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渔港建设历程

中国渔港建设历程

时间:2022-06-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疆域辽阔,内陆江河纵横,湖泊水库星罗棋布,淡水渔业资源丰富,有土著淡水鱼类800多种,经济淡水鱼类50多种,是世界上发展淡水渔业最早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渔业国,淡水渔业产量占世界淡水渔业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也占到中国水产品总量的近半壁江山。随着渔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中国渔港建设滞后、与渔业生产严重脱节的状况越来越突出。

中国疆域辽阔,内陆江河纵横,湖泊水库星罗棋布,淡水渔业资源丰富,有土著淡水鱼类800多种,经济淡水鱼类50多种,是世界上发展淡水渔业最早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渔业国,淡水渔业产量占世界淡水渔业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也占到中国水产品总量的近半壁江山。同时,中国也是海洋大国,海洋资源极为丰富,拥有管辖权海域近300万平方千米,其中,有完全主权的内海和领海面积37万多平方千米,大陆岸线长18000千米,岛屿岸线长14000千米,沿海滩涂面积为2万多平方千米,15米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约12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度、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面积均居世界前10位,海域内生物资源品种繁多,储量丰富,共有海洋生物2万多种,占世界海洋生物总数的25%以上,其中具有捕捞价值的有2500余种,包括头足类84种、对虾类90种、蟹类685种,渔场达70余个,位于黄海中部海域的石岛渔场,位于黄海南部的大沙渔场,位于黄海西南部的沙洲渔场、吕四渔场,位于舟山群岛东部的舟山渔场,位于东海南部的闽东渔场,位于台湾海峡南部的浅滩渔场,位于南海地区的珠江口渔场、北部湾渔场、西沙群岛渔场和由200多个岛礁、沙洲、暗沙、暗滩等组成的南沙群岛渔场等,都是中国著名渔场。长久以来,丰富的渔业资源支撑了中国水产业快速增长,同时也带动了配套渔港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渔港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20世纪90年代之前

这是中国渔港的初步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渔业发展总体较为薄弱,渔船小、数量少、生产能力低,渔业产量不高,导致此时中国渔港以自然港湾居多,渔船多在附近村庄条件较好的天然海湾或河口靠泊,渔港基础设施十分欠缺。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渔业生产的发展,中国渔港的建设有了起色,码头、海堤等水工设施开始在各地渔港配备,生产生活设施等也得到发展。据相关资料显示,至1957年,中国已有具备简单设施如码头、防波堤等的渔港100处。但是这一时期的渔港主要是由渔民群众自发修建,供油、供水、冷藏、储存、制冰等配套设施配备还十分缺乏。

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渔港建设进入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并逐渐走向规范化。这与这一时期中国海洋捕捞业的快速发展有关。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中国海洋捕捞渔船开始由小型木帆渔船时代进入机动化渔船时代,渔业生产能力极大提升,加上渔船数量的急剧扩张,水产品产量特别是海洋捕捞产量迅速增长,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海洋捕捞量达到200万吨,70年代达到300万吨,80年代后期已增长到500多万吨。在这一时期,有实力的重点地区凭借资源和技术上的优势,加快了渔业码头的建设步伐。70年代中期以后,为适应渔业生产的需要,国家支持在沿海各大型渔业公司投资配套建设了一批国营渔港(渔业基地),如辽宁省的大连湾海洋渔业基地、滨海海洋渔业基地、营口海洋渔业基地,山东省的青岛海洋渔业基地、烟台海洋渔业基地,江苏省的连云港海洋渔业基地、浏河海洋渔业基地,福建省的东渡海洋渔业基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海南万渔业基地,海南省的白马井海洋渔业基地等。据1989年统计,全国有国有渔港(渔业基地)25个。这些渔业基地由于有国家的重视和财力支持,配套设施相对齐全,对渔业生产的保障能力很强,但其中真正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不到20个,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渔港建设投资太大,企业自身没有能力承担;二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适逢两次大的国家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国家不能给渔港建设以必要的投资,从而使得部分大型渔港(渔业基地)的发展中断。与此同时,中国沿海群众渔港则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渔港总数达到了707个,列入国家重点的则达到了456个,这些渔港多为渔民群众直接使用的中小型渔港,由于一次性建设投资相对较少,又有广大渔民的积极参与,使得这些渔港发展很快,成为保障中国沿海渔业生产的重要支柱。

