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语言传播的特征

非语言传播的特征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非语言传播的特征1.丰富个性,加强表达非语言符号能对主持人的有声语言所传递的信息进行必不可少的补充、强调、解释和说明。2003年2月8日,从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节目《现在播报》淡出将近一年的海霞重新开始了她的播报,此次以一个更成熟的记者型主持人进入播出状态。3.调节气氛,避免尴尬非语言符号在有些不便用语言表达的情境下,能帮助节目主持人传情达意。

三、非语言传播的特征

1.丰富个性,加强表达

非语言符号能对主持人的有声语言所传递的信息进行必不可少的补充、强调、解释和说明。人类学家阿尔伯特·麦洛宾对人际传播中信息表达的情况做出研究后,得出结论:人们交谈时,传递一项信息的总效果=言语(7%)+声音(38%)+面部表情(55%)[26]。有了非语言符号,主持人所传播的内容及其传播意图就可以更加清晰地到达受众那里,提高传播的效果。施拉姆说:“尽管非语言的符号不容易系统地编成准确的语言,但是大量的信息正是通过它们传达给我们的。”[27]

每个主持人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成长环境,所以在每个人的表达中往往会有些代表个性特征的伴随语言和动作。这一点是十分显而易见的。如少儿节目主持人,除本人须具备天真活泼的伴随特征外,常常以十分夸张的动作,引起小朋友们的共鸣,把自己融合于童真童趣的节目之中,而娱乐节目主持人就需要动作潇洒诙谐,富有艺术性。如《幸运52》节目主持人李咏在节目中常常有较大的手势,他的标志性动作就是一边向前冲拳、一边喊“耶”。又如深受观众欢迎的中央台著名栏目《开心辞典》主持人王小丫,她的主持特点是亲和机智、聪明智慧。节目中她在向嘉宾提出问题时,习惯性地伸出右手指向嘉宾同时说出“请听题”。

在电视节目播出中,以往主持人传达信息单纯依靠语言,受众只能用耳朵听,为了改变口播的呆板,主持人只能以加快播出文字的频率来增加播讲的主动性,但同时也增加了受众的压迫感,稍不留意就听不清楚,根本谈不上让受众参与节目的完成。体态语言的参与,特别是手势的恰当使用可以缓解这一矛盾。其实主持人的手部动作要配合节目内容和整体风格。第一财经王牌主持左安龙就很喜欢用手部动作,配合他直截了当甚至咄咄逼人的主持风格,他的手势往往非常有力,感觉有点苍劲的意思。作为娱乐节目主持人,湖南卫视舒高的动作很有特点,她是上臂不动,紧紧夹在身体两侧,要帮助语气时,只有小臂和手做动作,虽然说不出她的手势有何奥妙,但看上去就是跟一般娱乐主持人不一样,所以很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体态语言在传递更丰富意义的同时,也能传达一个更丰富的自我。

2.渲染情感,增强感染力

主持人的相貌、服饰、表情、体态等非语言符号能真实地传达无声语言的情感,渲染环境气氛,增强节目的感染力。2003年2月8日,从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节目《现在播报》淡出将近一年的海霞重新开始了她的播报,此次以一个更成熟的记者型主持人进入播出状态。在此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海霞用粉红的外套在晚间9点让已经渐有困意的受众眼前一亮。海霞此次除了注重服装以外,发型和面妆并未着重强化,发型从外观看来显然没有雕饰,面妆清淡给人风尘仆仆的感觉,这一切在受众面前塑造了一个在深夜刚刚从一线采访回来的记者的形象,真实可感的形象使受众更愿意称《现在播报》为《海霞播报》。可见,海霞这一新形象是符合晚间节目特点的。她表情亲切,情感真挚,目光中流露出浓浓的“交流”意味,拉近了主持人与节目之间的距离,并且让观众不由自主地产生信任感,在她引导下获取新闻信息。

在表情和神态的运用方面,凤凰卫视主持人陈鲁豫有独到之处。比如在她的访谈节目《怀念父亲董必武》中,鲁豫采访董良羽的时候,一直是满眼含笑,耐心而宁静地等待他开口,让嘉宾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回忆。在节目进行过程中,鲁豫始终微笑着提问,微笑着倾听,坐得很端庄,但也会偶尔露出惊奇而不过分的深情,嘉宾讲到动情之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下来,鲁豫给人的感觉是体贴的、安静的,而不是浮躁的、过分激动的。正因为鲁豫善于倾听的坐姿、充满鼓励的眼神,使这位59岁的老者很愿意讲故事给她听。观众被鲁豫的微笑和真诚打动,也被董良羽的自述深深感染。

3.调节气氛,避免尴尬

非语言符号在有些不便用语言表达的情境下,能帮助节目主持人传情达意。例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下台时发表电视讲话,当时的场面十分尴尬沉重。他讲完话,接下来是主持人串联。此刻,主持人对尼克松的下台发表任何评论,似乎都是不合适的。所以他“沉默是金”,什么都没说,对着观众,看了看,叹了口气,耸了耸肩膀,停顿片刻,然后介绍下一个节目。这里主持人用沉默和身体语言来处理这一重要的政治场合,是此时表达其复杂情绪的最佳方式;而观众也会在这“不着一字”中若有所思。当然,这种体态语言只能在某些特殊场合运用,决不能多用,否则可能导致冷场。

4.扩大受众接受面,实现有效传播

在人类信息传播的历史上,手势是先于语言而存在的,在人类没有规范的语言进行交流以前,人们是采用手势来进行交流、劳动和生活的。美国一家报纸上有这样一则报道:在美国西部的山村里,有一对叫加德纳的老夫妇多年来就是用手势和一名叫百修的大猩猩进行交谈,他们在一起和谐地生活了几十年。人类的手语既然可以和动物进行交流,也足够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达。人类的哑语有3 300多个语汇组,它维系了数以千万计的聋哑人的正常生活。著名早期电影艺术家卓别林表演的无声电影,就是纯粹用体态语给人以美的享受。有资料表明,卓别林光是两只手就可以做出5 000多个不同的动作。

主持人的手势可以扩大受众的接受面。据英国传播学家莫里斯在世界各地进行了长达12年的考察得出的结果,在全世界无论是高度文明发达的地区还是落后的非洲部落,起码有200种以上的手势是通用的。这就是说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手势能更有效地传播信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