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的变革与不变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的变革与不变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的变革与不变——对新闻教育改革的浅思刘朝霞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媒体作为人体的延伸已从以往单纯分离的视觉、听觉扩大整合到今日的全感官延伸,媒介融合的“全媒体”时代即将全面到来。研究者普遍认为,媒介融合已成为目前传媒业发展的总体走向。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的变革与不变——对新闻教育改革的浅思

朝霞(1)

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媒体作为人体的延伸已从以往单纯分离的视觉、听觉扩大整合到今日的全感官延伸,媒介融合的“全媒体”时代即将全面到来。由它所带来的诸多媒介生产方式的变革已悄然展开。媒介融合时代,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媒介融合的现状及挑战

美国媒体很早就迈出了融合的步伐,这些尝试也为全球媒体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这方面,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市“媒体综合集团”(M edia General)的经典案例在全球新闻传播界的媒介融合进程中具有标杆意义。该集团投资4000万美元建造了一个“坦帕新闻中心”(Tampa's New s Center),将属下的坦帕论坛报(Tampa Tribune)及其网站(Tampa Bay Online)、电视台(W FLA-TV),还有集团网站(TM O.com)的编辑部门集中起来运行。集团还设立“多媒体新闻总编室”,统管三类媒介的新闻报道。各种媒体的采访人员互相配合、协调,合作采访新闻,共享新闻,甚至由同一名记者同时采访报章和电视新闻,以及电子版的实时新闻。继“媒体综合集团”成功进行媒介融合尝试之后,不少传媒集团纷纷进行资源整合。《纽约时报》在报社平面媒体那层楼开办了一个电视台,从新闻编辑室向外播放新闻,让平面媒体记者尝试跨媒体运作;BBC的电视台网站、广播电台和电视文字广播等相互交叉工作;Gannett的《今日美国》报的主要新闻以新闻片形式供应给该集团在全美拥有的两家电视台;美国论坛公司除了拥有著名的《芝加哥论坛报》外,还拥有多家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论坛公司打破了各种不同媒介的界限,组建了多媒体新闻编辑部门,把不同媒介的内容产品的生产拿到一个技术平台上去策划、组织和生产,然后再由下属不同的媒介去传播。(2)

这些传媒集团的实践显示,媒介融合不仅仅在于建立一个多媒体的操作平台,更在于各媒体间建立的合作方式。因此,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3)

在我国,由于受到体制和行政管理的限制,跨媒介的媒体融合尚未充分展开,但在全球化媒介融合趋势的背景下,我国一些传统媒体开始借助新媒体进行新闻传播改革。比如,自1995年我国报纸首次触网以来,15年多时间里我国报业经历了报网并存、报网互动乃至报网融合三个基本阶段。以新媒体为核心的媒介融合和产业融合也取得了新的进展。譬如,山东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最早探索“全媒体”采编播模式。该集团从2008年开始率先组建全媒体新闻中心,打造“全媒体数字复合出版系统”,通过建立完善的多媒体形态组合,形成崭新的“全媒体框架”,再造内容生产流程,按媒体内在传播规律制作和发布产品,以求实现从“营销报”到“营销内容”的转变。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开创的这种模式现在已初见成效。目前,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成都传媒集团以及杭州日报社、上海证券报社、中国青年报社等都在积极探索媒介融合和“全媒体编辑部”的新途径。

研究者普遍认为,媒介融合已成为目前传媒业发展的总体走向。在这一变局中,新闻传播也在因势而动,我们已经看到的变化主要来自以下三方面:

(1)新闻传播主体的改变:从“职业新闻工作者”到“公民记者”。过去,传统大众媒介基本垄断信息传播。而信息也主要来自于职业的新闻工作者。但随着网络的普及,受众一改往日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而变成为主动提供信息的传播者。媒体的信息不再仅仅来源于某一领域的专家,受众或者受众集体的智慧同样令人刮目相看。从当年“华南虎事件”中网民的“打假”行为到今天“我爸是李刚事件”的网络调查,无不显示出新媒体时代,公众作为新闻传播者对社会舆论产生的巨大威力。

(2)新闻传播方式的改变: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互动传播。不管是报纸,还是广播、电视,传统大众媒介的传播更多停留在“我说你听”的单向传播模式中。然而新媒体技术使得普通受众可以随时随地对传媒的信息进行评价与反馈,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微博、BBS、个人博客等各种方式向传媒或其他公众传递信息。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也因此而变成更具互动性与分享性的“传播网络”,在这一“网络”中,交织着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传播模式。

