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科普的艰难历程

中国科普的艰难历程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〇新中国建立伊始,不仅有了科学普及的观念,中央人民政府还在文化部设立了“科学普及局”。后来该会于1958年与中华全国自然科学联合会合并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不过,我国的科普事业并非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科普出版社机构被撤销,人员被遣散,大批科普刊物被迫停办。不过一年时间,中国科普作协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旋即开幕。在这30年间,中国科普作协共召开了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不断调适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方向和节奏。

中国科普的艰难历程

●在自主创新风云际会、民族复兴的号角响彻华夏大地的今天,我们应该仔细梳理并审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走过的科普之路。

〇如今,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提升综合国力的战略共识,也已成为各国政府促进公众适应现代社会的重要措施。顺应世界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梳理我国的科普史,反思成败得失,总结经验教训,明确未来发展科普教育观,这对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中国建立初,我国就形成了科学普及的观念吗?

〇新中国建立伊始,不仅有了科学普及的观念,中央人民政府还在文化部设立了“科学普及局”。1950年8月,国家领导人又在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上,建议成立的“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后来该会于1958年与中华全国自然科学联合会合并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这短短几年,科普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掀起了一股全民学科学的热潮。

不过,我国的科普事业并非始于新中国成立后。今天算来它也走过了百年的历史,犹如一幅沧桑长卷。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我国的科普事业迎来了腾飞的契机,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等方面功不可没。如果说解放之前,科普是爱国志士的自发行为,那么,建国后的科普观即是社会主义国家意志使然。

img68

图9-3 1980年3月15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毫无疑问,“文化大革命”十年严酷的岁月,同样使我国的科普事业遭受了重创。

〇是的。当时我国的各类科普活动基本上停滞下来。科普出版社机构被撤销,人员被遣散,大批科普刊物被迫停办。1978年3月18日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标志着我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科技事业和科普事业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全国科学大会提出,“必须大力做好科学普及工作”,“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武装广大干部和群众”,“要组织起专群结合的科学普及队伍”。其中,科普创作、出版事业发展得尤其迅速。全国科学大会精神刚刚出台,就由中国科协牵头在上海召开了有285名科普作家、翻译家、编辑家、美术家、科教电影工作者与出版工作者以及热心科普事业的人士参加的全国科普创作座谈会,并积极发起成立中国科学技术普及创作协会。不过一年时间,中国科普作协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旋即开幕。

●改革开放的30年,原来也是中国科普作协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30年。

〇是啊!在这30年间,中国科普作协共召开了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不断调适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方向和节奏。1978年,科普出版社重建,在此后10多年里,共出版科普图书2 000多种,累计发行2亿多册,先后创办、恢复和出版了7种科普期刊。同时,全国各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科普读物,有的发行量高达几百万册,并且科教电影、电视片也纷纷问世。仅1979年、1980年两年出版的科学小品集、科学电影剧本、科学童话、科学幻想小说等就远远超过了“文化大革命”前十几年的总和。正如胡耀邦(字国光,1915—1989)同志在它创办之初的献词中所讲,我国的科普队伍日益壮大起来,形成了燎原之势。

img69

图9-4 1980年放映的国产科幻影片《珊瑚岛的死光》海报

●从此,我国的科普研究、创作、出版事业恢复了勃勃生机。

〇现在我们有一个问题需要思考,改革开放与科普事业一同发展起来,在这其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吗?你能说说,在20世纪最后的20年中党和国家对科技的认识有哪些重大转变?

●听您前面所讲的科技政策观、科技战略观、科技发展观、科学文化观等等,我想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走上预期轨道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首先是对科技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迅速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口号。1982年10月,国家科委在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又明确提出我国科技工作“依靠”和“面向”的战略方针,即“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

〇说得很好。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科普工作与经济建设密切结合。在1986年召开的中国科协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周培源(1902~1993)同志明确指出要“大力推动科学技术普及和技术服务工作,为振兴地方经济服务”。改革开放后,由于经济主战场的确定,使得我国科普工作和经济建设结合日趋紧密。

img70

图9-5 周培源(左)在中国科协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因此,科普工作成为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实现科学功能的生产力化。1995年,我国在前一阶段科普工作的成果上进一步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其内涵表述为“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我想,上个世纪末,我国在促进经济增长的意识下形成了改革开放后的科普观。

〇你已经说到了问题的关键。那就是,面对国门之外激烈的市场竞争,党和国家领导人清醒地认识到,健康地发展国民经济要依靠科技进步,而发展国民经济显然要依靠全民的力量。还记得,当我国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时,尽管舆论界一片叫好,许多老百姓却对此持着怀疑的态度。

●怎么会对此质疑呢?

〇在当时,从老百姓的亲身经历来看,改革开放后的经济飞速发展主要来自于经济体制的转变、利好政策的出台、大量资金的投入,就连许多知识分子也不满自己微薄的收入,纷纷转入商界。还记得,当时最时髦的一个词是什么吗?

