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兰州高新区二次创业问题研究

兰州高新区二次创业问题研究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兰州高新区二次创业问题研究兰州高新区是国务院1991年批准的首批27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2009年以来,兰州高新区内企业的规模化水平快速提升。

兰州高新区二次创业问题研究

兰州高新区是国务院1991年批准的首批27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20年来,兰州高新区人在兰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建区宗旨,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推动高新区各项事业获得了较大发展,同时,在新的环境下,也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挑战,必须进行二次创业,才能推动高新区各项事业更上一层楼。

一、高新区取得的成绩

(一)高新区经济增长态势喜人

img22

图1 2008年全国高新区与兰州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百分率对比图

注:本表数据来源于《科技统计报告》第16期(总第454期)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2009年

从高新区各主要经济增长指标来看,高新区经济增长态势喜人。从图1可知,2008年较2007年,全国高新区营业总收入增长20%,工业总产值增长19%,工业增加值增长17%,净利润增长4.6%,上缴税额增长22%,出口创汇增长17%,同期同项指标兰州分别增长59.0%、63.7%、56.4%、24.3%、38.7%、33.3%,分别高出全国39个百分点、44.7个百分点、39.4个百分点、19.7个百分点、16.7个百分点、16.3个百分点。从图2可知,2009年,全国高新区总体上经受住了“投资减少,出口遇阻”的挑战,全国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除出口创汇较上年增长了-0.4%外,营业总收入增长了19.3%,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6.1%,工业增加值增长了23.3%,净利润增长了35.1%,上缴税额增长了24.9%。兰州高新区企业净利润和出口创汇方面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与上年相比,净利润增长了-10.3%,低于全国45.4个百分点,出口创汇无增长。营业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上缴税额继续保持高位增长,分别增长了62.43%、38.2%、46.2%、104.4%,分别高出全国同期同项指标43.13个百分点、22.1个百分点、22.9个百分点、79.5个百分点。

img23

图2 2009年全国高新区与兰州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率对比图

注:本表数据来源于《科技统计报告》第14期(总第480期)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2010年

(二)企业成长能力和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

img24

图3 2008年—2009年全国高新区与兰州高新区企业增长率对比图

注:本表数据来源于《科技统计报告》第16期(总第454期)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2009年。《科技统计报告》第14期(总第480期)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2010年。

首先,从图3可知,企业成长能力快速提升。2008年,全国高新区企业增长率为8.58%,兰州高新区企业增长率为3.83%,低于全国4.75个百分点。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下,兰州高新区企业增长则逆势而行,企业增长率达到10.81%,高出全国(2.01%)8.8个百分点。其次,从图4可知,企业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从园区内主要经济指标单个企业的平均值来看。2009年以来,兰州高新区内企业的规模化水平快速提升。除受2009年金融危机地影响,兰州高新区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明显,净利润由2008年高出全国平均值38万元下降为低于全国平均值292.9万元外。其余各项指标2009年较2008年则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有些指标上升明显,有些指标甚至高出全国平均值水平。其中,工业总产值、出口创汇、营业总收入分别缩小差距80.6万元、7.1万美元、2463.3万元;工业总产值和上缴税额分别高出全国平均值58.6万元和193.9万元。

img25

图4 2008年、2009年兰州高新区单个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平均值同全国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平均值差距对比图

注:本表数据根据《科技统计报告》第16期(总第454期)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2009年。《科技统计报告》第14期(总第480期)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2010年。

二、高新区进行二次创业刻不容缓

兰州高新区在创造成绩的同时,在同全国高新区的纵向比较中落在后边,对本地区经济的贡献也远远落在了全国水平的后面。

(一)兰州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排名中处于落后状态

表1 2007—2009年兰州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高新区相同指标中的排序

img26

注:本表数据根据《科技统计报告》第5期(总第420期)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2008年7月15日,《科技统计报告》第16期(总第454期)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2009年10月29日。《科技统计报告》第14期(总第480期)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2010年10月26日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其中,2009年全国高新区为56个,增加了湘潭和泰州两家。

