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民生新闻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电视民生新闻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2-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电视民生新闻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解读中国当代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一方面,电视民生新闻所走过的每一步,都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正是这些特定的环境因素为电视民生新闻的兴盛提供了土壤,从而使其表现出传播内容与方式的独特性。

第一节 电视民生新闻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解读中国当代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一方面,电视民生新闻所走过的每一步,都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正是这些特定的环境因素为电视民生新闻的兴盛提供了土壤,从而使其表现出传播内容与方式的独特性。另一方面,社会环境的制约,又使民生新闻在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矛盾与冲突。正如单波教授所言:“目前的中国媒介发展一方面依然呈现着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二元对立;另一方面,它又进入到后现代的语境中,经济生态、文化生态、多样性,消解中心论与一元论,寻找现代人的精神家园,成为时代的重要议题,与此相应的,媒介文化越来越表现出后现代的特性。”[1]电视民生新闻在现实中的处境正是如此,在当代政治民主化的氛围中,电视民生新闻对于传统政治话语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接触,当《南京零距离》庆祝自己两周岁生日的时候,他们认为栏目获得的最贵重的礼物是国家广播电视主管部门对《南京零距离》的探索性实践给予了肯定,认为它“舆论导向正确”,“体现三贴近”。在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开播三个月的专家研讨会上,省委宣传部的领导也认为《第一时间》是带有新闻改革标志性的栏目,这些说明电视民生新闻符合中央关于新闻改革的思想[2]。但是,也许正是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二元对立关系使得电视民生新闻构建公共话语平台的努力收效甚微、步履维艰。而在市场经济的媒介生态环境中,电视民生新闻在大显身手的时候又始终背负着传统社会话语体系的挤压与拷问。在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中的电视民生新闻倒是冲锋在前,似乎已经跨入后现代的领地,因为它所掌握的传播符号已经超越了历来传统的新闻媒介所依赖的东西,它所传递的内在精神与价值正在触及人们的精神家园,至少在从业人员看来或者对一部分民生新闻的积极拥戴者而言,它的确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抛开任何感性层面的认识,也不论民生新闻所表现出的这样那样的缺陷所在,民生新闻的确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交流与表达方式,并因为其超越了传统的政治话语表达方式而显得弥足尊贵。正因为如此,民生新闻的未来应该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因为任何代表平民百姓的价值观念都会具有可持续的、蓬勃发展的前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