●我知道,您要说的是“下海”。如果全面而论,改革开放以后出台的多项兴国的措施中,绝大部分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国家对于科技的投入虽然有所增加,但也是相形见绌了。

〇这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呢?一些百姓怀疑态度的根源来自于对“科教兴国”战略认识的不彻底。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科技人才是国家凤毛麟角的稀有资源,我们怎么能靠英雄创造历史呢?应当是群众创造历史,依靠占人口比例多数的广大奋战在生产一线的工农兵去兴国才对。

●原来,大家是弄错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对象啊。“科教兴国”正是要“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提高人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的国家发展战略。

〇上个世纪末,我国近20年依靠资金投入的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似乎走到了尽头,企业大面积亏损,下岗工人大量增加,即使那些曾经让人羡慕万分的万元户的日子也不是那么好过了。

历史总是惊人的富于意蕴,亚洲金融危机给我国今后的发展指明了出路,给科技发展带来了曙光江泽民同志提醒全党:一度被国际社会看好的一些新兴国家的经济在这场危机中严重倒退,说明发展中国家如果仅仅靠利用自己的廉价劳动力、消耗自然资源、依赖外国现成的技术产品来发展经济,而不是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努力提高本国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那么,就会在国际经济竞争格局中处于被动和依附的地位,就必然进一步拉大同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

●这一连串对亚洲经济危机的寻根溯源,使我国和世界许多国家重新思考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杠杆作用。

〇没错!亚洲经济危机给我国百姓上了一课,原来在危机到来之前党和国家就看出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的尖锐问题,指出了科教兴国战略,要求把我国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求我们必须尽快改变我国国民科学素质严重滞后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状况,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广泛开展科普工作。

●科教兴国战略在提出之初还有这样一段误解,科普事业也是一路筚路蓝缕才走上正轨的啊。

〇确实如此。不过在过分强调科技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同时,显现出了急功近利的浮躁社会风气,整个社会的精神层面建设明显缺失。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夹杂着封建迷信、反科学、伪科学的思潮,暴露出社会中的思想混乱和不安定隐患,它们严重阻碍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国际上始于80年代下半期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浪潮在90年代中期也影响到我国发展思路的确立,因此,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加强科普工作,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中央当时一定出台了一些相关文件吧?

〇是的。1994年12月,中央及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的出台,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全面论述科普工作的官方文件。1996年9月,为落实1994年文件精神,中宣部等再次发出了《关于加强科普宣传工作的通知》。前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共同发布的第一个全面论述科普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它肯定了科技素质建设对经济振兴、民族精神、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意义,明确指出科普的内容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两篇指导性的文件明确提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普工作的重要任务”。指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是关系到我国21世纪发展的根本性、战略性的工作”。同年,建国以来首次全国科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一批科普工作先进集体、个人受到大力表彰。大会总结指出,科普工作的任务仍然是“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但同时强调“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更好地发挥科普工作在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1]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们逐渐自觉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为配合经济建设的科普事业中的经验,对我国此前科普概念有了新的认识。

1999年8月23日,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针对愚昧迷信、“法轮功”现象的出现,明确地提出了普及“四科”的思想,强调:

要把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任务和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不断加强起来。[2]

由此,党和国家将普及科学的知识、方法、思想、精神等共同汇入到科普事业的内容之中,更加明确我国的科普事业要以普及“四科”为主,以努力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己任。

●在迈进21世纪之前,我国的科学普及观已然发生了大飞跃。

〇是的。20世纪末时,我国的科学普及观已经逐渐由将其视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力量转为将其作为全面提高民族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目的,形成了新时期的科普观,从传统的传播科学知识走向了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更宽广的科学文化轨道上。

●从您所讲中,我了解到科学普及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传播科学知识给公众,而是应该让公众参与到建设国家的队伍中来,为解答我们需要怎样的科学、我们的科学需要朝什么方向发展,以及什么样的科学有益于我们全民、有益于我们的国家建设而建言献策,这才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实质。

〇对!科学,不仅仅是我们过去认为的实用的、现实的生产力,不仅仅是我们脱贫致富的利器。科学,实质上是我们人类理解自己的一种方式。人类的历史,实质上也是一部用科学价值、科学立场、科学道德、科学原则理解自己的社会史。科学之于我们更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存在,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意识认知,提高社会的智力水平,使人类摆脱愚昧,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绶琯先生曾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了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之间的关系:

科学普及的目的是提供一个社会的整体素质。其中科学知识的普及属一种“十年树木”的建设,而科学精神的普及则属于“百年树人”。

王绶琯认为倡导“四科”,就是应以博大的胸怀和更宽广、更深刻的眼光认识科学的本质和作用,不仅要在发展生产力的意义上讲科学,而且要在人文的意义上讲科学,在推动社会进步的意义上讲科学。所以把“四科”作为科普的任务,是既现代又有远见的提法。[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众多伪科学充斥社会的事实证明,治贫不等于治愚,我国基本进入了小康社会,并不等于公民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科学普及的灵魂,是提高公民的科学思想和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培养公民的科学精神。科普工作是要通过科学文化的广泛传播,促进科学精神的内化,推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科普观是继续沿着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道路走,还是又有了什么新的转变呢?

