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字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机遇及其前景

数字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机遇及其前景

时间:2022-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数字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机遇及其前景当然,数字新媒体时代的电视民生新闻并非没有一线生机,新媒体的优势在于渠道,而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内容,这一点至少在目前来看是肯定的。如此,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道路将会更加宽广,电视民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前景将会更加光辉灿烂。

三、数字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机遇及其前景

当然,数字新媒体时代的电视民生新闻并非没有一线生机,新媒体的优势在于渠道,而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内容,这一点至少在目前来看是肯定的。相对于新兴媒体而言,地方电视新闻媒介在内容制作、专业人才、传播经验和社会公信力等方面具有传统的传播优势,特别是对于本地新闻的诠释与解读能力。另外,关键的问题是,电视新闻媒介完全可以与新媒体进行合作,融合新媒体技术的传播优势,广泛开辟新的传播渠道与传播领域,如网络视频、手机电视、无线IPTV等,加速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可以预见,传统电视媒体借助新媒体的翅膀可以让电视节目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可以让观众的参与和互动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事实上,电视民生新闻和新媒体的结合渠道有很多,网络、手机信息的运用早已成了电视节目收集信息、传播信息不可缺少的通道,新媒体既是传播平台,又是电视节目的组成部分。就深圳电视台都市频道《第一现场》来看,网络的运用更早更广泛,网络信息为节目提供了海量的信息和不同角度。与此同时,随着《第一现场》影响力的不断提高,《第一现场》也成为网络内容提供者而被网络所追逐,在以年轻人群为主体的深圳,很多“网虫”通过互联网了解《第一现场》、参与《第一现场》。私人DV、手机电视可以把人人变成信息收集者和传播者,这些新媒体已经或者很快普及到我们的生活中,如果把“利用新媒体来扩展电视更大的传播空间”当成一种发展趋势,“民生新闻”就有保持新鲜活力、不断发展壮大的源源不断的资源[28]。在弗吉尼亚校园枪杀案中,一名学生无意间用手机拍摄了一段视频,他把视频放在CNN的网站上,随后的8小时,就有180万人点击。这个案例说明,电视新闻开始尝试借助业余摄制者的力量。技术普及的浪潮改变了新闻定时、单向的传播属性,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越来越自由、越来越个性化的方式阅读新闻;另一方面,新闻的互动性大大增强,电视的传统受众开始卷入新闻的记录与传播中[29]。而广州电视台《新闻日日睇》与网络媒体的合作则主要表现在“七点点一点”和“有乜讲乜”这两个板块中,主持人通过浏览栏目网站留言或其他网络信息,向观众介绍当天的新鲜事、热点话题,而观众则通过网络留言和网上参与,同栏目形成互动与沟通,这无疑是电视民生新闻的一个新领域。另外,《新闻日日睇》的内容被制作成节目视频,通过在广视网上播放,不但方便了网民,而且从另外一个途径增加了收视率与关注度。

电视民生新闻与数字新媒体的合作还表现在:民生新闻可以通过捕捉网络动向,收集与节目内容相近或相关的网络信息,及时报道民情。数字化时代的网络汇集了民众对某一热点事件的看法,成为媒体了解公众舆论走向的有益参照。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还可以从网络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组织采访报道。更重要的是,有了电视民生新闻与数字新媒体的共同参与,形成的新闻舆论声势将更大,影响更深远,更有益于推动事件朝着社会关注的方向发展,最终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由此看来,数字新媒体时代的电视民生新闻将是一片更加广阔的天空。

综合来看,数字新媒体时代并非电视民生新闻的末日,更不是传统媒体的灾难,目前传统媒体与数字新媒体的融合表现出良好的势头,这说明电视民生新闻与数字新媒体的融合也是可能的,地方电视新闻媒体应该探寻与数字媒体合作的良性通道,以延展民生新闻的品牌形象,扩大受众面和影响力,调整盈利结构,拓展舆论空间,抢占未来多媒体融合发展的先机。如此,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道路将会更加宽广,电视民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前景将会更加光辉灿烂。

