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

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试论“融合新闻”及其挑战■蔡雯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与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传媒形态的推陈出新与传媒产业的整合重组已是当今全球性的热门话题。

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试论“融合新闻”及其挑战

■蔡雯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与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传媒形态的推陈出新与传媒产业的整合重组已是当今全球性的热门话题。在这一变局中,新闻传播也正应势而动,从规则、流程到渠道、方式都在发生巨变。突破传统的载体藩篱,以“融合新闻”赢得竞争,成为新闻传播变革的必然走向。

一、“融合新闻”的现实基础与发展障碍

“融合新闻”(convergence journalism),在西方新闻传播界已经不是新名词,也有美国学者称之为“多样化新闻”(Multiple- journalism),主要特点是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新闻传播活动。“融合新闻”的尝试在美国开始于本世纪初,最早做这项实验的是论坛公司(The Tribune Company)和媒介综合集团(Media General Inc.)。这两家公司都以自己所拥有的并且同在一个地区的报社、电视台和网站作为基础,构造了不同类型的“融合新闻”的平台,并取得引人瞩目的成果。在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融合新闻”也同样有所收获。

显然,“融合新闻”的前提和基础是“融合媒介”(convergence media)。大众媒介从各自独立经营转向多种媒介联合运作,尤其是在新闻信息采集发布上联合行动,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力、资金和设备的投入,降低新闻生产成本。而且,不同类型媒介的联合运作,能够对已经占有的媒介市场起保护作用。比如报纸因为电视、网络媒介等竞争对手的出现市场不断被侵袭,发行萎缩和广告销量下降在所难免,产品单一、单独运营的报社很难应付市场变化。但在集中和融合的媒介集团中,不同的媒体可以通过生产流程的设计与控制实现资源重整,利用不同类型媒介的介质差异,在新闻信息传播上实现资源共享而又产品各异,化竞争为合作,结果就能联手做大区域市场,并且在这一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因此,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1],他强调“融合媒介”最值得关注的并不是集中了各种媒介的操作平台,而是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这一观点不无道理。

笔者认为,“媒介融合”还有一层值得重视的含义,那就是在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推动下,各类型媒介通过新介质真正实现汇聚和融合。据英国《自然》杂志报道,一种可折叠的电子纸已经研制成功。像电子纸这类新介质,甚至今天我们还难以想象的更新一代的媒体,能将报纸、收音机、电视机、电脑、手机等等信息终端的功能和特点汇聚于一体,通过无线传输,成为未来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接受终端。对于这样的新媒体而言,“融合新闻”必将超越“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这一界定,不再是“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而演变成一种独立运行、流程完整、操作规范的新闻生产模式。虽然今天我们还难以预言“融合新闻”的最终形态,但可以确定的是,现在我们已经面对的所有媒介上的新闻,从传统的报刊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到被视为新媒体成果的网络新闻、手机短信新闻、手机报纸新闻、电子报纸新闻、电子杂志新闻,以及基于RSS的聚合新闻、基于WEB2. 0技术的博客新闻,等等,都是孕育培养“融合新闻”的土壤。

在我国现阶段的新闻传播中,各类型媒介的共同参与和互动为推进“新闻融合”准备了条件。一方面,新媒介在不断加盟新闻传播阵营,从商业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等到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纷纷借助于传统媒介的新闻生产力,通过汇聚新闻信息,在新闻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外,手机短信近年来在政府公共信息发布和新闻传播中的功能越来越引人注意;个人媒体如博客等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另一方面,传统媒介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对新媒介的借助和运用已成习惯,如用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通过手机短信获取新闻线索、利用互联网信息进行新闻资源的深度开发、将博客内容转载到传统媒介上,等等。更进一步,传统媒介通过数字化技术和网络传播途径,直接衍生出了新媒体,如电子报纸、手机报纸、电子杂志、网络电视等。这些新媒体本身已经是“媒介融合”的成果。

可以说,在全球范围内“融合媒介”与“融合新闻”今天都还处于探索阶段,但随着宽带网的普及,“融合新闻”必将成为新闻传播的主流,传统新闻媒介走向网络化生存是大势所趋。

令人忧虑的是,“媒介融合”目前在我国还面临着行业壁垒和规制障碍。如网络电视兼容了电信网络和广电内容,其发展受来自电信、广电、文化部三部委的共同监管,当电信运营商进入广电领域,行业之间的利益纷争便成为这一新媒体发展的绊脚石,去冬今春在福建、浙江出现的阻击网络电视的风波就是一个典型例证。此外,我国传媒集团跨地区、跨行业的发展同样面临着因行政区划、行业分割等因素而起的困扰。因此,要真正盘活我国媒介资源,推进“媒介融合”和“新闻融合”,做强做大我国的媒介集团,加大体制改革力度迫在眉睫。