从全国高新区的角度比较。由表1可知,2007年至2009年,在高新区统计的7项主要经济指标中,兰州高新区企业数位居第28位以后,工业增加值排在第50位之后,出口创汇最高排在第53位,营业总收入和工业总产值缓慢前行,在2009年分别前进到第43位和第47位,净利润排序在经历2008年的下滑后,2009年上升到46位,上缴税额在2009年则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上升到第31位。从全国首批27家高新区的角度比较。1991年,国务院批准设立27家高新区,兰州高新区是其中一家。2007年至2009年,在7项主要经济指标中,兰州高新区企业数一直停留在第18位,其余指标除上缴税额2009年排在第22位外,都在第24位之后。营业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和上缴税额三项指标排位略有上升,工业增加值和净利润略有上升,出口创汇则一直滞留在末位。

(二)兰州高新区对本市经济的贡献率较低

表2 兰州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单位:%

img27

注:本表数据根据《科技统计报告》第5期(总第420期)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2008年7月15日,《科技统计报告》第16期(总第454期)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2009年10月29日。《科技统计报告》第14期(总第480期)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2010年10月26日,《兰州统计年鉴》(2008),《兰州统计年鉴》(2009),《兰州统计年鉴》(2010)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工业增加值的多少反映经济效益的高低,工业增加值是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以工业增加值来看,全国范围内,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在其所在城市中所占份额逐步凸显,说明高新区对其所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度越来越重要。2007年,全国54家高新区中,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所在城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的有17家。2008年,在全国54个高新区中,工业增加值占到所在城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以上的有19个高新区,比上年增加了两个高新区。2009年,全国56个高新区中工业增加值占到所在城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以上的高新区有23家,比上年增加4个。2007年至2009年,兰州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7.40%、22.86%、32.18%,年均为24.15%,兰州市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虽然呈现上升趋势,但年均水平较低。兰州市高新区作为全国首批高新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同首批这块金字招牌不符,同全市人民的期望相距甚远。

三、兰州高新区进行二次创业面临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针对兰州高新区存在的问题,高新区人需要奋起直追,艰苦奋斗,进行二次创业。

(一)二次创业面临的有利条件

1.难得的政策机遇。改革开放的经验证明,良好的政策是地方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高新区面临难得的政策机遇。2009年甘肃省委区域发展战略提出发挥兰州“中心带动”作用,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正在实施的“再造兰州”战略等都包含许多支持兰州高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比如,《若干意见》有许多地方提到支持兰州高新区发展的政策,其中直接提到“支持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容扩区”,“再造兰州”战略提出要形成三足鼎立局面,引领兰州率先跨越发展,高新区被视为三足鼎立中的重要一足。这些政策为高新区突破发展制约因素,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使国家级高新区的体制和政策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实现高新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政策空间。

2.发展瓶颈得以不同程度突破。一是发展空间得以拓展。兰州两山夹一河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兰州成为山水城市的同时,也使兰州的发展空间得以极大的限制,多年来,空间狭小问题已经成为兰州高新区发展再上新台阶的严重障碍。今年,兰州市委、市政府下发的《关于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容扩区的意见》使高新区的空间得以有效拓展。兰州市委、市政府落实国家有关要求,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坚持从实际出发,在现有的基础上,实行跨县区拓展。《若干意见》规定高新区在现有的29.78平方公里的基础上,主要在榆中县和七里河区增容扩区。扩区后的兰州高新区形成功能定位科学、产业发展导向明晰的一区多园(高新区管委会下设雁滩、七里河、榆中3个二级园区管委会)、组团发展的新局面。二是管理体制逐步完善。高新区增容扩区涉及高新区同县区在行政级别、人事任免、绩效考核等诸多需要协调一致的地方,如果处理不好就会造成严重的内耗,阻碍高新区的发展。今年,兰州市委、市政府下发的《关于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容扩区的意见》对高新区增容扩区的管理体制进行明确。行政级别和体制方面,高新区党工委和管委会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为副厅级建制,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一区多园,下设雁滩、七里河、榆中三个二级园区管委会,为县级建制。雁滩园区保持原先体制不变,七里河和榆中园区则实行区区、区县共管共建体制,利益共享、分险共担。在管理权限方面,高新区享有市级经济管理权限,高新区管委会对各园区的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审批及建设、人力资源等实施统一领导和管理。对高新区在七里河和榆中两个园区的干部管理权限问题也从一般干部到县级干部进行了细化。开发区的目标管理由市政府负责,二级园区的目标管理,由开发区管委会负责,同时纳入所在县区目标管理体系。经济统计的渠道不变,各自算账。二级园区的税收征管由开发区税务部门统一征管,以2010年为基数,存量部分全额返还所在县区;增量部分分成比例,由开发区管委会与园区所在县区协商一致后,报兰州市市政府核准。开发区管委会税收留成部分,除了保证管委会正常工作运行外,原则上都要用于园区的开发建设。目前,区区、区县之间正在按照意见要求,细化各自职责,管理体制将会尽快理顺,协作高效的开展增容扩区、加大开发建设力度,形成大干快上、竞相发展的新局面。三是融资取得新进展。高新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支持,资金是否雄厚将决定兰州高新区在“增容扩区”、基础设施建设、征地拆迁、土地储备及开发等方面的工作能否顺利开展。2010年9月,兰州银行与高新区管委会签订“全面业务合作协议”,在今后的三到五年内,兰州银行将向兰州高新区投入信贷资金总额50亿元支持兰州高新区开发建设。同年10月,中国银行甘肃省分行等七家金融机构同兰州高新区管委会签订协议,今后几年,将为兰州高新区的“增容扩区”提供700亿元的信贷资金支持,兰州高新区进一步加大发展力度将有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兰州高新区二次创业面临的不利条件

