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结构

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结构

时间:2022-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显著特点就是,产业内部垂直分工的发展、工业发达国之间“水平分工”的深化。所谓产业结构开放效应,是指他国产业结构变动通过国际产业联系改变本国产业结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的动态效果。总之,全球经济正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国际产业联系改变本国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六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结构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含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迅速得以发展,概括起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各国经济活动都按国际通行的规则运行,相互间在规则上和机制上接轨,清除生产要素流动的障碍。二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以寻找适当的位置,进行最佳配置。三是世界经济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依赖日益加强,经济生活逐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全球性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统一体系。

二、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的革命性变革,不断地冲击与改变着原有的产业结构,不断涌现出“朝阳产业”,也不断地再生出“夕阳产业”。各个国家尤其是工业发达国家,为了有效地提高本国的劳动生产率,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加强国际竞争,都在预测新的产业结构发展趋势,以便不失时机地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将那些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夕阳产业”转移到经济与技术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同时大力发展高技术的“朝阳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而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地接受从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较高层次的产业,从而实现自己的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这样,就形成了工业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的“传递”现象。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与传递大体出现了三次高潮:五六十年代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如石油化学、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精密机器制造等产业,与此同时,将纺织、服装、制鞋以及一些耗能多、易污染的重化工业转移到资源丰富、劳动力便宜的发展中国家。70年代末,两次石油危机以及1973~1975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工业发达国家那些能源消耗较高的重化工业,迫使西方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进行了产业结构再升级,大力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中心的高技术产业,而将汽车、钢铁、造船工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国外去。80年代中期以来,工业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又出现了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第三次浪潮。

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显著特点就是,产业内部垂直分工的发展、工业发达国之间“水平分工”的深化。日、美等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加强,使工业国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与亚洲“四小龙”之间的地区分工向纵深发展。这一发展出现了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垂直分工向工业之间的水平分工发展,工业内部产业之间的垂直分工向产业内部垂直分工发展。所谓产业之间的垂直分工,是指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资金密集型重化工业以及技术密集型工业之间的分工。而产业内部分工则是指各国在同一产业内产品的“差别化”分工和企业之间工序的分工,即中间产品与组装成品的分工。

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与传递浪潮中,发达国家为控制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在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同时,正把一些传统的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国当然欢迎发达国家这个产业转移,以推动经济发展。但中国如果仅仅以此为目标,简单地接受国际分工,就可能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如何利用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加快高科技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三、产业结构开放效应

所谓产业结构开放效应,是指他国产业结构变动通过国际产业联系改变本国产业结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的动态效果。结构开放的正面效应集中体现在对外开放的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产品贡献上。

(一)市场贡献

商品能否销售出去,价值能否得到实现,是社会再生产能否正常进行的关键问题。对外贸易需求的推动可以使长线过剩产品进入国际联系之中,变为短线产品,使闲置的生产能力得到利用,使过剩的劳动力实现就业,使自然资源变为经济资源,从而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对外贸易还可以通过扩大市场,增加出口,促进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促进技术进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经济效益。

由于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在发达国家成熟的产业、饱和的市场,而在不发达国家却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不发达国家市场的开拓,使发达国家成熟的产业向国外扩散,延长了产业生命周期,不发达国家也因而加快了产业转换升级的进程。

(二)要素贡献

要素贡献来自资本、技术和信息三个方面。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资金不足始终是制约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外资的流入对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必然起着有益的补充作用。利用外资与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是联系在一起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通常伴随着技术转让。技术引进是迅速缩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重要手段,是解决发展过程中关键技术问题的捷径之一。通过技术引进,调整产业结构,一方面,能够增强出口行业的竞争能力,强化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引进技术、发展新产品可促进新兴行业的发展。如美国摩托罗拉、AST、AT&T、澳大利亚邓禄普和韩国三星集团在中国天津大规模投资,使电子通信和计算机工业成为天津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广泛的合资和独资领域还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世界市场的供求信息,对于缓解供求矛盾、实现产品的价值增值具有积极作用。信息是一种无形资源,能够创造价值并进行交换,它同有形资源相结合同样影响着一国的比较优势。如何及时、准确地获得大量的信息,已成为在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

(三)产品贡献

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市场必然取得国际生产专业化和分工利益。产品进口特别是原材料和半成品进口的增加,有助于国际交换利益的实现,有助于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改善投入品的质量和结构,使闲置的长线产品得到利用,以满足既定的最终需求。中间产品的进口对于平衡产业关系意义重大,最终消费品的进口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经济学家诺克斯曾经指出:一个国家由于进口贸易,带来了国内所没有的新的商品,消费者偏好便开始逐渐向这些新进口的现代化商品转移,从而产生了新的需求。这些新的需求从积极意义上讲,将成为国内生产扩张的刺激因素。此外,某些日用消费品的引进,对国内企业生产产生示范效应,把国际竞争引入国内市场,提高竞争的压力,促使企业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总之,全球经济正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国际产业联系改变本国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对外开放,就难以形成发展外向型的主导产业和骨干产业,难以形成大宗创汇的有强大生命力和发展后劲的拳头产品,难以组织先进设备、生产建设及市场急需物资和商品进口,难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难以提高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思考题

1.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内容有哪些?

2.如何联系实际分析产业结构演进的动因?

3.结构优化的内容及其实践意义有哪些?

4.如何分析产业结构开放的效应?

参考文献

1.杨公仆、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

2.杨公朴、干春晖:《产业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3.蒋昭侠:《产业结构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

4.臧旭恒:《产业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

5.沃尔特·亚当斯等:《美国产业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6.史忠良:《产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

7.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

8.周振华:《产业政策的经济理论系统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9.黄继忠等:《工业重构:调整与升级》,辽宁省教育出版社,1998年。

10.王秋克:《产业经济学通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