二、“融合新闻”促使新闻传播发生的变化

“融合新闻”,无论是作为媒介组织间的合作,还是作为未来新媒介的新闻生产模式,都是对传统新闻传播范式的整合与重构。虽然这种整合与重构刚刚起步,但我们已经能够看到新闻传播实践中正在出现的以下变化:

1.新闻信源结构与新闻传播主体发生变化。

在传统大众媒介垄断新闻传播的时代,为新闻媒介提供信息的主要是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和企业组织,承担采集与发布新闻信息的主要是职业新闻工作者及作为“准新闻工作者”的新闻通讯员。虽然不少媒介开设了热线电话,或通过来信来访渠道获取来自民间的信息,但这类信源在数量上远不能与前者相比,采用率也较低。新媒介的出现,使普通公民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参与新闻传播的能力,他们借助手机、博客、播客、BBS等,发布新闻表达观点,在全世界范围内,“草根记者”在重大突发事件现场发布的新闻一次次产生了全球性的传播效应,从东南亚海啸到英国伦敦地铁爆炸事件,第一批现场新闻报道都来自于普通民众而非职业记者。目前我国博客已经突破4000万,平均每天有30. 5万篇博客文章被上传到网上,这一巨大的新闻信息源成为传统媒体可开发利用的对象,如杭州的《都市快报》在对哈尔滨停水事件的报道中就连载了事件发生地的博客日志。手机媒体也同样催生出新的新闻信息源,《北京青年报》等地方报纸开设了彩信新闻栏目,广泛征集读者用手机拍摄的新闻现场照片。凡此种种,说明新闻传播主体在由职业新闻工作者独家垄断转变为职业人员与社会公众共同分享,新闻信源也随之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博客越来越多地从网站走上传统媒体,来自普通民众的新闻发布和观点言论在新闻传播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种改变也使得新闻传播效果具有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新闻媒介组织对新闻传播的控制也越来越难。

2.新闻媒介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发生变化。

“融合新闻”在本世纪初出现,是以媒介之间的合作以及媒介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的改变为前提的。如美国媒介综合集团2000年投资四千万美金在佛州坦帕市建造了一座传媒大厦,取名“坦帕新闻中心”(Tampa’s News Center),将属下的坦帕论坛报及其网站Tampa Bay Online、电视台WFLA - TV,还有集团网站TMO.com的编辑部门集中起来运行。集团设立“多媒体新闻总编辑”,统管三类媒介的新闻报道,使三类媒介在新闻采编方面实现了联动。在未来更新一代的“融合媒介”中,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完成新闻的采集和制作,则是一个目前还很难回答的问题。

在我国,这样的尝试也已经开始,如河南报业集团进行了报网互动的尝试,《河南日报》与河南报业网共同主办《焦点网谈》栏目,每周二、四在报纸上刊登两个整版;报社的总编和记者们协助网站开设《总编在线》、《记者连线》栏目,网站则为报纸提供征稿园地。实践证明,报网互动能为区域性报纸打破传播的地域限制提供渠道和平台,直接带动媒介影响力的增强和经济效益的增长。

3.新闻载体性能与新闻传播方式的变化

与报纸、广播、电视这些传统的大众传媒相比,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新一代媒介实现了载体性能的根本改变,为新闻传播变革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因为普通民众能够通过发送手机短信、撰写博客日志、发起网络群聊,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传播,因此,新闻传播方式从传统的单向式变为分享式、互动式,新闻传播成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更加紧密结合、相互交融的活动。新的新闻传播格局一方面造成新闻信息供给过剩,另一方面也促成人们对专业媒体组织整合、诠释信息的更多依赖。相对于新媒体而言,在专业人才、传播经验和社会公信力等方面占据优势的传统媒体,更具备诠释信息的资格。但如果不注意通过与新媒介的融合改变新闻传播方式,传统媒体整合加工新闻信息的水平将很难提高。

由于随着技术发展,网络媒体的融合功能不断增强,接受与发布新闻的手段和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新闻信息传播将普遍采用多媒体方式,最终在新的介质上实现听、读、看、写、说、录等等手段的自由选择和组合,新闻传播体现出更加自由、更加人性化和更加方便易行的特点。值得重视的是,随着传播手段和方法的改变,对新闻传播内容整合加工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如何对内容精准定位、对表现方式适当选择、对传播过程有效控制,成为所有新闻媒介面临的专业难题。

三、“融合新闻”带来的挑战

1.客观层面的管理:新闻媒介规制需要突破区域分割、行业分割的樊篱

2.微观层面的管理:在媒介集团内部的组织机制变革与管理模式变革势在必行

3.专业传播人才培养模式:融合新闻人才为未来的媒介所需要,教育培养模式需要改变

4.大众新闻媒介素养培养模式:在全体民众中普及媒介知识、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更加重要

[蔡雯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

【注释】

[1]Andrew Nachison,Good business or good journalism?Lessons from the bleeding edge, A presentation to the World Editors’Forum, Hong Kong, June 5, 20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