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制与课程_庆城县教育志

学制与课程_庆城县教育志

时间:2022-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在这些新学制颁布之后,全县创办的所有小学堂都按照这个学制开始了小学教育。1.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课程设置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小学的基本课程是识字和写字,所用的教材叫做“蒙学课本”,含有启蒙之意。

学制与课程_庆城县教育志

第三节 学制与课程

一、学制沿革

1.清以前的学制

清朝以前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尽管小学教育出现并发展较早,但比较系统的小学教育制度的形成却较迟,无论是夏朝开始的“庠”、“序”之类的学校到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还是到汉武帝以后官学和私学的并举,学校在招收学生的年龄、学习时限、课程内容等方面均无统一规定。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取士制度之后,历代对学子就学时限、年龄均没有严格的界限,学校教育就成了科举取士的附庸。所以就出现了许多人终生不第的局面。进入近代社会之后,西方教育文明逐渐传入,改革科举制度、接受科学技术就成为近代中国一大批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1898年6月,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主持颁布了一系列除旧革新政令,这其中就有废除旧八股、提倡西学、设立学堂等有关改革旧学制的内容,这次改革虽然最后遭到失败,但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旧学制的根基。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明确规定小学实行“三·三制”,即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各为3年,均为春季始业,同时还规定儿童在入初等小学堂前还必须进入启蒙学堂学习4年。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规定小学段为“五·四”制,即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清政府又将小学改为“四·四”制,即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各为4年。清政府这两部学堂章程的颁布,结束了长达数千年旧学制无序的历史,也为近代新学制的完善奠定了基础。就在这些新学制颁布之后,全县创办的所有小学堂都按照这个学制开始了小学教育。

2.民国时期的学制(www.guayunfan.com)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9月,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了新的学校系统,称为“壬子学制”,一般称为旧学制。接着,民国政府又陆续公布了一些有关学校的各种法令,在“壬子学制”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内容,于是便把这次有关学制改革的规定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这个学制规定:初等小学学制为4年,招收7至10岁儿童;高等小学学制为3年,招收初等小学毕业生。小学以下的蒙养院则不计年限。民国11年(公元1922年),北洋政府公布“新学校系统改革令”,这就是当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壬戊学制”,俗称新学制,这是针对清政府的“壬子癸丑学制”而言的。新学制规定初级小学4年,高级小学2年,即“四·二”分段制。到民国17年(公元1928年),民国政府公布了“戊辰学制”,俗称现行学制,其中小学学制仍实行“四·二”分段制,即初级小学4年,高级小学2年。这一学制的实施为小学新学制的最后确立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3.新中国成立后的学制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全县小学学制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经过了几次大的变化,大体可以分为建国初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几个阶段。

1951年11月1日,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决定中关于学制的组织系统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中等专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5个部分,其中初等教育的学制是6年,仍沿用民国时期的“四·二”分段学制。1952年3月18日,新中国教育部颁布了《小学暂行章程(草案)》,同年11月发出指示,要求全国小学从1952年秋季开始,一律实行“五年一贯制”,后来在实行过程中由于教材和师资不足,政务院遂于1953年11月发出指示,停止推行“五年一贯制”,继续实行“四·二”分段制,但要求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年龄为10周岁。1958年9月19日,国务院在颁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现行学制是需要积极妥善地加以改革”,“经过典型试验之后,应当规定全国通行的新学制”。同时,为了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确定了“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即创办全日制学校和半工(耕)半读学校。根据这一精神,全县在当年也办了许多半工(耕)半读学校,但修业年限没有改变,仍然坚持“四·二”分段制,在农村上4年制初小,然后到乡(镇)或县城再上两年完小就算完成小学学业了。

1967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精神,全县统一将小学学制改为“五年一贯制”,即当年的小学六年级和五年级合并为一个年级,村学和初小为3年,再到中心小学或完小上两年高小就算完成了小学阶段的学业。1968年后,全县又在部分农村五年制初级小学内开始附设两年制初中班,统一为“七年一贯制”学校,“七年一贯制”毕业后就相当于初级中学毕业,有了考高级中学的资格。而在没有附设初中班的小学,县城的为六年制,农村的则全部为五年制。这就出现了在同一个县域内小学教育阶段有两种学制并存的局面,这种局面最明显的结果就是导致了城乡小学教育出现了较大差距。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全县将部分“七年一贯制”学校中的初中部撤销改为五年制小学,将部分“七年一贯制”学校又增加一年改为“八年制学校”。1987年后,随着新学制改革的最后完成,将“八年制学校”中的初中部和小学部分离,初中部办成了独立初级中学,小学部则全部恢复为五年制小学,县城小学仍为六年制,这种六年制和五年制两种学制并存的局面一直延续到2002年秋季,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精神,将全县城镇小学和农村小学一律改为六年制,取消了县城小学和农村小学的学制差别。

