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推进西双版纳旅游二次创业

推进西双版纳旅游二次创业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云南省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西双版纳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旅游业又是重中之重。为了不断提升西双版纳旅游竞争力,打造文化桥头堡,必须进一步推进全州的旅游二次创业。笔者认为,在旅游二次创业中的西双版纳还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打造文化桥头堡 推进西双版纳旅游二次创业

段丽萍

文化桥头堡就是利用大通道的优势,以通路、通电、通商及通关为起点,在把西双版纳建设成面向东南亚的经贸枢纽,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集群,建设跨境经济合作区,让经贸桥头堡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的同时,充分利用与东南亚地区的地缘、族缘、文缘等优势,推动雨林文化、贝叶文化、佛教文化、普洱茶文化等建设,发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产业。神奇美丽的西双版纳,以其独特的“热带雨林、民族文化、边贸优势和跨国旅游”享誉全国。作为云南省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西双版纳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旅游业又是重中之重。为了不断提升西双版纳旅游竞争力,打造文化桥头堡,必须进一步推进全州的旅游二次创业。

一、西双版纳旅游二次创业面临的机遇及挑战

当前,云南省旅游业呈多元化发展格局,西双版纳旅游已从20世纪90年代云南旅游主流目的地逐步被滇西北昆—大—丽—香旅游线路所取代。特别是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提出旅游二次创业发展目标后,省内各州市都把旅游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来抓,楚雄、红河保山等州市旅游发展步伐加快,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正在形成,旅游客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州竞争力将进一步削弱,我们处在新一轮旅游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2009年旅游主要经济指标虽然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趋势,但在全省旅游中的比重在下降。提出旅游二次创业以来,西双版纳旅游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但以传统观光型为主和依赖旅游人次增长的方式没有根本改变,旅游消费水平偏低,海外游客和高端客源较少。对照旅游发达州市,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要实现西双版纳旅游又好又快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思想解放不够,创新意识不足。这同与时俱进的思想解放有差距。我们在思考全州旅游发展大胆创新上动的脑筋不够,“大开发、大发展、大区域、大环境、大旅游、新形象”的意识不够强。全州旅游产品开发建设取得了新的进步,但民族文化和特色挖掘提升不够,旅游文化含量不够浓郁,旅游产业链延伸不够长,产品种类及精品名牌不多,尤其是高品位旅游大项目不足,高档次旅游接待设施缺乏。

二是旅游重点项目的建设缓慢。构筑“三个好地方”的旅游产品、精品还未形成,缺少国外闻名、国内知名的产品支撑,制约了旅游产业质量的提升;旅游产业发育不完全,旅游企业“低、小、散、弱”现象突出,旅游产品定位、主题及活动内容普遍存在的雷同问题日益突出,市场主体整体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缺乏能够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旅游集团;旅游产业深层次矛盾凸显,对旅游市场缺乏行之有效的调控手段,旅游企业之间相互低价竞争、服务质量水平下降。

三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发展投入不足,旅游城市接待服务功能需进一步完善,满足不同游客休闲度假消费需求的旅游接待设施比较缺乏,旅游环线仍然不畅,旅游小镇等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仍不适应旅游发展要求;特别是旅游交通问题较突出,通往主要景区点的公路等级低,旅游环线通而不畅,影响了旅游整体质量,需要加快建设步伐。

四是边境旅游和外游市场拓展困难。边境旅游受政策和国际政治影响,中缅线还未能恢复开通,中老线存在着线路设置不合理,运行成本高和通关便利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我州吸引游客的优势除了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外,具有异国风情的边境旅游也是游客们比较期待的体验。如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更好开发边境旅游,为游客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是我州旅游二次创业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五是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不足。我州的旅游景区(景点)主要是依赖大自然自身所具有的魅力来吸引游客。例如到野象谷看大象,到森林公园体验原始森林,到花卉园看花以及到植物园去看树等等,都是直观的走马观花或是跑马观花式的游览,缺乏深层次的具有文化内涵的东西。比较云南其他州市的情况,例如云南腾冲县和顺乡,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厚,有“华侨之乡”、“书香名里”之称,有许多值得玩味的东西,有哲学家艾思奇故居,有古朴典雅的祠堂、牌坊、月台、亭阁、石栏,使人兴味无穷,流连忘返。而西双版纳需要做的是进一步挖掘自身的亮点。

