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渔港与渔港经济区研究

渔港与渔港经济区研究

时间:2022-06-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考虑到这一文献数量不大,而且对这些文献进行全面梳理,还可以全面掌握有关渔港经济区的研究情况,得到十分详细的关于渔港其他领域的研究信息,这对后续开展渔港经济区研究大有裨益。表1.1 以“渔港”为关键词的期刊文献情况表与本书研究主题最为相关的137篇渔港经济管理类论文,研究主题具体又可大致归结为7个方面:一是渔港布局问题研究。二是渔港发展问题研究。

按照一般的检索逻辑,要检索“渔港经济区”相关研究文献,理论上应以“渔港经济区”作为检索关键词,但是这会导致某些标题上没有“渔港经济区”但实际上研究渔港经济区问题的文献被遗漏,从而造成检索不全面;以“渔港”作为检索关键词会避免这一问题,但是又可能会造成检索范围过于宽泛。针对这一问题,笔者首先以“渔港”为检索关键词、以“中国知网”的“期刊”数据库和“博硕士”论文数据库为检索数据库、以“篇名”和“题名”为检索字段,进行了试检索,共检出期刊论文491篇,硕博士学位论文19篇。考虑到这一文献数量不大,而且对这些文献进行全面梳理,还可以全面掌握有关渔港经济区的研究情况,得到十分详细的关于渔港其他领域的研究信息,这对后续开展渔港经济区研究大有裨益。因此,本研究将本部分的讨论建立在以“渔港”为关键词的检索之上。具体结果如图1.1所示。

图1.1 1958~2014年我国关于渔港问题的研究文献数量变化情况

由表1.1可以看出,从1958年至今,我国有关渔港问题的研究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是,在长达56年的时间里,文献总数只有491篇,年均不足9篇,数量最高的年份也仅有44篇,这说明,渔港问题研究在我国是一个相当薄弱的领域。实际上,在我国,不仅仅渔港问题研究比较薄弱,整个渔业领域的研究也都一直比农业领域以及其他领域薄弱得多,这与我国渔业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如今,随着该领域社会经济矛盾不断累积加深,对该领域的研究力度也亟待加强。

经过进一步考察分析,笔者将检索到的文献按照性质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术意义较淡的新闻报道和评论,共180篇,另一类是学术意义较浓的研究论文,共311篇。然后,将后者根据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进一步归纳为四类:一是渔港工程技术类论文,共102篇。此类论文的研究主题主要涉及渔港的工程方案设计、渔港施工技术、渔港建设环境影响评估等,与本书研究主题相关性较小。二是案例类论文,共28篇。此类论文主要是介绍国内外渔港的建设经验,与本书研究主题有一定相关性。三是渔港经济管理类论文,共137篇。此类论文主要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基本思路,从宏观角度探讨渔港发展面临的相关经济和管理课题,既有一般性理论研究,也有针对性的应用研究,与本书研究主题的关联性最强。四是其他类论文,共44篇。此类论文研究主题较杂,但具体到某一主题,又难以细分、归纳,从而笼统归结为一类。此类论文与本书研究主题联系普遍较弱,其中一部分论文虽然标题中有“渔港”字眼,但实际研究内容与渔港关系并不大。

表1.1 以“渔港”为关键词的期刊文献情况表

与本书研究主题最为相关的137篇渔港经济管理类论文,研究主题具体又可大致归结为7个方面:

一是渔港布局问题研究。此类论文主要从区域角度探讨渔港布局优化问题。例如,周长禄(2014)阐述了辽宁省沿海渔港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提出利用灰色多元线性回归方法以及“点—轴”理论优化渔港规划布局带动港区和海岸带经济发展。陈昌平等(2014)基于0-1整数规划模型,根据渔船作业渔场的地理位置、避风渔港的地理位置,以浙江省现有避风渔港为例,依据所建立的渔船回港避风数学模型,采用LINGO软件进行求解,并结合各等级渔港的避风能力,对避风型渔港的布局进行了优化计算。李放等(2013)以浙江省为例,采用启发式算法,将复杂的渔港选址问题运用数学方法予以处理,给出了浙江省拟建中心渔港和一级渔港的数量及其布局方案,并提出了台风登陆时拟建渔港的放大系数。陈绍焰(2010)在研究福建沿海27个县(市、区)渔业生产、渔港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上,运用相关分析法,对渔业生产区域综合竞争力排位与渔港区域综合竞争力排位进行了相关关系分析。桂劲松等(2005)充分考虑捕鱼、海上运输、陆上运输、码头装卸、水产品加工、港口建设和改型等费用,以及水产品销售收益,建立了一年总费用最低(或总效益最好)的地方渔港布局规划方法数学模型。李权昆等(2005)基于“点—轴”理论,探讨了广东省沿海渔港的优化布局及沿海渔港经济圈的构建构想。