1.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高新区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企业载体,高新区内企业数量的多少、规模的大小如何、效益的高低是决定高新区发展快慢的重要因素。各地高新区在如何吸引众多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到高新区安家方面展开激烈竞争。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竞争需要有竞争优势。比如,优越的区位、丰富的自然资源、强烈的风险投资意识等是决定高新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砝码。兰州虽然是全国9个主干交通枢纽之一,是全国铁路、公路、航空兼备的综合运输枢纽之一,在沟通沿海、中部与西北省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地处西北内陆这一区位使得其与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外向型的本性不符合;风险投资意识不强加剧了高新技术企业创业阶段融资的艰难。加之自然资源缺乏,又远离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发展中心,也加剧了高新区招商引资的困难。总之,兰州高新区在激烈的招商引资竞争中缺乏能够叫得响的比较优势。

2.甘肃省科技进步水平有限,影响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兰州高新区作为致力于“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局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深受甘肃省这一整体科技水平的影响。甘肃省的科技进步水平有限,影响兰州高新区作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头雁作用的发挥。甘肃省科技进步水平有限,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科技投入不足。2007年较2006年,甘肃省科技活动投入指数提高3.32个百分点,但是在全国的排序仍停留在第17位,说明甘肃省科技进步水平虽有提高,但是没有达到“超越”的速度。2008年较2007年,甘肃省科技活动投入指数上升1.9个百分点,但是在全国的排序则由第17位下降为第18位,说明甘肃省科技进步水平虽有提高,但是进步速度落后于相邻地区。2009年较2008年,甘肃省科技活动投入指数下降了0.13个百分点,在全国的排序则由第18位下降为第21位,说明甘肃省科技进步水平已经明显下降,且下降幅度大于相邻地区。2010年较2009年,甘肃省科技活动投入指数提高了9.73个百分点,在全国的排序则由第21位上升为第18位,说明科技进步水平有明显提高。总体来看,在十一五期间,甘肃省科技活动投入在全国处于中下等水平。

2007年较2006年,2008年较2007年甘肃省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不断提高,但是在全国的排序则呈下降趋势。2006年至2008年,甘肃省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提高了4.75个百分点,在全国的排序则由第23位下降为第30位。说明甘肃省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虽有提高,但是提高的速度落后于相邻地区。2009年较2008年,甘肃省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提高了1.15个百分点,在全国的排序由第30位上升为第26位,说明甘肃省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有明显提高,但是,在2010年这一势头没有得以保持,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提高2.29个百分点的情况下,在全国的排序由第26位下降为第28位。总体来看,甘肃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有进步,但是,没有保持“超越”势头。

3.兰州市人才流失严重,使得高新区发展缺乏雄厚的人力资本作支撑。

表3 2006—2009年兰州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变动情况统计表  单位:人

img28

数据来源:《兰州统计年鉴》(2007—2010)