二、课程设置

庆城县小学课程设置是随着国家教育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总体可以分为解放以前、新中国成立之初和改革开放时期几个阶段。解放以前基本上以旧中国数千年的传统启蒙教育课程为主,解放初期是借鉴苏联的课程设置模式,改革开放时期则既有对传统课程的继承回归,也有对体现时代特色的发展创新,是小学课程设置在历史上最活跃的时期。

1.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课程设置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小学的基本课程是识字和写字,所用的教材叫做“蒙学课本”,含有启蒙之意。这类蒙学课本流传时间较长,影响较大,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就是纯启蒙课本,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这类教材的特点是便于学生诵读、记忆,其目的就是识字,同时懂得一些简单的文化知识和人情礼仪,这是儿童入学的最初课程。另一类就是有一定思想教育意义的课程,如《四书》、《五经》等,这是对儿童就学后的较高要求,用这类教材时只先识字熟读,然后再辅之以讲解,让学童理解其要义,比前者高了一个层次,但相同的地方都要以识字为始,背诵为终,讲解只是一种辅助方法。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小学堂章程》中明确规定,初等小学堂设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等课程,高等小学堂设中国文字、图画、中国文学、经学等课程。这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对小学课程做出的详细而具体的规定。尤其是将一些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选定为小学教材,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性质和教育方向,把教育推向了更为广阔的社会领域,打破了教育只是为封建社会培养官吏的一统天下的局面。

民国初年,国家明令废止读经讲经,初级小学开设修身、图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等课程,高级小学增设历史、地理、自然、农业、缝纫等课程,个别学校还开设英语,对于这些课程,县城以上小学基本能按照国家要求开设课程并使用统一教材,偏远乡村小学多为私塾性质,仍然以读经讲经为最基本课程。

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甘肃省小学课程表

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国民政府颁发了“小学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开设的课程为“公民训练、卫生、体育、国语、社会、自然、算术、劳作、美术、音乐”等10科。其后,又对课程标准进行了多次修订,初级小学设国语、算术、常识、劳作、音乐、体育、美术等;高级小学增设公民知识、常识(历史、地理、自然)等。这些课程虽然国家有明确规定,但因庆阳县处在战争年代,许多课程因师资和教材不足都没有开齐,仍将传统的国语、算术作为主要课程。

在解放区办起了新型学校之后,大都没有统一教材,是完全依靠教员自选自编,基本以宣传新思想、破除旧文化为主。后来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主持编发了《识字课本》,免费给解放区小学发行,其内容除了教学生识字背诵而外,也突出了解放区教育的政治色彩,主要是向群众宣传翻身求解放和消灭剥削的道理。由于在解放前很长一个时期内庆阳县是解放区和国统区相交汇的地方,所以也导致了小学教材无论从课程设置还是到教材内容的确立上都有很大不同,有时候因战争原因在同一所学校会同时使用截然不同的两种教材,这是庆阳县在那个历史时期使用小学教材不同于其他各地的特殊情况。加之那时候教育欠发达,管理也极不统一,公立学校和私塾同在,表面上看小学课程的设置比较齐全,但实际能够开设齐全的也寥寥无几,大多都是仍然延续着传统的课程门类。

2.新中国成立后的课程设置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明确规定小学课程分低、中、高年级设置。低年级(一、二年级)设国语、算术、美术、唱游;中年级(三、四年级)增设常识、唱游(音乐和体育);高年级(五、六年级)增设政治、常识(史地和自然)。195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小学各类课程标准,对小学各类课程做出了具体规定。1957年后,随着各类政治运动的到来,为加强对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农业生产知识教育,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小学教学计划》中的规定,又在小学五、六年级增设农业常识课,在小学各年级增设周会课。第二年,根据甘肃省政府的统一要求,又在小学五、六年级增设政治课,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1965年,为适应全国创办耕读学校的需要,根据甘肃省教育厅的指示精神,在小学课程设置方面按不同类型实行不同要求:在县城小学开设周会、语文、算术、珠算、地理、历史、自然、农业生产知识、体育、图画、手工、劳动等12门课程;农村单设的初级小学开设周会、语文、算术、珠算、体育、图画等6门课程;农村耕读小学、初小只开设语文、算术,农村高小增开常识。总的趋势是城镇小学开设课程门类齐全,农村小学开设主要课程,主要是因为农村小学规模小,师资不足,即使全部开设也形同虚设。“文化大革命”时期,主要是压缩课时和缩减应开设课程的门类。1969年“复课闹革命”时,将小学课程压缩为:毛泽东思想、语文、算术、科学常识、军事体育和革命文艺6门。1971年进行教育整顿时,按照甘肃省教育厅的指示精神对小学课程又作了一些调整,规定只开设政治、语文、算术、科学常识、体育、音乐、图画7门。周课时也有所增加,但这种现象持续时间很短,从1973年开始,正常的课程设置就被极“左”的“开门办学”代替了。

