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并相应产生巨大的发展效应。

(一)实现空间形态的一体化

城市布局及其空间形态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载体。核心城市兰州市和西宁市空间聚焦和城市布局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将会带来兰西经济区的两大发展功能:一是枢纽中心的功能,即形成“东西南北中、上下左中右、财金物流、工农兵学商”等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要素交集、汇聚和流动的枢纽。二是孵化、创新和扩散的功能,即城市的集聚和联系必然导致各种新思想、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从而形成对经济区周边地区的示范和导向。因此,实现兰西经济区空间形态一体化的目的就是要形成有利于发挥这两大功能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二)实现市场一体化

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所带来的发展效应,必然体现为产业(产品)分工的细化、产品差别度的提高、规模经济的显示和资源配置效率的上升。因此,实现兰西一体化必然要求市场一体化。为了推进兰西经济区市场一体化,未来必须形成各种要素市场的有机统一体,如一体化的消费品市场,一体化的资本市场,一体化的技术市场,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的产权市场,一体化的征信市场,一体化的旅游市场,一体化的文化市场等,以形成区内市场资源和要素的有效组合,促进贸易顺畅发展,要素自由流动。

(三)实现产业一体化

产业一体化就是要在经济区城市间形成合理的产业(产品)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体系,最大限度地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产生1+1>2的集聚经济效应。要实现兰西经济区产业一体化,要做到以下几点。

1.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间协作。主要思路是改变兰西经济区产业结构的同构性,推动产业间的协作使产业结构合理化,同时向产业结构的高层次化目标努力。从两省两市的产业结构看,均为“二三一”结构;从产业内部结构看,第二产业中主要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比重较小,而且传统产业偏重资源型,附加值相对不高。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过小,不符合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新兴产业,向“三二一”型结构演变。2.坚持以产业联盟促进兰西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为突破口,打开兰西经济区联合开发开放的新局面,以产业联盟促进兰西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战略及产业运行机制。产业联盟就是一定区域内同一产业内或互补产业间的众多企业或部门为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减少恶性竞争等战略目标,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通过相互参股或契约联结等方式,建立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关系,共享联盟利益,从而获得“双赢”或“多赢”效果的一种合作方式。在构建兰西经济区产业联盟的过程中,要发挥好三方面的主导作用。一是行业内相关企业,尤其是行业内的龙头企业;二是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及其他中介组织;三是各级政府机构。在这三者中企业是产业联盟的主体,其他两个部分都是为企业的联合与合作提供良好外部环境的支持机构。这些行为主体根据不同行业的性质,可以以不同的目的构建产业联盟。如,以技术合作为主要手段的产业联盟,以减少直接竞争、提高市场份额为目的的产业联盟,以降低成本为主要目的的产业联盟,以创新为目的的产业联盟,以供应链改进为目的的产业联盟,以财务稳定为目的的产业联盟等等。由这些不同的目的构建的产业联盟的实现形式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同一行业的产业联盟可以同时兼具上述几种实现形式。

3.整合兰西经济区产业。一是横向整合。主要是合并重组产业链条中某一环节上的多个企业。①由许多散小的企业合并成一个大的企业(集团);②由一个大的企业兼并其他小企业;③由几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强强联合形成巨型企业集团。二是纵向整合。主要是围绕主导产品,沿产业链整合上下游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手段,形成以价值链为中心的大型企业(集团),包括前向整合和后向整合。通过整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企业竞争与合作关系,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①接通产业链,就是将产业链中断续或孤立的环节串联起来,在更大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效率;②拓展产业链,就是补充产业链中缺损的环节,或向前延伸和向后延伸,形成更加完整的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三是跨区域整合。主要是重组或兼并兰西经济区内不同地区的产业。其主要目的:首先,实现经济区内不同地区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分工合作的形式避免因产业雷同带来的恶性竞争;其次,培育跨区域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形成布局合理、协作配套的生产体系。跨区域整合既可以采用横向整合,也可以采用纵向整合,这两种模式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区域性产业的互补、联动、分工与合作。

