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影视艺术教育初探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影视艺术教育初探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影视艺术教育初探陈艺强一、新媒介艺术品格新媒介艺术教育是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研究课题。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影视艺术教育初探

陈艺强(1)

一、新媒介艺术品格

新媒介艺术教育是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研究课题。作为新媒介艺术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影视艺术从诞生时就不可避免地与新技术相结合,形成新媒介,因此也形成了它作为新媒介艺术的品格。

新媒介艺术的第一个艺术品性就是对高科技的依赖。从前卫电影、视频艺术到数码艺术和网络艺术,新媒介艺术的发展无不彰显着它与高科技的亲密关系。视频和录像技术的大量使用,形成了以电影、电视等为展示工具的视频艺术。这种新的艺术样式从横向上吸纳了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的表现方式,加入了诸如身体、电影摄影机、电视机等新的媒介材质混合构成视频装置艺术;从纵向上它注重创作主体自身主体性的挖掘,在对主体性的展示过程中拓展为以观念性和自我认同性为特征的两类视频艺术。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很快又演变成了数码艺术和网络艺术,从而创造出一种新型的虚拟性的审美体验。

仅仅从材质上定义新媒介艺术是不够的,它在形态上还呈现为对现有图像资源的移借和拼贴,并且通过多种特殊的艺术创作手段形成一种混同的文本形态。被誉为反叛性文本的代表之作《女巫布莱尔》(很多电影理论家把它视为美国“独立电影”的典范性文本,但我们更愿意把它看成新媒介艺术的代表)在拍摄方式、叙事组织等多方面为新媒介艺术树立了全新的艺术书写观念,彻底洗刷了人们业已存在的新媒介艺术理念,达成了文本认识途径的革新。在整个影像叙述中,出现了电视摄像机(专用)、家用摄像机、老式16毫米电影摄影机等多种书写工具的杂合,通过对新闻报道式的镜语系统的采纳和连缀,形成了影像风格的差异性组接,造成了屏幕显示的影像跳跃,串联了人类目前的最落后与最先进的影像工具。这直接改变了传统文本中的影像肌理,漫溢出新媒介艺术形态的松散性和民间化特征,展露出影像形态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契合了新媒介艺术之先锋性形态特征。

新媒介艺术的艺术品格还体现在影像与图式风格的奇观化本性上,奇观呈现是“复合的,被想像与放大的影像化场景……是真正属于电影的世界,它炫目的视听价值没有替代性,融合了宇宙太空、宗教经典、历史隐秘、域外传奇、童话演绎、考古发现等多种内容的影像奇观”。(2)

而当前在我国,随着数码技术的大量应用,影视艺术的创作与从前相比,已经取得了很显著的成效,而新技术、新媒介的发展,传统艺术的创作手法融入Apple System、摄像机、高清设备的硬件支持之中,传播手段也被计算机、数字技术、网络和手机等新鲜媒体所取代。而三网融合又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新技术的应用。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影视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三网融合,是指归属于工信部的电信网、互联网和隶属广电总局的广播电视网间的互联互通,业务运营商互相渗透和交叉,有利于网络资源实现最大限度的共享,并实现数字化信息革命。三网融合规划了多年,但一直没有实质性推进,而此次三网融合政策的出台将打破国内三网融合十几年的坚冰,意义重大。三网融合不仅能使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实现融合,更能带来跨产业、跨平台的新发展,在这些大融合的背景下,影视艺术创作形式和传播方式以及播出平台的革新和改变带来了艺术教育形式与内容的改变。因此,如何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媒介艺术人才,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当今中国,迅猛发展的经济社会对新媒介艺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使各类新媒介艺术专业在中国高等院校迅速膨胀。据统计,目前全国有90%的院校建立了艺术院系或者开设了艺术专业,而其中很大一部分院校也开设了数码影视艺术专业。大规模扩招以及快速上马式的专业设置方式,带来了数码影视艺术教育上的很多问题。

1.影视艺术教育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专业基础较差

由于高等院校艺术类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不少家长、考生都认为学习艺术类是考取大学的捷径,于是越来越多的考生加入艺术生的阵营,造成艺术考生数量的逐年攀升。2001年北京只有2.1万艺术考生,之后每年以50%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07年艺术考生已经达到16.92万,占了当年参加高考的考生数量的1/4。而到2008年全国的艺术类考生已经超过100万。

这些考生中,虽然现在也有不少是真正喜欢影视艺术的,但调查显示,现在更多的考生并不是真正喜欢影视艺术,而是因为文化课不理想,不得已选择参加影视艺术类的考试。这些考生单凭文化考试往往是无法进入理想中的大学的,于是便通过一年甚至几个月的短期艺术专业集训,希望以此考入理想中的高校。进入大学以后,由于没有什么专业基础,自身也缺乏太大的热情,加之文化基础也不好,致使其学习中的困难很快显现,给高校的教学质量与教育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影视艺术教育中专业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数码影视艺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很多高校加大了研究生培养的力度,这些研究生毕业后绝大部分加入了高校教师队伍中来,但这些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对专业师资的需求。目前,从事数码环境下影视教育的教师很多是从纯影视艺术或者计算机专业转“行”过来的,这些教师有的只懂得艺术,有的只懂得技术,转行之后却没有转换思维,固守老一套传统教学方法,把数码环境下的影视艺术教育当成纯艺术或者纯粹的软件课,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些高校为了创牌子、抢生源、提高知名度,聘请了一些没有教学经验的社会知名人士或者公司从业人员承担教学工作。这些兼职教师没有经过岗前培训,也没有取得过教师资格证书,对于教学规律和方法知之甚少,教学的质量让人担忧。总的来说,目前数码环境下的影视艺术教育的师资普遍存在年轻化、学历低、专业水平不高、没有学科带头人等情况,整体素质亟须提高。