(3)媒体经营管理方式的改变:从条块分割到跨媒体合作。过去,新闻传播业务是以单一的媒介形态为基础的,比如报纸主要依靠文字进行传播,广播则主要借助声音。媒体内部的采编管理更多是按照新闻类别划分部门,实行条块式分割管理。比如一个报社可能分为国内国际新闻部、经济新闻部、社会新闻部、娱乐新闻部等不同部门,按照版面安排,每个部门分别进行新闻报道,部门间的交叉合作较少。随着媒介融合进程的加快,传媒集团要在全方位的技术运用和所有形态的媒介介质基础上整合新闻传播资源,建立新的流程。采编管理不再是一报一台一站各行其是,而是跨媒介的团队合作,是对多种媒介新闻生产流程的重组和整合。(4)

二、顺势而为——改革以求变

正如布莱恩・布鲁克斯(Brian S.Brooks)教授所指出的:“媒介融合”是不可逆转的潮流。这也成为新闻传播院系不得不面对的外部环境。组织理论的研究成果认为,各种组织都试图通过变革来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和压力,这种压力可能是实际存在的,也可能是主观上认为的压力。在新媒体环境的压力下,作为组织,新闻和大众传播院系也必须通过变革来应对外部压力,适应外部环境。

前面提到的传媒业的三种变化,实际上反映了业界对新闻传播人才需求的三种改变:

(1)新闻观念转变。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改变,使得越来越多的普通公民参与到新闻报道中来。公众(或受众)和媒介之间形成了新的社会关系。如今,在世界范围内由公众创造的内容越来越多地被专业媒体采用,同时正在流行的社交网络服务(SNS)也对人们的信息分享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都大大改变了公众与主流媒体之间的关系。公众已经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了媒体的议程设置过程中。因此,记者应该转变以往“唯我独尊”的新闻观念,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拥抱用户创造的内容,加强与公民的互动,使两者的报道相结合。

(2)新闻报道技能转变。Web2. 0时代,新媒体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信息创造模式。一则新闻可以通过文字、图片,甚至音频、视频多种媒体表现形式进行传播。这就要求记者不能仅仅掌握一项技能,而需要综合运用文字、摄影、摄像甚至后期剪辑等多种技能,才能更好地服务大众。原先只要拥有单一媒体技能即可胜任工作的传统新闻记者,未来必须向跨媒体、全能型人才转变,方能胜任融合媒介的工作流程。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布莱恩・布鲁克斯教授介绍,堪萨斯一家重要报纸曾希望招聘能够报道超级碗(Super Bow l)比赛和美式足球的记者,他能给报纸、网络写故事,还能为网络做一些视频、音频的节目(5)。有这样人才需求的媒体不在少数,香港明报集团从1999年开始就从香港TVB雇用了一批电视高级记者和摄影师来培训文字记者,为其报纸和网站提供多媒体新闻。

(3)新闻经营、管理能力改变。传媒集团从条块分割转向跨媒体合作的经营方式,需要更多能够在多媒体集团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这类管理人才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管理者,他必须是精通各类媒介的专家,知道技术发展为新闻传播所提供的可能性,知道如何运用这些技术使新闻内容得到更好的表现。因此,懂新闻、懂技术、懂管理而且擅长策划,是这种人才的必备素质。(6)

与来自业界的呼唤相呼应,国内外许多新闻传播院系已经开始改革传统新闻教育以适应新的媒体环境需求。在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2005年开始了媒介融合专业项目的探索。该院院长布莱恩・布鲁克斯认为:“新闻学院应该将训练学生从适应单一媒体向训练适应平面、广播、电视、网络等一切领域的人才转变。”(7)于是,他们从第二学年开始让学生接触媒介融合课程,第三学年要求每个学生确定自己的核心专业方向,围绕这个专业方向再选择一些高级的媒介融合课程。第四学年,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就业倾向组成团队来共同完成一个学期的基石项目。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能适应不同媒体的要求,新闻人才的延展性和可塑性得到很好的提升。