4.建设兰西经济区产业共性技术平台。一是要建立组织协调机制。强化兰西经济区科技合作行动计划,协调解决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二是要建立资金保障机制。设立由两省或两市政府共同出资的“兰州西宁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共同资金”。在政府资金引导的基础上,积极鼓励企业以自有资金,或通过企业联盟或合作的方式,筹备广泛的社会资金。三是要建立兰西经济区利益平衡机制。选择哪些产业,在哪些城市设立机构,这需要两省两市通过协商寻求利益相对平衡的方式。四是要建立产权共享机制。对于产业共性技术平台研发的新技术、知识产权等,对兰西经济区内同类企业给予无偿或部分有偿转移和扩散,对兰西经济区外企业则采取有偿收费使用的方式,一方面,实现了区域内产权共享,另一方面,区域外有偿使用有助于产业共性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五是要创新环境优化机制。为了推进产业共性技术平台的建设,对于经两省两市科技部门认定的科技企业、产品、机构等资质,均予以互认,并享受本地同等优惠政策,开展联合认定兰西经济区自主创新产品,制定技术创新产品目录,并推进其在兰西经济区政府采购、重大工程招标中优先购买,促进兰西经济区产业共性技术平台的稳步发展。

为此,必须坚持三个原则:引导“资金、人才、项目”三个落实,建立“技术集成平台、配套实施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三个平台,保障“科技和需求结合、技术和资本结合、人员和项目结合”三个结合。

(四)实现交通设施一体化

交通设施的一体化,是兰西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血脉。形成经济区内各城市间的畅通连接,构建发达的地区交通枢纽,是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的“硬件”基础。兰西经济区交通设施一体化的主要内容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由铁路、公路、民航、水运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共同构筑的立体交通网络,形成区内公共资源共享。一是要完善区域内以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内河航运、机场、港口(码头)为主的交通网布局的综合规划。二是要加快推进经济区内外各城市间快速干道的建设。三是要加快以兰州为中心、西宁为副中心的航运体系的建设,实现区域港口(码头)的合理布局与分工。四是要实现机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布局,加快形成以兰州中川机场、西宁曹家堡机场为枢纽机场的兰西经济区的机场群落。

(五)实现信息一体化

信息一体化是兰西一体化的技术基础,也是兰西经济一体化中的根本通道。信息一体化要求打破地区间的信息封锁和阻碍,畅通信息流,要求区内各地的商情和公共信息都应做到公开、透明,这样,既有利于共同市场的形成,又能有效地降低发展的物质资本投资和市场运行的交易成本,提高整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因此,实现兰西区域一体化的一个当务之急就是,建立以兰州和西宁为龙头,以经济区内城市为中心的城市信息网络体系,建设覆盖整个经济区的信息网络系统,包括要建设区域一体化的个人与企业信息平台,通过网络来系统分析整个经济区建设的现状、趋势、潜力和决策依据。

同时,还应在信息咨询服务上,建立区域信息交互网,完善信息传输机制,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区域社会化信息服务体系。

(六)实现制度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最大的障碍在于行政壁垒。不同行政主体的政策和制度之间往往存在冲突和矛盾,这也正是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兰西经济区要在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改革,加强行政协调,消除矛盾和冲突,实现兰西经济区制度架构的融合。

(七)实现生态环境一体化

区域经济增长的外部性,必然带来兰西经济区资源环境消耗型的发展模式,从而造成较严重的水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自然环境灾害等。从根本上看,兰西经济区生态环境的一体化发展,关键举措就在于做好水环境、大气环境和城市减灾防灾的区域整体规划上以及加强在区域环境保护方面的协调上。兰州西宁是“共饮黄河水”的近邻,在黄河流域的环境整治上,要努力促成共同的行动纲领和实施措施的落实,要建设一批大型生态工程和循环经济工程。

上述兰西经济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区内各方成员因“地理位置、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社会资源的资源禀赋差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制度的差异和历史与文化的差异”所形成的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上的客观差距,而在产业布局、政府管理、地方规划与经济增长等多个方面出现利益不协调的现象。因此,一体化的过程就要区分难易性和重要性,分步推进。如生态环境的一体化发展,关系到区内外全体人民的福祉,需要在中央政府强有力的监督下尽快强制实施;城市布局和其空间形态的一体化、交通体系和信息基础的一体化,关系到国家的投资效率和建设成本,需要在中央政府统一指挥下,吸收多方共同参与并进行利益分享和协调;而制度和市场建设等“软性”一体化问题,则是一个随着市场发育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而逐步完善的长期过程,必须通过强制性和诱致性这两种制度创新模式相结合的方法逐步推进。应该指出的是,所有这些一体化过程,都有必要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与利益补偿机制。

其中,“利益分享机制”的建立,就是要客观地协调各成员的经济政策,通过设计合理的交易方式来实现成员之间的利益转移。该机制是要对地方利益进行再分配,从而使地区利益分配达到一种比较公平的状态。

主持人:刘伯霞

参加人:李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