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礼仪案例教学中缄默知识的传播

礼仪案例教学中缄默知识的传播

时间:2022-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将案例教学引入礼仪教学案例教学法有极强的实践性,它借助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和情景,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研究讨论,剖析案例中蕴含的礼仪,进而建构需要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案例教学法的效果在于:通过案例教学,提高了学生利用已有的理论和规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礼仪案例教学中缄默知识的传播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孙 华

【摘 要】 缄默知识是一种没有被表达出来的个人经验,礼仪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地将缄默知识显性化并实现教学双方缄默知识的对流。教学双方的缄默知识是学生将礼仪内化为一种素养和涵养的重要载体,缄默知识与礼仪内涵和素养两者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使得礼仪案例教学成为培养专业礼仪人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礼仪教学;案例教学;缄默知识;有效传播

礼仪的形式与思想,这是礼仪的两大要素。我们今天学习礼仪,无论是现代礼仪还是传统礼仪,都要把握一个观念,即思想是实质,形式是躯壳。有形式而无思想、无实质,只能学到礼仪的皮毛,只能掌握一些装饰门面的东西。学习礼仪,在重形式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对礼仪的实质的把握。将两者有效融合起来,才能潜移默化为一种行为准则,乃至一种民族习惯。将案例教学引入礼仪教学案例教学法有极强的实践性,它借助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和情景,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研究讨论,剖析案例中蕴含的礼仪,进而建构需要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由于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都是现实生活的浓缩,将学生置身于一个微缩的社会,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将礼仪内化为一种涵养和素养才是礼仪教学的根本目的。

一、礼仪案例教学的基本要求

案例教学法已在工商管理、法律等专业的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案例教学法”由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郎得尔(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于1870年前后最早使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法的效果在于:通过案例教学,提高了学生利用已有的理论和规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些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认为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和技能型的人才,课程教学就要以职业岗位技能为中心。因此,将礼仪课程教学单纯地集中于技术操作层面:握手要2千克的力度,时间3~5分钟为宜,不能用左手与他人相握等等。

礼仪是一个民族长期的文化积淀,它的表层是言谈举止、行为规范,深层却是文化历史伦理道德。大学礼仪教育重在规范讲授和训练,由外而内,通过外在的行为规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操,形成稳定的礼仪品质。大学礼仪教育,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基本稳定,仅仅靠行为规范、操作技巧的传授是难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礼仪修养的。

教学礼仪行为规范必须要在特定的情境中。只抽象地讲解规范准则,这样的礼仪纯粹是游走于礼仪的文字符号,难以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品质。同样,学生学习礼仪以自己的礼仪行为在不同情境下最为适宜的不同运用为目标,而不仅局限于单纯的规则为标准,这样才能真正习得礼仪。

礼仪案例教学离不开详细的案例,礼仪案例取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要让礼仪案例发挥教学作用,则应将典型的礼仪事件加工成专门面向礼仪专业教育所需的专业性案例。事件到案例的转换需要经过系列程序,礼仪教师要在收集和加工资料的基础上,充分认识礼仪案例的特性,以发挥其作用,进而很好地达到礼仪教学的目的。

首先,在教学中,引用礼仪案例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涉及相关事件的方方面面。一则内容丰富、翔实、典型的礼仪事件才是教学所需的教材。但将其加工成一则案例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礼仪可以分为个人礼仪,生活礼仪,职场礼仪,社交礼仪以及风俗礼仪等等。将所选用的礼仪事件澄清必然要有事件发生的相应的使用环境分析。

其次,案例要具有启发性,要能够提供问题以及具备产生问题的情境、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和途径,这是选用礼仪教学案例的基本要求。或者可以说,礼仪案例教学过程几乎就是“实习”过程,以案例呈现的事实为基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分析必然会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的兴趣。案例的启发性与陈述规则性有鲜明的区别。讲授个人礼仪中谈话的技巧,我们谈到要条例清晰。这个环节的锻炼,教师可以通过现场命题,让学生来陈述,描述和评述。如果只是简单的规则陈述,那我们只要告诉学生在谈话的时候把自己想说的东西用1,2,3等数字来分类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你的谈话根本就没有引起对方的注意,那么这些分类就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最后总也根本达不到和人、别人交流的目的。但是作为案例教学就要让学生体会到,真正做到条例清晰还需要很多得体幽默,巧打比方等技巧来充实才能够个别人听起来头头是道,思路清晰的感觉,最终实现,自己舒服,别人也愉快的目的。有了这样的,才能使学生对这一现象以及产生这一现象的情境逐渐明朗化,才能使学生在答案的找寻过程中激发主动思维并不断延续。

二、教学双方缄默的知识

缄默知识是一种没有被表达出来的个体经验,教学双方的缄默知识在礼仪案例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不同的案例教学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缄默知识的特征