六是旅游管理队伍和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旅游业中包括的住、吃、行、游、娱、购六要素中,每一项要素都和旅游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否让游客在心理上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关键是取决于旅游从业人员个人的素养,取决于服务人员服务水平的高低。我州旅游管理队伍整体精神面貌和活力不足,还未达到和适应旅游发展要求;旅游就业门槛较低,高素质旅游人才缺乏,成为制约我州旅游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二、西双版纳旅游二次创业的对策探析

西双版纳旅游业以其泼水节、傣家竹楼等独特的风情成为海内外游客喜爱的旅游胜地。笔者认为,在旅游二次创业中的西双版纳还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与时俱进,进一步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旅游发展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旅游业的兴衰,所以,有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关键。西双版纳州目前已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和《西双版纳旅游再创辉煌行动计划》 ,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出台了《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实施意见》 ,完善了旅游市场管理的长效机制;还开展了对旅游市场的联合执法工作,强化旅游市场整治,取得了明显效果。今后还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根据旅游消费呈现出多元化、人性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尊重游客、善待游客,充分考虑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切实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做好旅游诚信建设工作,加强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和服务质量管理,强化旅游综合执法和监督管理,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

(二)因地制宜,大力开拓客源市场

要以宣传“西双版纳”这个最大品牌为重点,不断创新促销方式,形成以政府的整体宣传为主导,以旅游企业促销为主体、社会各界参与的旅游市场开发促销机制。一是加大宣传我州已有的中国最美的热带雨林、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品牌,提升西双版纳整体旅游形象。二是积极构建对外宣传促销网络。实施“区域联动、行业联合、企业联手、媒体联姻、电子联网”的旅游促销战略,加强与境内外客源地旅游部门、重要旅行商、新闻媒体和中介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宣传促销网络。加强西双版纳旅游形象宣传,对重点客源市场,进行有计划、有步骤促销。可以借鉴丽江经验,进行影视基地建设,组织权威媒体及文化名人前来采风、创作,不断推出有影响力的文化艺术作品。

(三)注重特色,极力打造旅游品牌

如何充分发挥“热、傣、水、边”的特色、建设“和谐家园、热带雨林、避寒胜地、神秘风情”品牌,把西双版纳打造成“三个好地方”(避寒过冬的好地方,东南亚傣民族寻根探祖的好地方,回归自然、享受天然氧吧、追求健康的好地方)是西双版纳旅游二次创业要做好的一篇大文章。笔者认为要让游客感受到以上所提到的几大体验,就必须让游客有一种“剥竹笋式”的感受。

(1)发挥“热、傣、水、边”的特色。这四大特点是吸引游客的大自然赋予西双版纳的外在特点。但是,现在大街小巷很少看到三五成群穿民族服装的傣家小姑娘了。所以,每逢节假日,尤其是旅游旺季,建议政府加以倡导和鼓励,媒体进行宣传,由各部门、各单位、各机关组织大家尤其是女性穿戴民族服饰,并对积极响应的个人和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表彰与奖励。组织文化、商业、旅游、服装等相关部门,精心研究、设计和生产具有我州特有民族特色的各类服饰,在全州范围内展览、推销,让市民爱看、爱穿和买得到、买得起。在四大特色中,关键是把“傣”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要让游客踏入西双版纳的第一步就感受到进入了傣乡,心里有要穿一件傣族服装的冲动。