3.改革开放时期的课程设置

改革开放后对小学课程设置曾进行了多次调整。197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把原“小学算术”正式改革为“小学数学”,把原来开设的“毛泽东思想”课改为“思想品德”课。1985年,全县小学课程按规定共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社会、自然、体育、音乐、美术、劳作共9门。1990年,按照甘肃省教育厅的统一要求,在小学各年级的语文和数学课中增加了配套练习,这是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后的一种课外练习形式,改变了学生的作业方法,加强了课本知识的深化和练习,对提高小学课堂教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后来不但增加了配套练习的种类,还增加数量繁多的各类练习题,加重了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对各类练习册均进行了精减,只保留了小学数学和语文配套练习,对其他配套练习及所有习题集一律裁减,使学生课业负担有所减轻。从2000年开始,县城小学在保持原来的9门课程的基础上又从三年级以上开设了英语课,2001年,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到2007年秋季,全县所有完全小学三年级以上全部开设了英语课。有条件的中心小学则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到2009年,小学开设的课程有: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科学、安全、国防、写字、卫生保健等13门,这是国家规定的课程。地方课程是国家教育部于2004年要求各地自编教材或自定课程,庆城县的地方课程则是选用了由教育局主持研究编写的《快乐心口算》、《神奇的家乡》和《趣味识字》3种课本。

三、考试制度

考试制度是随着教育制度的产生而出现的,有了教育也就有了考试,但考试的方式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封建社会,全县的小学考试制度也和其他地方一样,均以背诵课文和写文章为主,背诵的内容大多是《三字经》、《百家姓》和《四书》、《五经》等儒家传统经典作品,写作的内容就是对封建传统道德思想的阐释和理解。在启蒙教育阶段考试的方式主要是背诵。到了19世纪,随着新的教育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所学课程的门类也由单一的儒家传统经典增加到包括算术、地理、自然、美术等多门学科,考试的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开始从口头背诵向笔答试卷过渡。新中国成立后,全县的小学考试制度也随着国家小学教育制度的发展变化走过了一条崎岖不平的道路。建国初期,把考试作为督促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和衡量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发挥了考试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借鉴苏联的考试方法一律采用5分制。“文化大革命”中,因政治运动的需要取消了小学所有课程的考试,甚至也取消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以考试成绩为依据的升留级制度,使小学教育质量急剧下降,出现了小学生不思学习的混乱局面。改革开放后,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小学考试制度又被纳入小学教学活动之中,用考试的手段促进教学工作。考试的方式也随着课程的增加而增多,不但有期中、期末、平时小考、课堂测验等教学过程中必须的考试,还有有关部门组织的会考、统考、抽考等评价性考试和毕业考试、竞赛考试等选拔性考试。由于考试形式和次数的增多,为适应各类考试的《配套练习》、《一课一练》、《天天练》、《竞赛试题汇编》、《升学指南》等名目繁多的练习资料走进了小学课堂,加重了小学生的学习负担。针对这一现象,199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提出了“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国家这一要求,教育局及时采取措施,取消了不必要的检测性会考和抽考,制止了学校及教师乱订乱发练习资料的错误行为,使过多过滥的考试次数明显减少。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全县小学考试已经开始实现了从以考查知识为目的向以培养能力为目的的考试转轨,使小学考试朝着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目标迈进。学制与课程_庆城县教育志

