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业发展全球化

产业发展全球化

时间:2022-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球化”必然会给文化产业带来深刻的影响。

第三节 产业发展全球化

作为一种自然历史进程,“全球化”是指在市场经济科技进步的双轮驱动下,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加强,最终使人类活动突破区域限制,世界成为一个统一的发展整体。面对“全球化”这一不可逆转的世界大潮,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管其是否愿意,都要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其中,否则就会失去生存的空间。一定的文化是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的。“全球化”必然会给文化产业带来深刻的影响。

一、文化消费全球化

地理空间、社会等级这些过去阻碍和限制人们平等地进行文化消费的樊篱,已被全球性文化信息的流动所打破,使人们的文化生活在量上空前扩张,在质上更有新的飞跃。一个文化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全球化时代正在来临。

作为全球文化市场的一个重要环节,全球性文化消费的特点之一是便捷性。无论是哪一国的消费者,只要有一台计算机,将它用一根电话线同互联网连接起来,就可以通过各种网站浏览世界各国的报纸杂志,了解世界各地的新闻。足不出户便知道“公牛队”、“火箭队”在篮球场上的比分,中东的政治与军事形势、世界时下流行什么样的影片、图书以及服装,等等。甚至还可以通过网上医院求医问药、通过《华尔街日报》网站的亚洲版、欧洲版、美洲版等各种文字版,获取全世界最新金融情况。而远程教育业是一种时兴、经济、快捷的教育和学习方式,一种新式的没有围墙的大学,这样便对传统的文化传播形成了有力的挑战。

当然,这种便捷的网络文化消费,仅是文化消费的形式之一。一本畅销书,从霍金的《时间简史》到妮特·沃斯和戈登·德莱顿的《学习的革命》,都可以在全世界各地以各种文字同时发行,一部好莱坞大片可以同时在世界各电影院同步上映,还可以做成光盘在各地销售。不仅如此,发生在某一地、某一国的新闻要事能即时成为全世界人民的话题,或牵系着全世界千百万人们的心,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例如, 2001年在美国本土发生了令世人震惊的“9·11”事件,几十分钟之后,便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关注和议论的重要话题。

全球化时代的艺术消费也开始变得无国界。例如,上海大剧院落成后,立即成了一个国际文化艺术演出和消费的舞台,除中国中央芭蕾舞团的《天鹅湖》、《睡美人》等剧目外,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法国巴黎歌剧院的《浮士德》、杜塞尔多夫莱茵歌剧院的《漂泊的荷兰人》、意大利佛罗伦萨歌剧院的《阿依达》、俄罗斯克里姆林宫芭蕾舞剧院的《胡桃夹子》等全都在该剧院上演过。来自世界各地一流剧院上演的一流剧目,吸引了海内外大批观众和听众。并且,该剧院除采用传统售票法,还采用了电脑售票,采用互联网订票、传真订票、语音电话订票等方法,消费者只要在家中轻点鼠标,就可以知道大剧院上演剧目的时间和票价。并且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的消费者也能在隔年预订门票。这种消费的全球性在过去是难以设想的。

全球化时代人们的文化生活、体育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在1998年冬季奥运会开幕式,由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众多乐手组成的交响乐团和合唱团,在各个不同的地域和国度,通过电视屏幕由世界著名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统一指挥,在同一时间共同演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欢乐颂》,这在音乐史上是空前的。世界各国各地区数以亿计的观众,也同时通过电视荧屏观看和聆听这一交响乐史上震撼人心的壮举。[3]

根据经济学理论,消费是由生产决定的,但消费反过来又造成市场,促进生产的发展。从当前世界的现状看,不管人们消费怎样的文化产品,也不管人们作为怎样的消费者进行消费,这种巨大的消费本身造成了巨大的全球文化消费市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一全球性的文化市场事实上已进一步推动了全球性文化产业的加速度发展,使之朝集团性和跨国性方向前进,使文化产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协作生产。