【注释】

[1]单波:《现代传媒与社会、文化发展》,载罗以澄、张金海、单波主编:《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2年卷),武汉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2]方永明:《电视民生新闻兴起的背景分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网站www.cddc.net。

[3]洪银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1、28页。

[4]夏德勇、禤曼怡:《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品牌问题——以广州电视台〈新闻日日睇〉为例》,《广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5]熊忠辉、李卫红:《电视新闻同城竞争调查——以南京地区为例》,《新闻记者》2006年第8期。

[6]文静:《单口相声播新闻惹质疑 “草根”让电视新闻娱乐化?》,《中国青年报》2006年10月30日。

[7]张瑜:《民生新闻栏目〈拉呱〉的分析》,《声屏世界》2008年第6期。

[8]甄雪虹:《新闻报道中人本思想刍议》,《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6月8日第3版。

[9]参见张晓明:《“南京零距离”运作理念上的新跨跃?》,《中国记者》2007年第9期。单文、婷金珠:《“不要理解观众就是口味那么低”》,《视听界》2008年第1期。

[10]郭光华:《由冲突走向和谐 民生新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转向——以南方电视台〈今日一线〉为例》,《新闻界》2008年第2期。

[11]熊忠辉、李卫红:《电视新闻同城竞争调查———以南京地区为例》,《新闻记者》2006年第8期。

[12]《坚持“三贴近”做好政府与百姓沟通的桥梁——我们如何办〈新闻坊〉》,《新闻记者》2008年第8期。

[13]曹矿山:《凝聚人文情感力量 拓展民生新闻空间——江苏卫视〈1860新闻眼〉积极探索“情感新闻”新形态》,《现代传播》2007年第6期。

[14]余晓曼、张云波:《民生新闻对提升深圳本土电视竞争力的作用分析》,《新闻界》2008年第1期。

[15]马靖培:《认识应提升表达须多元互动要强化——浅析深圳新闻直播节目〈第一现场〉的发展空间》,《新闻记者》2006年第10期。

[16]《新闻日日睇:民生新闻的新路》,《南风窗》2007年12月(下)。

[17]夏德勇、禤曼怡:《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品牌问题——以广州电视台〈新闻日日睇〉为例》,《广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8]侯迎忠、赵志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初探》,《当代传播》2003年第4期。

[19]夏德勇,禤曼怡:《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品牌问题——以广州电视台〈新闻日日睇〉为例》,《广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20]《聚集媒介融合和公共新闻——密苏里新闻学院副院长Brian Brooks教授系列讲座》,《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5期。

[21]伦纳德·小唐尼罗伯特·G·凯泽:《美国人和他们的新闻》,中信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6、238页。

[22]王积龙:《Brightcove,融合媒介的新亮点》,《中国记者》2007年第8期。

[23]详见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试论“融合新闻”及其挑战》,《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5期;蔡雯、黄金:《规制变革:媒介融合发展的必要前提》,《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3期;蔡雯:《媒介融合发展与新闻资源开发》,《今传媒》2006年第11期。

[24]彭兰:《从新一代电子报刊看媒介融合走向》,《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7期。

[25]孟建:《媒介融合:作为一种媒介社会发展理论的阐释》,《新闻传播》2007年第2期。

[26]熊忠辉、李卫红:《电视新闻同城竞争调查——以南京地区为例》,《新闻记者》2006年第8期。

[27]陆生:《试论美国电视晚间新闻的危机与颓势》,《新闻记者》2008年第8期。

[28]马靖培:《认识应提升表达须多元互动要强化——浅析深圳新闻直播节目〈第一现场〉的发展空间》,《新闻记者》2006年第10期。

[29]陆生:《试论美国电视晚间新闻的危机与颓势》,《新闻记者》2008年第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