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心华文教育

关心华文教育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华文教育方面,《星洲日报》一直以来就不遗余力地进行推动。在严峻的华文教育现实面前,《星洲日报》除了加强华文教育功能外,还采取多种形式,扶助华文教育。华文教育能够数百年在马来西亚得到维护,并自成系统,有赖包括《星洲日报》在内的华文传媒的关注和投入,也有赖整个华社的关心和资助。

四、关心华文教育

华文报纸与华文教育是华社重要组成部分,仅有华文报纸,没有华文教育,华文报纸会失去根基,而只有华文教育,没有一份用来联系华人社会的报纸,既不利于华人社会的信息流通,也不利于华文教育的发展。华文报纸与华文教育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关系。在华文教育方面,《星洲日报》一直以来就不遗余力地进行推动。比如说,刊登评论,抨击政府的教育政策,报道新闻,反映华小、独中的遭遇。在推动“阅报计划”、“花蕾计划”、“学记”等活动上,《星洲日报》也发挥了重大作用。《星洲日报》已经与华文教育同在一条船上,两者同舟共济,相互依存。

1.唇齿相依

华文报纸深知华文教育水平和普及程度将极大影响华文报纸的读者数量。唇亡齿寒的道理使华文报纸都相当关注当地的华文教育。马来西亚著名华人律师杨培根在1986年10月发表的一次演讲中指出:“办报是搞民族事业……我们要让华裔学生知道华文是我们的母语,是民族的根,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掌握它、珍惜它。这样华文报就一定有接班人。”这正反映了老一辈华人的民族意识和内心的愿望。华文报纸与华文教育都是捍卫和保护华文的重要手段。华文教育为华文报纸提供源源不断的读者,而华文报纸又通过自己的各种努力,提高华文教育的水平,促进其发展,两者业已形成唇齿相依的关系。

在马来西亚,1969年种族事件发生之后,马来西亚政府在1970年颁布并实施重点扶植马来人的“新经济政策”,华人在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各方面都面对前所未有的压抑和限制,尤其是在经商、就业、升职、升学与母语的使用方面。

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马来西亚对华人学习华语的政策有所放松,但是限制仍然很多,最明显的一点就是限制学校华语课程的教学量。比如说,数理课程要用官方马来语或英语来讲解,这样的教育方式和政策显然不利于华语的教学。只有搞好华文教育才能及时培养新的读者,所以,《星洲日报》鉴于学校开设华语课程不足的情况,主动承担了华语教学的任务,在报纸副刊开设了相当多的华语学习栏目,这在前面有关章节已经论述过。

槟州中元联合会主席方锡熙指出:“华教是华社的重要灵魂,而华校更是华文教育的堡垒,因此,华教尊严,发展及捍卫工作,已成了大马华族的重要任务。令人感到可惜的是国阵政府近期对华教、华小的发展,虽然已有一些放宽,但是在软硬件设备上的建设,还是相当不足。因此,希望政府可以顺应中文在国际上的实用价值增加,大力开放及发展华教,以期加速国家达至一个名副其实的多元种族、宗教、文化的先进国。”维护和发展华文教育,匹夫有责。作为负责任的大报,《星洲日报》自然不敢置身事外。

在严峻的华文教育现实面前,《星洲日报》除了加强华文教育功能外,还采取多种形式,扶助华文教育。大马的华校,从华小、独中到高等学院,都面临共同的难题,那就是经费不足,师资短缺。城市中的华小,学生数量暴涨,校舍狭小陈旧,设备欠佳,需增建校舍,充实设备,可是却缺少经费,因此需向社会人士筹款,而华文报在这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星洲日报》每逢报社周年庆典之日,均捐赠款项给当地镇一级的华文中小学,以示自己对华文教育的重视。比如说,在《星洲日报》创刊75周年庆典上,董事主席张晓卿就多次捐赠款项给全国各地的中小学,表达了对华文教育的关注。

文字代表一种民族特性,它蕴含着相当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所以是一种相当抽象的认知系统。如果没有长时期的培养和训练,是很难掌握到其精髓的。对于许多不懂华文的华人来说,如果学习华文不能为他们带来更多的实惠,只是凭一股华人的认同感去学习华文,光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缺乏获取回报的经济动力,是很难学好华文的。更何况,社会竞争在不断加剧,年轻华人的时间有限,如果没有回报,他们就不可能专心,利用各种机会学习华文。所以,一方面,《星洲日报》与华社有责任继续开展华文教育,另一方面也需内外华文使用环境的改善。