二是渔港发展问题研究。此类论文的研究主题主要涉及以下方面:一是从我国渔港建设现状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从整体角度探讨我国渔港的发展战略、模式等。例如,刘瑞娟等(2014)以解析渔港小镇的概念和特征为着眼点,总结分析了世界渔港小镇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对我国渔港小镇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明确了我国渔港小镇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我国渔港小镇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孙龙(2013)介绍了我国渔港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渔港发展需求,指出了当前我国渔港建设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发达国家渔港发展趋势和经验,提出了我国渔港发展建议。陈自荣(2010)回顾了2002年以来我国渔港建设的概况,从渔港减灾、渔港经济区发展、渔民转产转业、小城镇建设、渔业执法监管等5个方面总结了渔港建设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当前我国渔港建设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十二五”甚至更长一段时期内推进我国渔港建设的对策与建议。马述桐(1996)分析了渔港综合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建议。二是为解决渔港建设投融资问题出谋划策。例如,范佳凤等(2013)提出了搭建政府多元化投融资平台、渔港建设与渔镇经济发展相结合、做好渔港投融资规划、采用地主港的模式“以港养港”等渔港投融资模式创新思路。陈国强等(2011)总结并评价了目前我国沿海渔港建设中三种主要的投融资模式,阐述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创新投融资机制、多元化投融资模式、探索渔港后期运营机制三个方面对渔港投融资模式的完善进行了讨论,认为应该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渔港建设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广泛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渔港和发展渔港产业;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企业共同出资来建立渔港维护基金,建立渔港维护经济组织,做好渔港后期运行、维护和管理。李权昆等(2006)结合渔港设施性质特征的区分讨论了不同性质特征渔港设施建设融资方式的选择,其中,渔港保障区中的护岸、防波拦沙堤等项目属于公益性项目,应主要依靠政府财政预算资金进行投资建设,航道港池区的设施项目,如锚地、航道等,具有公益性和一定的营利性,可以采取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政府财政资金与市场化经营相结合的方式,生产作业区的项目,如渔货的卸港、清理、加工、冷冻、交易市场等,以及延伸区的项目,如渔船维修,油料、淡水、冰等物资供应,渔民生活品的补给,休闲旅游,娱乐设施,通信服务等,属于营利性的项目,可以完全通过市场竞争解决。三是研究渔港发展评价方法。于定勇等(2010)运用DEA及MDEA模型对山东省10处渔港的资源利用效率值进行了评价,并对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认为MDEA模型比DEA模型评价效果更好。桂劲松(2007)提出了简化的渔港评估指标体系,并应用BP神经网络对82个渔港进行了评估。他也讨论了灰色聚类评估模型在渔港评估中的应用,认为该方法数学基础严密、计算简单、可操作性强,具有实用性,同时,所得渔港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可供渔港管理部门进行渔港等级评估时参考。四是讨论具体地区或具体渔港的发展问题。例如,孙欣(2013)探讨了辽宁省渔港管理和发展思路;何瑞呈等(2011)对加强舟山渔港建设提出了构想和建议;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渔港调研组(2010)对闽台渔港建设进行了比较,并据此提出了福建渔港建设思路;桂劲松(2010)基于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背景讨论了大连市渔港发展对策;李振钰(2000)提出了山东省渔港建设和发展的建议;农业部广东水产调查组(1993)考察了广东省渔港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钱震松(1991)呼吁重视浙江省渔港建设;崔秀坤(1990)探讨了河北省渔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三是渔港规划问题研究。此类论文主要讨论渔港规划的编制思路或应注意的问题。检索到的论文较少,只有2篇。陈银辉(2012)在论文《渔港控制性详细规划浅见》中对渔港的控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渔港控规与普通控规的异同点,进而总结出针对不同的项目应采用不同的手法和思路。黄国贞(2008)在无锡渔港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引入了生态安全格局理念,探索了一种较为科学的规划控制方法。

