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和谐社会电视民生新闻内涵的发展

和谐社会电视民生新闻内涵的发展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认为,对一档特定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而言,与其辐射地域内大多数百姓的生命、生存、发展紧密相关的事件就是该栏目须重点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

二、和谐社会电视民生新闻内涵的发展

前文已经提到过“民生”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的意思是指老百姓的生活和生计,《辞海》将“民生”解释为“人民的生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生的内涵也与时俱进,得到了空前的扩大。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大幅改善、文化教育全面普及的和谐社会构建中,民生不仅指保障人民的生存和基本生活,更在于全面提升民众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好坏,还包括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程度、精神文化生活的品质等。

当前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转换的转型期,旧的计划经济制度已被基本打破,新的市场经济管理机制尚待完善,社会经济很多层面还称不上健康有序,许多民生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如教育问题、环保问题、就业问题、劳动保护问题、社会保障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局部的社会和谐与稳定,受到了各阶层群众的普遍关注。因此当前中国突出的重大民生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与百姓生命安全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如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食品质量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第二,对人民生存造成重大影响的问题,如贫富分化、三农问题、就业问题、医疗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金融问题等;第三,关系到人民发展的重大问题,如教育体制改革、政治民主化问题等。

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现在的电视民生新闻应该摆脱以往低级俗气的初级状态,逐步迈向更为高级的新层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电视民生新闻应以优化百姓生活状态、提升百姓生活质量与精神境界为终极目标,以所覆盖的地域范围内的百姓生命、生存、发展休戚相关的各领域民生问题为主要题材,以平民意识贯穿于新闻采集、制作、播出的电视新闻形态。下面对其内涵发展稍作阐述。

终极目标:优化百姓生活状态,提升百姓生活质量与精神境界,这是电视民生新闻最为核心的内在精神品格,也是其区别于市井新闻、市民新闻的主要标识。以往所谓的电视民生新闻大多停留在“展示”层面上,停留在市井新闻或市民新闻的阶段,不具有民生新闻的意义,并未真正上升到民生新闻的层次。民生新闻应突破市井新闻、市民新闻主要供人娱乐消遣和提供投诉服务的功能定位,以优化百姓生存状态、提升百姓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境界为目标。电视民生新闻以是否有利于人的发展为尺度来选择和报道新闻,注重对事件意义的挖掘,从对百姓生活的“展示”上升为“提升”百姓生活质量。

主要题材:与所覆盖地域范围内的百姓生命、生存、发展休戚相关的各领域的民生问题。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电视民生新闻的题材选择十分广泛,所涉及的题材范围要远远超过目前百姓日常生活或社会新闻的范畴,时政、经济、文化、法制等各个领域中只要是关乎民生的事件、活动与现象,都可成为电视民生新闻的题材。第二,电视民生新闻主要以各个领域中的重大民生问题为选材,而非无关痛痒、有闻必录。电视民生新闻不能有闻必录,必须对事件所具有的民生意义的大小进行判断评估,尽量选择较重大的民生问题进行报道。笔者认为,对一档特定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而言,与其辐射地域内大多数百姓的生命、生存、发展紧密相关的事件就是该栏目须重点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一个事件受影响的百姓人数越多,与他们的生命、生存、发展联系越紧密,则该事件所具有的民生意义越大。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提出新闻传播的价值诉求有三个:一是资讯提供,二是环境守望,三是话语表达。因此,电视民生新闻应该在观察、分析民众的生活和生存状态的同时,更多地承担起媒体的社会责任功能,让节目给民众以理性思考,不仅为民众提供资讯服务,还给予民众提供参与决策的信息平台。电视民生新闻还应该增强内省精神和批判意识,对法律、道德、社会良知和一般的社会公共权力进行必要的、建设性的监督。

以平民意识贯穿新闻采集、制作、播出的始终。电视新闻以前做的很多会议新闻、时政新闻,其实与百姓也密切相关,包含着很多全局性的重大民生问题,但它们为什么不能被称为“民生新闻”?主要原因是它们不是做给老百姓看的,而是做给领导看的。由于立场和出发点的不同,事件的切入角度、画面的剪辑方式、新闻的表达方法等都不是老百姓能够接受、乐于接受的。因此,民生新闻还必须以平民意识贯穿新闻采集、制作、播出的全过程。主要是指对普通百姓的利益、体验、意志、经验和价值标准普遍给予考虑,在电视民生新闻中坚持平民立场,以普通百姓作为新闻采集、制作、播出全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