3.影视艺术教育的相关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有的高校即使没有专业教学条件和软硬件设施,也勉强地设置了数码影视艺术专业,不考虑本地区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特点的情况下,不作深入研究,照搬其他学校的教学大纲,结果造成了课程设置不合理现象的出现。一些高校的数码影视艺术专业教育存在重技术、轻艺术的现象,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模式过多停留在技术层面上,缺少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最终导致软件知识方面的课程开设过多,而对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偏少的现象。

4.影视艺术相关的教学设备相对匮乏

数码环境下的影视艺术教育对技术手段有着较大的依赖性,这使得对其支持设备的要求很高,一般教学需要的Apple System、高清摄录制作设备、调色特技设备、动效制作设备等专业教学软硬件。多媒体教学设施等价格都比较高,一些高校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对教学设备进行大规模投入,有的甚至缺乏必要的教学条件,无法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影视艺术教育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面对媒介融合下的影视艺术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只有积极应对、认真分析思考、在各个环节上下工夫,才能全面提高数码影视艺术教育的质量,为其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针对现状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的信心和热情

高校应该有效利用辅导员的专业优势,加强对辅导员科研方面的要求,与时俱进,不断研究适合数码影视艺术专业学生的管理方法。我们通过教学实践证明,新媒介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当多媒体教学技术和影视艺术教育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时,它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这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2.以人为本,教师为主

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人为地割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机联系,是多媒体教学发展的大忌。如果教师对于展示影视艺术的多媒体素材没有充分的理论见解和实践能力,他只是按部就班地操作多媒体课件,按事先安排好的教案去讲;或者在讲课中,缺少与学生的交流,学生有一些疑问,面对多媒体的“死模式”,怕老师尴尬而又无法启齿,这样便导致学生学而不实,老师授而不深,达不到本课的大纲要求,这节课就成了一堂课件演示课,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

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是包含了教师对教育思想的理解、教师的经验、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学资源的充分合理使用,以及实施过程中复杂微妙的师生双边活动等等在内的过程。

3.大力加强媒介融合背景下影视艺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在信息技术和新媒介艺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要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的人才,必须有一支稳定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新兴的数码影视艺术专业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必须对本专业深入研究,掌握最前沿的专业知识、技术手段以及最先进的教学理念;此外,教师还必须了解本专业学生的特点,制定出适合数码影视艺术专业学生的教学程序和方法。而且,高校应对新进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并有计划地提供年轻教师培训进修的机会,促进师资队伍主动探索数码影视艺术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不断完善媒介融合背景下影视艺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在重视软件技术课程建设的同时,影视艺术教育也不能忽略艺术、人文基础课程的建设。很多学生对软件学习充满热情,但缺乏艺术、人文方面的基本素质。高校在课程设置中必须加大对艺术基本功的训练,加大对人文素养的培养,使用先进的技术软件教学,多方面齐头并进,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新媒介艺术中的影视艺术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式的专业,需要从业人员有跨专业、多领域的知识面。影视艺术专业必须打破各种细分专业间的界限,淡化专业概念,推行选课制,建立与其配套的课程体系,通过让学生涉猎广泛的知识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中国传媒大学动漫学院和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的招生中,结合不同学院间的教学资源和专业优势,共同培养复合型人才,其教学思路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5.完善教学设备、加大基础教学设施建设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影视艺术专业对技术方面的依赖,要求高校必须在购置影视摄录设备上有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收取较高的学费,教学设备却不能满足基本教学要求,这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高校与市场接轨,引进高科技设备,让学生在学校里就能接触到当今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软件技术,这样才能使学生走上社会后成为技艺兼备的数码影视艺术人才。

四、结 语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影视艺术教育正在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创造新的成绩,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影视艺术教育也要顺应时代潮流,及时解决教学、师资、设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建立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教育体系,方能培养出符合我国影视市场需求的一流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葛文治:《多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劣势》,《艺术教育》2007年第2期。

[2]王作其:《对数码艺术设计教育的分析与思考》,《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第3期。

[3]廖晔:《新媒介艺术教育的现状与思考》,《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4]朱波、马腾飞:《新媒介浪潮中数码影视艺术教育的思考》,《电影文学》2008年第8期。

[5]段运冬:《视觉文化的“创世纪”———新媒体艺术及其对影像文化的促动》,《现代艺术》2009年第10期。

【注释】

(1) 作者单位:北京吉利大学影视学院。

(2)虞吉:《电影的奇观本性———从梅里爱到美国科幻电影的理论启示》,《当代电影》1998年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