(2)建设“和谐家园、热带雨林、避寒胜地、神秘风情”品牌。绿色生态作为旅游业二次创业最大的卖点,西双版纳应该充分发掘“动植物王国”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应该进一步把植物园、野象谷、勐腊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等经典景区升级改造,开发建设望天树景区、孔明山景区等动植物生态旅游基地。特别是植物园,犹如置身植物天堂,是景色优美,集科研、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景点,要使之成为西双版纳旅游二次创业打出的一张王牌。

(3)把西双版纳打造成“三个好地方”。即避寒过冬的好地方,东南亚傣民族寻根探祖的好地方,回归自然、享受天然氧吧、追求健康的好地方。现在,勐泐大佛寺正在营造南传上座部佛教“东方佛都”的意境;避寒山庄已经在景洪奠基建设;以勐罕、勐仑、大渡岗旅游小镇及雨林景观休闲区项目、勐海县曼兴湖度假村项目为突破口,一批休闲康体度假村和旅游小镇也正在建设当中。总之,我们要始终坚持突出民族特色,大力培育文化旅游市场。打造贝叶文化、竹楼风情等文化品牌,注重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开发,使文化成为旅游的灵魂,旅游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依托。

(四)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扩大旅游对外开放

积极推进西双版纳特色沿边开放旅游区建设。探索西双版纳发展特色沿边开放的新机制,发挥西双版纳面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按照国家“提升沿边开放”战略的要求,加快西双版纳特色沿边开放旅游区建设。拓展磨憨口岸、打洛口岸、澜湄水上跨境旅游线路,开拓东南亚国际旅游市场,提高开放水平。参与和配合云南与越、老、泰北部的经济与旅游合作,加快以“金四角旅游区”为核心的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积极开展边境旅游和跨国旅游。

(五)规模开发“农家乐”,建设市民的绿色家园

针对现在一些游客想吃安全的食品,吃放心的绿色农产品,体验农村的原生态生活方式的心理,一些州市开发“农家乐”满足游客的这些愿望。我州也可以在城郊附近的农村规模开发“农家乐”,吃、住、行“一条龙”,可以展示不同民族的不同风味。既可以让游客体验西双版纳各种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还可以缓解城区的住宿压力。可以实行市民与村民合作社的直接对接,由市民出资出技术,农民出地出人力,共同种植不施化肥的农产品,节假日市民可以共同参与劳动,平时由农民打理。有游客的时候接待游客,没有游客的时候生产绿色无污染的绿色农产品出售。在绿色产品销售上由市民一方或是政府给予市场信息方面的引导。

(六)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一是培训工作人员。按照“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要求,利用以会代训、业务培训、学习考察等多种方式,培训一批会规划、懂管理,会干事、懂经营的旅游干部队伍;加大对旅游景区、宾馆、饭店、旅行社等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服务礼节、礼仪技能和业务进行全面培训,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分期举办普通话培训班,对旅游工作人员进行统一考试,分期分批达标,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二是提高导游素质。应该选拔有真才实学的教师担任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和利用我州现有的专家学者、“老边疆”、“老导游”的作用,举办综合性和单项专业性的培训班,尽快提高导游的思想、文化、理论、专业、语言和心理素质,使之适应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三是营造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建议州委、州政府统一编写出版宣传西双版纳的权威性书籍和旅游读本,对全州使用汉字(包括傣文)情况进行清理检查,对不规范、乱简化的单位名称和地名限期整顿,统一绘制旅游地图,统一在各旅游景区悬挂、张贴,凡不规范的地图,一律撤除。

总之,打造文化桥头堡,就是要抓住旅游二次创业的大好时机,着力把中老泰边境地区打造成“国际旅游圈”。一方面要珍惜、开发、利用好“热带雨林、避寒胜地、和谐家园、神秘风情”和“热、傣、水、边”的资源,以西双版纳浓郁的民族风情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重点,向全国和世界广为宣传西双版纳。继续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全面打造好“西双版纳”这个品牌,吸引各地朋友到西双版纳旅游度假。

(段丽萍,女,傣族,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高级讲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