20世纪50年代,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思想家波兰尼在他的《人才研究》一书中提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图形、数学公式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1]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有下列特征:第一,不能通过语言进行逻辑的说明;第二,不能以规则的形式加以传递;第三,不能加以批判性地反思;第四,情景性特征,即缄默知识的获得总是与特殊问题或任务情景联系在一起的,是对某种特殊问题或任务情景的一种直觉综合或把握。第五,文化性特征,即缄默知识比显性知识具有更强烈的文化特征,与一定文化传统中人们所分享的概念、符号、知识体系分不开,或者说,处于不同文化传统中的人往往分享不同的缄默知识“体系”,既包括缄默的自然知识体系,也包括缄默的社会和人文知识体系。第六,层次性特征,即缄默知识也并非只有一种形态,根据其能被意识和表达的程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二)教师缄默知识的传递

教师个体在特定教学领域中经过反复实践建构或创造生成的知识,被看成是教师的缄默知识。礼仪教师的缄默知识在案例教学中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它会不知不觉地塑造教师的教学行为,并导引教师下意识地去行动。在礼仪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以“礼仪是一个民族长期的文化积淀,它的表层是言谈举止、行为规范,深层是文化历史、伦理道德。”“礼仪教学最主要的是一种体现美发现美的过程”等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那就会在这种缄默知识的引导下将自己的教学重点放在对案例的选择、案例的操作等环节上,放在着重培养学生对利益内涵的把握,礼仪历史文化和伦理道德的积淀之上,他的一切教育实践如备课、上课及课内外辅导都是围绕着这个任务展开。他的讲解、演示、提问、课堂管理等都非常自然地受这个观念知识的支配。如果教师以“案例教学的课堂应是一种模拟的礼仪实习过程”理念教学,那么他将会在其教育实践中十分关注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会将礼仪理论的讲解与学生的实践操作融为一体。如果教师受“一切以理论知识的夯实为主,理论先行”等缄默知识的驱动,他或许就不能及时地对教育教学活动的不确定性情景做出理性的反思和决策,从而使自己陷于教育教学的习俗和惯例之中,导致教育教学活动的僵化、机械化和缺乏生趣,陷入陶行知所说的“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境地。

(三)学生的缄默知识

学生因在教学领域内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其所拥有的缄默知识也有着深刻的含义。当学生以课程必不可少的因素以及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身份进入课程时,其缄默知识也随其生命载体真正融入了课程。有学者指出,学生来到课堂里不仅带来了眼睛、耳朵和良好的记忆力,也带来了不知从生活的什么地方所获得的大量的缄默知识,带来了“学生的数学”、“学生的物理学”、“学生的化学”、“学生的哲学”、“学生的历史学”等等,当然也有“学生的礼仪学”。

礼仪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个人形象,提高个人修养,协调人际关系。随着社会发展与变化,礼仪教学绝对不可能绝对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礼仪并不是要把大家格式化成为由同一言行举止的并准化格式。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缄默知识资源为礼仪的时新性,礼仪的时代性提供了线索。同时,学生基于不同的生活背景而形成的极具差异性的缄默知识资源,又可能是教学得以正常开展和顺利实施的辅助条件。对给定的礼仪案例,学生没有现实压力,不受任何羁绊的思维,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情趣、喜好厌恶来进行分析与处理。例如,一位母亲和自己的孩子在在一家餐厅进餐,恰好在他们的桌子对面有一个残疾人在吃饭。吃饭的时候,孩子不停地打量这位残疾人,目前害怕会伤害到这位残疾人,就拉起孩子换了一个座位。但是当他们做好的时候,孩子说了一句让这位母亲感到很羞愧的话:妈妈,那位叔叔一个人吃饭,点了那么多菜,好浪费粮食啊。在这个案例中,显得唐突的是这位母亲,而不是孩子。由此可见,学生的缄默知识资源对礼仪案例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没有缄默知识的参与,在学生的头脑里就只可能存在两种几乎没有发生联系的知识体系:一种是源于学校的显性课程知识体系(用于应付考试),另一种是源于日常生活的缄默知识体系(用于生活)。实践中,当显性的课程知识与缄默知识发生冲突时,学生们更多应用的可能是缄默知识而不是显性的课程知识,这就有可能使学生意识不到学习的价值,并感到理论(显性知识)与“实践”(建立在缄默知识基础上的实践)脱节,从而难以借助显性知识来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缄默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缄默认识的水平,其结果将会是:学生在教学中很轻易地就能掌握礼仪的规范要求,但一走出课堂,便又恢复了原样。因此,脱离了对学生缄默知识的把握,礼仪就会成为单纯的外在的技术性的东西,这也正是许多学生感觉礼仪很实用、很重要,但用起来,却无所适从,甚至可有可无的根源所在。

三、教学双方缄默知识的传播

教学双方的缄默知识如何进行有效传播呢?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笔者认为要从案例教学的四个环节着手。