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华文热也在马来西亚兴起,不但华人主动学习华文,连其他族裔的小朋友也进入华校学习华文。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报道,“马来西亚非华族学生选择华校及热衷学习华语的趋势已越来越强烈,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马来新生进入华文小学,单在吉隆坡安邦路黎明华小,每一年几乎有数百名马来学生及印裔学生报名就读。黎明华小女校长庄沈瑛指出,非华族学生大约占该校学生人数的20%,而且,学生人数每年有增无减”[12]。她说:“由于坐落在安邦路一带的黎明华小地理环境适中,加上该校是名校,住在附近一带包括甘榜峇鲁的马来人都慕名而来,纷纷把孩子送来这所华小就读。”[13]据她披露,非华族家长把孩子送来华小的主要目的,是希望他们的孩子学习华人的勤勉精神。“我曾经询问这些家长,为何把孩子送来华小,几乎所有的答案都是要孩子学习华人的勤劳精神,”[14]她说,“尽管华语不是他们的母语,但是一些马来学生的华文程度高,有些学生甚至在华文作文考试上,考获特优成绩。”[15]

这种现象对于华文教育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华文教育能够数百年在马来西亚得到维护,并自成系统,有赖包括《星洲日报》在内的华文传媒的关注和投入,也有赖整个华社的关心和资助。

2.既办报,又办教育

在很多华文报社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些编辑被华校邀请担任老师,主讲某个课程。华文报纸既办报,又办教育。

《柬埔寨星洲日报》是总部设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的《星洲日报》集团下属在柬埔寨创办的子报。该报在当地三家华文报纸中经济实力最强的,人员待遇也比另两家报纸高些。在柬埔寨,其他报纸的主编月薪不过300美元,《星洲日报》则有400—500美元,吸引了许多华文水平较高的人士加盟。该报编辑部有许多人都做过教师。由于做过教师,所以他们更懂得如何发挥报纸的教育功能,满足华文教育界的知识需求,因此,他们编排的版面比较受到学习华语的人群的欢迎。

华侨华人历来重视教育,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新马地区就出现了很多私塾。19世纪末以后,出现了办新式学校的热潮。1919年陈嘉庚创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它是东南亚最著名的华侨中学。在柬埔寨金边,由潮州会馆主办的端华学校是柬埔寨最负盛名的中学,不但许多华人子弟到这里读书,有钱的柬埔寨人也争相申请入读。“柬埔寨生活水平较低,一般人月薪仅仅只有30多美元而已,可是,在端华学校教书,小学教员月薪多达200美元,中学教员起薪是240美元,比其他在柬埔寨学校教书的教师足足高出七八倍。”[16]因此,华文学校吸引了相当多有水平的华人担任教师。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柬埔寨的华文报纸却缺乏高水平的记者、编辑。所以,有时候《柬埔寨星洲日报》的编辑和记者也会被邀请到华文学校担任老师,形成了双肩担的现象。

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韩春锦在《星洲日报》75周年庆典酒会上致词时高度赞扬了《星洲日报》办报助学的行为:“《星洲日报》以‘义’字为使命,举办各种与教育有关的活动,如为学校筹款、培训教师前往柬埔寨等,把文化教育传送到其他国家去,在这方面把‘义’字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情’方面,《星洲日报》关心各族不幸人士,协助许多穷苦人士,每年举办‘松鹤之夜’更是发扬孝道的最佳例子。《星洲日报》非常关心华文教育,推动多项与教育有关的活动,如‘阅报计划’,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及了解新闻,难能可贵的是每项活动都办得非常出色,除此之外还有高层次的活动如‘花踪文学奖’,把文学推广到各个角落去。”[17]

2003年9月25日《星洲日报》报道,马来西亚中华工商联合会名誉会长丹斯里[18]林源德表示:“由于老一代马新华人移民对儒家思想的恪守与坚持,今日的马来西亚华社才能享有完整的中文教育体系和中华文化环境。华人能够实践‘以社会之财,还之予社会’的理念,这批儒商不惜花费巨资创办报纸和学校,为马来西亚华社教育带来巨大的贡献,这就是为何中华文化能够在海外传承、发扬及生根的主因,也是儒家思想在东南亚社会的滥觞。”他说,华裔儒商过去百年来大力筹办学校,通过1 400多所华小和62所独中,让儒家思想得以在中华文化的传播下,一代代地弘扬开来。

