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全球化动态与国际产业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动态与国际产业发展趋势

时间:2022-06-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1 经济全球化动态与国际产业发展趋势1.1.1 经济全球化动态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经告诫国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经济全球化是人类为节约全球资源、提高经济效率和保护全球环境而走向紧密合作、相互依存的必然选择。特别是信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程,成为世界发展的动力。③生产投资全球化。

1.1 经济全球化动态与国际产业发展趋势

1.1.1 经济全球化动态

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经告诫国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经济全球化是人类为节约全球资源、提高经济效率和保护全球环境而走向紧密合作、相互依存的必然选择。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领域内的经济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广泛和密切,国际资本跨国流动越来越大。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以至于全球经济发展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世界经济由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经济活动的中心由物质生产转向知识生产,知识本身成为生产中的首要因素,知识、能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对经济活动日益起着决定性作用。

“全球化”一词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出现在媒体上。其原意是人类社会——包括经济、社会、政治、贸易、伦理道德、人道主义、环境等各方面在世界范围内的交织融合、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按照联合国的定义,全球化是商品与服务、资本、人、信息和意识跨越国界流动,导致经济与社会融合,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不平衡发展过程(United Nations,2004)。

根据《世界银行报告》(2002年),全球化浪潮在现代经济史上出现过三次。第一次全球化浪潮发生在1870~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世界倒退回民族主义、反移民潮和对贸易的极端限制,贸易和投资受到抑制,全球经济变得脆弱;第二次全球化浪潮出现于1945~1980年,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参与到全球贸易的增长中,贸易只是在有选择的国家之间进行选择性的产品交易;第三次全球化浪潮始于1980年,这次浪潮完全不同于前者:多数发展中国家进入全球化市场;另一些发展中国家却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脱离世界经济逐步边缘化,导致收入下降和贫困增加;国际移民和资本转移在前两次全球化浪潮中微不足道,如今变得非常突出。货物运输、旅游和通讯速度明显加快;一些亚洲国家进入发达国家行列(Hamilton Tolosa,2003)。概括而言,第三次全球化浪潮具有几个显著特征: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科技进步成为推动世界变化的核心动力;贸易、资本、金融和人员流动越来越突出——呈现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新的国际规则日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1)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全球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明显的变化是:20世纪60年代早期,全球贸易39个成员国中,大多数来自发达国家;如今在142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中,70%是发展中国家,商品贸易占全球贸易的1/3以上,反映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变化和贸易比重的增加。

自20世纪80年代多数发展中国家加入全球市场以来,第三次全球化浪潮为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带来巨大进步。1980年发展中国家25%的出口是制造业产品,到1998年比例上升为80%(劳务出口同样也有较大上升)。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历了稳定、投资自由和产权改革后,随着改革和融入世界市场,经济开始快速增长,经济增长率从70年代的2.9%上升到90年代的5%,进入了稳定增长和融入全球化的良性循环。事实说明,那些积极融入全球经济的国家,其经济增长速度明显要快于那些消极的国家。在90年代,全球化进程较快的发展中国家(按扩大的贸易参与度衡量)的人均增长率为5%,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增长率却是-1.1%(在同一时期,发达国家的人均增长为2%)。其中,全球化进程较快的国家有巴西、中国、墨西哥、菲律宾、泰国和印度等(世界银行研究局,2003年)。

(2) 技术进步成为推动世界变化的核心动力源泉

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变化是前所未有的,其影响几乎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信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程,成为世界发展的动力。例如,互联网和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消除了空间阻隔,使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显著提高了经济效益,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先进技术手段,迅速获得先进知识,学习先进技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计算机的飞跃发展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贸易效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2002年)。信息和通信技术通过整合不同的生产体系和原本没有关联的技术,改变和促进了企业的创新与发展;通过降低交通和通信成本,缩短了企业之间的空间距离,改变了产业的区域布局。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更快、效益更高和降低成本潜力更大的联系方式,原因在于:这些技术可以使企业的各种共同经营环节如产品分销、售后服务以及存货管理等更便宜更方便地实现自动化。电子商务技术可以以一个整体的方式应用到整个价值链上去,这是以前的技术所无法做到的。电子商务的应用带来的效率包括:更低的销售成本,降低交易成本,降低库存量,更好的预测消费者需求,增加客户导向性。

(3) 贸易、金融、生产投资和人员流动越来越突出,并呈现全球化趋势

①贸易自由化使全球经济逐步融合。过去20年全球经济逐渐融合,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急剧增加,国际市场迅速扩大,贸易方式和贸易品种日益多样化;税率降低和劳务贸易扩张刺激了贸易增长,国际贸易额增长速度超过同期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2002年货物与服务贸易占世界产出的54%,高于1980年的31%(世界发展指数,2004年)。