第一个环节案例的选择过程,这个环节主要强调教师缄默知识的传播。教师为人师表,在社交礼仪课上更应注重衣着、打扮、站相、动作、文明用语等,教师的一举一动应表现出较高的礼仪素养。礼仪教师在备课时参阅了大量礼仪资料及化妆修饰技术,除了理论上备课外,从自身实践做起,在自身形象上备课,在自身礼仪上备课。每次走入课堂,充满自信地作学生的礼仪模特。同时,也可以选择一些电视节目座位案例,例如水均益的《高端访问》,杨澜的《杨澜访谈录》以及一些电影《窈窕淑女》《风月俏佳人》等等。不同的场合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案例,对于每一个案例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有针对性根据所讲的内容进行选择与遴选。当然还有更多的案例可以在生活中积累。案例教学法有极强的实践性,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都是来源于现实社会中,缩短了学生学校生活与社会实际生活、工作场景的差距。剖析案例中蕴含的礼仪,建构需要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对于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学生的主动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第二个环节,即学生根据案例进行自主实训。这个环节主要强调教师对学生缄默知识的认知。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应该由外部来决定,知识不仅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学习者也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案例教学法有极强的实践性,它借助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和情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以独立研究、小组讨论、撰写分析报告等方式,剖析案例中蕴含的礼仪,进而建构需要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由于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都是来源于现实社会中,因而缩短了学生学校生活与社会实际生活、工作场景的差距。对于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学生的主动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唯有亲身经历过的,感受才会更深刻。礼仪教学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了解、掌握礼仪知识和规范,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这些准则和规范。由于礼仪知识浩瀚繁琐,大到国家间的交往,小到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方面面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学生识记困难。且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又是相当复杂的,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具体的场合灵活地运用礼仪。在课堂上,由于课时所限,学生实践操练的机会非常有限。这一环节就是要根据第一个环节所展示的案例,让学生按要求进行社会性操作训练。比如迎来送往礼仪,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工作接待礼仪,再组织学生到学校等地的办公室实训,观摩现场,亲临办公室工作的流程以及各个环节的礼仪要求,对一些视频案例进行分析,巩固所学,积累经验,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进一步求知的欲望和自我参与的乐趣。

第三个环节是根据案例对学生所做出的模拟操作以及实践建议进行分析,这个环节着重强调学生的缄默知识。当前,在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时,大都围绕显性知识展开,但真正衡量学生认知能力和水平的不是对书面知识的记忆、再现和简单应用,而是学生从自己的缄默知识出发对教材的理解、阐释、批判、综合和创新。在礼仪教学中这点尤为重要。如宴请、舞会、面试等,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扮演某一角色,轻松愉悦中体验生活、获得礼仪知识和技能,感受礼仪深厚的文化内涵。情景模拟法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检查纠正礼仪修养的机会。一个人的礼仪修养是要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不断的运用、修正而提高的,一个人的理论知识很丰富,他的实践技能未必很强,这需要不断地“试错”、修正、磨合,从错误获得正确的操作方法、技能。及早地在课堂上发现学生礼仪的不足,实质是避免学生在社会上诸多礼仪的不足,更好地适应社会。

第四个环节,即教师对案例的操作过程和处理结果的展示。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并非扮演传授者的角色,而是与学生真诚、自由地对话。教与学的双方不固守已有的“金科玉律”,共同发掘自己对案例或对方所提问题的理解。教师要反思自己的缄默知识对教学过程的影响,也要帮助学生发掘在学习中存在的缄默知识,从而提高学生自己的元认知水平,提高他们对学习行为进行自我分析和管理的能力。礼仪知识纷繁复杂,这个环节的重点就是将之前两个环节中涉及的琐碎的礼仪细节整合起来。比如,如果案例涉及职场礼仪,其中涉及的礼仪知识包括服饰礼仪、仪态礼仪、交谈礼仪、乘车礼仪、馈赠礼仪、餐饮礼仪等等,繁多的礼仪要求,教学双方通过这个环节的交流就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在以后的实践中就能很好地融会贯通,而不会顾前不顾后,顾左而不顾右。

案例教学的前三个环节是教师与学生同在一个平台上进行的交流,更是双方缄默知识的一个对流;第四个环节可以看出,教学双方的缄默知识贯穿了整个案例教学的课堂。案例教学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实现教学双方缄默知识有效传播的载体。

大学礼仪教育不同于中小学,中小学生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行为处于形成期,礼仪教育重在规范讲授和训练,由外而内,通过外在的行为规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操,形成稳定的礼仪品质。大学礼仪教育,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基本稳定,要弥补中小学礼仪教育缺失导致的礼仪素养不足,仅靠行为规范、操作技巧的传授,是难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礼仪修养的。轻声细语是淑女风范,嘉言懿行,乃君子气度。通过对教学双方缄默知识的传递和把握,学生才会既 “知其然”,也 “知其所以然”,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游刃有余,展现出高品位的礼仪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 易红郡. 默会知识视阈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 教师教育研究,2006(7):12-15

[2] 吴晓义. 国外缄默知识研究述评[J]. 外国教育研究,2005(9):18-20

[3] 徐继存,段兆兵,陈珠. 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 学科教育,2002(2):3-5

[4] 姜风华,张永. 缄默知识与创新教育[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84-85

[5] 钟启泉,高文,赵中健. 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 杨小洪. 默会视野中人文课堂的教学结构[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5):102-107

[7] 何向阳,祁玉娟. 缄默知识视阈下的教师信息素养培养[J]. 教学与管理,2007(6):27-28

[8] 阮新邦. 批判与知识重建——哈贝马斯视野下的社会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注释】

[1]石中英:《波兰尼的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