二、文化生产全球化

文化消费的全球性和全球文化市场的开拓,使文化生产从以往一个国家内部的分工协作发展到跨地区、跨国度的分工和协作,从而使文化产业资源配置国际化。另一方面,随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传统文化产业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于是许多企业都走向了联合和兼并的道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物质的和文化的资源,迅速形成巨大的集团和庞大的生产规模。文化生产集团性的好处是,通过兼并破产,通过产权交易,可使不良资产得到重组,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这种兼并有不少是跨国兼并。跨国兼并的更大好处是能够使不同企业在不同地区的生产和销售网络组合起来,实行直接的全球生产和销售,从而绕开各国的关税壁垒以及非市场壁垒,提高销售利润。

文化生产的集团性首先形成于发达国家,并有愈演愈烈的态势。例如,法国著名的出版集团哈歇特(Ha- chette)吸收了集经营通讯、运输和航天业于一身的马特拉工业财团50%的股份,法国另一个出版集团——赛特(Cite)有65%的股份为法国通讯公司和电子公司所掌握,而名列世界第五大综合小版集团的法国的哈瓦斯集团则由经营公用事业、建筑业和通讯业的CGE公司控制了30%的股份。美国文化产业的集团性更是无可比肩。2000年,全球最大的互联网上服务公司美国在线与大众传媒娱乐业巨头时代华纳公司以换股方式合并,成为一个融互联网和传统媒体及娱乐业于一体的公司——“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而有着70余年历史的时代华纳公司,其雇员当时已超过7万,拥有华纳电影公司、《时代》杂志、《财富》杂志、CNN有线电视网络、华纳音响集团等。美国的报业不仅具有集团性,同时具有全球性。它的《读者文摘》不仅在国内发行480万份,更在全球范围内以19种文字发行,共有48种国际版本,其发行量达2800万份,美国的《大都会》杂志在世界范围内也发行了36个网际版本,赢得了丰厚的利润。[4]

日本的文化产业也同样具有集团性。例如,《朝日新闻》和《日本经济新闻》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在中国香港地区开设卫星版,它们设在东京的总部每天将排好版的样报通过电脑和通讯卫星传到香港,让香港的印刷厂几乎是与日本的印刷厂同时开印。日本媒体善于利用香港作为一大信息中心的优势,让报纸内容能迅速传到广大东南亚地区。

与其他产业一样,文化生产的这种集团性与全球性也加强了国际分工与合作。中国台湾省的台湾宏广公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台湾宏广公司这个有着20余年历史的影片制作公司,由于承制美国、欧洲、日本的动画影片而跃升为全球最大的动画代理公司,美国好莱坞的重要片商华纳、米高梅、迪斯尼都是它的长期客户。宏广公司在美国动画市场占有率为12.5%,占欧洲市场则是10%。《唐老鸭》、《大力水手》、《兔宝宝》、《史努比》等卡通片都出自宏广公司职员之手。随着业务量的增长,宏广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已在中国的杭州和泰国的曼谷建立自己的工厂,并拟在羽毛丰满时独辟门户,成为一个与群雄争夺世界市场的大公司。这一切均表明了全球化时代的生产和消费,正朝着集团性的方向发展,过去的那种各自为阵的狭隘的区域性,正在逐步为一种更为广阔的全球性所取代。

三、文化竞争全球化

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开始迅速发展,而美国在影视、激光唱片、电子计算机、通讯、网络等方面已处于领先地位。作为地球上文化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美国现有1500多家日报, 8000多家周报和小报, 12200余种杂志, 1965家电台, 1440家电视台。美国的电影生产基地好莱坞更是举世皆知。它不仅是全世界最大的电影工厂,产值也是最高的。美国利用其经济、科技优势生产出的各种文化产品,占领了世界主要的文化市场,加之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其文化产业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可以说,美国的文化产业已是成熟的产业。

第一,有完善的组织管理系统,例如,它有股东会控制系统、创作及其组织系统、批量生产系统、推销系统、技术支持系统、经济支持系统、行政支持系统、人书支持系统、数据收集系统等。

第二,有高度的垄断性。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传播媒介主要被50家大公司所控制。

第三,有稳定的产品类型。

第四,有巨大的经济效益。1996年,美国的软件和娱乐产品在国际上的销售额高达602亿美元,超过美国其他任何行业。美国图书市场也是世界之最,每年出书4万种,年收入超过50亿美元。美国的影视业是全美居于前列的产业,可与航空航天和电子工业并驾齐驱。1996年,美国影片在欧洲电影市场占有率达到70%。1997年,美国电影的国外票房收入达585亿美元。美国电影产量仅占世界电影市场的6%,而在世界电影市场的总体占有率却达到80%。