深受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媒介融合专业的影响,目前国内创办了几个媒介融合专业,不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实验室配置,都参照密苏里模式。2007年,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获批开设媒体融合专业(方向),并于2007年秋季开始招生,这是国内高校首次开设媒体融合专业。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与美国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合作,成立了我国高校首家融合媒体实验室。2008年4月3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昆教授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媒介融合系主任M ike McKean教授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双方约定互为姊妹学院,共同举办“新媒体发展与媒介融合”国际学术研讨会,推进双方的师生互访,互相承认学分。

三、坚守核心——以不变应万变

尽管当前新闻教育正在努力迎接和拥抱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究竟应如何变革却仍需探讨和摸索。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选择较为缓慢地、谨慎地向媒介融合过渡,首先改变课程设置,向学生介绍所有形式的媒体,不过从当前媒介发展的现实来看,他们还是要求学生就一种传统媒体发展自己的专长。

事实上,密苏里新闻教育改革所持的谨慎态度是有道理的。首先,的确有越来越多的媒体需要运用多种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培养跨媒体、全能型人才似乎是适应媒介融合趋势的必然选择。这种思路没有错。然而,没有任何人能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得很好,同样,没有任何一个记者能够成为熟练掌握所有媒介技术的能手。因此,现在新闻教育就以培养超级记者为转向,似乎显得为时尚早。而从业界获得的反馈也表明,业界需要基础扎实的毕业生。如有媒体单位认为技术固然很重要,但他们同时需要在关键场合不会砸场的优秀记者。(8)

其次,如果我们更深入地观察融合媒介就会发现,并非所有的新闻都可以融入网络而构建一个跨媒体平台。广电新闻因为有着自己鲜明的制作需求和独特的播放途径,因此它与网络并不十分兼容;但纸质、广播以及新闻摄影却可以和网络结合得很好。此外,从新闻体裁来看,也许消息,特别是突发性新闻最适合融入网络,但是深度报道、综合报道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李良荣就提出一个问题:融合新闻是不是能覆盖所有的新闻题材?(9)

因此,新闻教育为应对媒介融合所做的改革应该看清现实媒介发展的真正需要,不可操之过急,应该弄清哪些需要改革,哪些需要坚守。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媒介融合其实更多的只是要求从业者新闻业务技能的改变,而新闻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能力不仅不能改变,而且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些方面包括:

(1)信息的筛选、判断、处理能力。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从根本上说,新闻从业人员所面对的依然都是各种信息和素材,新闻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仍然是培养发掘、讲述故事的能力。(10)只是到了数字时代,要处理的信息更多、更复杂,对内容的筛选、整合能力要求更高。美国学者Stephen Quinn就认为,随着新闻来源和信息渠道的剧增,在多种媒体融合的新闻编辑部中,记者编辑的主要职能已经不是采集新闻,而是对浩如烟海的新闻和信息进行筛选和重新组合,使这些杂乱的信息呈现出相互联系和深刻意义,并使其转化为知识。新闻从业者的工作也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知识生产与管理的工作。(11)

(2)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与职业道德的培养。所谓新闻专业主义,是指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意识,以及围绕职业意识形成的一套新闻传播专业的操作要求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核心就是为公共利益服务,这是新闻从业者崇高的职业精神,也是新闻事业能够得到社会尊重、立足于社会的基本精神。媒介融合环境下,传播方式会发生改变,但是新闻的本质是不变的,新闻工作者的根本任务也不会变,即为公众提供客观、真实的新闻。在“信息海洋”的包围中,更需要加强新闻专业主义教育,才能保证新闻工作者完美履行自身使命,保证新闻事业在社会存在的“合法性”以及获得公众和社会的认同。

(3)新闻传媒基本素养的教育。传媒基本素养包括政治素养、新闻素养、媒介素养、人文素养和技术素养。就是说作为一个媒体从业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社会责任感,必须对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结构以及传媒的管理体系、管理政策,法律法规有深入透彻的理解,能够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深入了解社会对媒介以及媒介对社会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能够熟悉各种媒介的生产方式和营销推广方式,善于以反思和批判的精神透过司空见惯的日常现象发现问题,并归纳总结出其发生发展的深层原因,同时,还必须具备基本的技术素养,就是说媒体从业人员不但能深刻理解媒体技术的各种可能性,还要理解技术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传媒素养教育其实就是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就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处理问题的基本能力。这种基本能力的训练,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守。