他们一边办报,一边办学,都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有时候还派记者、编辑到这些华校言传身教,教育学生要认真学好华文,为国家(中国)服务。虽然现在的时势不同,华人现在变成当地公民,为当地国家服务,但是当初华商兼顾华文教育、华文报纸的观念和经验却很值得我们借鉴。就像我们现在的学校一样,邀请外界有成就的人士来客串学校的老师,让他们学习成功的经验,开阔视野,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对学生的成长和知识的积累与丰富裨益良多。

鉴于华文教育的系统性和长期性,而《星洲日报》又与之形成唇齿相依关系,报纸就应发挥大众媒介的教育功能,来弥补华文教育上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减少政府出台的各种限制华文教育政策的负面影响。报纸可以充分发挥其印刷媒体的优势,如利用发行区域广泛、对象比较广泛等特点,加强华文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华文报纸与华校建立教育目标、目的、手段、课程等联系,发挥各自优势,弥补各自缺点,共同促进华文的发展。比如说,华人学习华语的时间有限,老师不可能在课堂上传播和讲解很多的历史知识等,那么华文报纸根据老师布置的作业要求,每天编排学生在家里应补习的版面内容,这不就很好解决课时量不足的问题吗?再有,华文报纸的副刊也可以当作课本。一般在报社工作的编辑华文水平比较高,虽然他们可能没有接受师范教育,但是事在人为,可以采取与华校老师的合作,甚至邀请华校的老师在副刊上编排教学课本,既帮助学生学习华文,又增加报纸的销量。

比如说,《学海》、《星星》、《小星星》等教育刊物,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学习华文的兴趣,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华文语法、成语等,通过故事的叙述,一方面把古老和悠久的中华文化传播给学生,另一方面又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华文教育相当有成效。星洲媒体集团总编辑萧依钊在2007年9月6日在中国成都举办的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中的研讨会上表示,《星洲日报》多年坚持出版《学海》、《星星》、《小星星》等教育刊物,培养了大量的华文读者,不仅《星洲日报》获益,其他华文报纸也收获《星洲日报》多年坚持出版《学海》、《星星》、《小星星》所培育出来的果实。她说,出版这些教育刊物为集团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但是集团为培育一批又一批的读者,使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薪火相传,宁愿承受经济损失。

在柬埔寨,在所有华文报纸之中,实力最强、有外资色彩的是《星洲日报》。该报为培养未来读者,星期一附送供中小学生学习和参考的《学海周刊》。这是一个极好的报纸营销策略。把这些学生培养成华文读者,也就建立了《星洲日报》在柬埔寨的读者基础。《星洲日报》关注华文教育,培养小学生阅读华文报纸的兴趣,养成他们对华文报纸的亲近感和忠诚感,无疑走在了所有华文报纸的前面。从这点来看,《星洲日报》今后在柬埔寨的发展将会有突破性的进展。如果其他华文报纸不加紧培育未来的读者,不加强营销策略的制定,那么未来几年,这些报纸很可能不是《星洲日报》的对手。

《星洲日报》争夺未来读者群的案例值得其他华文报纸借鉴。一些华文报纸着重点放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与当地的华文教育缺乏密切联系,有些华文报纸的工作人员甚至把华文教育当作是教育界的事情,而忽视或忘记了当地华文教育面对的政治和文化现实。

华文教育不仅是教育界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如果华文报纸能充分挖掘报纸的功能与特点,与华文教育同步实施教育任务,完全可以提高当地的华文教育水平,缩短教育周期。华文报纸贵在创新,当华文报纸都面临生存上的危机时,为何不另辟蹊径,加强教育版的经营,迎来广阔的前景呢?当教育版成为华人家庭必不可少的读物时,成为华人子弟学习的工具时,华文报纸不但将提高发行量,而且也培养了潜在读者,这样明天不就更加光明和美好吗?

报纸与教育相互呼应,相互促进,互补不足,利用各自的人才资源,实现教育和报纸的共同进步,也借此推动华文教育的发展,为华文报纸培养更多的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