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总体研究框架

总体研究框架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总体研究框架总体来说,按照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总结和深化问题的逻辑思路,本书的总体研究框架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这一部分的主要任务是提出问题,即报业数字化是世界报业在数字技术背景下所面临的共同挑战,而中国的报业数字化转型也正面临发展困境。第十章检视报业数字化转型与中国报业体制的变迁。

二、总体研究框架

总体来说,按照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总结和深化问题的逻辑思路,本书的总体研究框架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第一章~第四章)

这一部分的主要任务是提出问题,即报业数字化是世界报业在数字技术背景下所面临的共同挑战,而中国的报业数字化转型也正面临发展困境。

第一章首先对国内外媒介数字化和报业数字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彰显本书的重大意义,然后阐述本书力图解决的主要问题,勾勒研究路径和总体研究框架。

第二章解析数字技术与媒介发展的宏观命题:检视技术与媒介发展之间逻辑关系的理论来源,梳理三次重大技术革命与媒体发展的历史,并提出数字技术背景下媒介发展的几个基本命题。

第三章检讨中国内地报业数字化尝试及其发展困境:用实证数据分析中国内地报业存在的问题,即在互联网冲击下的生存困境以及实施报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发展困境。

第四章阐述国外及中国港台地区报业数字化的实践参照:考察世界范围内的报业生存情况,最终得出结论,即报业数字化是世界报业发展共同面临的挑战。

第二部分:分析、解决问题(第五章~第八章)

这一部分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和解决问题,即提出关于报业数字化具体生存形态的设想,其中报业的网络化生存形态是探讨的重点。

第五章探讨手机报的生存与发展:论述手机报信息传输方式的重建与赢利模式的重构,并提出基于媒介战略联盟的手机报发展模式。

第六章到第八章将集中探讨报业网络化的生存形态,即报纸与网络终端相融合的一种数字化生存形态。

第六章探讨报业网络化生存形态之一——网站与报纸网络版:对报媒网站进行定位后提出新闻网站的发展路径,阐释报媒网络版未来的两种主要生存形态,并结合具体案例剖析基于媒介联盟的报网互动的深层含义。

第七章探讨报业网络化生存形态之二——网络视频:阐述网络视频作为报业多媒体扩张的通路意义,梳理报业网络视频发展的种种局限,并提出报业网络视频发展的几点构想。

第八章探讨报业网络化生存的终极形态——数据库:首先界定报业在网络化转型中的角色定位,即内容生产商与供应商;然后分析综合型信息内容数据库生存的困境,经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报业应实施基于个性化、特色化、专业化的内容生产和数据库生存。

第三部分:总结和深化问题(第九章、第十章)

这一部分的主要任务是对前面各章重点概念和论题进行深入解析,并进一步提出报业数字化转型成为中国报业体制改革突破点的重大意义。

第九章提炼报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几个核心话语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是本书精髓的集中展现。这几个核心话语是:

·报业数字化与数字化报业;

·传统报媒的延续与媒介形态的再造;

·产业形态的变迁与产业组织的重构;

·产业价值链的延伸与重构;

·传统赢利模式的延续与新的赢利模式的重构。

第十章检视报业数字化转型与中国报业体制的变迁。本书将从制度层面分析报业数字化转型成为报业体制改革重大突破点的可能性。

【注释】

(1)[美]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14页。

(2)[美]托马斯·鲍德温、史蒂文森·麦克沃依、查尔斯·斯坦菲尔德著,龙耘、官希明译:《大汇流:整合媒介信息与传播》,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3)[美]约翰·帕夫利克著,周勇译:《新媒体技术——文化和商业前景》,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页。

(4)转引自[美]约翰·帕夫利克著,周勇译:《新媒体技术——文化和商业前景》,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页。

(5)闵大洪:《数字时代的传媒革命》,《中国电子出版》,2001年第10期。

(6)闵大洪:《中国报业数字化的进程与前瞻》,《传媒》,2006年第2期。

(7)新闻出版总署启动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印刷质量与标准化》,2006年第9期。

(8)许日华、郭嘉:《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人民大学谈媒体融合》,人大新闻网站,2006年4月11日。

(9)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新闻采编》,2006年第2期。

(10)王菲:《媒介大融合:数字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融合论》,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21页。

(11)Rich Gordon.The Meanings and Implication of Convergence,Digital Journalism:Emerging Media and the Changing Horizons of Journalism.New York:Rowman&Littlefield:57-73.