西方其他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的文化产业虽然不如美国发达,但同样属文化大国之列。英国有130份日报, 1300份周报, 7000份期刊。在西方国家中,按人口平均算,英国的日报销售量是最高的。英国有近60个电视台,英国广播公司是欧洲最大的广播公司,也是世界最大的广播公司之一。法国作为文化大国的地位是不可否认的,它的书刊业尤其发达。巴黎的《世界报》、《费加罗报》等都是世界性大报。法国有期刊杂志15000家,刊物年销售量达80亿份,有出版社5000多家,书店25000多家。法国的电影产量也很高,它每年有150部新片投向市场。[5]

文化产业的发达,使各个国家在文化产品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尤其当美国文化产品充斥着世界各国的文化市场时,更引起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的抵制。在欧洲,抵抗美国文化产品最有力的是法国。随着法国电影影片在国内、国际市场的萎缩,法国的政要和文化界人士一致认为,不断高涨的美国文化浪潮正在吞噬法兰西。因此,法国政府和文化从业人员采取了很多方法抵制美国文化产品。1989年,法国政府说服欧共体颁布命令,规定所播放电视节目的40%必须是国产节目。在1993年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法国强调“文化特殊性”,反对美国把影视产品引入谈判内容的要求。与此同时,法国政府还制定和加强旨在保护法兰西文化的经济配额和补贴制度,支持本国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尽管如此,较之影响巨大的美国文化和英国文化,法国有时也不得不借助于英语的传播媒介来扩大自己的影响。

对于美国文化产品的无所不在,英国文化产业界的竞争意识也日益增强。1995年,英国广播公司寻求英国最大的传媒集团之一皮尔森公司的支持,出资开办了新闻与娱乐两个卫星频道,以与美国电视业竞争。

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整个欧洲都加强了文化产业的管理和开发。现在欧盟的不少计划项目与文化产业有关。例如,信息2000(INF2000)、媒体II(MEDL AII)等计划旨在为提高欧洲产品的竞争性,资助将新技术和文化内容结合起来的项目,资助在音像领域的培训、开发和发行,等等。

除欧洲各国的文化市场遭到美国文化产品的大举入侵而引起激烈抵制外,作为美国近邻国家的加拿大,为遭受美国文化入侵所作的抵制更是巨大。加拿大上映的影片中外国影片占96%,并且主要是美国影片;美国的报纸杂志也畅销其国。鉴于这种情况,加拿大有关方面1998年组织了一次关于美国文化统治地位的会议。这次会议有英国等19个国家参加,但美国被命令排除在外。会议以自由贸易威胁各国自己的文化为由,旨在讨论把文化产业排除在降低贸易壁垒的有关协定之外的办法,在互联网上,文化产品的竞争和抵制更是激烈。据统计,网上英语传播的信息占84%以上,法语内容仅占5%,和汉语相等,其余是由其他语言来传播的,这一点促使诸多国家增强了自己的文化防护意识。1996年,在南非召开的“信息社会与发展”大会上,法国、加拿大、日本等国代表都强调,要保持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保持世界各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为了保护本民族文化产业,法、德等国已采用自己的语言外发网络信息资源等措施。日本在保护本民族文化产业方面则更加积极,其做法也比较成功。日本在1989年成立国际交流基金会日本语国际中心,向世界各地推广日本语。它注重对日语学校的设备和教学援助,注重日语教学师资的重点投入。目前全球114个同日本发生经贸往来的国家中有209万人在学习日语。近年来,在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推动下,华盛顿每年举行一次樱花节,日本借机推销日本的文化产品如影视、漫画、音乐以及与之相关的产品,包括电视和音响设备、DVD机和可视电话,还有日本汽车等。

【注释】

[1]杭之.一苇集.三联书店, 1991(141)

[2]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 1980(401)

[3]张之鸽.当代世界交响乐发展的主要趋势.音乐周报, 2000.7.14

[4]花建.软权利之争:全球化视野中的文化潮流.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第116页、第201页及第54~55页。

[5]单世联.现代性与文化工业.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1: 394~39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