(二)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

这是中国渔港的加速发展阶段。

随着渔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中国渔港建设滞后、与渔业生产严重脱节的状况越来越突出。面对这种状况,渔港的建设开始受到来自各层面的广泛重视。1990年,农业部召开了“全国渔港建设会议”,对全国的群众渔港进行了大规模的摸底、调查、统计和分析。1991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关于加强群众渔港建设的报告》,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水产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海洋捕捞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从事捕捞的渔民、海洋机动渔船数量和功率不断增加。但是在海洋捕捞能力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渔港的建设却没有相应跟上,甚至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尤其是群众渔港建设,严重滞后于捕捞业生产的发展,码头泊位少,建设标准低,避风条件差,通信、导航设施缺乏,港池锚地航道淤积严重,严重影响渔船进出港等,并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群众渔港建设,相应增加渔港建设投资,并明确港权,做好渔港日常管理和维护,使渔港及其设施稳定地处于良好状态。《报告》还重申了保持渔业附加税“取之于渔、用之于渔”的政策不变,以及群众渔港建设资金仍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中央主要对一级渔港建设给予适当扶持,二级和三级渔港建设则由地方政府给予资助。1992年,农业部在辽宁省大连市大连湾渔港组织召开“沿海群众渔港建设规划座谈会”,研究了一级渔港建设规划模式问题,并进一步确定了着重对全国82个一级渔港进行扶持。党的十四大为中国渔港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沿海各级水产主管部门紧紧抓住有利时机,把渔港建设与发展当地经济、提高渔业综合经济实力结合起来,积极规划,制定相关政策文件,不断探索渔港开发与建设的新路子。据不完全统计,在“八五”、“九五”的10年间,全国共投入渔港建设资金约8亿元人民币,新建防波堤、拦沙堤8020米,码头岸线5400米,护岸4200米,疏浚港池及航道425万立方米,平均每艘船占有码头的长度由原来的0.23米增加到0.27米。经过多年的建设,全国渔港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批功能配套的重点渔港和一批分散的小型渔港相继建成,渔港硬件设施水平大幅提升,渔港防灾减灾体系初步建立,与此同时,渔港建设立法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渔港保障功能逐渐完善,渔港在带动渔业相关产业和第二、三产业发展、拉动城镇建设方面的作用开始显现。

(三)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

这是中国渔港建设全面展开阶段。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渔港建设的投资力度空前加大,推动中国渔港开始全面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央财政资金投入的增加,对改善中国渔港面貌,推进渔港建设进程起了重要作用。

1998年以来,中央在群众渔港基础上,利用国债资金全面扶持沿海中心渔港、一级渔港和内陆重点渔港改造建设,先后改造建成或在建沿海一级以上渔港111个、内陆重点渔港32个,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四大海区主要渔场均分布有中心渔港和一级渔港,特别是台风正面袭击区的东南沿海五省(区)建设32个中心渔港、33个一级渔港,占中央投资建设沿海渔港的60%,加之沿海各地不断加大对二级及以下渔港的建设力度,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覆盖重点省区、重要渔区和台风路径海域的沿海渔港布局。同时,沿海中心渔港、一级渔港和内陆重点渔港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配套设施基本完善,成为区域性渔业安全保障和生产服务基地,截至目前,形成有效掩护水域面积5000万平方米,渔港综合防风水平提升到10级,可满足近8万艘海洋捕捞渔船在10级以下(含10级)大风天气时的就近分散避风和休渔期停泊,保障近百万渔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通过渔港建设,也带动了地方和社会投资近50亿元,满足600万吨的渔货装卸交易和60万吨的水产品加工,提供15万个就业机会,形成近百个渔港经济区,综合经济效益超过150亿元。渔港所在地区利用渔港经济区建设,兴市场、抓配套、拓街道、建小区,推动了港区城镇化和渔民转产转业,促进了渔民增收,辐射带动了沿海重要渔区经济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