四是渔港经营问题研究。此类论文主要讨论渔港作为独立运营主体的经营策略。李光照(2011)紧紧围绕“北方水产品加工集散中心”和“北方艇产业中心”产业定位,讨论了将天津滨海新区中心渔港建设发展成为一个以水产品加工集散、游艇产业为主,港口物流和休闲旅游相关产业竞相发展的现代化主题经济区。桂劲松(2010)指出,由于渔港普遍经营粗犷,政府财力有限,致使渔港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找出一种有效的经营策略以提高渔港经济效益,更好地发挥其功能和优势,促进渔港的可持续性发展,已成为渔港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并提出了构造渔港产业链发展渔港经济、一体化经营、渔港资源开发等渔港经营策略。杜显伦(2000)介绍了东营港因商港、渔港不分造成的很多问题,为搞好东营港的通航环境,确保海上安全,提出了商港、渔港分离的建议措施。

五是渔港管理问题研究。此类论文主要讨论渔港监督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具体涉及渔港管理体制、渔港监督机构建设、渔港建设项目管理等方面。典型论文包括梁志军(2010)的《渔港监督和管理问题及对策探讨》、孙一伦等(2010)的《关于我国渔港管理现状的探讨》、王太海(2008)的《关于渔港监督机构建设相关问题的探讨》、陈思增(2007)的《当前渔港建设项目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思考》、曲宗良(2007)的《浅议县市渔港监督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陈思增(2006)的《关于建立渔港建设项目管理长效机制的探讨》、于智锋(2006)的《渔港监督在新形势下行政执法的新思路、新举措》、郭春芳(2003)的《关于渔港监督管理问题的探讨》、牛玉山(2002)的《黄渤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工作的发展与设想》、黄惠源(1999)的《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改革初探》、任守清等(1998)的《关于我省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工作调查与思考》等。

六是渔港等级划分方法问题研究。此类论文主要讨论渔港等级的划分标准或方法。代表性论文有桂劲松(2004)的《渔港等级模糊评估方法研究》、于龙梅(2004)的《我国渔港发展现状及等级划分》、桂劲松(2003)的《渔港等级评估指标体系研究》、黄聂(1997)的《试论我国渔港建设及其分类》等。