第三节 学制与课程

一、学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中等技术学校分初级技术学校和中级技术学校两个等级,初级技术学校招收高小毕业生,学制为3至4年。中级技术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为2至3年。1953年后,将农业、林业、卫生技术学校的学制一律定为3年,统一招收初中以上毕业生。这类学校当时在全县境内只有庆阳地区所办的农业技术学校和卫生技术学校两所。1958年“大跃进”时期,中等技术学校学制出现了多样化形式,新办的各类学校由于招收的生源不同,学制也有2至6年不等。1965年,开始试办“半工(耕)半读”初级技术学校,招收高小毕业生,学制为3至4年。“文化大革命”中,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基本停办,大多只举办一些短期培训,没有统一规范的学制,先后出现的庆阳农业技术学校、庆阳卫生学校、庆阳财贸学校、庆阳林业学校、庆阳粮食学校、庆阳商业学校和庆阳工业技术学校都在庆阳县的西峰镇,学制均为2至3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所有这些中等技术学校全部正常招生,学制大多为3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的学制为3至4年,招收高中毕业生的学制为2年,个别艺术学校招收小学毕业生学制为5年。

1979年随着高考制度的实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招收高中毕业生的学校学制为2年,招收初中毕业生的学校学制为3年。1987年开始,庆阳县的太白梁林业中学和庆阳县职业中专统一实行招收初中毕业生制度,学制和普通中学学制一致,均定为3年,只是庆阳县职业中专的个别专业学制略有不同。

二、课程(www.guayunfan.com)

新中国成立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课程执行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一般开设的课程分为三类:即普通课、技术课和专业课。其中普通课一般开设的是普通中学应开设的所有基础课程。技术课和专业课则根据各校的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而定,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课程。专业课、技术基础课和普通课三者所占的比例由各校根据自己的实际决定,大多是普通课和技术基础课约占总授课时的70-80%,专业课约占20-30%。农业职业中学的课程也分为基础课和生产技术课,基础课开设当时普通中学初中部应开的所有课程,生产技术课则根据各校的情况自己决定,一般分作物栽培、土壤、农药、化肥、农田水利、动物饲养、植物保护、农业机械等几类。“文化大革命”时期,农业中学的课程则被“学农”活动代替,生产劳动较多,课堂学习较少。

1983年,甘肃省教育厅颁发了《甘肃省农业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稿》,农业中学的课程又分为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部分。文化课包括当时中学应开的所有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开设植物及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栽培学和作物病虫害防治学。选开的课程还有农业机电、家畜家禽饲养、林果、农业经营管理等。一般是文化课占52%,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占35%,选开专业课占13%。当时的西峰职业中学还根据市场需要选开了缝纫、机电维修、电焊、会计等专业。马岭农业中学因为是普通中学改制的,仍以普通中学应开设的课程为主,太白梁林业中学除开设普通中学所有课程而外,增加了森林管护的有关课程。

1985年,《甘肃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实施意见》发布后,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分为普通文化课、专业技术课和应用技术课三部分,课时比重因学制的不同可自行调整。1987年庆阳职业中专创办后,即按甘肃省教育厅的这一要求开全所有课程。太白梁林业中学则是一所集普通中学教育与职业中学教育为一体的林业中学,职业技术教育只在高中阶段实施,所开的课程和普通高中课程完全一样,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开设了一些有关林业的实践课。庆阳职业中专从一开始就是招收初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所设置的专业和开设的课程也在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变化。1987年,建校初期,根据社会需要设置了财会、农业机械、电器修理、中医医疗、幼儿教育等专业,各专业根据需要开全了应开的所有课程。1996年以后,根据市场需要和学生就业实际,又开设了计算机应用、电工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卫生护理等专业,开设的课程也因专业的不同而有所变化。2007年,因为受全国职业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又对专业和课程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调整后的专业分为自办专业、联办专业、高考升学和定向培训专业。自办专业包括计算机应用、电工电子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机械加工与数控技术、焊接技术等。联办专业就是和甘肃秦安卫校联合开办的护理专业,所开的课程是全国统一的护理专业应开的所有课程。高考升学专业主要是为适应高等院校扩招后普通高中不能满足部分初中毕业生就学需要而设制的,主要目标是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合格新生,所开设的基础课程和普通高中课程完全一样。定向培训专业是近几年为保证毕业生就业而设置的专业,曾经和深圳有关公司联办过市场营销、财会统计等专业。2007年,开办了华硕班和中达班,开设的课程都是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制造和电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有关的课程,其方向就是为苏州华硕电脑公司和吴江中达电子有限公司培养技术人才。另外,从2007年开始,庆城县职业中专还进行过不同类型的职业技术教育短期培训,这类培训班所开的课程都是根据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目标而确定,有很大的灵活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