(12)D.J.Collis,P.W.Bane,S.P.Bradley.Winners and Losers:Industry Structure in the Convergence World of Telecommunication,Computing and Entertainment.In D.B.Yoffie(ed.),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nvergence(159-200).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7.

(13)Bernd W.Wirtz.Convergence Processes,Value Constellations and Integration Strategies in the Multimedia Business.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Media Management,1999,1(1):14-22.

(14)Bum Soo Chon,Junho H.Choi,George A.Barnett,James A.Danowski,Sung-Hee Joo.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Media Convergence:Cross-industry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the Information Industries.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2003,16(3):141-157.

(15)Kenneth C.Killebrew(2003).Culture,Creativity and Convergence: Managing Journalists in a Changing Information Workplace.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Media Management,2003,5(1):39-46.

(16)S.M.Chan-Olmsted,Jung.Strategizing the Net Business:How the U.S. Television Networks Diversify,Brand,and Compete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Media Management,2001,3:213-225.

(17)Lou Lichtenberg.Influences of Electronic Developments on the Role of Editors and Publishers—Stratigic Issues.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Media Management,1999,1(1):23-29.

(18)Martha Garcia-Murillo.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 on the Regulation of Ict Industries.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Media Management,2003,5(1):57-67.

(19)Asle Rolland.Convergence As Strategy for Value Creation.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Media Management,2003,5(1):14-24.

(20)Ketterer.Case Study Shows Limited Benefits of Convergence.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2004,25(3):52-65.

(21)A.Michael Noll.The Myth of Convergence.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Media Management,2003,5(1):12-13.

(22)周振华:《产业融合: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标志——兼析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融合案例》,《产业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

(23)陶喜红:《论媒介融合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中国广告》,2007年第6期。

(24)蔡雯:《传统媒体如何决胜数字时代——对英国三家著名媒体的调查与思考》,《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9期。

(25)章于炎、乔治·肯尼迪、弗里兹·克罗普:《媒介融合:从优质新闻业务、规模经济到竞争优势的发展轨迹》,《中国传媒报告》,2006年第3期。

(26)王鸿涛:《媒介融合现状与前景》,《中国记者》,2007年第6期。

(27)蔡凯如:《关于广播电视媒介形态的理论考察》,《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3年第3期。

(28)[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3页。

(29)[美]杰克·富勒著,陈莉萍译:《信息时代的新闻价值观》,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244页。

(30)[美]罗杰·菲德勒著,明安香译:《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31)[美]保罗·利文森著,熊澄宇等译:《软边缘:信息革命历史与未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3页。

(32)邵培仁著:《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2~44页。

(33)转引自唐超:《基于网络的报业数字化战略研究》,清华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第5页。

(34)来向武、赵战花:《媒介特征与传播偏向的优势——当前我国数字报纸的媒介形态变化探析》,《新闻知识》,2008年第1期。

(35)刘瑞生:《播客:Web 2.0时代的典型传媒形态——国内播客现状研究》,《中国传媒科技》,2006年第5期。

(36)刘雪颖:《从媒介形态的嬗变看数字电视现状和发展》,《当代传播》,2003年第5期。

(37)[美]罗杰·菲德勒著,明安香译:《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38)肖盼章:《媒介形态视角下的网络电视研究》,《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年第5期。

(39)张立勤:《20年后媒介形态变化断想》,《青年记者》,2007年第17期。

(40)徐沁:《泛媒体时代的生存法则——论媒介融合》,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第26~27页。

(41)朱建伟:《数字传媒时代媒体的网络化生存》,《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8期。

(42)程洁:《新数字媒介论稿》,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6页。

(43)吴廷俊、薛飞:《多媒体网络传播对传播学术的影响(之十三)》,《新闻大学》,1999年第1期。

(44)[美]约翰·帕夫利克著,周勇译:《新媒体技术——文化和商业前景》,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页。

(45)于小川:《技术逻辑与制度逻辑——数字技术与媒介产业发展》,《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6期。

(46)王宏编著:《数字媒体解析》,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10页。

(47)于小川:《技术逻辑与制度逻辑——数字技术与媒介产业发展》,《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6期。

(48)吴征:《媒体业发展趋势与新媒体的文化使命》,新浪科技吴征专栏,2001年5月11日。

(49)Andrew Nachison.Good Business Or Good Journalism?Lessons from the Bleeding Edge,A Presentation to the World Editors'Forum,Hong Kong,June 5,2001.