实践证明,各项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人才,人才是我们做好各项事业的信心所在。兰州虽然有科技之城的美称,但是大量的“孔雀东南飞”使兰州高新区发展缺乏雄厚的人力资本支撑。以兰州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的流动情况为例。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的流动代表着人们在就业方面价值的主要取向。从表3可知,2006年至2009年,只有2008年调出人员数低于调入人员数,其余年份均是调出人员数高于调入人员数。其中,由外省调入人数占当年调入兰州城镇单位人数的比重一直偏低,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分别为2.70%、3.89%、0.96%、6.98%;调到外省人数占当年调出人数的比重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分别为33.61%、8.02%、6.80%、15.60%。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调到外省人数是外省调入人数的倍数分别为15.20、3.51、5.23、2.46,调往外省人员的主要流向为国有单位或者其他单位。这些说明兰州高素质人才“孔雀东南飞”现象是非常严重的。

四、促进高新区二次创业的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的分析,为更好地促进高新区进行二次创业,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个老话题,但是,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是做好各项事情的首要条件。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发展缓慢或不发展,多是我们自己在想当然地做事,我们的思想同我们所要从事事业的客观要求相距甚远或者背道而驰。对于我们兰州这样一个内陆不发达城市来说,高新区进行二次创业,解放思想显得必要而紧迫。解放思想的关键是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坐而论道。解放思想不能是领导拍脑袋,提出与以往不同的观点,实行不同于以前的行为就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应该能够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思想是否解放应该放到实践中去检验。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工作业绩对比检验我们的思想是否真正得到了解放,并在实践中不断纠正我们的思想。

(二)理顺体制

按照兰州市委、市政府《若干意见》,尽快把意见细化,摆正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关系,重新认识程序和效率的关系,增强程序性,以正当程序增强意见的操作性,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提高服务能力,限制条块分割和条块制约的不利影响,使高新区特殊的体制和政策优势同县区的区位、资源优势有机结合;明确各自职责,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妥善处理区区、区县在利益方面的矛盾;建立矛盾裁决机制,保证在区区、区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得到及时高效的解决。

(三)集体创业

高新区二次创业既不能是高新区领导个人创业,也不能只是高新区一家单位在创业。全市都应该树立集体创业的观念。因为高新区的发展同全市的发展息息相关,个人的发展同全市的发展紧密联系。全市各个部门和市民都应为高新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比如,高效廉洁的行政审批能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整洁的市容、蔚蓝的天空能为招商引资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文明的市民能为招商引资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等。全市各个部门和广大市民都应该参与到高新区创业中来,调动各个部门和广大市民参与高新区创业的积极性,畅通各个部门和广大市民参与高新区创业的渠道。

(四)打造竞争优势

由于自身条件千差万别,高新区二次创业既不能模仿别人的发展思路和模式,更不能对别人的发展思路和模式进行削足适履。高新区必须对自身进行全方位思考,找准自身的优势,提炼亮点,形成招牌,进行大力宣传。高新区对自身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无论进行何种归纳和总结,都应围绕“高新”做文章,更能吸引高新企业,更能为高新企业服务。只有这样,高新区才会成为真正的辐射区和带动区。正是围绕高新做文章,深圳由小渔村变为大都市,硅谷由贫穷的小山谷变为闻名世界的科技创新之城。

(五)打造优质高效的投融资体系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都会或多或少的面临资金的困扰,优质高效的投融资体系对于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尤为重要。首先,强化政府在本地资本市场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兰州市资本市场不发达,表现为国内外风险资本进入兰州市高新区较少和本地风险投资处于起步阶段。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需要高新区以财政投资为引导,吸引国内外风险投资进入的同时,大力宣传风险投资的相关知识,增强人们的风险投资意识,重在引导本地风险投资,培育本地的资本市场。其次,搭建企业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加强企业同证券等中介机构的有效沟通,使企业能够借助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增强金融企业同企业的沟通,使二者共同成长。

(六)实施人才发展战略

高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最终要依靠人的发展,为此,在高新区二次创业中要大力实施人才发展战略。第一,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社会氛围。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全市上下努力形成关心人才、理解人才、爱护人才、支持人才的社会氛围。第二,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学术环境、人际环境和生活环境。使科研人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创新、创业上,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各类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第三,构建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平台。加强人才创新创业的各种平台建设,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拓展空间。

执笔:屈雷刚李健房先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