②金融资本流动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产业迅猛扩大。除了美国、日本、西欧这三大金融中心以外,亚洲的香港特区、新加坡、泰国等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逐渐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新热点,大量国际资本纷纷涌入。在贸易发展的刺激下,国际资本市场规模扩大,交易空前活跃,金融机构掀起了全球性的兼并浪潮,推动了金融全球化的进程。

③生产投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最明显的特征表现在,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并在全世界范围内所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各国的产业分工逐渐演变为世界性的产业分工,而且日益深化和细化;国际分工从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渐发展为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从以产业之间分工为主逐渐发展为以产业内分工为主和产品专业化分工,甚至是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不同型号、不同零部件的世界范围的分工。

④国际移民、旅游业的发展和人员跨国流动形成了巨大的劳务市场。不管是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员跨国流动都极为重要。富裕国家可以得到大量廉价劳动力,落后国家可以得到较高工资报酬和汇款,根据2004年世界发展指数,2001年受雇佣移民的汇款额达到700亿美元——大约相当于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额,除此之外,这些劳务人员还带回很多先进的技术。

自1990年以来,全球旅游业每年以5%的速度增长,发展中国家已经超过9%,2002年全球旅游业收入达到4730亿美元,高于1990年的2650亿美元;同期发展中国家旅游收入从480亿美元上升到1380亿美元,旅游业成为许多国家挣取外汇和平衡支付的重要因素,成为劳务的重要源泉(世界发展指数,2004年)。

(4) 新的国际规则日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贸易壁垒和不透明规则阻碍了产品、资本、技术、信息和技能的跨国流动。随着国际间商业活动的扩展,跨国或国际层面的规则显得更加突出重要。自1995年成立以来,世界贸易组织对引导国际商业发挥着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作为一个系统性规则和行为标准的国际管理体制,对政府和企业的政策偏袒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约束和限制,以便减少国际交流的成本和壁垒,使各国贸易和投资政策趋于一致。另外,在贸易、国外直接投资和金融自由化方面,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制定了一些规则。国际间还有若干规则来自一些国际标准系列(如国际标准化组织,即ISO),或主导区域与国家(如欧盟或美国)。另外,还有一些规则是地区性或双边性贸易协议谈判达成。

统一的国际规则有利于工业全球化,有利于按照国际惯例实现技术转移,有利于跨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减少了对贸易和投资干预的范围。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当市场及其运行支撑体系还不完善时,自由化可能会带来很高的成本,提高了发展中国家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还会增加引进生产技术的成本,限制他们模仿和学习国外技术的能力,阻碍获得有价值的学习渠道。如果成本太高的话,标准可能成为影响出口的新障碍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

①2000年后期,美国维持了十年之久的经济增长开始减缓,以高科技为主的股市投资过热,IT设备投资过剩;石油价格上涨,由每桶10~15美元涨到30美元,对于70%的石油靠进口的美国产生了较大影响;特别是“9·11”恐怖袭击对美国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②世界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特别是2001年底,全球经济滑坡衰退,二十多年来,全球经济三大动力:美国、日本、欧洲首次出现同时下降(事实上,日本、美国出现了负增长),部分是由于“9·11”恐怖袭击导致的需求震荡和欧洲突然下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明显下降,贸易增长经历了急剧下降,从2000年的13%下降到2001年的1%;发展中国家出口下降了10%(美国经济占全球的31%,欧洲经济占世界的18%,日本经济占世界的15%,三者共占全球经济的60%以上)。

世界经济低迷和国际贸易下滑,迫使跨国企业的经营战略由追求规模效益转变为降低生产成本,为了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和主动权,加速向低成本发展中国家转移就成了跨国公司的重要战略。

③南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根据2002年世界发展报告,南亚平均增长5.5%,其次是东亚4.9%,尤其是中国和印度,以及巴西、墨西哥在全球经济中起了重要作用,其他地区尽管达不到这样的速度,但也都比2001年要好,全球经济的复苏可能通过强劲的贸易需求把新的经济增长转向发展中国家。随着全球经济向多极化、区域化和集团化发展,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正在向亚太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地区转移,新的国际经济现代化中心城市必将在经济总量增长最大、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崛起。

2004年东亚经济增长预期可望达到6.3%,是2000年全球和地区衰退以来的最高点。在东南亚,越南、泰国和马来西亚增长最快,印度尼西亚也获得较快的增长,最强劲反弹的是新工业化的香港特区、台湾地区、韩国、新加坡,这些地区2003年增长仅有3%左右,2004年期望上升到5%~6%(世界发展指数,2004年)。

1.1.2国际产业发展趋势

当前,世界产业格局正发生着急剧变化,国际新形势正改变着全球产业活动的性质和模式。全球化的结果是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越来越明显,分工链条越拉越长,国际分工渗透到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每个国家都需要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角色。正如《世界经济发展宣言》(珠海宣言)指出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封闭的国家和经济体不能有效地参与世界经济和影响经济的发展。所有国家和经济体之间应相互开放,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1) 信息化、网络化