(50)赵志立著:《从大众传媒到网络传播——21世纪的网络传媒》,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7页。

(51)转引自徐沁:《泛媒体时代的生存法则——论媒介融合》,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第2页。

(52)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试论“融合新闻”及其挑战》,《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5期。

(53)刘瑞生:《播客:Web 2.0时代的典型传媒形态——国内播客现状研究》,《中国传媒科技》,2006年第5期。

(54)聂坤、刘颖:《博客——新锐的自媒体传播方式》,《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8年第7期。

(55)吴晓明:《Web 2.0时代博客新闻的传播形态》,《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5期。

(56)黄智军:《对网络视频信息传播发展的思考》,《新闻战线》,2008年第4期。

(57)转引自徐沁:《媒介融合:新闻传播业的新趋势》,《东南传播》,2008年第6期。

(58)蔡雯:《试论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创新》,《今传媒》,2008年第10期。

(59)刘寒娥:《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业务形态的整合与发展》,《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60)蔡雯:《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试论“融合新闻”及其挑战》,《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5期。

(61)徐沁:《泛媒体时代的生存法则——论媒介融合》,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第39页。

(62)刘寒娥:《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业务形态的整合与发展》,《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63)蔡雯:《如何实现内容重整与报道创新——再论“融合新闻”及其实施策略》,《新闻战线》,2007年第8期。

(64)蔡雯:《媒介大汇流下的融合新闻》,《传媒观察》,2006年第10期。

(65)转引自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中国记者》,2005年第9期。

(66)高钢:《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教育四大基础元素的构建》,《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7期。

(67)叶乐阳:《大众传媒产业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第127页。

(68)详见傅玉辉:《大媒体产业:从媒介融合到产业融合——中美电信业和传媒业关系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9~13页的研究现状部分。

(69)傅玉辉:《大媒体产业:从媒介融合到产业融合——中美电信业和传媒业关系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25页。

(70)傅玉辉:《大媒体产业:从媒介融合到产业融合——中美电信业和传媒业关系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

(71)于小川:《技术逻辑与制度逻辑——数字技术与媒介产业发展》,《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6期。

(72)郝雯芳:《论我国电信与传媒产业边界融合的路径选择》,《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第17卷第23期。

(73)吕志元:《基于媒介融合集群产业价值链的构建策略》,《安阳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74)娄珍须、贾岳:《从技术到战略——“数字报业”全解析》,《传媒观察》,2007年第5期。

(75)喻国明:《关于当前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76)崔保国主编:《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77)梁峰:《打造完整产业链营造共赢产业环境——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探析》,《广播电视信息》,2008年第11期。

(78)顾成彦、胡汉辉:《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盈利模式创新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8年第3期。

(79)《美国报业遭遇“滑铁卢”》,来源于新华网。

(80)杨晓白编译:《报业2007:美国报业生存现状报告》,《青年记者》,2007年第19期。

(81)《美国报业面对金融风暴四面楚歌》,来源于网易科技报道。

(82)《美国报业面对金融风暴四面楚歌》,来源于网易科技报道。

(83)杨晓白编译:《报业2007:美国报业生存现状报告》,《青年记者》,2007年第19期。

(84)《美国报业遭遇“滑铁卢”》,来源于新华网,2008年12月15日。

(85)徐伟:《数字化:如何给报业一个未来》,《青年记者》,2008年第24期。

(86)李锋:《互联网对传统平面媒体的影响与启发》,《中国报业》,2007年第6期。

(87)吴海民:《媒体变局:报纸的蛋糕缩小了——谈报业的未来走势及发展》,《广告大观媒介版》,2006年第1期。

(88)转引自罗建华:《中国报业发展态势“三家论剑”——石峰“波动论”、吴海民“拐点论”、喻国明“节点论”比较综述》,《中国报业》,2006年第4期。

(89)喻国明:《“拐点”的到来意味着什么——兼论中国传媒业的发展契机》,《采写编》,2006年第1期。

(90)转引自罗建华:《中国报业发展态势“三家论剑”——石峰“波动论”、吴海民“拐点论”、喻国明“节点论”比较综述》,《中国报业》,2006年第4期。

(91)转引自罗建华:《中国报业发展态势“三家论剑”——石峰“波动论”、吴海民“拐点论”、喻国明“节点论”比较综述》,《中国报业》,2006年第4期。

(92)JenniferWoodAdams.U.S.WeeklyNewspapersEmbraceWeb Sites.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2007,28(4):36-50.