〇应该说,我们是在沿着20世纪末确定好的这个方向前进,为适应科技发展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党和国家对21世纪的科学普及工作又做了新的规划,形成了两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一是将我国科普事业纳入法制化轨道,二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科普工作纳入国家发展计划。

●您能具体讲讲这两个成果吗?

〇党和国家在总结了我国几十年的科普工作经验和政策实践,于2002年6月颁布了世界上迄今为止第一部有关科普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明确了国家各级政府赋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社会责任,即: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捍卫科学尊严,推广先进技术,开展青少年科学技术教育活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2008年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第五条也更明确规定:

国家发展科学技术普及事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国家鼓励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参与和支持科学技术进步活动。

img71

图9-6 《科学技术普及法》

img72

图9-7 《科学技术进步法》

与此同时,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规划纲要(2006—2020年)》,首次把“创新文化与科技普及”作为21项专题纳入其中,从科技发展战略的高度对我国科普事业进行总体规划,这是历次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中所没有的。在此期间,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20年)》、《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等重要精神和文件。其中,2006年由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可谓是今后一段时期统领我国科普事业的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

该计划被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成为国家计划。

可以说,这些法律条文和政策性文件的出台,已经把我国的科普工作带入了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这么多新政策,真是下了大力气支持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战略性研究和工作实施,为我国科普事业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我想,这几年我国的科普工作在政策落实上也应该已经初见成效了。

〇不错!自从《科普法》颁布以来,我国的科普事业繁荣发展,科普队伍不断壮大。据2006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提交的分析报告显示,全国共有各类科普工作人员774 804人,其中专职科普人员近11万人;全国共有建筑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各类科普场馆704个,其中,科技博物馆(包括天文馆、水族馆、标本馆等)185个,专业科技馆265个,青少年科技馆站254个。全国共有省级以上科普教育基地1 282个,共建有长度在10米以上的科普画廊6万多个,城市社区科普(技)活动室超过3万个,农村科普(技)活动场所近12万个,科普宣传专用车640辆。2004年,全社会科普经费筹集额为24.16亿元,其中省级政府科普专项经费共7.73亿元,全国人均科普专项经费0.59元。全年全国共举办科技普及讲座约38万余次,直接受众人数近8 000万人次,举办科普专题展览7万余次,参观人数超过1亿人次,各类机构共举办科技普及竞赛33 255次,参加人数达到2 000多万。[4]

●对了,中国科技馆新馆也是在2006年破土动工的,据报道新科技馆不但斥资11亿元,建筑规模非常之大,还有科学乐园、华夏之光、探索与发现、科技与生活、挑战与未来五大主题展厅,公共空间展示还有球幕影院、巨幕影院、动感影院、4D影院等特效影院。在地方,广东也建成了投资19亿元、用地面积45万平方米的科学中心。

img73

图9-8 中国科技馆新馆

〇是的,近几年来我国科技馆建设发展非常快,特点是规模型科技馆的建设。同时,也加大了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的建设力度,使科技文化深入千家万户、走进百姓生活。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各省市地方新闻出版界通过增加科技节目的广播电视播出时间,扩大综合性报纸中科技专栏的数目和版面,加大各类科普出版物的品种、发行量,加强科普网站和门户网站的科技内容等手段,使品牌科普节目、书报刊、专栏服务基层。

除此之外,科学技术普及其实也是我们每一个人身负的社会职责,类似于社区科普志愿者协会这样组织的发起成立,壮大了我国的科普队伍,使之有了燎原之势。

●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组织吗?

〇就拿上海来说吧。早在2003年6月,上海就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省级科普志愿者社团组织——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志愿者协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出任会长。我们常常能看到来自各个年龄段不同职业的科普志愿者活跃在社区、学校,他们积极主动地传播科学知识,指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和弘扬科学精神,为上海科普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2003年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上海科普志愿者协会为引导全市人民依靠科学战胜非典作出了无私的奉献。2004年,他们又为落实中央就加强农村工作、重视“三农”问题的指示,主办了“走近科学”郊区行活动,不仅组织了专家科普报告会、专家咨询、科普巡展等服务活动,还捐赠电脑下乡,为当地农民带去了丰厚的精神食粮。更积极组织“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将科普工作深入青少年中去。

亲眼见证了上海市这些年来科学事业的欣欣向荣,不禁让我想起这样一句词:黄浦浪花千尘雪,东方明珠百度春,花满堵,酒满瓯,十里绮罗外滩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