七是渔港平台化问题研究。此类论文主要讨论渔港功能的多元化以及以渔港为平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其本质是讨论渔港功能的扩展和延伸,以最大限度发挥渔港的经济社会价值。此类论文与本书研究主题最为一致,所有标题中包含“渔港经济区”字眼的被检索论文均归为此类,也有一些被检索论文,虽然标题中没有“渔港经济区”字眼,但是实际上研究的也是渔港经济区问题。此类论文直接反映了本书研究对象——“渔港经济区”问题的研究现状。标题中不带有“渔港经济”字眼的被检索论文研究着眼点主要集中在渔港功能的多元化以及渔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挖掘方面。例如,汪耀麟(2014)分析了传统渔港的不足和中心渔港的产业集群效应,特别是中心渔港的规模经济效应、竞争效应和产业结构优化效应,指出在渔港建设时要重点着力于中心渔港的建设,并围绕中心渔港建设规划好渔港经济产业集群发展;使中心渔港的建设与社会发展相统一,通过中心渔港的建设,推动渔业经济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推进渔区的城镇化建设。此外,他还探讨了发挥闽台中心渔港资源优势搭建海峡两岸观赏鱼产业平台课题,提出了打造闽台中心渔港渔业产业经济圈的构想。汪洋(2012)通过对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部分渔港陆域功能区和鱼市场的各个环节进行研究,结合我国国情阐明了在渔港陆域功能区规划布局上应采纳的先进设计路线,分析了在几种不同地域环境条件应采用的具有先进设计理念的鱼市场规划模式,同时对板冰产品及其工艺系统应用于我国渔业领域的前景进行了论述。冯晓(2012)讨论了利用渔港改造推进建设游艇公共码头的想法;栾曙光(2004)和王刚(2011)都提出了“功能多元化”的渔港建设思路,指出功能多元化是渔港发展的必然趋势,并通过介绍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发展功能多元化比较成功的渔港的相关情况,归纳总结了其成功经验,并对我国大陆沿海渔港发展功能多元化建设提出了建议。张利敏(2009)探讨了整合渔港、渔村及周边地区旅游资源,建设广州莲花山渔港经济区问题。作者指出,始建于1958年的莲花山渔港是广州地区最大的群众海洋生产基地,因受珠江水质污染、渔船盲目发展以至过度捕捞的影响,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竭,其原有优势逐渐削弱。渔港周边地区渔民收入低,生活困难,面临转产转业的困境,渔村建设密集、村民居住环境差,亟须改造。作者通过分析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渔港,准确把握渔港、渔业发展趋势,提出通过莲花山渔港经济区建设,整合渔港、渔村及周边地区旅游资源,实施产业化战略,为地区发展注入活力,带动村庄改造,解决村民生活、就业问题,促进地方全面发展。孙龙(1999)基于海洋公约签订、200海里领海确立以及国家对近海水产资源保护措施及法规出台等日益严峻的渔业发展环境,提出了渔港功能多样化、渔港渔村一体化的渔港发展思路。标题中带有“渔港经济”字眼的被检索论文研究着眼点主要集中在渔港经济区的建设思路,也有学者对渔港经济区的概念、范畴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例如,王苧萱(2012)在《我国渔港经济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一文中讨论了渔港经济区的概念和内涵,归纳总结了我国目前发展较好的渔港经济区,指出这些渔港经济区具有功能多样化、综合实力较强、外向性程度较高、发展空间广阔、聚集程度较高、带动性强、政策支持有力等共同特征,但是总体来看还存在渔港基础建设滞后、经济结构单一、产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不高、后续动力不足等问题,要重点从规划编制、资金投入、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加速渔港经济区建设;在《渔港经济区产业集群价值链构筑方式探讨》一文中剖析了渔港经济区产业集群价值链的构成及特征,根据包含的产业部门将渔港经济区产业价值链分为核心层、紧密层、辅助层三个层次,并讨论了渔港经济区产业价值链的构筑方式。夏正周(2012)介绍了连云港市渔港建设和渔港经济区发展现状,分析了连云港市渔港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和面临的困难,并对连云港市渔港建设和渔港经济发展提出了建议。来蕾(2011)阐述了发展渔港经济的必要性,并针对山东潍坊市渔港经济区发展实际,提出了发展渔港经济的对策。王刚(2011)在社会影响后评价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渔港项目的特点从对防台减灾的影响、对基础设施的影响、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资源环境的影响5个方面设置了渔港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的评价指标,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以江苏省渔港为例,对选取的江苏如东洋口中心渔港、启东吕四中心渔港、连云港赣榆青口中心渔港、太仓浏河一级渔港、连云港连岛一级渔港、射阳黄沙港一级渔港6个渔港进行了社会影响综合后评价。周世锋(2005)也阐述了发展渔港经济的战略意义,并对浙江省渔港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思考。徐质斌(2004)认为,建设渔港经济区具有重大的意义,为转产渔民的发展、渔业产业化、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海洋经济聚集带形成提供了平台;通过对广东渔港建设的分析,提出了现代渔港经济区建设要统一规划、分类指导,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科技领先、文化提升。周春山等(2005)阐述了现代渔港经济区的内涵和构建思路,分析了广东省神泉渔港发展面临的问题、优势和契机,并采用现代渔港经济区理念,探讨了神泉现代渔港经济区的发展。李权昆(2005)通过对湛江渔港经济区的考察分析,阐述了产业群在现代渔港经济区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以产业群为基础建设渔港经济区的思路。林文毅等(2003)分析了渔港经济区思路产生的动因,阐述了渔港经济区思路的基本内涵,并对台州市的渔港经济区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