(93)[日]中马清福著,崔保国译:《报业的活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9页。

(94)[美]菲利普·迈耶著,张卫平译:《正在消失的报纸:如何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

(95)喻国明:《报网互动:从传统报业向数字报业的转型——当前中国传媒产业面临的三种转型(下)》,《中国传媒科技》,2007年第4期。

(96)宋有震:《联动·互动·融合——试析传统报业向数字报业转型的三个渐进式》,《新闻实践》,2006年第12期。

(97)曾凡斌、张玉敏、曾妍:《国外大报报网互动探析》,《中国报业》,2007年第5期。

(98)庹继光:《报网互动:数字化视野下的一种解读——美加报业经营对中国报业数字化的启迪》,《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12期。

(99)王丹:《数字时代报业网站发展的新探索》,《新闻实践》,2007年第12期。

(100)喻国明《报网互动:从传统报业向数字报业的转型——当前中国传媒产业面临的三种转型(下)》,《中国传媒科技》,2007年第4期。

(101)王荣:《探寻报网互动的现实路径》,《新闻知识》,2008年第7期。

(102)转引自马费成等:《信息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1页。

(103)转引自蒋霞美:《我国信息产业链的结构及其优化研究》,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04)Bum Soo Chon,Junho H.Choi,George A.Barnett,James A.Danowski,Sung-Hee Joo.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Media Convergence:Cross-industry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the Information Industries.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2003,16(3):141-157.

(105)宋健武、董鸿英:《竞争与融合——中国报业必将转型为新媒体机构(下)》,《新闻与写作》,2008年第2期。

(106)唐超:《数字报业时代信息的多重开发》,《中国报业》,2007年第1期。

(107)徐峰:《传统报业的战略转型与数字报业的前景探研》,《新闻传播》,2007年第11期。

(108)李利坚:《报业发展的数字化趋势研究》,暨南大学硕士论文,中国期刊网,2007年,第40页。

(109)徐峰:《中国数字报业发展战略八点共识》,《中国报业》,2006年第12期。

(110)喻国明、戴元初、王维、徐伟伟:《中国数字报业发展方向不可逆转——对我国数字报业实验室首批申报项目计划书的内容分析》,《新闻与写作》,2007年第9期。

(111)宋有震《联动·互动·融合——试析传统报业向数字报业转型的三个渐进式》,《新闻实践》,2006年第12期。

(112)宋健武、董鸿英:《竞争与融合——中国报业必将转型为新媒体机构(下)》,《新闻与写作》,2008年第2期。

(113)吴海民:《“冬天”里我们能做什么?》,《青年记者》,2006年第3期。

(114)方琦:《论我国报业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新闻前哨》,2007年第5期。

(115)袁志坚:《融合与创新:报业集团数字化发展的问题与思考》,《新闻大学》,2007年第3期。

(116)沙曼:《我国报媒数字化发展研究》,河南大学硕士论文,中国期刊网,2008年,第39页。

(117)沙曼:《我国报媒数字化发展研究》,河南大学硕士论文,中国期刊网,2008年,第40页。

(118)黄晨霞:《传媒分水岭:四种商业模式浮现》,《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7月18日第23版。

(119)[日]中马清福著,崔保国译:《报业的活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2页。

(120)李楠:《从中西方比较中看报业数字化生存之道》,《中国传媒科技》,2008年第7期。

(121)两本专著分别是:[日]中马清福著,崔保国译:《报业的活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美]菲利普·迈耶著:《正在消失的报纸:如何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

(122)此部分主要参考姚远铭:《谈“新闻媒介”和“新闻媒体”的使用》,《新闻大学》,2007年第4期。

(12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124)引自百度法律:《新闻出版总署令(第32号)》,网址:http:// law.baidu.com/pages/chinalawinfo/6/7/f 09546219247c3a32a751267cbc1c07d_0.html。

(125)王惠正:《对中国报业数字化发展的思考》,《中国传媒科技》,2004年第10期。

(126)娄珍须、贾岳:《从技术到战略——“数字报业”全解析》,《传媒观察》,2007年第5期。

(127)韩志国:《把脉中国数字报业发展》,《中国传媒科技》,2007年第1期。

(128)彭兰:《论网络报纸的特性及编辑对策》,http://www.zjol.com.cn/ node2/node26108/node30205/node30229/userobject7ai2013.html.

(129)孙艳华:《电子报纸——数码时代的一场报业革命》,《广东印刷》,2006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