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迅速传播,改变了企业与其他社会实体之间的关系,影响着产业的结构和组织;影响着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根据各个生产环节的不同功能和阶段,整个工业活动正在世界各国分散开来;同时,为了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的有效性,各生产环节依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一个总部设在美国的企业,也许会在其设立在印度的分公司进行半导体元件的设计,在中国台湾省的一个材料厂购买晶片,在菲律宾进行芯片组装和测试,使用一个独立的物流公司将芯片运往德国,并在整个欧洲市场销售。会计事务可以放在这个国家进行,后勤服务却可以设在另一个国家进行统一。由于新的通信手段及管理技术的进步,使这种生产环节的分散分布有利于获取各国在成本、物流、技能和效率上微小的差异所带来的利益。

(2) 产业集聚化

工业企业在地理分布上的集聚越来越重要,甚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上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产业集聚可以带来外部经济,使学习经验曲线中的生产成本处于或接近最低状态,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在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通过外部合作,获得外部规模经济,例如,信息的获得,邻近供应商、消费者和熟练工人等。通过企业集聚,可以加强企业之间技术知识的积累和学习,有利于知识技能的传播与扩散,促进企业通过不断创新来获得竞争优势和发展动力。在产业群内部,由于存在合作网络、专业化及联合开发和经营活动,因此,有利于克服许多由于企业规模小而带来的不利因素。例如,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降低经营风险、克服机会主义、降低交易费用、增强专业化分工、提高生产效率等。

产业的集聚化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工业化国家出现了很多高技术产业群,美国的硅谷、英国的苏格兰科技区、法国的昂蒂布、芬兰的赫尔辛基、以色列的特拉维夫,都是集群式创新的成功典范。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了许多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群,例如,印度的班加罗尔、中国台北的新竹科技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等。但是,它们的技术创新能力往往是很有限的,在新的竞争环境压力下面临严重挑战,需要进行以下转变:从追求大规模的静态外部经济效益,转移到培养基于新技术、新技能和新网络的动态创新能力上来。

(3) 传统经济转型——生态化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严峻的挑战,经济转型和生态产业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和研究趋势。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实现工业化和GDP增长,以大量资源消耗、大量废物排放和低利用效率,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形成人类活动与自然系统的对立与冲突。通过应用新的组织形式、调整政策来恢复和保持各种形式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的调节能力,将人类活动、土地利用、自然循环和功能协调整合为一体的生态系统,日益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正在把发展产业生态型经济、建立生态型社会看做是深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德国是走在世界可持续发展前列的国家,早在1972年德国就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1996年又提出了新的《生态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强调再生资源的消耗速率不能超过再生速率;非再生资源的消耗不能超过可替代功能的再生资源或非再生资源的数量;进入环境的物质能量不能超过环境能吸收的具有最低危害的承载能力。在英国,1999年专门成立区域发展局,研究经济发展与改造,负责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整体协调和长期的全面规划。芬兰是世界上已经进入产业生态良好循环的国家之一。芬兰2/3的土地为森林覆盖,但森林年砍伐量低于年生长量(2001年增长724万立方米,年砍伐量只有448万立方米);芬兰林业部门70%的燃料来源于废料如纸浆和锯渣废料的黑酒精(J.Korhonen et al.,2003)。

世界研究动向和发达国家的经济转型表明,产业生态能够使物质和能量在经济、社会系统内不断循环,是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即生态经济。这就需要对目前的工业和社会消费进行重新组合再造以减少物质和能量的浪费。由于产业生态是20世纪90年代刚刚兴起的一门新学科,除了基于生态系统比较单一的理论外,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结构,产业生态方兴未艾。

值得指出的是,在工业革命中,制造业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驱动力,是改变贫困国家经济结构的主要引擎,促使贫困国家由简单的、低附加值的经济活动,向生产率高、经济增长潜力巨大的活动转变。尽管服务业在整个GDP收入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且“新经济”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高速增长,但高技术推动的经济快速发展,并没有改变这种趋势。事实上,技术进步的快速发展,使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显得更加重要。虽然服务业的出口也在不断增长,但这种增长大部分来源于通过制造业的发展已经拥有了现代技能的工业化国家。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不经过工业化发展的洗礼,直接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业产品(旅游业除外)。长期以来,工业就是技术进步的主要源泉、使用者和传播者,其他活动无法与之相比。制造业是将技术进步应用于生产的主要载体,是创新的源泉和传播基地,它引领现代制度和法律框架结构的发展,促进新的管理和技术创新能力,为现代服务业如银行、交通运输、保险、通信、广告公共事业等提供了直接需求,为金融、教育和物流等开辟了市场,促进经济从初级产品向更高级和高附加值的产品转变,也促进了经济国际化,使跨国企业、银行、交通和广告在世界范围扩散。制造业企业正以一体化的跨国经营模式,引领着全球化的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