四、未来:“变与不变”的协奏曲

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William Ogburn)曾提出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通常来说采纳物质文化和技术新成果的速度是十分迅速的,这是因为人们很容易指出新技术优于传统方法的方面。然而,采纳为适应新技术而进行修正的非物质文化内容的过程,则往往要比前者慢得多,奥格本称之为文化滞后(culture lag),它是指新技术的采纳和与之相应的非物质文化的补偿性变迁之间的非协调期。(12)

对于新闻教育也是如此。在新媒介技术和理念的推广下,媒介融合的趋势的确已经越来越明显。然而在新闻教育领域采纳与之相应的理念和培养模式的过程,却需要一个过渡期而不宜急躁冒进。

美国新闻学者W ilson Low rey在媒介融合课程改革的力度上将美国新闻传播院校分为三类:坚守者(static)、改良者(supplementary)和变革者(realigned)。以上三种类型的院校中,坚守者最少,变革者最多,而改良者的数量则正在增加。另外,以上三种类型既同时存在不同院系中,也可以作为线性发展存在于一个院系融合课程的不同发展时期。

比如,美国南加州大学新闻系早期课程改革曾将新媒体课程与传播媒体课程并驾齐驱,经过实践后宣告失败。于是采取更为谨慎的方法,在保证和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的同时,增加新媒体技术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由此看来,对未来新闻传播教育而言,“变与不变”的确是个问题。我们需要理性评估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乃至新闻教育带来的影响。媒介融合对职业新闻传播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也使新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但是我们发现,这些挑战更多集中在新闻业务技能方面,也就是说,在急剧变化的媒介融合趋势下,较之新闻理论和新闻史学,新闻实务的课程体系处于改革冲击波的最前端,即在新媒体的推动下,新闻教育的改革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彻底和极端。笔者更认可在媒介转型时期所能采用的最好的过渡性的教育方法也许是一种渐进的、谨慎的方法。因此,在当前的媒介转型期,我们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加强专业基础教育,固守新闻教育基本理念,改革新闻实务类课程,向学生介绍所有媒体,但依然要侧重某一媒体的深入学习。

总之,未来的新闻教育也许将在交织着变革与坚守的“协奏曲”中前行。只是,哪些需要变革,而哪些又必须坚守,将是新闻教育工作者、新闻传媒工作者以及学者们恒久思索的话题。

参考文献

[1](美)戴维・波普诺著:《社会学》(第十版),李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蔡雯:《从“超级记者”到“超级团队”——西方媒体融合新闻的实践与理论》,《中国记者》,2007年第1期。

[3]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与新闻教育改革》,《今传媒》,2009年第1期。

[4]蔡雯:《培养具有媒体融合技能的新闻人才——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的对话》,《采编写》,2005年第5期。

[5]邓建国:《管窥美国新闻传播院校媒介融合课程改革中的经验与教训——以南加州大学新闻系的试错为例》,《新闻大学》2009年第1期。

[6]董广安:《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考》,《新闻战线》2009年第4期。

[7]黄建友:《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教育改革探讨》,《当代传播》2008年第6期。

[8]刘雅:《媒介融合的传播学视角解读》,http://www.xinwenren.com/edu/ 7753.htm。

[9]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青年记者》2009年2月(下)期。

【注释】

(1) 作者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讲师。

(2)刘雅:《媒介融合的传播学视角解读》,http://www.xinwenren.com/edu/7753.htm。

(3)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与新闻教育改革》,《今传媒》,2009年第1期。

(4)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与新闻教育改革》,《今传媒》,2009年第1期。

(5)蔡雯:《培养具有媒体融合技能的新闻人才——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的对话》,《采编写》,2005年第5期。

(6)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与新闻教育改革》,《今传媒》,2009年第1期。

(7)同①

(8)邓建国:《管窥美国新闻传播院校媒介融合课程改革中的经验与教训——以南加州大学新闻系的试错为例》,《新闻大学》,2009年第1期。

(9)杨娟、严三九:《资本・创新・全球化——媒介融合的现状与未来——2008中国首届媒体融合高峰论坛综述》,《新闻记者》,2009年第3期。

(10)黄建友:《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教育改革探讨》,《当代传播》,2008年第6期。

(11)蔡雯:《从“超级记者”到“超级团队”——西方媒体融合新闻的实践与理论》,《中国记者》,2007年第1期。

(12)(美)戴维・波普诺著:《社会学》(第十版),李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2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